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在华为出货量首次超过苹果的关头,余承东说道:“以前我预测未来智能手机市场将只有3到4家,现在我大胆预测未来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将只剩2到3家。”
在余承东的预言中,国产四大厂商中,不管是小米、OPPO还是vivo,都一起被忽略了。而从目前全球智能手机的市场排名来看,他口中的2到3家手机厂商,其实就是苹果、三星和华为。
今年以来,随着市场的不断饱和,全球手机出货量开始停止增长,国内的手机出货量对比去年更是大幅萎缩。在市场饱和的同时,各大手机厂商之间的较量却日趋激烈。
如今的国内手机市场,除了苹果之外,华米OV四大厂商正在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而其他小厂的生存空间则被不断挤压,开始被洗牌出局。
其他的品牌今天咱们暂且不表,主要想说一说的是最近的小米。
1 小米的妥协
从去年开始,全面屏的风潮开始席卷整个手机市场,就连老大苹果也跟风做起了全面屏。而在iPhone X开启了刘海模式之后,整个全面屏的方向便开始被带跑偏,千篇一律的刘海屏形成了智能手机发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咱们都知道,如今的全面屏风潮最早来源于小米MIX。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米在吃老本吃了整整三代之后,如今从全面屏潮流的引领者转而变为跟随者。
在不断的妥协之中,小米正在丧失它酷的一面。
10月25日下午,小米在故宫召开了自己的秋季新品发布会。正如早前大部分人预想的那样,这次的小米MIX3除了价格之外,几乎没能带给我们任何惊喜。而屏幕指纹和3D结构光的缺失,续航的阉割,以及快充的不足,加上SOC的短板,更是让它看起来不像是一台旗舰机。
看了这样一款十分没有“诚意”的MIX3之后,很多人不禁开始好奇,小米MIX系列为什么开始变得平庸起来?
答案当然是因为:现在的小米,正在过冬。
如今的国产手机市场,华为凭借着对相机和芯片的调教,以及供应链的控制,正在和其他厂商拉开距离,如今华为和荣耀两个品牌已经分别可以独当一面。
而在高端旗舰方面,华为的mate和P系列几乎已经成为国产手机中*可以在5000+价位对苹果和三星较量的存在。在高端旗舰的争夺战中,除了苹果、三星和华为之外的其他厂商,正在被慢慢洗牌出局。
当年的小米MIX让人惊叹于小米的设计,然而那却是一款探索机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能实现现货购买。所以到了MIX3,眼看着股价越来越低,雷军也不敢再任性。
如今的小米MIX3其实更多地是一款妥协的产物,为的是以更快的量产速度,更高的性价比进一步帮助小米走量并拉高平均售价,而在此过程中,雷军也不得不再次妥协。
小米MIX3当然也可以选择堆料,把小米现有的所有技术,不管是屏幕指纹、还是faceID等全都用上去。但是这样势必会影响量产速度,而且会把价格也推高到4000+甚至是5000+段位,而这个价位,并不是目前的小米能够驾驭的。
小米在MIX3上面的保守,正如雷军所说,更多的是在夯实基础修炼内功,而探索黑科技则意味着更高风险。小米只有先在3000价位站稳脚跟,未来才有在更高价位和华为叫板的资本。
2 寒冬下的乱局
昨天(10月27日)中午,雷军在微博宣布:10月26日晚上11点23分,小米手机今年出货量正式突破1亿台。
然而在这个好消息发布的同时,小米的危机却并没有解除。
全球手机出货量在2017年下降3%之后,今年也并没有多大的回暖空间,其中中国市场的数据更是不太好看。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今年1月到9月,国内手机出货量为3.05亿部,同比下降了17%。随着国内手机市场逐渐趋于饱和,以及手机耐用性的提高,消费者的换机需求正在不断降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米要想继续靠销量拉升来提高利润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必须要提高均价才能保住营收。
而随着ov开始发力低端机,推出一批性价比千元机,小米在低端机的统治地位也正在受到威胁,以前靠着红米不断走量的老方法也在逐渐失效。
小米如今的困境,其实主要还是在于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在国内,如今小米正在面临华为和ov的联合绞杀。
一方面,是华为双品牌模式下对全价位的覆盖,特别是荣耀系列,正在盖去小米原有的风头,将性价比*的桂冠收入囊中。
另一方面,OV凭借着NEX和FIND X在口碑上成功翻盘,不仅将价位提升到了4000+段位,而且在千元机市场也正在不断发力。
而小米MIX3的发布,则基本上宣告了小米在高端旗舰方向上探无望,以及4000+段位的全面失守,MIX原有的探索之意也被迫开始服务于走量需求。
反观国外,其实现在小米的处境也不算太好。
由于还存在着大量未经开发的市场,目前小米在海外的数据倒是看起来十分亮眼。然而这一切无非是靠着复制当年小米崛起的思路,以低端机和千元机抢占市场,实际利润并不可观。
而且现在其他手机厂商对于小米的路数早就已经摸得一清二楚,比如在印度市场,华为和三星现在正在复制小米的模式,以小米的方式来对付小米。
雷军此次在微博公布的这一亿台手机出货量里面,其中海外市场就占据了很大比重。但是低端机的微薄利润并不能承载起小米曾经的2000亿美元梦想,而这部分销量也没法很好地推进互联网增值服务,小米的海外市场形势并没有数据上那么乐观。
如今的小米之所以越发地保守,正是因为,现在的手机市场寒冬的乱局之下,已经容不得它再次跌倒。
3 小米没有护城河
如今我们放眼去看世界前三的手机厂商,不管是苹果、三星还是华为,都有自己的手机处理器。而小米从去年推出澎湃S1以后,其自研芯片就没了后续消息。
说到自研芯片这个问题,很多人觉得不算致命,毕竟四大厂商里面有三家都主要在用高通的骁龙芯片。
然而从今年荣耀手机的荣耀10、荣耀V10、荣耀10play等机型的大量铺货我们就能发现,芯片其实是供应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比如说,要想在2000元以上的机型要想真正实现现货铺量,就得有一款不需要抢产能的旗舰芯片才行,而这一点便是高通所无法满足的。
然而芯片的布局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效的。
很多人都以为华为的麒麟芯片是这几年才做起来的,但其实华为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应用处理器。三星的猎户座芯片的研发也早在2009年就已经开始,凭借着在芯片设计领域多年的积累这才走到今天。
当然,老大哥苹果也不例外。在推出*代A系列处理器之前,苹果早在2008年就收购了Palo Alto Semiconductor,而这家公司早在2003年就已经成立。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和先手准备,也就没有后来的A系列处理器。
前几年智能手机刚刚兴起的时候,很多人觉得这就是一个组装的活儿,和PC市场没有多大区别,靠着联想一样的战略也能做到世界前列。在这样的观念之下,乐视、360等厂商纷纷前来搅局,整个手机市场一片百花齐放的局面。
然而经过这几年的洗牌,曾经跟风做手机小厂商们基本都已经死得差不多了,整个手机行业也开始朝着巨头垄断的方向发展。
一家手机厂商,要想在整个行业稳定立足,就得有自己的护城河。
在世界三大手机厂商中,华为的护城河是相机和芯片,三星的护城河是屏幕和相机,而苹果的护城河则是芯片和系统。
相比之下,其他三大国产厂商里面,小米是靠性价比起家的,而OV则更多的是凭借营销上位。然而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没有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传说中的“护城河”。
当年小米手机的横空出世,打的就是性价比,后来的小米MIX引领全面屏风潮,则更多地是靠设计创新。
然而现在的小米,在性价比上开始不断遭受挑战,而设计上的创新又有所不足,没有护城河的小米,正在陷入新的危机。
4 突围与反突围
小米要想活下去,就得建立自己的护城河。但是要想在芯片上要想赶上世界三大厂商的步伐,显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想真正在这场混战中突围,就得另辟蹊径。
咱们上面说了,这一代的小米MIX3在产品上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但是就整体战略来说,却并非一文不值。
小米MIX3没有选择继续“探索黑科技”,确实让不少米粉失望了。
但是咱们回想一下小米MIX的完成度以及当初的销量,如果小米MIX3延续小米MIX的战略,除了赢得粉丝的一片喝彩之外,真的会有多少人买账吗?
这个冬天,小米正在变得平庸,从一家探索黑科技的公司变为一家会赚钱的公司。小米8发布的时候骂声一片,然而最终还是实现了600万销量,如今MIX3也开始变成走量机型,或许也是出于相同考量。
小米MIX3和华为5000+的旗舰比起来,确实做了很多阉割,甚至对比vivi NEX高配版和OPPO FIND X也有所不足。但是这款手机更多地为了让小米真正在3000元段位站稳脚跟,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靠一款有着重大短板的探索机型是做不到的。
在当前的环境下,小米MIX3能够拿出的底牌并不算多,真正堆料将价格抬到4000元以上消费者也未必买账。在保证性价比的基础上保留核心功能,这个不*的MIX3,其实已经是雷军交出来的一份不错的答卷。
然而有突围,就有反突围,在麒麟980推出之后,面对华为的一系列围剿,小米MIX3的销量也许已经达不到小米8的量级。
10月26日华为mate20系列国行版本发布以后,迟迟没有宣布价格,等到最终价格宣布的时候,却让人不免有些心疼雷军。
目前华为Mate20的*价格已经下探到3999元,尽管对比Mate20Pro也少了不少东西,但是哪怕就是那颗麒麟980和4000毫安的电池,也会使得后续对小米MIX3的“良心阉割”买账的人大量减少。而过几天即将发布的荣耀magic2如果在价格上继续下探,这场战争对小米来说势必会更加残酷。
小米MIX3发布以后,很多人说小米不酷了。事实可能确实如此,毕竟在行业寒冬面前,首先要做的是活下去。而现在从华为的动作看来,小米的担心并不多余。
对于国产手机的崛起,我们都有目共睹。但是如果真的像余承东所说,未来的手机厂商只能活下2到3家,这肯定不是我们所希望看见的。
毕竟在我们眼中,还是更多彩的世界好看一些。所以对于这场突围与反突围的战争,不管有多惊险,我们也希望小米最终能够突围成功。
21224起
融资事件
4358.73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657家
企业
3214家
涉及机构
510起
上市事件
6.48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