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投进去200万,听说公司跑了,连理财师也消失了!”
上述出事的财富管理机构名叫“意隆财富”,自称是国内领先的高端资产管理机构,专为高净值人士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然而,6月27日,上海意隆财富突然传出集团负责人集体失联的消息,意隆财富以及母公司阜兴集团已被查封,公司人去楼空。可怕的是,意隆财富作为一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的第三方财富机构,要求客户最少100万起投,每一笔投资的涉案金额巨大。
资料显示,意隆财富的母公司阜兴集团2017年资产管理总额超过350亿元,贸易总额突破300亿元,可谓实力雄厚。因此,直到意隆财富暴雷事件前没多久,仍有人在往里投钱。
在阜兴集团对外投资和控股的近80家企业中,不少都是投资管理、资产管理、基金、投资中心等类金融公司。因为集团实际控制人操纵上市公司股价遭遇强监管,导致阜兴集团欠了很多金融机构和产业基金的钱,最终导致爆雷。
无法提现、官群禁言、疑似跑路、清盘退出……相信大家近来对这样的事件已经见怪不怪。如果说网贷平台的暴雷网住了学生、套住了大众富裕阶层,涉及到的问题平台数量极其多,那么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和家族基金的被波及,尽管暴雷数量不过,套住的资金却是海量。
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也暴雷,高净值个人被“割”了
“理财不慎”,黄晓明如此回应18亿股票操纵案。
专业的理财机构或个人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并收取酬金,成为“代客理财”。这自有其风险,相安无事还好,一旦出现问题,人们往往发现所谓的“专业机构”不再专业,只为捞钱,所谓理财师也并不合格。
寒风瑟瑟,理财这件事总有风险,若太贪婪,颇让人有种感觉:就算你曾逃掉99次,也不代表第100次还能安全无虞。
财富管理毕竟是个150万亿的市场。恒天财富的周斌曾介绍:“到2018年底,中国可投资资产300万以上的家庭或者个人,将有1600万户;2021年,预测会达到2400万户。这是指可投资资产300万以上的富裕人群,如果再往低一点,100万以上的大众富裕人群,这个数字会乘以10,可能会达到近2亿的人群。"
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和P2P不同,P2P只是撮合资金出借方和借款人,中间不设资金池,但财富管理公司设立资金池,并且帮助客户管理资产、提供投资理财的建议。产品组合中往往包括固收类、银行理财、信托、保险资管、基金专户、公募基金、期货资管、私募基金等,也不排除有些第三方理财机构把P2P产品包装混入其中。
其实,很多财富管理机构就属于“P2P系”,当初的客户分层和普惠金融的发展,使得许多P2P企业开辟了高端财富管理板块服务,发展为综合财富管理机构,随后又会淡化或者剥离P2P业务,以期实现风险隔离。
当然不止是P2P产品,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下的私募基金产品也有其风险。
就在乐视债务危机之后,有人查阅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备案信息,发现从2016年开始,有多达48只私募产品投向乐视系的相关私募产品,涉及29家私募企业。这一次,踩雷的线下第三方理财机构均是通过成立基金的形式,投资于乐视系下属机构和公司。
家族基金“扛得住”与“防的严”
与高净值人群财富相比,家族财富更加庞大,且更加“自我”。在雷声滚滚的当下,P2P已经波及到了许多人群,但有意思的是,家族基金似乎比较“幸运”。而这种“幸运”背后可能来自于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扛得住”,一种是“防的严”。
海投全球创始人王金龙告诉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不仅仅是财富管理机构,其实家族基金在P2P大潮之下,呈现了水火两极的不同态度。第一种“抗得住”,就是一直都投资这种高风险高收益资产,所以对风险的管控和承受能力都相对较高,因此他们即便是被雷崩到,也是一惊而过。
第二种“防的严”,其实就是典型的保守派,他们不会轻易踏入雷池半步,对于投什么,什么样的收益,只要是稳定长期回报的比如房产等稳健型投资,才是他们的最爱。
磐晟资产旗下管理的基金对P2P的态度都是属于“尝试性”投资,但一定是尽量规避。磐晟资产合伙人杨骐豪告诉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如果客户一定要投,我们也建议只选择顶级股权基金大比例参股,团队风控背景强的平台。比较欣慰的是这几个平台目前都还没出问题。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只有一个客户因为自己没有理性做风控,相信身边朋友,结果盲目跟风,损失了上千万,但所幸占其资金比例不大。”
不要让情感因素干预投资决策,也不要做盲目的羊群,一定要有客观独立的判断。这是P2P给所有财富投资的教训,但道理用在任何事情也都说的过去。
前段时间,小米暴雷的事件受到了行业的广泛关注,现象指出,许多用户通过购买了小米推广的多家P2P平台的理财产品,结果断断续续地出现了问题、提现到不了账的已有18家,确定爆雷的p2p平台包括秋田财富、2025、米袋子、小诸葛、靓钱宝、人爱等等。
而小米背后的所有股东大佬也浮出了水面,其中晨兴家族基金引人注目。尽管小米之后已经承认是审核上的疏漏,与爆雷的P2P平台撇清了关系,但是波及的用户早已将愤怒迁就于小米,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P2P的泡沫故事不是最后一个
其实,P2P是抓住了人性中最贪婪的一环。
从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给到的案例和数据上来看,越是高端客户,越对底层资产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看得越重,因为控制本金风险是第一位的。
然而像P2P这种高收益、高风险且看不清底层资产的投资产品,往往利用的就是人类普遍无法抵御“即时满足”的贪欲。但P2P底层资产很少能够匹配上周期和收益,结果那些韭菜们买完了理财产品,却透支了自己的未来。
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过去几年,数千亿资金快速涌入这个品类,必然会导致风控条件放松,借给了本来不应该借的人,所以碰到去杠杆的环境,连环爆雷和踩踏事件将必然发生,直到资金的供给和底层资产的关系恢复平衡,一切才能风平浪静。
但是从短期上来看,P2P未来仍然是灰暗的。监管态度的待定其实从侧面反映了合规备案的整改都没有完成。
更加重要的是,暴雷将是一个持续性的连锁效应。
门槛低、收益相对较高、入局者众,这已经成为最近几年P2P行业疯狂发展的社会基础。2017年P2P行业成交2.8万亿,待收余额1.22万亿,比2012年增加了140倍。单单七月份的倒数第二周,据网贷天眼不完全统计,一周时间就新增问题平台51家,累计问题平台已达4492家。
可笑的是,与此前的爆雷潮不同的是,这一次引发的恐慌是全局性的,无论合规不合规的平台,无论头部平台还是中小平台,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冲击。有分析人士认为,最终可以活下来并通过监管备案的平台,不会超过现有平台数量的10%,也就是不到200家。
背后劣质资产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失去了理智,为了资产的流动性开始挤兑行业。浮在水面上的P2P似乎还需要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沉淀,不然在浮躁之中只能水深火热地存活,且民不聊生。
正如杨骐豪所说:“关注金融技术创新,关注政策风向变化,关注底层资产与资金的供求关系,每一次泡沫破裂后,都更容易发现金子在哪里。P2P不是第一个金融创新产生的泡泡故事,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关注投资界,不爆雷,喜提IPO!祝大家七夕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