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资而知之,深耕医疗创新

聚焦:我们需要找准赛道,然后沉下心,做对的事并且一直做下去。效率:与其他行业相比,我们的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2023年8月18日,由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投融资服务专委会指导,约印医疗基金投资界、药渡经纬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清科创业承办的“第三届约印医疗创新产业大会”在北京举办。

大会以“聚力创新,远见未来”为主题,力邀行业专家、领军企业、高成长企业以及投资者相聚北京,共同探讨医疗创新产业的热点话题,为深化融合数字经济与医疗创新产业、推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场《资而知之,深耕医疗创新》的圆桌对话由浙江钱塘江金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总裁;中华创投家同学会会长 王仑主持,对话嘉宾为(圆桌对话嘉宾以姓名音序排序)

龚 刚 上海亿保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郭卫锋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德恒全球财富管理业务中心主任委员、香港注册外地律师

林杨林 新里程健康集团有限公司CEO、新里程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罗 希 江投资本副总经理

徐 佳 普华永道中国医药医疗行业主管合伙人

from clipboard


以下为演讲实录,

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王仑:这一场如果仔细看我们来的人,事实上跟前面的嘉宾们真不一样,前面的人是科学家,是我们的创新者,我们这一场是有上市公司、中介服务机构,还有保障体系相关的嘉宾,我们希望用一个案例来结束这一场的专场。

今天讨论的案例,就是坐在最中间的林杨林总,他将一个重组上市公司从40亿的估值做到了现在的100多亿,接下去怎么做,第二增长曲线怎么来实现,这些跟大会的主题,创新的理念应该是保持一致的。

首先我们让每个人花一分钟的时间先介绍一下自己的企业。

龚刚:大家下午好,我是上海亿保健康科技集团的总经理。我过去主要的经历,20多年主要是在保险公司工作,曾经在泰康做了十几年,担任过泰康养老的助理总裁,也在阳光人寿担任过助理总裁,分管健康险和医疗投资。后面在渤海人寿分管过保险的投资,同时也管着养老和健康险,所以我在保险公司的业务里负债端和资产端我都管理过。上海亿保健康公司是泰康几个同事投资的,联想旗下君联资本和清华银杏基金投资了A轮和A+轮,我个人也参与了投资,之前我没有参与经营,公司发展到现在,规模也不算太小了,现在有600多人,全国有26个分支机构,目前我们服务了90多家保险公司,为他们提供健康险线上线下理赔服务,也是上海高科技企业和“专精特新”的企业。我们主要的业务是服务于健康险,跟据我自身的经历,我从保险公司经营健康险这个角度,作为保险支付方的角度来看医疗和医药的创新。

郭卫锋:各位好,我是郭卫锋,已经律师执业23年,同时也是香港注册外地律师。我现在所在任职的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是国内头部的律所之一,很多人会熟知德恒的资本市场业务板块。我本人的执业领域也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私募基金、上市和财富管理,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私募基金律师之一,我参与过多个行业里程碑项目,多次参与私募基金行业立法、行业自律、教材编撰、课题研究等工作;

2014年藉由家族基金业务开始为国内顶级单一家族办公室(SFO)筹建及运营提供全面法律服务,开始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综合性法律服务。我也感觉特别有幸为上一场的嘉宾做过一些融资法律服务,也有幸和约印合作,也希望后续能够跟大家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林杨林:感谢约印医疗基金的邀请,今天碰到很多老朋友。我简单介绍一下新里程的情况。新里程健康集团从医疗服务起家,目前形成了医疗、康养、医药和保险四大支柱产业。医疗和康养总床位数达到3万张,分布在全国19个省市,其中二级以上的医院40多家,基层医疗社区300多家,康养床位5000张。医药是总部位于甘肃的独一味制药,专注于制药和消费。在保险领域,去年新里程经过北京银保监局的审批,成为北京爱心人寿第一大股东,这是成立于2017年的全国性寿险公司。

主持人王总讲的,我们去年联合重整了A股一家上市公司,就是原来的恒康医疗,把它从濒临破产的边缘挽救过来。去年7月份完成了重整交割,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上市公司从40多亿的市值,发展到今天130亿左右市值,请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

罗希:我是江投资本有限公司的罗希,今天非常有幸参加约印组织的这个论坛活动。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母公司—江西省投资集团,江投集团是江西省省属重点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江投集团的重点产业是聚焦能源、环保和数字,现阶段集团为落实去年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的决策部署,同时也作为赣江新区唯一的平台公司来推进“管委会+公司”的发展模式,助力新区的发展是集团目前的重点使命。

江投资本作为集团的金融平台,注册资本28.5亿,定位为资本运作、产融协同、金融资产管理和金融服务,业务包括股权投资,私募基金,融资租赁、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以及资本招商的功能。现在我们为了推进这个新区的发展,在产业投资和产业落地方面,尤其是资本招商这块,一方面我们牵头成立了招商集团,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同步推进内部业务协同。另外一方面,我们还成立了100亿的赣江新区引导基金,这个是由我们投资设立和管理的,现在也即将联合约印设立相关医疗产业子基金,后期助力赣江新区的医药产业更好的发展。

徐佳:首先感谢约印的邀请,我是普华永道医疗和医药行业的主管合伙人徐佳,我在加入普华永道之前在新加坡默沙东工作了八年,后来回国加入了普华永道,今年是我加入普华永道的第15年,15年来我一直在医药医疗领域从事管理咨询、战略咨询以及并购相关的咨询服务。

普华永道是全球最大的专业性的服务机构,在中国有2.5万人,涵盖审计、税务、咨询到并购等相关的多种专业服务,且医疗医药是我们重点关注的行业之一,我们采用陪伴方式伴随企业一起成长,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王仑:谢谢各位嘉宾简短的介绍。我们也感谢约印今天在这里创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圈,举办了这样一个活动,我们知道所有的成功在于生态圈的打造。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科学家、企业家,还有投资家的结合,这是一个生态圈。第二,我们看到了商行、投行和金融服务机构的生态圈,还有一个生态圈是政府、智库以及协会共同的生态圈。如果把三圈的融合能够形成一个最重要的力量,那么我们今天这一场的专场,我们希望以新里程作为我们的案例,来剖析给大家看,一个创新的企业或者说一个重组,或者涅槃重生的企业未来会怎么样走,会如何迎接新的未来。

首先请林总就新里程重组的案例,它的未来第二增长曲线,以及医疗创新理解进行分享,大家掌声鼓励。

林杨林:今天来了很多投资人、科学家、创业者和政府领导,希望大家多关注新里程这样的实体企业。新里程健康集团从2015年开始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其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16年100张床位开始,到2019年发展到一万张床位,跨入了万张床位规模,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2020年开始,经过疫情三年,实现从1万张床位到3万张床位的规模跨越,实现从医疗走到今天的医疗、康养、医药和保险四大支柱。

结合刚才王仑总的抛砖引玉,和今天大会主题,我分享一下关于医疗创新的看法。从新里程的角度,我们没有把综合医院仅仅定位为医疗机构,从2016年开始,我们就把大型综合医院集团定位为医疗行业基础设施。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超大型的综合医疗集团,最后都起到了链接上下游产业链的作用。因此,我们从第一天开始把大型综合医疗机构这个模式定位为大健康行业的基础设施,前面发展的五六年时间里,一直聚焦在综合医院的并购和管理,在构建这个基础设施。直到今天3万张床位的规模,我们依然还在推进医疗机构的并购和整合,希望在未来三年能突破到5万张床位规模。这是新里程第一阶段的医疗创新,我们把综合医院的并购整合当作打造行业基础设施。

从2020年开始,我们开始思考资产证券化的道路,大家知道,在A股医疗类上市公司还不算多。当时我们看到一个机会,就是国家在去杠杆的过程中,有不少上市公司的基础资产还不错,但大股东因为没有遵循高质量发展出了问题,导致上市公司遇到危机。2020年开始,我们联合包括五矿证券、中关村并购母基金等几家战略投资者,联合重整了A股上市公司恒康医疗。这个过程很漫长,花了两年的时间,与实控人、监管机构、债权人、股东和员工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后化解了几十亿金融债权,确保了8000多名员工的就业稳定。在去年重整交割之后,深交所很快批复了上市公司摘掉ST和更名,也能看出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脱困重整的支持。

由于重整过程依法合规透明规范,加上资本市场对新里程健康集团的信心及预期,上市公司从重整之初30~40亿市值且濒临退市,重整后很快上升到100多亿市值。恒康医疗司法重整的过程,应该可以说,为医疗医疗资产证券化提供了一个医疗创新的借鉴道路。

关于第二、第三增长曲线,因为我们把医疗机构当作基础设施,我们确实在推动第二、第三、第四增长曲线,所以我们在过去两年时间,构建了医疗、康养、医药和保险这四大支柱。新里程健康集团每年医疗服务人次超千万,有比较成熟的医疗运营管理经验,我们正在积极推进医疗+保险的融合,并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式医疗。发展管理式医疗,我们不会完全照办照抄国外的模式,但是面对老龄化骤然加速和医保控费这组重要的宏观环境,通过一家企业的改革创新,为行业生产关系改革提供一个企业改革样板,我相信是值得大家为之共同努力的。

新里程一方面在推动医疗+保险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也在推动以医疗能力支撑康养产业的发展。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康养产业的话题大家谈了很多,但真正落地的成熟模式很少。我之前对这个行业总结了一句话,就是中国的养老产业面临“三无”窘境,即无模式、无规模、无利润。面对这种行业现状,新里程花了四五年的实践,探索基于医疗能力打造出一种康养模式。目前我们已经在河南的洛阳市和山东的东营市打造出了省级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基本上也能解决无模式、无规模和无利润的“三无”现状。

在制药领域,新里程依托独一味制药,聚焦于中药制造和消费。我们理解,中药是国家层面文化自信的一部分,在中药这个领域,中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大有可为。

可以说,在过去这么多年,新里程就干了三件事,参与国企医院改革,重整上市公司,构建医疗、康养、医药、保险四大支柱。在大健康这个领域,无论是国企医院混改,还是医疗+康养的结合,或是推动医疗+保险的结合,都在探索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并且通过创新实现一个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我也把下一个话题抛给罗总,从政府的角度怎么看待医疗行业企业的创新和社会价值。

罗希:我觉得政府、平台公司或引导基金为企业发挥价值,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体现在产业配套和生态链的打造。产业配套这一块,其实作为政府或者作为国企平台来说,我们这里配套除了常规的基础建设也好,园区的供水供电和供气也好,更多还是在企业研发投入配套这一块。以赣江新区举一个例子,赣江新区作为国家级的新区,主导产业为数字经济、大健康和中医药。尤其是在中医药方面,打造了国家级的三大科研中心,包括中医药大科学装置,药材成分分析中心,还有中国中医研究院江西分院,这些科研配套能够给落地企业提供大量的科研支持,之前有一个拟落地引进的企业,看中了我们装置这一块提供给他很多科研的配套设施的功能,这一块其实可以为落地企业后期研发和一些专业的支持提供一个很好的产业配套支持。

生态链这一块,园区这一块有很多细分不同类型的行业,有生物医药类型的,也有医疗器械类型的。类似江投资本前期没有在医疗行业投入或者研究比较深的情况下,信息渠道和专业能力还是很有限,所以利用引导基金去和专业化、市场化的外部机构,像约印这样的机构合作,嫁接优质的项目资源,提供比较好的信息渠道,通过引进相关的企业来实现产业链的互补,实现园区内部业务的协同,来打造一个比较好的生态链。最终实现在园区范围内,企业之间是有一个协同,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发展,也发挥一个投后或者招后的赋能。

第二是政策和业务的赋能。一方面我们现在作为新区的平台公司,实际上新区是对我们平台公司有大量比较好的授权机制,像我们自己成立的招商集团,和企业这一块的相关招商引资政策,是我们单独和企业进行洽谈。在政策的制定,还有一些相关的条件是比较宽松和灵活的,能够帮助企业来快速对接和确认常规的政策需求,也能高效的制定和讨论一些个性化政策,为企业提供最大的支撑。作为国家级新区,在政策权限这块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另一方面是业务,像江投资本有很多的这种业态,包括前面提到的私募基金,股权投资、供应链、融资租赁等等,企业在后期发展过程中,除了期初的资本性投入之外,还有一系列包括设备采购,流动资金,再融资等等需求。我们都可以提供一篮子的内部业务的协同,此外我们内部考核这一块实际上有导向的,所属企业能够为政府相关重点支持的企业提供赋能,这一块有倾向性的激励和考核加分,促进集中资源为新区企业服务。这样我们的业态就不是一个以单纯的市场化的模式来开展金融服务,而是可以通过协同产生降本增效的作用,实现在业务准入标准,流程决策效率也好,还有相关的成本也好,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第三块是平台公司的支持。江投集团是江西省属的国有投资平台,江投集团产业门类比较多,有20多个,绝大部分是国计民生的,我们很多业态也是在江西省全省布局,依托平台公司在全省的资源,我们和省里各类投资平台有很多的联系和互动,例如康养产业这一块,江西省有一个养老产业平台叫江西长天集团,也是省级平台公司,我们很多原来的同事,还有很多的业态有大量的交集,回到新里程地方医院和布局康养产业这一块,这里可以给类似企业提供一个在江西省内很多省级平台资源的导入。此外依托于我们和各个地市大量前期很多基础设施,能源、环保和数字等多方面的合作,都有一个战略合作的背景,能够为企业后期在推进省内各个地市业务方面,提供一个多方位渠道的嫁接。

我觉得接着国有资本和政府这一块的内容往下交流,实际上国有企业在投资决策、招商引资或者政策制定,我们还是要借助大量的外部机构,不仅是合规要求,也是专业咨询。其中中介机构是不可缺少的一换,我本人也是财务背景专业出身的,所以这里我先请教一下徐总,作为专业头部的财务机构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在服务医药这一块,有没有比较好的经验可以分享,让我们来学习和交流的?

徐佳:作为一个专业性的服务机构,我们在行业里深耕了多年,与很多的战投企业和财投企业,共同参与了多个行业里耳熟能详的交易。

大家可能比较了解的是我们从一个交易前期如何去架构交易,才能更好的推进项目。还有是投前甄别各方面的机会和风险,从业务、财务、税务以及合规的角度去甄别有可能的风险。但是最重要环节是在投后,也就是我们如何最大化交易的价值。除了如何规避前期甄别到的一些风险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前期我们找出有协同的机会,且最大化地去发挥其效率,最后给投资者带来最高的回报,这个是我们作为一个中介机构经常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我们作为一个中介机构深耕于一个行业,在整体的生态圈中跟多方的从业者有各方面的合作,所以对整个行业的一些变化,我们有一些先知先觉的优势。在这里也是跟大家做一个分享,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创新,我们在这个创新过程中发现了生态圈中的一些主要的参与者的变化。

首先,我们是高监管的行业,几年前我们一直深度参与了国家的药政改革,非常荣幸我们作为一个第三方的咨询机构,给政府决策者提供了非常详细的研究以供参考和借鉴。除此之外,我们也服务很多跨国药企,国内优秀的央企、国企和民营企业,还有各方的投资机构,我们的这些客户构成了整个生态圈。所以我们也观察到有几个趋势,一个是跨国药企的本土化,本土药企的国际化,以及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我们很多的投资机构都在纷纷投资和打造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生态圈。

第一个是跨国药企的本土化,医疗改革以来,我们从仿制药大国正在走向创新,到现在的鼓励创新,很多的跨国药企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重新定位在中国的战略。经常大家会听到“在中国,为中国”,我们发现从整个价值链开始,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本土化,尤其是研发和生产逐渐的都在本土化。

研发原来是把自有的产品线能够在中国进行引入,他们重新在思考这个问题,基于我国疾病谱的不同及国内本土创新的一个快速的增长,更多的在看如何能够更好的参与到本土创新的生态圈中,有没有一些好的初创企业有好的产品线,可以以各种方式来投资。也看到很多的外企,跨国企业在中国,比如说建立一些跟政府合作的基金,一起来投非常早期的产品线,为他们在中国的产品线做布局。

从生产方面来讲,能够在中国本土建立生产和供应能力。当然他们还有一些专利的考量,但是从准入的角度,从更加贴近我们最终用户的角度,国外药企其实都在考虑本土化,尤其是医疗器械。

本土药企的国际化,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原来我们的本土企业更多的是做仿制药,在创新的驱动下,企业需要增加对创新的投入。有一些Biotech公司,开始考虑如何做国际化的布局。原来走出去可能还是一个选择题,但是现在是一个必选项,目前我们很多出海是创新药,因为国内的支付能力有限,我们的价格不是溢价空间很高的市场。

对他们来讲,研发的投入是非常高的,中国市场的盈利其实是不足以去支撑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所以企业一定要走到国际市场,通过国际市场的销售来反哺在研发上的投入。所以国际化是一个必选项,我们现在也在帮助非常多的本土企业构建国际化的商业架构,以及设计整个供应链架构。

我们还发现另外一个趋势,就是很多的投资机构开始在构建和打造他们自己在这个行业的生态圈,原来的投资机构投了很多的创新企业和Biotech。随着创新企业马上有产品上市,如何生产和如何商业化,以及实现最大的商业化的价值,都成了企业要去思考的问题。

是一点点去招人,去构建,还是通过一些并购的方式,通过整体接盘一个平台,使得马上拥有商业化的能力和平台。我们知道很多外企原来做仿制药,有大量的医药代表,现在因为转创新药,他们不需要这么多的人员,我们操作了非常多的案例,他们连产品带人员,从他们的系统切出来打包,然后成立一个新的公司,引入战投或财投,我们也发现有很多的PE去考虑这样的模式,用这种方式他们就建立了一个整齐的销售队伍,然后自己有产品,可以有一个很好的现金流。同时他们有很好的前期投入创新药的基础,也有了成长的路径,这是一个上市的非常好的标的。

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看到的一些趋势,也给大家在以后的投资中可能会有一些借鉴。这个过程之中,我们也看到IP,我们既然走创新,国际规则就是挑战专利、诉讼等,我们的法律还有整个的IP保护,就成为保驾护航创新非常重要的一点。我想请郭卫锋律师谈一谈我们从法律的角度,怎么去看待这些创新和投资的机会?

郭卫锋:非常感谢徐总,回到这个专场上,对于林总和徐总分享的,我也深有同感。作为中介机构,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做?首先,我们与优秀的客户同行做好积累。这其中主要是投资机构,基于其可能投资的目标是帮助企业逐步发展之上市,在投资决策中,我们律师辅助投资机构进行法律尽调,提供业务创新、IP创新和合规等关键问题的法律意见。

其次,辅助客户做好关于创新的合规和上市的审查。对于投资机构或项目公司来说,最终共同的目标是上市。我们做过大量的上市业务,包括医药企业的上市,在参与业务的过程中,从律师角度来看,主要有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核心问题是创新的合规,无论是监管角度中创业板的“三创四新”、科创属性、港股18A到18C的新变化,或是企业角度中其IP创造的合规,如在先纠纷和权属关系等,这些对于创新的合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上市还会注重创新本身,如大家可公开看到的上市反馈,对于每家申请上市的企业必被问到如何形成主业、服务或者产品,问到创新点和差异性。不仅企业需要充分论证,在上市申请早期阶段中,各家中介机构版包括牵头的券商也会绞尽脑汁帮助企业进行梳理和应答。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还是想给一些建议,主要两个建议,第一,我们要注意创新和监管的关系,因为在某些角度上,创新和监管有时候是矛盾和冲突的,比如某些行业出现的新问题可能并没有相关法律规则的出台和监管,这中间具有一些所谓的“灰色地带”,但是在企业创新的时候,我觉得一定需要充分的论证和考虑。如我们的客户很有远见,在若干年想做互联网医院的时候,提前请我们律师做一个完整的互联网医院商业模式合规的认证报告,这对于其整个企业的业务创新论证很有帮助和意义。

第二个建议是注重社会责任。创新绕不开伦理责任和社会责任问题,如最近这两年比较热的互联网+领域,其中非技术创新之外还有其他商业模式的创新,这会涉及到数据合规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在国内上市的企业,凡是涉及到这一类问题,这两年IPO的反馈会特别关注。而如果寻求境外上市,对于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审查也很严格。

我认为这两个问题是值得大家特别关注的,时间有限,更多的问题可以下来再分享。

下面有请龚总来说一下。

龚刚:从保险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医疗服务市场是三方构成的,有医疗是供给方,有患者是需求方,再有就是支付方,不同国家和地区支付方有多个组合,有的是单一的存在,比如说是商业保险,有的是社会保险,有的是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共同存在。医疗服务方和患者,跟医疗需求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严重不对称,所以需要支付方来制订规则,和平衡供需双方,来制定合理的诊疗路径和规范,治疗效果评价等。

因为我长期在保险行业工作,我现在投资的亿保健康公司也是服务于保险公司健康险线上线下的理赔服务,我国新医改启动以来,一直关注的是“三医”联动,也就是说医疗、医保和医药,因为这三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国未富先老进入了人口老龄化,我们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比例是14%,从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以后出生的陆续开始退休,我们现在平均每年大概要退休2千多万人,我们会面临着一个急速老龄化的阶段,从低龄的老龄化到重度老龄化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的医疗支出费用将会急剧的攀升。

我们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都是90年代才统一建立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定位低水平、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目前我们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制度如何可持续面临挑战和压力,我们现在看到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就是为了保障可持续,例如药品一致性评价以后实行带量采购,也有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总额预付、DRG、DIP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都是由此而来,怎么样确保这个基本的医保制度可持续?可以预测到,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一定是此消彼涨的过程,基本医保承担的保障绝对水平不会降,但是相对水平一定是下降的,留出的空间是给商业保险来承担。2010年以来商业健康险发展速度很快,截止到2022年底,全年的保费有8653亿,寿险保费是4.7万亿,占的比例大数是25%,与原来13部委规划的到2025年要有两万亿的健康险保费收入,应该还有很大的差距。

商业健康险为什么没有发展达到预期呢?尽管跟自己同比来看,健康险增幅应该还是很快的,但是与预定设计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在多层次医保支付体系里面,希望商业健康险扮演重要角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商业健康险在社会医疗支出比例从1%,提高到现在接近5%,在整个社会医疗支出比例里面占比还很低。

最后,我们看到未来人寿保险尤其是商业健康保险是一个逆周期发展的行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健康险会快速的增长。商业健康险发展不及预期是有原因的,我们感觉到打铁还要自身硬,保险公司在服务健康险的能力还有不足,存在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制约因素,这些短板也需要创新。

医疗服务市场政策性很强,例如一个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也会影响到医疗和医药,我们所谓谈的创新,最后是要由支付方买单的,尤其在国谈的情况下,我们从支付的目录和诊疗范围都会受局限和严格控制,层出不穷的创新治疗方式,还有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基本上医保不覆盖的,最终还是要新的支付方商业健康险来覆盖,要不然只能靠患者自己完全个人自付。

所以我们看到未来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有三个方面应该做很大的突破和调整,一个需要自己练内功,一个需要外部政策环境的支持,将健康险跟健康管理相结合。目前我们有4亿慢病的病人,有4千万失能老人,带病生存和慢病的人群,包括失能失智人群还会进一步的加大,这个对我们社会医疗支出是一个巨额的负担。所以我认为

有三个方面,第一,需要信息的互联互通,现在商业健康险是接入不到医院的HIS系统,所以我们基本上都是拿到保险公司再来报销、理赔结算,所以我们还做不到跟医保一样,跟医院来进行HIS系统的直接接入,进行过程的控费和理赔的结算,一站式的结算。这个可能还需要国家医保局和金监总局今年已经发文,开始启动这项工作,我们预期可能三到五年的时间,我会逐步实现保险公司接入到医院的HIS系统,可以共享医疗数据,对于它的健康险理赔结算和健康险产品定价会有很大帮助。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建立商保的目录,目前所有的商业健康险我们都是同社保目录的,但是我们看到医保要控费,我们的医保目录越收越紧,创新药不在医保目录里,未来谁来买单?而老百姓对医疗服务的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跟优质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不匹配,需要支付方能覆盖更多的目录和诊疗范围。目前商业健康保险只有在特药险,惠民保产品里面加入了一部分特药险的功能,在常规商业健康险过程中,我们诊疗范围和药品目录全部是与医保目录一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监管的支持下,行业也在制定商保的药品目录,包括诊疗范围,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一套体系,在这样一个基础上面,保险公司才能去设计不同的健康险产品和标准,来去满足投保人的需求。

最后一个方面是产品的创新,我们现在是保健康的人,要对参保的人进行核保,我们现在很难带病投保,我们现在有4亿人是慢病的人,如何让带病的人能够投保,我们的产品能够用健康险加上健康管理,来解决健康保险服务的问题,能够做到保人健康。这个过程中还是需要业界一块去做创新,在一些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方式方面做创新,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王仑:这一场嘉宾都很认真,洋洋洒洒两张纸,说了很多。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再多说了,我想做一个小结,刚才林总告诉我们的第一点,就是所谓一个上市公司来讲,他们要做的是一个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个,练好内功,第三,把自己的增长曲线想明白,搞清楚。从政府的角度来讲,第一个是建链互补,第二个是抓服务,第三个是重营商环境。作为普华永道来讲,告诉大家做投资,既是重投前的尽调,做好投后的管理,更重要的一点是看未来的趋势。律师给我们的意见,创新要处理好和合规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保驾护航不能光靠我们的医保,需要我们的商业保险来推波助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的问题,我们有很多的建议和想法,只要我们共同走在一起,林总很多的梦想是可以实现的,如果以林总自身的力量,也许会走得慢一点,我希望呼吁整个社会共同以医疗创新作为我们未来的蓝图,我们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最后就请各位用一句话,对于未来医疗创新,我们有怎样的期待?

徐佳:两个词:一个是聚焦,一个是效率。聚焦:我们需要找准赛道,然后沉下心,做对的事并且一直做下去。效率:与其他行业相比,我们的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总体来讲,我们有巨大的未满足的需求,因此我们对这个行业充满信心。

罗希:我说三个词,稳健、守正和创新,稳健是基于国资平台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根本诉求,我们多还是聚焦相对成熟,市场相对已经得到认证的一些项目,通过国有资本的投资助力,让企业规模化的速度加快。守正还是更多基于对机构和企业,体现在持续对行业的专注,对业务的专注,而不是旁走侧门。创新,我希望能够后期结合相关的业态,结合今天的主题,特别像目前数字化进程火热的背景下,我们希望在这一方面有一些业态的创新,业态的融合,对于我们自身产业贡献也能够实现一举多得。

林杨林:我就说一个词,就是企业家精神。现在大环境比较困难,包括最近大环境的变化,面对不确定的大环境,我认为无论是投资者、创业者、企业家,都需要更好发挥企业家精神。只有发挥企业家精神才能持续创新;只有发挥企业家精神,才能把危变成机,才能在不确定性宏观环境中抓住发展的确定性。如果全社会的企业和投资人都更加好的支持、发挥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我们一定更容易共克时艰,更轻松的度过寒冬。

郭卫锋:就像林总所说的市场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但对于医药企业而言,我觉得可能现在唯一的确定就是一定要做创新,我们律师愿意在大家的创新路上去保驾护航。另外我觉得也是今天我学到的,其实我们考验在面临考验也要做一些创新,比如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下,怎么辅助保护大家的财产安全,其实都很重要。

龚刚:会议的主题是创新,改革和创新也是一样的,明年是8月19日是中国第七个医师节,我们新医改推了这么多年,要堵后门,也要开前门,所有的医疗创新和医药服务的创新都是医生来实施,医生根据循证医学去合理规范的治疗,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康的生态圈,才能可持续的发展。

王仑:医疗行业正处在涅槃重生的新时代,今天是在北京开的这个会,最近有一个片子比较火,叫《长安三万里》,我想最后用这部片子里的几句话来总结今天这一场专场。第一句话,“乱云飞渡仍从容”,希望大家都要有这样的心态;第二句话,“重装行装再出发”,我们相信医疗创新,我们永远走在路上;第三句话,“咬定青山不放松”,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毅力,何愁千山万水我们无法逾越;最后一句话,“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相信在医疗创新中,我们的投资家和企业家,永远能拥有这样的魄力,去攻克时艰。

我也是刘老师的学生,现在我们也在共同为中国股权和创业投资呼吁和呐喊,从大的金融背景环境来讲,我们处在一个很小的行业。希望我们这样的小行业能够成为产业的发动机,点火器,和加油站。让我们共同为医疗创新呼喊。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医疗服务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