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2年上映的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科幻影片《少数派报告》里,2054年,人类社会的交通已经被人工智能交通网络控制。城市的摩天大厦之间由上天入地的磁悬轨道系统连接,成千上万的电动无人驾驶汽车在这个轨道系统上风驰电掣地行驶,只要从公寓开门面向悬空的户外,就有无人车停在门口接送,用户上车后车门自动关闭,输入目的地即可直接到达,所有的车辆都由中央系统统一控制,即使飞速行驶也不用担心出现交通事故,整个交通系统运转地井然有序。
电影里赛博朋克风格的画面虽然离现实还很遥远,但随着近十多年来包括无人车、共享出行、电动车、车路协同等等的技术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一股来自未来科技的洪流正在冲击着汽车工业的现有格局。电影的预示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在背后,一场汹涌的汽车革命即将到来。
电影中的人工智能交通网络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在现实世界与此对应的是无人驾驶领域的车路协同方案,这个概念在今年9月突然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前。9月20日,在云栖大会上,阿里宣布升级汽车战略,由车向路延展,利用车路协同技术打造"智慧高速公路"。而就在6天之前,百度宣布将打造车路协同开源方案。
长期沉寂的车路协同为什么在今年9月突然走向火爆?车路协同到底是什么,它在实现无人驾驶的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近期先后发声的百度和阿里到底谁能先拿下车路协同的高地?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从车路协同的历史说起。
车路协同:来自上世纪的未来狂想曲
什么是车路协同?百度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经理李震宇在“百度Apollo媒体沟通会”上打了个比方:如果说以往百度自动驾驶的价值是让路上的车辆都能变成由“二十年驾龄老司机”驾驶的话,那么车路协同则像是又给每辆车配备了一个开了“天眼”的交警,“他”将站在“*”视角保障安全、疏导交通,高效分配道路资源。
在复杂的交通路况上,无人驾驶车和人类驾驶一样都存在视角和视线的局限,车载传感器只能感知到路况信息的一部分。而车路协同是在路侧配备感知系统,它能够利用多种传感器和云计算能力,识别监控范围内全部的交通参与方,分析数据后把这些信息通过V2X通信实时共享给路口的全部车辆,*程度消除安全隐患。
比如当垂直方向上两辆车高速行驶并有可能发生碰撞时,车路协同系统可以从“上帝视角”提前感知到危险,及时向车辆发出信号,车载系统报警并主动刹车。车路协同能大大提升无人驾驶的安全性。
车路协同对于无人驾驶的意义,就跟汽车发明之后需要一套由信号灯、交通标志、摄像监控等构成的交通系统来辅助其上路一样,单车进化再发达也不能完全保证安全,只有配套的路面交通系统到位了,交通才能有秩序地安全运作。农业时代的道路不能满足工业时代的汽车出行,同样,当前的交通系统也并不能满足无人驾驶时代的智能出行需求。因此要实现无人驾驶变革,无人车和配套的智能交通网络都是必不可少的,车路协同可以说是无人驾驶的基础。
车路协同的最初尝试出现在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正处于汽车产业黄金时代的巨头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无人驾驶,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要想直接从车端实现汽车的自动驾驶是高维幻想——计算机、摄像头、雷达的应用还是起步阶段,根本无法普及和适配到车端。所以无线电公司、通用等行业巨头们只能另辟蹊径,降维建设”智能高速公路“,运用地下线缆的磁场来帮助车辆定位和行动,和如今由传感器、云计算等构成的”智慧公路“不同,当时的”车路协同“是一套将电缆、传感器以及磁场感应器进行融合的反馈控制系统。
然而因为技术条件达不到自动驾驶汽车的上路标准,即便从道路入手也是无能为力。遇上力不从心的达芬奇难题,这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首开车路协同实践先河的高速公路项目最终告败。这也说明了,要想实现自动驾驶,车和路都要实现智能化。
“造车”上,谁先行一步
几十年后的今天,计算机、摄像机、传感器又小又便宜,大数据和云计算给无人驾驶所需的高效算法埋下伏笔,曾经乌托邦式幻想的无人车已经具备生产条件,国内商业巨头里有着强大技术基因的百度在“造车”上先行一步。
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研发计划可追溯到2014年,不过在当年并没有很多消息曝光。2015年百度决定 All in AI,并正式进军自动驾驶领域,推出 Apollo 计划。
2015年12月10日,*辆百度无人驾驶汽车驶入北京的五环路,往返全程均实现自动驾驶,最高时速达到100公里/小时。百度顺势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王劲担任事业部总经理,喊出了“三年商用,五年量产”的口号。
仅用了一年时间,百度无人车从路测到试运营。2016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18辆百度无人车在桐乡市子夜路智能汽车和智慧交通示范区内首次进行开放城市道路运营,是百度首次在开放城市道路情况下,实现全程无人工干预的L4级无人驾驶技术。
2017年7月,百度正式开放无人驾驶技术平台Apollo。8月,百度和江淮汽车首次对外透露清晰的合作规划,双方将于2019年推出自动驾驶量产车型,为百度发布Apollo开放平台以来首批量产落地的里程碑式事件。
2018年7月百度 AI 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宣布全球* L4 级量产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量产下线。
截止今年上半年,Apollo已经实现量产,有126家合作伙伴,与19家车企在车联网领域达成合作,小度车载OS也已经搭载在12款上市车型上。
”聪明的车“已经量产了,”智能的路“也早早踏上征程。百度在2016年已经开始布局“车路协同”全栈研发,并在场景数据和测试里程积累上取得了快人一步的进展,截至目前,Apollo有北京、雄安、硅谷等多样地区场景,乘用车、无人小巴、无人物流车等多种车型,车路协同全栈技术方面也是遥遥*。Apollo车路协同方案也将于将于今年底正式开源。
如今已经进入让自动驾驶中的车和路相互协同的新阶段,共同打造“人-车-路”全域数据感知的智能路网,可看作是百度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战略布局和技术突破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阿里“修路”弯道超车
在无人车赛道的比拼中,BAT三者都急速进场,前有百度攻城,后有阿里腾讯拔寨,车路协同的争夺愈加激烈了,相较于上半场的基础研发和下半场即将到来的全面落地,如今无人驾驶正在进入白热化的中场战事。
作为BAT的最后一个入场者,5个月前,阿里才透露,阿里AI实验室正在进行无人驾驶研究。而就在不久前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大张旗鼓地杀入了车路协同,宣布将调集旗下多个部门共同打造这个全新的 " 路上 " 赛道,打算”弯道超车“,将入场到正面竞争的时间压缩到了短短几个月。
9月6日阿里宣布阿里达摩院与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同探索被称为“车路协同”的道路智能化交通解决方案,明确透露出发力公路智能化改造的野心。
此前阿里宣布的策略,是阿里云负责搭建智慧高速云控平台,为车路协同场景提供全局控制能力;AliOS负责搭建车路云协同计算系统,完成车路协同间的具体能力;中达摩院负责研制路测要安装的感知硬件。另外,高德提供高精度地图,支付宝解决高速支付场景——为了实现车路协同,阿里可谓使出浑身解数,全家齐上阵。
百度VS阿里,无人车将鹿死谁手
相较百度无人驾驶从车到路步步为营的稳健推进,阿里直接由路切入的破局方式显得似乎有些激进,但在无人驾驶这场巨头的中场战事里,格局未定,一切变数皆有可能。就阿里和百度之间的较量,谁更有望拿下无人车的这块高地呢?可以简单概括一下两家的各自优势。
百度:抓技术,也重生态
依靠技术驱动的百度依然是采用自己一贯擅长的打法,以自动驾驶的技术问题为切入点,在核心技术和核心系统的基础上拓展功能和服务场景。所以可以看到,早早进场的百度在自动驾驶技术上遥遥*,掌握自动驾驶业内技术话语权。早在2016年,百度就拥有了环境感知、行为预测、规划控制、操作系统、智能互联、车载硬件、人机交互、高精定位、高精地图和系统安全等十项技术,也定义了自动驾驶的十大核心技术。
除了自动驾驶技术本身,All In AI的百度已经形成了自身的技术连贯性,从2014年开始布局人工智能,如今业界*的百度大脑、语音识别、生物识别、视觉识别等技术全部可以应用在Apollp平台上,形成了技术联动,为自动驾驶的落成铺路。比如小度车载DuerOS首创了多模交互和多轮会话能力,在竞品还在主攻语音交互的时候,小度车载OS已经可以实现语音、图像识别多重形式的交互,除了准确识别用户语音指令,进行多轮对话之外,还能读懂用户的手势、表情等。
另外,由于自动驾驶是一个涉及到多条产业链和复杂场景的新产业,单一主体不可能独自搞定所有相关的供应和配套设施,因此强大的产业组织能力与产业生态尤其重要。目前百度Apollo开放平台上已经汇集了126家合作伙伴,有戴姆勒、宝马、福特、现代等主机厂商,也有博世、德国大陆、德尔福、采埃孚等汽车供应链巨头,还有微软、英伟达、英特尔恩智浦等科技巨头,以及大唐电信集团、中国联通等通信企业,可谓阵容强大。
最后,百度还通过“开放”加强生态聚合,Apollo平台的发布为汽车行业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提供了一个开放、完整、安全的软件平台,帮助他们快速搭建自动驾驶系统,由此形成的强大的开放生态可以帮助百度获得更多资源和更开放式的协同,和业界共筑生态系统。
阿里:资本与布局的游戏
虽然阿里入局无人驾驶较晚,但在车联网方面,阿里的动作更早。2015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与上汽集团合作研发互联网汽车,并共同投资了为汽车全行业提供互联网汽车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斑马。斑马智行成立之后,将当时阿里主推的YunOS作为了整个智能出行平台的底层系统。在去年的云栖大会上,YunOS系统正式升级为AliOS系统,面向汽车、IoT终端、IoT芯片和工业领域研发物联网操作系统。
可以看出,阿里发力的重点并不在自动驾驶技术本身,与其说是其技术短板,不如说是战略末点,阿里只是把无人驾驶作为物联网战略中的一个环节。相较百度,阿里的战略格局要复杂得多。
与之对应的,长期围绕电商做业务扩张和投资代理人争夺,阿里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跨电商、金融、物流、云计算、大数据、AI等业务的生态组合拳,无人驾驶的背后有整个生态助力。
一方面,其核心的电商业务、支付入口、本地生活服务、智能终端、云平台、城市大脑等现有的自身技术和业务能力,为未来车联网“车-家-人”全面联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近些年投资抢占的新零售、社交、金融、生活服务、文娱、出行等服务场景,都可能成为未来和无人驾驶产生协同效应的因素。
比如在无人车相关领域,阿里已经投资了小鹏汽车,AI公司商汤,AI芯片公司寒武纪、深鉴科技等。并且有消息称,为了强化AI领域布局,“全资收购明星AI公司”已经被提上议程。
实际上现在做谁是最后大赢家的预测还为时过早,不论是阿里的生态优势还是百度的技术能力,都是从自身优势触发,建构与产业的垂直关系,在车路协同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各自迈出了一小步。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巨头们更多还是在无人车领域拓宽营盘,拉长战线,积累案例,距离真正的互相绞杀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