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国内医疗健康行业共发生融资事件295起,同比增长7%,融资金额54.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35倍,创下国内医疗健康行业上半年融资金额最高纪录。
资本助推之下,新的医疗模式不断涌现,但对新模式的争议也不断涌现,独立于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之外的医生集团模式正在探索之中,也引发了投资行业和医疗行业的集体关注。
“未来一部分医生集团会从轻资产模式向重资产模式发展,去建医院。”10月18日,在德同资本召开的媒体沟通会上,德同资本合伙人许谦告诉投资界(ID:pdaily2012)。会上,德同资本两位合伙人许谦、杨昆共同阐述了德同资本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逻辑与投资策略。
医生集团做重资产只是一个方向
看医界曾发表文章称,目前有数百家医生集团已沦为僵尸公司,很多人并不看好医生集团在中国的发展。有人说,国内的医生集团,有一部分已经完全市场化,获得了来自资本、市场和公众的认可,比如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张强医生集团等,但绝大部分医生集团,更多的都是“僵尸型”或者“挂羊头卖狗肉型”。
“医生集团概念在国内一出来,我们就关注这个领域,拜访和调查过很多医生集团。” 许谦表示。
从整个政策环境上看,推进医生集团等多元化社会办医模式发展将是未来主旋律,医疗产业的发展需要把医生解放出来,只有把医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够更好为患者服务。但是由于脱胎于原来的公立医院管理体系,原有的规章制度需要时间相应调整,医生多点职业或者自由职业才能更快落地操作。
在政策环境之外,医生集团在国内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作为典型的轻资产模式的医生集团,正在向重资产方向转型。冬雷脑科联合创始人董法廷表示,在跟医院的合作过程中,冬雷脑科认为需要自己的一个平台,“一方面因为高水平的医生集团对技术、服务和流程的要求更严格,找到相匹配的平台存在难度;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在别人的平台上也无法按照自己模式去做,存在诸多限制;另外在脑科产业链上,如果借助平台发展,也缺少上升空间。”
在许谦看来,独立于医院体系之外建立自己的平台只是方向之一。他认为,一些医生集团会持续在其他医院平台上发展,甚至在公立医院平台上流动;而另外一部分的医生已经走出体制,可能就会直接去建医院,或者选择日间手术中心。
未来3-5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有四大发展趋势
会上,德同资本预判,未来3-5年四大趋势将支撑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这四个趋势是,行业创新驱动力度将进一步增强;本土化及进口替代仍然是主旋律之一;在医保控费与行业整合的环境下,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加,并购会成为退出主流方式;医疗服务领域将加速对社会资本开放。
“全球市场蓝海、政策导向红利、突破性创新是当前中国医疗健康行业面临的最主要发展机会。在此背景下,德同资本医疗投资的总体策略就是投资中国在突破性技术上的全球创新,高水平、高质量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德同资本合伙人许谦表示。
德同资本合伙人杨昆分析了未来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亮点:“未来几年,国内将出现一批全球意义的‘first-in-class’创新药或创新靶点,在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领域,源自中国的创新将居于世界第一集团;医疗器械领域的主旋律将是进口替代、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创新产品;此外,立足于医疗创新产业链上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也将获得长足发展。”
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带来了很多科技创新,也给医疗健康行业带来了很多新的机会。同时,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众多,优质医疗资源稀缺,供需关系紧张。且优质医疗资源地域分配不均,造成目前看病难的局面,亟需能够有效缓解看病难的医疗服务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