打开APP

比亚迪,没有对手?

作为插混技术路线开创者的比亚迪自己趟出了一条路,走在前面本是理所应当,却也并不容易。

五月末的迪子,又掏出了天顶星科技。

5月28日晚,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发布暨秦L DM-i、海豹06 DM-i上市发布会在西安举行,公司董事长王传福亲自站台,发布了号称“全球最牛插混系统”的第五代DM技术。

首批搭载第五代DM技术的车型秦L DM-i和海豹06 DM-i 正式发售,两款新车型均包含5个版本,价格区间也均为9.98万元-13.98万元。

王传福称,全球插混已经进入“中国时刻”:2023年中国市场的插混车型销量同比增长了85%,全球市场上每卖出4台插混,就有3台是中国品牌。

“世界上最 先进的插混技术现在就在中国。”

而讨论中国最 先进的插混技术,比亚迪无疑是热门选手。

遥遥领 先?

此番第五代DM技术发布,46.06%的发动机热效率、2.9L的百公里亏电油耗和2100公里的综合续航三项数据一出,车圈一片惊叹。

这并非只是简单的参数突破。

热效率,指的是发动机将燃料能转化为机械功的效率。比例越大,意味着发动机越能更高效地产生动力,流失成热能的那部分浪费(对内燃机来说是大部分)也就越小。46.06%的比例看起来不高,但内燃机的低效实际上一贯如此:波音最新GEnX飞机发动机热效率约为40%,吉利银河L7的热效率为44.26%,奇瑞星纪元ET 44.5%,梅奔W11的赛用发动机才干到过50%以上。

而比亚迪,将全球最高46.06%热效率的发动机,安排在了只要998(秦L DM-i / 海豹06 DM-i 起售价9.98万)的民用车上市。

不过呢,5月29日上午,吉利汽车官微转发了公司高管徐东卫公布的“雷神发动机”产品认证书,话里话外直指比亚迪这个戴了不到24小时的“最高”头衔。

看起来,插混技术之“最”,比亚迪拿得还不太稳当。

再来看油耗和电耗——热效率46.06 %的发动机,成就了2.9L的百公里亏电油耗,以92号汽油8元每升计算,每百公里的纯燃油成本大约是23元。

电耗方面,以秦DM-i车型为例,官网数据显示其入门配置的80KM领 先型和80KM超越型电池容量均为10.08 kWh,CLTC纯电续驶里程80km,计算可得秦DM-i的百公里电耗约为12.6度。按照充电桩一度电约1.5元的标准,每百公里的用电成本约为19元。

低油耗,又成就了官方标注的2100km综合续航。这个数值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接近(高德显示为2126km),即便按完全不充电的极端情况算,一整趟下来的油钱是483元人民币。

而在日常使用尤其是城市通勤中,买了插混车型却不充电的情况一般不会出现,用车成本只会更低。

继带动新能源车市场大幅降价之后,迪子又一次掀了桌子。

干翻合资?

面对如此重拳出击的比亚迪,第 一个遭重的恐怕还是日系三大妈(轩逸雷凌卡罗拉),和朗逸、速腾这类热门合资家用车。

毕竟,相较于国产新势力在智驾、智能座舱等方面各出奇招,这些长期占据经济型家庭用户心智的家用轿车,才是比亚迪真正长时间对垒的竞争者。

根据懂车帝统计的数据显示,近一年和近半年的榜单中,轩逸朗逸均分别位居海鸥、秦Plus之上。

不过,如果把时间范围缩小至2024年,这个局面似乎已然发生变化。

今年1至4月,除去开年第 一个月的颓势外,从官宣降价的2月份开始,秦Plus和海鸥就始终占据着轿车分类No.1。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4月份的中国汽车市场中,自主品牌汽车共售出88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11%。相对应的,主流合资品牌的销量降至45万辆,同比下降26%;豪华品牌的零售量为20万辆,同比减少了12%。

中国自主品牌零售份额四月已经涨至57.5%,同比增长9个百分点。而德系、日系品牌份额分别为19%、15.2%,前者降低2.2个百分点,后者降低3.6个百分点。

曾分别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超20%的德系和日系,风光似乎已大不如前。不论是初始定价,还是综合油耗电耗等使用成本,或者车机、智驾、智能座舱等驾乘体验,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品牌,正在完成对合资车企的全面超越。

并且,在技术及市场同步高速发展的环境下,这种对外(合资)的优势一旦建立,似乎也难再动摇:低油耗高性价比本是日系车的标签,如今优势不再;德系车多以品质和性能为消费者认知,但随着汽车业油转电/混动的技术迭代,以及国内汽车工业成熟、各个供应链的完善,德系的“优越”似乎也在消解。

市场消息显示,丰田汽车将开发计划用于插混汽车的小型新型发动机,作为纯电普及之前混动市场的“现实解决方案”,同时对抗走在前面的中国企业比亚迪。

从2008年12月,全球第 一辆插电混动汽车——比亚迪F3DM在西安比亚迪高新工业园量产下线,到2023年的143万的插混车型销量,作为插混技术路线开创者的比亚迪自己趟出了一条路,走在前面本是理所应当,却也并不容易。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AI蓝媒汇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上市企业

新能源汽车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