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一条定律:人类只要发现机器犯过一次错,就再也不会原谅它了;但人自己犯错,却相信下次能改正,会做得更好。
但这一次,恐怕全人类都要对机器丧失掉信心。
Uber无人车事故始末
美国时间周日晚10点左右,Uber的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在亚利桑那州Tempe市发生交通事故,与一名正在过马路的行人相撞,行人在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
事后亚利桑那州坦佩警察局局长对外媒称:“根据受害人横穿马路的方式,无论是有人还是自动驾驶模式,要避免这起交通事故是极其困难的。”
同时她补充说,Uber自动驾驶汽车配备的摄像头拍摄的视频,可能意味着这次交通事故过错在受害者本人,而非Uber。
但是事故发生时,自动驾驶汽车驾驶座位置还有一个备份司机。虽然车上并没有乘客,但面对紧急情况,备份司机是否进行了干预动作?答案尚不得知。
警察局局长的致辞没有给整个事件一个完美的Ending,却给了全球一个关于无人驾驶“安全与否”问题讨论的开端。
自动驾驶到底安不安全?
在这个回报率非常高的领域里,所有的参与企业都心知肚明无人驾驶背后的经济潜力。首批推出无人驾驶汽车的公司有望快速地将竞争对手淘汰出局。
抱着“改变世界”的想法,带着要为“智慧城市”、“人工智能”迅速落地的使命,毫不夸张地可以直言,全球的科技巨头已经痴迷于此了。
单单是美国就形成了6大阵营,在成功落地之前打算背水一战:Uber2015年打包了一群科学家针对无人驾驶研究,2016年在美国匹兹堡进行测试,还斥资收购无人驾驶卡车创业公司,同时背后资本方包括软银、腾讯、Dragoneer Investment Group、TPG Capital和红杉资本等;谷歌的Waymo在美国4个州的公共道路展开测试,公布测试路程644万公里,向全世界展现前沿力量;苹果数百名工程师从事无人驾驶项目,大举投入资金;特斯拉向现有的高端车型增加自动驾驶功能,急迫争取率先落地;老牌汽车商包括沃尔沃、丰田、福特等大步推进;还有一批创业公司不断进入……
一边是巨头和资本的大力催促,一边是意想不到的事故频频发生:
Uber的自动驾驶汽车在转弯时和对面的车辆相撞,但是所幸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2016年特斯拉自动驾驶于中国发生了第一起死亡车祸;同年5月,美国一辆特斯拉Model S电动汽车撞上了一辆正在左转的卡车造成驾驶人员死亡;当然与Uber对标的谷歌Waymo也在2016年美国山景城与一辆公共汽车发生碰撞,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却也引发了一阵骚动与不安。
对于无人驾驶车而言,跑上1000亿公里,才能够安心乘坐。在谷歌只有644万公里, Uber 100万英里的当下,无人驾驶如何安心上路呢?
到底是技术在推动无人驾驶的落地,还是互联网企业和资本在竞争中太过着急?
无人车上路面临更多考验
此次事故,Uber公司将停止在旧金山、凤凰城、匹兹堡和多伦多的自动驾驶汽车测试。而它发酵的舆论将蔓延全球,多数人已经建立起了心理防线。无人驾驶到底安不安全,已然成为了全球必须要面对的一个伦理上的问题。
对于Uber此次事件,梅花天使创始人吴世春认为:无人驾驶必然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必须有标准进行约束。Uber无人车撞死行人很让人震惊和心痛,不过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多达100多万。因此,每一项新技术要走向社会一定得先通过不断循序渐进的实验和测试,以确保安全性。
就像飞机要取得适航证才能投入商业运营,无人驾驶系统也应该有官方或者权威的第三方提供评测、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上路行驶,而不是由公司自行决定是否可以投入市场。包括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所有的新科技都如是。
这个领域还需要多少的循序渐进的试验和测试才能确保安全尚不得知,但是尽管今天我们借助更先进的传感器、运算速度更快的芯片、以及更准确的深度学习算法,在一点一点接近完全无人驾驶的状态,但动态时变的交通场景、复杂多样的天气状况、随机的交通参与者行为,都让无人车上路面临着无数的考验。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是基于司机人工驾驶的模式设立的,无人驾驶的出现提出了很多新兴的法律问题,传统法律和技术创新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是机器的错还是人类的错,相关法律出现之前,谁都解决不了这个难题。
结语
这是史上首例自动驾驶车辆在公开路面撞伤行人致死的案例,但肯定不是最后一起案例。
边看电影边开车的日子似乎已经离得不远,但现实中一起接一起的无人驾驶事故还在重复上演。
今年无人驾驶的发展势必要再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