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底开始的芯片短缺,仍未出现好转迹象。
据无冕财经了解,在华强北的黑市,一款旧的汽车电源芯片,在今年4月卖到单价5500元,相比两年前价格翻了300多倍。
去年10月,有传闻称,理想汽车以超出正常市价800倍的价格,从黑市收购汽车芯片。
虽说,从800倍到300倍,已经大幅下降,但国内车企仍然深受芯片困扰。
01 提价、囤货
这几个月,华强北的芯片生意都不太好。
一位在华强北从事芯片贸易的商家告诉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研究员,4月芯片贸易的业绩都很差,营业额下降了约20-30%,有同行甚至减少了60%的收入。
他认为,主要是受上海疫情导致的车企停产和物流管控。
生意不好,但芯片价格依然高企。
该商家表示,“4月华强北流传一则消息,一家商户出售德州仪器的一款旧的汽车电源芯片,还能卖到5500元一片,这款芯片两年前单价才十几块钱,翻了300多倍。”
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4月份的一次采访中也表示,“一颗10块、20块人民币的(汽车)芯片被炒到2500一颗,太贵了,我不能接受。”
上海是仅次于珠三角的汽车重镇。4月份,在疫情影响下,据中汽协数据,上个月我国汽车产销环比同比下降四成,创近十年来同期销量新低。上海地区更是一辆汽车都没卖出去。
但芯片短缺带来的影响,已经持续多时。
自2020年中国企业遭遇芯片制裁以来,疫情、地缘冲突,甚至晶圆厂火灾等都能引发行业地震。芯片贸易商只要看到这些不确定因素出现,就会进行囤货、炒价。
除了华强北的商人们,企业也会囤积芯片,不惜花费巨额代价,甚至影响资金状况。
其中,小米囤积芯片的动作尤为突出。研究机构Gartner统计了2021年全球前十大芯片买家采购状况,其中,小米的芯片支出提升幅度*,增幅高达68%,紧随其后是的OPPO、vivo的母公司步步高电子,支出提升63.8%,远超联想、三星、苹果的32.9%、28.5%、26%的增幅。
▲2021年全球前十大芯片买家采购状况,图片来自Gartner。
小米的供应商爱联科技也因大量备货芯片,陷入资金吃紧。去年,爱联科技芯片采购额较2019年增加43.10%,高昂的企业成本令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低于净利润,负债率居高不下,这使得爱联科技IPO前,市场对其造血能力产生质疑。
而不囤货的企业,则难以保证正常生产。
汽车厂商的供应链管理往往学习丰田的零库存模式。据晚点 Auto曾报道,一些成熟车企只会备1天甚至半天库存。车企精简库存,把资金压力等风险转嫁给供应商,降低自己的成本。上海疫情给了车企们当头一棒。
特斯拉作为零库存模式的忠实拥护者,在上海疫情影响下最早决定停工,到了3月底、4月份,蔚来宣布工厂暂时停产,理想、小鹏等也搁置新车发布计划。
02 车企误判?
企业、二道贩子大量囤货,在芯片生产天平的另一端,芯片厂被疯狂下单,堆积大量未完成的订单。
台积电是全球*的芯片代工厂,拿下了全球63%的芯片代工订单。此前,中国台湾地区*半导体设备代理商、崇越集团董事长郭智辉指出,台积电订单几乎排到2024年。
从一季度数据看,在台积电营收构成中,智能手机、高性能计算芯片占据营收80%,正在排队的订单,大部分都是消费电子芯片。在Gartner统计十大芯片买家均为电子消费类企业,同时十巨头占了全球芯片支出的42%。
单是完成消费电子芯片,芯片厂就已经够呛了。
对芯片更为渴望的车企们,得不到芯片厂的亲睐。多家车企遭受芯片紧缺的压力,大众、福特、通用、特斯拉、长城等多家车企宣布减产,小鹏、理想、欧拉减配芯片交付。
▲汽车对芯片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图片来自“我的钢铁”。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消费电子受美国制裁不同,汽车缺芯是行业集体误判需求的结果。
2020年2月,国内汽车销量水平回退到15年前水平,车企对供应商下单的芯片大大减少。而华为赶在当年9月台积电断供前,给出了7亿美元的巨额订单。此外其他害怕制裁波及的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也进行囤货。
芯片厂因此将预留给车企的产能,让给了消费电子芯片。车企们没想的是,疫情持续,一步步击垮芯片的供应。
汽车芯片对安全性要求高,对先进制程的要求不大,制作起来复杂,且利润率不高,拥有先进制程的芯片代工厂,往往会优先选择利润率高的消费级芯片。
2020年,台积电生产的汽车芯片仅占其销售额的3%,今年*季度微弱增长至5%。放眼全球,仅有12%的芯片是供汽车使用。
芯片行业依旧是卖方市场。
5月10日以来,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三家晶圆厂宣布涨价。
中芯较为保守,在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CEO赵海军表示,目前在与客户协商调价,但并没有宣布要统一涨价。台积电则在明年全面涨价,这将会是分析师预测的产能过剩期。三星则等不及了,与客户讨论在近期将价格上涨15%至20%。
当下,汽车芯片价格或继续动荡,车企将持续承压。
03 国产替代来了
扩产能、建新厂,芯片行业一直在尝试解决问题。
5月6日,德州仪器前员工在网上爆料,德州仪器将上海研发中心的MCU(微控制单元)产品线搬至印度,引发了市场对我国芯片行业的担忧。
实际上,德州仪器的MCU产品并非特别复杂的芯片。近几年在国内芯片企业奋起直追下,2021年德州仪器MCU全球市场份额只剩下7.3%,在中国市场2019年时已经不足3%。
国产芯片一般从低端芯片入手,利用价格优势切入市场,而且往往奏效。
作为芯片消耗大国,今年1-4月,我国芯片进口量大幅减少,进口1860亿片,同比减少了11.4%,平均每个月减少60亿颗。
民生证券电子首席分析师方竞表示,在缺芯背景下,欧美芯片厂选择优先支持本国厂商,倒逼国内公司转向本土供应商。兆易创新、灵动微电子、华大半导体、复旦微电子等国内厂商,抢了不少海外厂商的市场份额。
以汽车行业为例,国产芯片有望供应车企。
消费电子疲弱,芯片厂很有可能改变战略供应汽车芯片。而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汽车、工业控制和网络芯片需求,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主要汽车芯片生产厂商,将订单外包给台积电。
与此同时,车企对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芯片的要求增多,台积电受益于先进制程,吸引了英伟达、高通、英特尔和特斯拉等客户的订单涌入。
国内的芯片设计厂地平线借助台积电生产,已经使用在上汽、长城、理想等汽车车身里。据地平线副总裁余轶南透露,地平线征程芯片出货量已突破100万片。另一家车芯设计公司芯驰的智能座舱芯片,成为高通芯片的国产替代。
在功能上,国产芯片已经可以媲美同类国际竞品。
据“甲子光年”消息,作为国产替代,杰发科技的芯片发现无论从工作频率、内存,还是工作温度、电压、功耗,两款产品线的参数指标,丝毫不逊于英飞凌、恩智浦同等产品系列。
但汽车芯片国产替代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车企需要处于安全的考量,有多年数据验证、量产经验的国际芯片,仍然会是车企的*。
不过车企们愿意测试国产芯片,总归是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