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日本高田公司似乎走到了尽头。
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6月26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称,日本高田公司周一决定在日本申请破产保护,债务超1万亿日元(约合90亿美元)。日本帝国数据银行称,高田公司破产案规模为日本制造业有史以来最大。
没能走出气囊门,高田公司被迫申请破产
高田公司创立于1933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是一家老牌汽车安全系统制造商,其主要产品包括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系统、方向盘和其他非汽车类安全和电子产品。据了解,高田公司目前在全球20个国家拥有56个生产基地,全球员工接近5万人。
高田公司的噩梦早就开始了。
早在2008年,就有媒体报道称高田公司过去一直隐瞒了以硝酸铵作为气囊推进器的安全隐患。据日本国交省介绍,2011年9月以后,高田公司生产的气囊已经在日本国内发生14起异常破裂事件,但那个时候还没有致人伤亡。2015年5月,高田公司安全气囊的异常破裂造成了6例死亡案件,100多人受伤,此后,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一方面,高田公司在积极地进行召回,但是,另一方面,安全气囊破裂致人伤亡的事件也在不断增加。终于,一纸诉状将高田公司送上了法庭。由于隐瞒数百万个安全气囊有缺陷的问题,高田公司受到了刑事欺诈罪的指控。
今年2月,高田公司在联邦法院上正式认罪。在认罪答辩中,高田公司方面承认其故意隐瞒“生产的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可能会爆炸,爆炸时滚烫的金属碎片会进入司机的脸部。”这个事实。据美国司法部称,在过去的10多年里,高田公司一直持续系统性地篡改与产品安全相关的关键检测数据。
丑闻在那一刻暂时消停了下来,殊不知,真正的大危机已经到来。在审判结束之后,就有人预测“这次的和解方案可能会让高田公司坠落。虽然高田公司的认罪答辩会让此次丑闻有所消停,但是高田公司仍然在消费者和美国各州层面面临着法律诉讼,可能会让高田公司再次担负数百万美元的成本。”
一语成谶,高田公司真的逃不掉了。
其实,高田公司申请破产早有先兆,本月中旬,就有英媒报道高田公司将于月底申请破产,因为安全气囊发生器的缺陷问题已经导致高田公司面临10亿美元(其中包括高田公司向汽车制造商赔偿8.5亿美元,缴纳2500万美元的罚金,并成立1.25亿美元的基金用于赔偿受害者及其亲人)的和解金,律师也在法庭上承认,“该公司将不得不被出售以支付和解金。”
彼时,由于高田公司与KSS还没有达成最终协议,所以全球主要的汽车生产商纷纷对高田公司申请破产表示担忧,因为这可能干扰到该公司生产被召回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的替换产品。高田公司在美国召回的4620万个空气发生器中,有超过65%尚未进行修理。
还值得注意的是,高田公司上游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有130多家,其上上游企业又有600多家,且这些供货商多为作坊式中小企业。宣告破产后,意味着这些企业向高田提供的零部件费用可能无法收回,对整个供应链都将造成重大损失。
均胜电子百亿接盘
关于高田公司的后路,中国企业已抛出了橄榄枝。
6月26日,均胜电子(股票代码:600699)发布公告表示,旗下子公司KSS拟与高田公司签署资产购买《谅解备忘录》,购买因安全气囊召回事件而遇到困境的高田公司的主要资产,意向购买的目标资产基础交易对价预计不高于15.88亿美元(约合108.6亿元人民币),具体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预计不少于3.5亿美元,以及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资产包。同时KSS将与客户集团签署相关协议保证与高田公司安全气囊召回事件的风险隔离和未来订单的可持续性。
公告称,《谅解备忘录》仅系双方经过友好协商达成的意向约定,所涉及具体事宜尚需KSS与高田公司另行签订正式协议,最终协议能否签订取决于公司后续尽职调查及谈判,并需要与全球主要的14家整车厂商(以下简称“客户集团”)以及高田公司破产管理委员会达成一致,因此相关事宜存在不确定性。
截止今日收盘,均胜电子上涨1.14%,报32.06元/股,总市值304.34亿元人民币。
资料显示,均胜电子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汽车电子供应商。成立虽然仅13年,但可以看到均胜电子一直通过全球并购,完善自己在汽车安全、智能驾驶及车联网等领域的布局。均胜电子董事长王剑峰家族和银亿股份董事长熊续强家族分别以12亿美元和18亿美元身价入选2017福布斯全球富豪榜。
2009年,均胜电子并购上海华德,扩张并整合国内产品系;2011年并购德国普瑞,通过德国普瑞的海外并购扩大自身业务;2014年,整合德国工业机器人公司IMA Automation;2015年又收了德国内饰和方向盘总成零部件翘楚Quin GmbH;2016年6月,完成对美国KSS公司收购,并加大投入和布局。
资本的魔杖有着神奇的力量,而并购是最简单直接迅速切入市场、打造全产业链的选择。均胜电子首席执行官唐宇新此前曾经明确表示,高田公司本次出现的问题气囊,也给均胜电子一个进入该产业的良机。如果成功收购,均胜电子很有可能一跃成为全球汽车安全气囊的跨国巨头。
日本制造业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案诞生,对均胜电子来说,机遇和风险并存。此次收购成功或将改写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甚至改变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格局。
日企从买方变成卖方
199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巅峰时期,许多日本公司在海外市场展开了疯狂的收购,当时全世界都对日本公司的“买买买”感到震惊,甚至发出了“狼来了”的呼声。
然而时过境迁,日本公司从当年的积极收购方,变成了其他国家企业的收购对象。日本的电子产业,一直被各家企业“觊觎”。当日本本土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时,海外企业纷纷来“救援”,这就导致被收购的日本企业和资产规模急剧攀升。有数据显示,仅2016年上半年,外资机构共提出以3.8万亿日元(约合370亿美元)收购日本企业的资产,同比增长77%;而日本企业在海外的收购额同比下降70%。其中,最抢眼的还是中国公司的收购交易。
众多收购案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郭台铭和他的富士康。
但关于近期东芝的竞购,郭台铭似乎只剩五成的把握。据日本共同社6月24日报道,东芝预计将于6月27日同优先谈判方美日韩联合体正式签约,虽然富士康给出了270亿美元的价格(比美日韩联合体出价高出50%),但东芝为了防止技术外流,最终选择了美日韩联合体。
东芝的问题是众多日本家电产业、电子公司的一个缩影。可以看到,很多日本品牌进入集体挂牌出售期,中国企业也有很大热情。如2009年苏宁就收购了Laox(乐购仕);2011年海尔收购了日本松下电器旗下三洋电机(Sanyo);中国长虹公司收购了松下旗下三洋电视业务;海信收购了日本夏普公司在美洲地区的电视业务及品牌授权;2015年年底,东芝就宣布将印尼的电视机和洗衣机生产企业转卖给中国的创维公司;2016年3月,美的宣布以约 537 亿日元(约合 4.73 亿美元)收购东芝家电业务的主体“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80.1%的股权;还有直到去年才完成,富士康3888亿日元(约224亿元人民币)收购夏普等。
尽管中国企业近年来大力布局海外收购,但是在收购日本公司收购的数和量上都无法与欧美公司相比。有外媒统计,今年以来中资收购日本公司总规模仅为1140万美元,去年一年中国企业赴日收购总额也仅为7000万美元。
大量的亚洲公司对日企非常感兴趣,尤其看重对方的品牌价值和技术。除了来自海外的收购之外,日本同行业间的合并整合也越来越活跃。可以看到老牌企业都已到了发展转型的关键期,而且并购或将成为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