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又一所IC圈黄埔军校即将建成

虞仁荣的450亿芯版图,和清华系撑起的IC半边天。未来更具创造力的芯片人才如何培养,是一个值得下功夫来思考的问题。

近日,总投资460亿的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校园设计案出炉,计划于2022年底正式开工,2025年起分批逐步建成交付使用。

坐落于我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由“中国芯片首富”、浙江宁波籍著名企业家虞仁荣教育基金会举办,浙江省和宁波市政府重点支持筹建的高起点、高定位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为东方理工大学的筹备机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任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院长。

身为半导体老兵,虞仁荣先生早已意识到我国芯片人才紧缺这一重要问题,因此出资200亿,在自己的家乡宁波建造了一所理工大学。如此一来,这不仅可以促进家乡的半导体产业发展,还可以吸收到更多的人才来研究芯片,攻克芯片“卡脖子”的难题。

01、芯片大佬回家乡建了一所大学

闷声做大事,便是虞仁荣过往经历的真实写照。

学生时期,虞仁荣以镇海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的EE85班。清华紫光及长江存储董事长赵伟国、射频芯片卓胜微电子联合创始人冯晨晖、兆易创新创始人之一舒清明等十多位科技芯片公司创始人、高管都出自该班,覆盖半导体产业链中IC设计、制造、封装、终端设备。

进入社会后,虞仁荣做了几年工程师和电子器件销售的工作,随即投身创业大潮。1998年,虞仁荣辞职正式成立了北京华清昌科贸有限公司,主要做电子元器件的代理和销售;2007年,虞仁荣成立了韦尔股份,这家公司主要做半导体元器件的设计与销售,从原本的代理销售转向了自行设计与销售一体的模式。创立几年后,韦尔股份通过收并购的方式,开始向SoC芯片领域发展。

2017年,韦尔股份正式上市,而后收购了在图片传感器领域排行第三的豪威科技。靠着这笔震惊半导体圈的“蛇吞象”并购案,韦尔股份市值大涨,虞仁荣的身价也水涨船高,成为中国的芯片首富。

(虞仁荣的资本版图)

2020年,早已功成名就的虞仁荣回到了家乡宁波做了一件大事。2020年10月,一家名为“宁波市虞仁荣教育基金会”的基金会成立,注册资金500万人民币,业务主管单位为宁波市教育局。该基金会有三大业务范围,一是资助民办大学的建设发展;二是资助培育优秀人才,资助教育科研活动;三是资助符合本基金会宗旨的其他教育研究事业。

2个月后,虞仁荣主动联系了宁波市政府,表示自己愿意出资200亿在老家建一所民营的研究性理工科大学——东方理工大学,之后虞仁荣更是又追加了100亿。在《宁波日报》的采访报道中,虞仁荣曾表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为宁波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感到振奋,也十分愿意为发展壮大宁波集成电路产业添砖加瓦。将尽快促成一批产业、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项目落地落实,争取早日取得实质性的合作成果。

根据最新消息,总投资460亿的东方理工大学校园设计案正式出炉,2025年起分批逐步建成交付使用。“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消息称,东方理工大学将立足全球科技前沿、紧扣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打造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为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和发展“高精尖”产业提供源头支撑。

学校规划理学、工学、信息、商科四个学科群,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突出前沿科技交叉融合,力争在短期内成为世界一流学术机构和国家重点战略学科引领者。同时,学校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构建立体多元的高水平全球学术网络,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除了建学校,虞仁荣还与宁波国资共同组建“宁波甬欣韦豪半导体产业基金”,基金总规模100亿元,其中虞仁荣及其关联方出资20亿元,宁波国资方出资80亿元。基金将充分依托韦尔股份的产业生态资源及宁波国资的资本优势,聚焦于泛半导体产业先进技术、工艺、产品领域,在半导体设计、制造、封测、材料等产业环节组建或导入相关企业,完善产业链。

有感于我国芯片领域技术落后、人才紧缺的现状,虞仁荣才下定决定从源头入手,为国家芯片产业输送人才,砸入真金白银助力产业发展。

02、国内IC圈的黄埔军校

不可否认,中国高校在培育人才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其中,清华系占据了国内芯片圈的半壁江山。1956年,清华大学便开设了半导体专业,由此缔造了国内半导体圈的神话。40年来,清华大学在集成电路领域已培养本科生4000人以上,硕士生3000人以上,博士生500人以上。2016至2020年,超过七成的毕业生进入集成电路产业和科研一线。2020年10月,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通过设立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

前有紫光展锐、紫光国微、兆易创新、长江存储、韦尔股份、卓胜微等国内头部公司,为国内半导体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有飞昂通讯、纵慧芯光、昆腾微电子、地平线机器人等初创公司接过产业振兴的大旗,成为当今半导体圈的中流砥柱。

2021年,正值110周年校庆之际,清华大学宣布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学院将瞄准集成电路“卡脖子”难题,聚焦集成电路学科前沿,打破学科壁垒,强化交叉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实现集成电路学科国际领跑,支撑我国集成电路事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中国芯片产业的“黄埔军校”这一名号,清华大学当之无愧。过去几十年,清华大学的在我国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发展史上取得了一系列代表国家水平、具有标志性的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产业领军人才,为中国集成电路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清华之后,北京大学也有了新动作。2021年7月,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集成电路学院。北大微电子发布快讯称,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的成立,是北京大学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我国集成电路学科发展,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更好地支撑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助力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集成电路人才联合培养的重要举措。

一路南下,中科大在芯片方面的研发实力,*不输清华、北大。为国造芯的龙芯中科创始人胡伟武是中科大86级校友,现为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研究员;国内知名的半导体设备厂商中微半导体由尹志尧于2004年创立,而尹志尧1968年毕业于中科大化学物理系;还有MCU新秀芯旺微电子由中科大通信与电子专业硕士丁晓兵创立;我国电子化学品领域首家上市公司上海新阳总经理方书农是中科大物理化学博士;复旦微电子创始人兼CEO施雷毕业于中科大管理科学系。

近几年,中科大在光电子领域又传来了一个好消息。据了解,郭光灿教授主导的团队,首次在拓扑保护光子晶体芯片中实现量子干涉,为实现光量子芯片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相比于传统的硅基芯片,光量子芯片无论是在传输效率还是在功耗方面,都有很大提升。如果我国在光量子芯片取得突破进展,或许可以改写当前芯片格局,甚至实现换道超车。

而作为中国半导体高地的上海,手握上海交大和复旦两所名校。复旦微电子学院成立于2013年4月,前身是1958年谢希德教授创办的半导体物理专业,有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仍然是国内*。目前,IC不少领军人物出身复旦,如通富微电CEO石磊、复旦微电子董事长蒋国兴、中星微董事长兼CEO张韵东、华大九天董事长刘伟平等。

而上海交大早在1983年就成立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2003年建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九大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之一;2013年入选*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5年被批准为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自成立以来,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为半导体产业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在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制造、封装测试、材料与设备等行业以及相关投融资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射到全国,国内更有不少知名度不高的学校培养了大批芯片人才。位于武汉市的华中科技大学、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都是我国芯片研发人才的主力军。

除了高校的积极布局外,众多毕业后投身于集成电路领域的高校校友们也在为加强集成电路行业校友及企业与母校之间的联系,支持集成电路产教融合而努力,接连成立集成电路相关校友会。薪火相传,一代代芯片学子用实力行动推动着行业发展。

03、芯片人才培养到底有多难?

纵使国内高校云集,芯片人才短缺依旧是一个亟待攻克的“卡脖子”难题。

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20-2021年版》,在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相关毕业生规模在21万左右,预计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6.65万人左右,其中人才缺口将达到20万。

这暴露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过去的芯片人才培养模式较为陈旧,跟不上行业发展的前沿,同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够突出。很多高校会开设电子工程、集成电路相关的实践课,但与真实的芯片生产要求依旧存在较大差别。同时,更多芯片企业为技术保密、生产要求等问题,一般不愿意接受短期学生实践,即使接收也会出于保密考虑不能给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周鹏在澎湃新闻采访中指出,当前集成电路人才供给主要面临结构性失衡、人才流失、产教融合待提高三大短板。结构性失衡中,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缺乏。

而培养这类人才不仅需要设计系统化的半导体课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广泛讨论的能力,绝非是短期培训班可实现的。

近几年,半导体缺人的焦虑感弥漫整个行业,高薪抢人更是成为常态。由此,互联网那套培养人才的方式再次被挪用到芯片圈,各路培训班由此诞生。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达内教育、IC修真院以及华清远见等在内的培训机构,均推出了相应的芯片设计/功能验证以及后端实现相关的培训课。不少培训班声称,经过四个月短训就“拿25万元起的年薪”。但事实的确如此吗?

对于这一现象,某高校老师如是评论:“速成培训速度快,而且也能带领学生快速上手,能有效解决一部分需求,只要是本分做教育培训,这对行业是有利的。”

但当培训班的学员真正到了职场中,只能接触到残酷的现实。“我们确实缺人,但不敢招培训班出来的人。有些人简历看着不错,一到做项目的时候就露馅了。”北京一家芯片公司HR表示。

这就是芯片行业的特殊性。芯片人才门槛要比其他互联网行业要高,专业必须是理工科,材料、通信等专业,很多芯片大厂的学历要求都是硕士起步。而且,芯片人才的试错成本是极其高昂的,从IP到EDA、设计、Foundry、封测以及检验等环节所花费的时间、人力、制造成本都是巨大的投入。正因如此,缺乏经验的速成班学员即使能顺利拿到Offer,仍难以直接胜任岗位工作。

面对人才短缺的迫切需求,高校的培养机制“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南京集成电路大学走到了台前。2020年,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在江苏南京江北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揭牌成立。这所由江北新区联合企业、高校共同成立的大学,是全国*以集成电路产业命名、关注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的大学。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不是一所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更像是一个衔接高校和企业、推进产教融合的开放平台,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企业选才的重要来源。据了解,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生源不再来自通过高考等方式考入的高中生,而是源于高校已具备基本专业知识的学生,来源于跨学科的、有志于从事集成电路相关工作的学生,来源于企业招聘的尚在培养期的初级职员。该校将按照岗位分类、依据学员专业基础和就业兴趣进行招生,招生规模也以企业需求为准。“这种学校越多越好!”一个芯片从业者由衷感叹。

除此以外,在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指导下,头部高校和企业也在积极发挥各自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的优势,肩负起对在职人员培训的任务,通过非学历教育,快速提升在职人员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打通相关行业工程人员的转轨通道。

总而言之,芯片的技术门槛很高,容不得投机取巧。在国产芯片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人才教育是必须要补上来的短板,更需要稳扎稳打。

04、结语

芯片是工业的“粮食”,芯片重要性堪比粮食,是我国目前最亟待突围的产业之一。而相对于芯片产业的制裁,核心人才的短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我国的芯片行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处于劣势也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人才培养最忌急功近利,芯片人才更是如此。大学的价值在于发现未来,引领未来,不是解产业一时的燃眉之急。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大学要往前走,替产业界穿隧架桥,先探寻与打通关节,寻找正确的方向和出路,甚至不可避免地在前面先尝试失败,以淬炼其创造力。在探索中国芯片人才教育的新范式,东方理工大学做好了准备。但未来更具创造力的芯片人才如何培养,是一个值得下功夫来思考的问题。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芯潮IC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芯片半导体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