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2-13日,由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市财政局、广州市商务局、广州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广州金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清科创业承办的“2023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创投峰会”在广州举办。
大会将以“探索·WE来”为主题,盛邀创投、创新、创客、高校各方头部相聚广州,以创投之力剖析广州机遇,助力产业发展,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和具有精彩魅力、时代活力的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本场《硬科技发展正当时》圆桌对话由武岳峰科创合伙人冯锐主持
对话嘉宾:
丛 宁 琥珀资本合伙人
孔令国 和利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
李冠庆 广州广电平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宋清宝 复星全球合伙人、复星创富管理合伙人、联席COO
钟潜凯 琢石投资创始合伙人
以下为对话实录,
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冯锐:这个专场由我来主持,与五位投资家和企业家来共同交流《硬科技发展正当时》这个主题。
我的交流分这么几部分,首先请各位自我介绍,然后我们进行三轮的讨论:第一,讨论我们如何投资硬科技;第二,请大家分享一些硬科技企业管理的经验;第三,为广州发展硬科技提出建言。
如果时间充裕,也给观众留一个提问的机会,跟嘉宾来做一些互动交流。首先我们请丛总介绍一下自己的机构和情况。
丛宁:琥珀资本是一家专注于在TO B场景技术领域投资的VC基金。我们的投资主题是在企业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核心场景等方面的投资。
具体来讲,我们关注四个领域,三个软的,一个硬的:三个软的是在网络安全、云计算、数据相关的,包括人工智能、数据库、数据安全等方面,这是三个软的领域,再加上机器人领域(硬)的投资。我们主要投发展阶段在中早期的公司,投资的逻辑是投资于符合产业趋势和技术趋势的核心技术团队。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投了20家公司。
同时我们有很强的产业背景,我们的战略产业方是国内网络安全和IT基础设施方面的上市公司,也是行业的龙头——深信服科技。所以我们在技术领域的投资验证阶段和投后的市场赋能和产业赋能方面,有相对系统的做法。
孔令国:和利资本专注于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中早期投资,我本身来自中国台湾,在大陆做股权投资已有20多年时间。
我们基金的主要利用台湾在半导体产业的背景和优势,帮助半导体创业公司对接台积电、日月光等产业链资源,协助国内半导体升级。过去这20多年国内半导体发展迅速,我们多多少少都有出力。
这些年我们投资的项目主要在长三角地区,大湾区这几年突飞猛进,让人印象深刻。这次感谢广州金控邀请,我们有机会来学习大湾区半导体产业发展情况,同时也看看我们能在其中做些什么。
李冠庆:我是来自无线电集团投资平台平云资本的李冠庆,今天非常感谢广州金控和清科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进行分享和交流。我们这个投资平台最主要的围绕两大主线,第一个是信创,第二个是人工智能。我们最主要围绕着人工智能整条产业链进行投资布局,具体就是围绕“数据”核心要素进行“AI+”场景应用展开,更加具体就是围绕集团五家上市公司的产业链进行进行拓展。
第二个就是信创,最主要的是聚焦于软(软件)的部分,比如说像丛总所说的信息安全、核心软件及操作系统、数据的场景应用,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相关“卡脖子”软件技术;同时,我们已经在AI应用方面的基础设施算力算法进行了自身建设,为AI场景应用及软件发展和打造产业生态夯实产业基础。
我们无线电集团投资平台集中做的事情就是真正的CVC,也就是说产业并购,所以今天在座的其他几位都是我们未来想加深合作的伙伴,也期待大家后续多给我们支持。
宋清宝:我来自复星创富,是复星集团旗下的全资的投资平台,现在大概有100多人,有超过500亿的资产管理规模。我们主要是关注四个大的方向,现在权重比较大的就是硬科技,除此之外我们还关注像消费、健康,还有一些双碳。
我这边主要是负责科技领域,包括芯片、设备、材料,还有一些芯片设计,投过大概十几家企业。同时我们也关注像自动驾驶、元宇宙、最近比较火的大模型,这些大的科技方向,,希望和参会的同行交流学习。
钟潜凯:琢石投资成立于2014年,成立的时候当时的定位主要是面向高科技和国内的消费,我们的团队主要还来自于投行和产业的背景。琢石的特色是咨询加上投资、投行,协同和赋能好产业和被投企业的共同成长。
我们把自己称为迭代的投资机构3.0版本,是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的战略合作伙伴,这次刚刚通过了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第七批拟合作机构的遴选和公示。琢石与霍英东研究院合作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如何协助科学企业家完成从-1到0、从0到1这个面向市场的科技商业化的转化过程,这些是琢石投资作为投资机构3.0版本重点关注的领域和发展方向。
从基金退出的情况来看,虽然说我们基金不是特别大,但是我们已经有4家上市公司,昨天上市的赛维是我们在16年投的一家跨境电商型科技公司,另外还有3家企业通过并购方式实现了退出。当然我们的被投企业中还有一些其他方式成功退出的早期投资企业。
需要强调的是,琢石投资实际上是一家广州本地的基金管理机构,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投了12家广州本地的企业,分布在广州不同的区和地方,合计大概投了3.3亿的资金,目前已经退出及回笼大概4.45个亿的资金。相对来说,我们对广州的情况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我们自己觉得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期待跟各位有更加深入的合作。
冯锐:武岳峰科创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科创基金,专注在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2012年就投了电池相关的材料,2016年我们团队聚焦新能源的材料、设备,以及气候技术、先进制造、能源电子相关的技术。
主办方今天邀请五位嘉宾和我本人过来,是非常好的一个搭配的组合。丛总(琥珀资本合伙人丛宁)在美元基金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然后又投硬科技中“软”的这一部分,软件里面也有很多硬科技。孔总(和利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孔令国)在半导体有20多年的投资经验,是半导体行业教父级的投资前辈。李总(广州广电平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冠庆)专注于CVC,有很多的并购经验可以讨论。宋总(复星全球合伙人、复星创富管理合伙人、联席COO宋清宝)在中国最顶级的市场化PE投资机构之一。钟总(琢石投资创始合伙人钟潜凯)从科技咨询背景进入到硬科技投资。
硬科技已经成为投资的热点,原始创新是中国产业发展、社会进步最基础的核心推动力。但是硬科技领域其实差别非常大。去年广州科技局启动了硬科技企业培训计划,企业所在领域有半导体、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十几个方向。现在我们请每位嘉宾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分享一下自己投资的经验,谈一谈对硬科技的关注点,一起探讨怎么才能投好硬科技。
丛宁:从投资领域来讲,我们是投的软件相对占比多一些,不过从投资技术壁垒在投资中占的比重来讲,科技的壁垒是一个非常硬的或者说是是最硬的指标,同时对这个技术壁垒也是有一个相对比较高评判标准。我们两期基金,2019年开始投资,大概投了20家公司,不管呈现的产品形态是软件还是硬件,本质上面是软件的公司,大概应该占17、18个,硬件的公司在机器人方向上面也有几家。
所以从这个维度上面来讲,我们是在硬科技赛道上的投资。关于投资的心得,硬科技的投资我们看三个点,一个是科技,一个是市场,一个是投资。科技或者技术这一部分来讲,这是一个前提,这是非常硬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这个是要扎得足够深,比较底层。这是因为我们一直做中国的VC/PE的投资,我从2005年11月份开始做VC和PE的投资,国内市场的一个特点就是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很快就会卷起来,卷到能不能持续的有业务发展的空间,这是一个问题。能不能持续的做一个盈利的业务,这是更大的一个问题。所以技术的壁垒这一点是非常明确和重要的。
市场的因素为什么重要?我们是聚焦在TO B场景的技术投资。TO B场景下面的技术投资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技术是唯一重要的因素,而忽视了市场。TOB这个场景讲起来是一个非常大的赛道,但是比较碎片化,不同的市场天花板完全是不一样的。如果看我们的赛道之一——网络安全,这个特点就会更加明显。天花板毕竟是决定了一个企业可能成长的空间,能够长成多大的公司,是10个亿还是50个亿的天花板,这对公司的成长和投资回报还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是投资这个维度。硬科技的投资有一个效率的问题,投技术类的项目,和TO C或者互联网行业不同,相对来讲是慢的,业务规模化的模式和效率模式和TO C,或者是资本驱动的商业模式会很不一样。技术类的投资第 一要耐得住寂寞,前期有一个核心技术的积累期,积累了之后又有一个产品的打磨期,产品之后还有一个产品成熟的工程化的批量稳定可靠性的周期,每一步都是需要花时间的。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如何在硬科技的投资里面,兼顾强技术壁垒、技术积累,又要兼顾投资效率和投资回报,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量和能力。因为LP做行业的资金配置的时候,不是只投硬科技,是要和医疗,和TO C,和软科技一起来比较做资金配置的。
所以从硬科技的投资,在科技市场和投资的角度,如何把握风险、把控效率,和推动公司在合适的市场里面能走得更快,这一点我们认为是比较重要的。
冯锐:因为硬科技企业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请LP们多给硬科技投资人一些时间和耐心。请孔总来介绍,他投半导体很有经验,投硬科技绝对硬的部分,你来分享一下。
孔令国:最近几年出现硬科技这个词,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芯片肯定是硬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有硬度的。
一般来说我们在评估一个半导体企业的时候,要成功离不开四块,市场、资金、人才、技术,四者缺一不可。但是半导体这个细分赛道又很特别,就是它的技术属性非常非常强。从过去的三四十年全球半导体技术发展来看,各个细分赛道最终只有两三家可以存活,比如说GPU就是英伟达和AMD,CPU就是微软,很难出现第四、第五家在这个市场上能活得好好的。老大吃肉,老二喝汤,老三只能在旁边看着。
一个初创团队几个人出来要做一个GPU,要做一个CPU,要做一个DSP,要做一个手机的AP,凭这几个人跟你讲,你到底知道这个东西能做得出来还是做不出来?投资团队对技术底层的理解要非常深刻才行,要有非常扎实的功底,这是首当其冲的。
第二,半导体这个产业链其实是相当长的,不管从材料、设备、EDA、IP、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还有模块。怎么帮助初创企业能够拿到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能够让它顺利生产出来一个有竞争性的产品,在这个市场去跟别人PK,我觉得这些也很重要。重点归纳两点,这是一个产业特色,细分赛道大概只有前两名,或者前三名才有机会跑出来。标准是产业链有没有资源协助,或者这个项目本身有没有足够的资源把上述环节做整合。这些是他能否取得成功的机会。
至于市场空间大小、需要的资金量、人才具不具有可持续性的竞争力,这可能都是所有的科技属性创业者通通都要面对的事情。
冯锐:孔总暗示了一点,投资机构如果半导体的技术扎实程度不够高,或者跟产业链、晶圆厂的关系这么深,是不是卷到这个赛道里要需要谨慎对待。下面有请李冠庆总,广电平云资本作为国资旗下的一个投资机构,可以做产业并购,是被投企业退出是一条途径。广州无线电集团旗下有五家上市公司,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产业赋能,请李总介绍一下您的投资经历和投资经验。
李冠庆:我这边最主要做的是产业并购。这么多年以来,无线电集团产业发展形成一个特色,通过自身培育或投资并购后赋能,将相关公司做成行业的单打冠军。
我们旗下有5家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所有细分赛道的单打冠军,广电运通做到了国内第一、全球第二;海格通信在全频段无线电台做到了行业领先;广电计量在第三方综合检测做到行业领先的;还有一个就是中科江南,在财政信息软件系统是国内龙头的,公司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以及划拨过来的广哈通信也是在有线指挥调度方面的行业龙头企业,占有相关市场80%以上。
接下来我就跟大家算是交流和分享一下整个集团投资产业的投资思路。我们围绕人工智能和信创两条大赛道,并且最终围绕两个字就是“数据”展开产业链的投资并购,具体就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及数据产业应用等。接下来就是我分享下我们现在投资的思路:第一,首先俯视整条产业链的赛道坡长是不是足够长,未来整个产业发展空间是不是足够大,这是我们选择投资标的的标准之一;
第二,研判这个产业是不是发展正当其时,从市场的角度看是不是有需求的,从产业生态来看是不是配套完善的,从我们发展整个产业看是不是所需的;
第三,我们从整个产业生态研判与审视,投资并购类似的标的在整个无线电集团是不是能够有相关的产业资源给予它赋能,赋能后能不能帮标的公司突破发展的瓶颈;
第四,最后的但也是最关键的,我们集团一直在争取做到我们所进入的每个行业要做到领先,也就是朝着发展成为行业单打冠军的目标。因此,我们对拟投资布局的行业,也会着重审视集团有没有储备相应的领军人。一个企业中团队非常重要,但队长更重要。用一句古语说,火车跑得快,全跑车头带。我们集团一直都是强调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有一个优秀的领军人这一点。所以也分享一个成功的案例,近年收购中科江南这个案例,我们当年收他的时候,财务投资者投资估值都到了12个亿,我们研判后觉得我们可以在TO G给他赋能,做大这个细分领域,并且是我们产业链非常好的补充。经过谈判,最终跟相关的股东谈成估值6.8亿,我们收了46%的股份。2018年收购之前,整个中科江南净利润在3500万元,经过我们资源赋能及产业赋能,中科江南在2022年5月18日上市,到2022年底的时候净利润达到了2.60亿。它上市之后,市值大概是在40多亿-60亿之间,目前为止已经达到差不多150亿。
总结起来,投硬科技是我们整个集团未来的一个方向,我们会给耐心,因为硬科技都需要投入研发,需要等待机会,等待市场,等待整个产业生态的完善。整个无线电集团重视研发投入,我们集团对研发的口号就是“不要省了技术创新的钱,就断了明天的路”。所以在产业投资过程中,研发也是我们坚持考虑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接下来也很期待在场的各位大佬们,或者是企业家们,有相关符合我们生态的企业,尽量给我推荐,我也希望我们能够携手在人工智能这个产业链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谢谢大家!
冯锐:李总说了很关键的点,大家如果跟数据相关的产业,而且是行业的单打冠军,或者能够有潜能成为单打冠军的企业,李总可以去赋能,让企业的利润三年成长七、八倍,给企业带来直接价值。
下面请宋总介绍一下您和复星创富的投资经验。
宋清宝:我们专注硬科技,我们说“硬”字体现的是什么特征?前一段时间有些投资人抱怨,为什么中国会的就不是硬科技了,我们不会的才叫硬科技。其实硬的背后体现的是门槛,说明它的这个壁垒比较高,会做的人比较少。所以我们称它为硬。
从投资视角来看,作为一个生意人而言,不能因为你硬就去投资,而是因为你赚钱去投资。对于一个生意想赚钱,其实门槛只是一个要素之一,一个好的生意除了要有比较好的门槛特征以外,同时还应该要有比较好的市场,同时这个门槛还有比较好的维持性,而不会消退。有些企业可能国内一旦突破之后,他会很容易技术扩散,可能这种硬只能维持一个很短的时间。
所以从市场的角度去考量一个企业所带来的回报,也是我们整个的投资活动能够持续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如果投资不能持续有好的效益,不能产生持续的投资回报,首先伤害的是投资企业。投资企业如果不能够实现好的回报,进而也会伤害到整个产业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一个想法。
另外,我们作为复星而言,我们投硬科技还是要结合自己的企业生态,复星擅长的产业是医疗,我们就可以在医疗大数据,把AI和医疗结合的科技方面,我们可能更多去投入。我们旗下有很多产业大数据,这个时候我们利用现在AI,包括跟我们的消费产业、金融产业,我们把这种AI技术去进行结合,我们也在积极地贴近我们的产业生态。基于我们对自身行业的理解,可能对新的企业的辨识度,包括做投后赋能方面,相比其他的投资机构又具有更多的优势,这是从产业和生态的结合角度。
冯锐:宋总探讨了投资的本质是要赚钱的,我们成立的基金在发展中国硬科技的同时,投资硬科技行业也是获得收益的一个手段。另外宋总提到做几个硬科技跨领域的融合投资,这又开辟了一个更宽广、更有厚度的投资逻辑。
下面请钟总来介绍一下您的投资理念。
钟潜凯:其实我们不是一个特别大的投资机构,我们成立时间是2014年,但是目前我们会遇到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中国原来的商业模式向硬科技投资赛道的重大频道切换要求。不管是对我们来说,还是对行业其他小伙伴基金管理机构来说,都遇到了同样这么一个问题。所以投资机构本身也存在版本迭代的问题,也存在自身能力模型方面交叉和融合的情况。
前面提到我们团队有三个不同的背景,我本身来自于科技和商业咨询行业,其他合伙人来自于投行和财务管理行业。刚才丛总提到的投资逻辑,我也非常认可,我们团队会从三个角度来考量标的项目:第一,技术的第一性原理,尤其是投资硬科技的一个重中之重的考量要求;第二个部分就是在科技条件下的业务或者生意的发展规律情况;第三个角度是资本维度。虽然这个三角形大家去讲,但是对琢石内部来说,我们对于科技的要求,尤其是第一性原理的基本理解,要求是比较刚性的,我们投资团队对投所有的项目,对它的技术的来世今生,要有一个基本的理解;还有对应的潜在及目标市场是否是一个合适的timing(时机),因为我们投的项目阶段比较早,对于目标市场进入及发展规律的基本时机判断还是非常很重要的。第三,我们要考量一二级市场之间的一个发展和资本市场衔接的总体情况预期。这三件事情放在一起,依靠我们现在管理团队规模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基于多年琢石投资参与港科大的项目创新创业大赛和相关科研支持工作,我们也很有幸能够得到了母校香港科技大学及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合作的支持。在核心技术的战略方向、细分领域的观察、发现、和深层次理解方面,琢石投研团队虽然有一些初步理解,但是仍然需要产业的专家和学界的专家帮我们共同去拉通、打造与合作。同时在已投项目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角度,包括我们的基石LP及历史退出项目方,他们都是来自于产业,所以在产业资源和人才方面的支持和协同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最后一点,我也想分享一下,我们不同产业背景的合伙人团队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内部也会遇到很大的摩擦,我们更愿意正向去理解这种摩擦。从技术、商业和资本的角度来上,有不同的视角,对于团队内部,投资机构内部这种包容和妥协,共同及一块成长。
冯锐:钟总讨论了一件事,如果投资人原来是有咨询背景,也有技术底蕴,怎么投硬科技?中国原来投平台、投消费的投资人,也希望参与到硬科技投资,这是中国现在和未来最确定的赛道。一种方法是团队的交叉融合,技术团队分析技术第一性原理,咨询团队分析市场,同时又有投行团队来分析一二级市场和估值。投资团队经过内部融合、交叉和充分交流,彼此信任且和谐。
我们说投硬科技一定要有情怀,否则可能熬不住。有投资人觉得早期硬科技企业的成长速度,包括产品、收入利润等,不像之前平台、游戏,甚至几年前的消费成长那么快。请各位嘉宾给硬科技创业者一些建议,企业如何管理才能跨越初创期、早期发展的死亡谷。
丛宁:建议应该谈不上,主要是分享一下心得。我们在对科技类公司的投资,是作为创业公司的一个合作伙伴,是一起来发展的。有几个方面的事项。一个是我们作为基金管理人,团队要对被投公司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想象力。想象力的意思是我们一般投资在公司B轮及之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公司一般有相对的市场和行业的聚焦,这个是在应用层面上。但另外一方面,市场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会有新的场景、新的行业出来,我们作为投资人的视野是比较广的。我们对产品理解未必比创业者深,但是这个视野是比较广的。团队基于对每一家投资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能力、及其延展性的理解,在市场上扫描到新的场景、新的需求、新的行业出来的时候,及时和创始团队做沟通,我们认为这个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机构也会在资源上面做打通,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硬科技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的一个特点,是和传统的行业或相对传统的企业家来比较,可能会在所谓的接地气的这一点上有些差距。这一方面是对市场规则和市场状态的理解相对的偏理想化,另一方面对行业的理解、或对行业的流程工艺等特性未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了解。这个方面是我们和创始人沟通的比较多的一个点。
第三,产业资本这一方面,我们的产业投资人深信服科技每年超过20%的销售额投入到研发上面,全球设有50余个分支机构,覆盖3000余家紧密合作的经销商,这个市场资源是对被投企业开放的。
冯锐:投资人是创业者的伙伴,有很多跨领域的资源,希望创始人多跟我们交流,一起探讨技术应用更大的想象空间。在最近这一段时间,孔总投资的半导体行业有一些波动,怎么样去帮助创业者,让他度过行业低谷。
孔令国:时间很有限,我就给一个建议,硬科技尤其是半导体这个行业是一个很周期性的行业,硬科技是属于中长跑,而不是短跑,一步一个脚印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被资本所裹挟。前几年大家一股脑全部去投半导体,半导体企业估值就非常高,有一些创始人就飘了。这半年很多半导体企业估值又掉下来了,因为你把估值调得高高的,接下来子融资都非常困难。所以我的想法是,既然我们的战线很长,我们要具备可持续性的竞争力,如何一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把你的市值管好、把你的技术管理好,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李冠庆:在硬科技投资与发展方面,这几年我们的投资,教训与经验说很久都说不完,但是我想给硬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一些建议。第一,直面惨淡的人生,从内因开始出发,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一定要告诉你们的投资人,让投资人可以知道企业的真实情况,他们才能知道怎么帮你们;第二,不要好高骛远,认为投资者谁给高估值,你们觉得很荣幸。或许前面是大坑,与时候过高的估值后面有可能就是悬崖,就会断了企业未来发展的路。因此,企业融资过程,还是要遵循企业发展规律进行估值,也就是坚持正确的估值路径。第三,重视内因,审视自身短板,坚持专业人做专业的事,寻找优秀的人组团队。重视外因推动,积极寻找外援,搭建产业建生态,融入整一条产业链来去为自己的公司赋能发展。我就说这么多。
宋清宝:简单来讲,就是企业还是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做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所谓从自己自身的优势,或者说从自身的实际,包括我拥有的、我能够去整合到的资源。基于这些资源,我能够去做什么产品,我做的这个产品一定是市场所需求的,而且能够有好的价格,还能够有大的量。所以我觉得还是以市场导向,然后去整合资源。
冯锐:两位都提到了企业家不要好高骛远,要聚焦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硬科技自己最核心的竞争力。
钟潜凯:我在这里简单分享上一次在香港科技大学活动上的一个交流,当时我也是圆桌论坛的主持。因为硬科技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到一大批科技创业者。这一批创业者他们的创业成功,我们内部也做了很多的讨论,我们觉得有三个维度,大家可以参考,跟一般以往的者的区别。
第一个就是价值观,科学企业家尤其是在研究院的创业者的价值观,和市场上创业者的价值观可能有点不一样,不是说好坏的问题,它是不同的;第二,思维模式和认知的问题;第三个维度是能力与模型。
这三个可能是对于早期科技投资人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但是不代表不能跨越过来,实际上对于好的投资机构,某种程度上既是一个伯乐,同时需要做更好的协同。
冯锐:创始人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适应于硬科技创业的价值观。今天时间有限,还是请五位嘉宾用一两句话,对广州如何去发展硬科技提一些建议。
丛宁:我们一个投资主题是——硬科技要来赋能产业的升级,广州是有非常大的产业基础,能源、汽车制造业和消费,不管对软的,对硬的,对机器人都有巨大的一个市场。同时,广州有很大的高校人才的积累,这是我们认为对广州充满信心,也是会加大在广州子投资的重要原因。
孔令国:一开始的时候我就说对广州本身并不是很熟悉,我是来这边学习的。信息科技里面的皇冠上的明珠就是半导体,就我所知广州本身在汽车产业比较成熟,从半导体的角度来讲,未来智能化的这个场景里面,最大的一个半导体载具就是汽车。随着电气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智能汽车对半导体的需求会变得非常非常多。所以我们很期待在广州能够有更多的一些半导体企业在这边茁壮成长。
李冠庆:我觉得未来大湾区硬科技应该是大有可为,我们集团也会始终围绕着数据产业进行布局与发展,做好人工智能和信创产业。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硬科技一定要重视生态发展,围绕数据及其运用,满足市场需求,往前走就可以了。
宋清宝:大湾区这一块应该说目前有全国最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在大湾区应该说更容易融到资,更容易找到客户,同时也更容易获得人才,所以我们对湾区这个区域,应该说竞争优势还是很突出的。
钟潜凯:广州确实有几个优势,我们长期在广州,广州第一个就是自身的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种类和规模方面优势;第二,广州作为大湾区的一个核心,实际上对香港和海外是有很好的连接和对外合作的文化传统;第三,广州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城市。广州,我们自己的观察,可能需要提升从-1到0、0到1的科技创业的成功商业化的范式。在这里,有很多高校的驻扎,各种复合型人才到位。除大型企业之外,对于微小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企业,如何打造和不断迭代出来-1到0、0到1的过程及商业成功的范式。这个模式与一般的商贸企业、大型规模以上企业的管理和创新模式都不同,如何形成可以规模化复制与当地的规模化企业形成不同的梯度、不同的衔接和互补的可以规模化的商业范式,未来期待政府和当地的产业在这一方面加强。
冯锐:我给也一下武岳峰科创的思考。我们认为广州在电子汽车和新能源方面有非常好的基础和前期优势,我们在广州金控的大力支持下,设立了一个投资硬科技的气候技术产业基金,引进和投资这个行业上游的核心关键技术和企业,在广州形成产能和销售,为广州本土优秀企业的发展助力。
今天的这个专场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27936起
融资事件
1.55万亿元
融资总金额
14371家
企业
3597家
涉及机构
1916起
上市事件
18.44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