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之前,她在硅谷做着普通的律师工作,专门为创业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一年半之后,她的名字不仅被全球人熟知,还作为漩涡中的亲身经历和参与者,见证完互联网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场战役后,转身离开。
她是前Uber中国高级副总裁,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侄女,滴滴出行CEO柳青的堂妹——柳甄。
2015年4月底,她以中国区战略负责人的身份加入Uber中国。
2016年8月,Uber中国被滴滴收购。
2个月后的9月30日,她宣布自己从Uber中国离职。
3个月后的10月24日,媒体确认她将加盟今日头条。
“我想要做个决策者,而不是建议者”
加入Uber之前,柳甄在硅谷近10年交易律师的工作内容,是帮创业公司融资,但她却越来越发现自己热爱冒险的一面,在接受采访时也说,“我想要做个决策者,而不是个建议者。”她一直就想要去一家创业公司,“不是说‘披着羊皮的狼’,这么说不好,但我的确是那种愿意冒险,愿意千方百计把事情做成的人。”
机会来了。Uber的CEO Travis Kalanick作为律所的客户和柳甄结识,并向柳甄抛出了橄榄枝。
据柳甄回忆:
*次见Travis的时候,我非常直率。我说,美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做得都不好,那你怎么样?他说,我们就是要创造历史。这句话让我沸腾——别人干不成,你干成了,那才有意思。
如果能够把一个公司做大,成为创始团队的重要成员,对社会,对人,对生活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我想要的。Uber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平台。
我也被警告过,说这个竞争有多么激烈,我记得英文叫做割喉战。
我没有充分的准备,我没想到。
而在这之后,柳甄就来不及想了。
迷茫中的零喘息战役
在Uber的工作,柳甄几乎没有要什么现金的工资,在北京,生活上每天坚持着5点半起床送小孩上学,工作上“天天打仗,天天做决策”,“如同在大海里拼命地游泳”。
行业的变化太大了,竞争的压力也太大了,用某位竞争对手的话说,“这个行业,天天都是高潮”。柳甄加入Uber中国的时候,这家公司正同时在全球40个国家的200个城市开拓业务,估值410亿美元。一年后,这些数字分别增长到了70个国家、超过400个城市、融前估值625亿美元。
但是,近乎翻番的高速增长并未让柳甄的日子多么好过,因为竞争对手滴滴也在加速,而且速度惊人,在城市拓展、员工数量、日单量上几乎是Uber中国的10倍,并且滴滴后发制人,主动投资了UBER在美国和东南亚的另外几个竞争对手LYFT、OLA、GRAB TAXI。
这一年,柳甄真不容易。*次创业,就遭遇了白热化的寡头竞争。她有心理准备,但恐怕也准备不足。她试图找到自己的节奏。
她开始表态,2016年,UBER要加快速度,在中国扩张到100个城市,“希望在明年超越滴滴”。
她继续解释:“严格来说,UBER中国是2015年2月才正式成立的,现在只是创业的第二年,天天都要打仗,天天都有决策,完全还是混战状态。”
她还说:“过去一年,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大海里游泳,觉得这个市场非常大,没有边界的大,但是呢,在大海里游泳就老得有各种浪花,你是一点都不能闲着,得拼命去滑水,同时茫茫大海,你还要有个大概的方向感,因为你不希望越游越远,你还是希望往这个岸边去的。我们叫Survival,就是你不断地游,你才能在水上活着。”
架空,以及不被信任
然而,在外界看来,柳甄并没有获得Travis Kalanick足够的信任。在合并之后,Travis Kalanick给予中国区员工的感谢信中,她排在三个大区总经理之后;这一年来即使Uber一直未能找到适合的中国区CEO,Travis Kalanick也没有考虑让柳甄走马上任。
当7月20日,柳甄选择在朋友圈辟谣滴滴合并一事时,大概连她本人也未曾料到,今年进入中国100座城市的计划将提前中断。
据《人物》报道,宣布被滴滴收编时,很多Uber中国员工还在开疆僻壤,拓展市场。闻讯后,多数人都无法接受,甚至很多人都为此流了眼泪,就连柳甄都“哭了很多次”。因为真实情况是,柳甄也同样是被蒙在鼓里的人。
她没有向Uber中国的800多名员工发内部信,只是安排HR发信安抚下属表示工作一切正常;
她没有提前得知这宗潜在交易,这次谈判主要是双方团队自己洽谈,滴滴方面是程维、柳青、朱景士和一位战略部的员工,Uber方面主要是Uber CEOTravis Kalanick和另外两位高管,这意味着,整个中国区员工甚至是蒙在鼓里。交易过程中柳甄并没有参与;
她没有作出任何的表态,平静地接受这一切的安排,没有人知道,她是否会选择加入到滴滴,还是申请到Uber海外,继续追寻自己的创业梦;
她只是在合并消息公布后的第三日,用朋友圈里转发了一篇刷屏文章,《生而骄傲:Uber的那些年轻人》,“山河湖海,都是我们造梦的地方。”她写到。然后消失在Uber中国与滴滴合并漫天的消息里。
这位中国区“一姐代言人”,出席各大论坛,代表Uber中国接受媒体采访,甚至在无人愿意承担风险的时候出任实体公司的法人代表,但实权一直在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手中。据了解,Travis Kalanick对中国市场极端重视,每天早上*个电话就是打给中国区员工,去年他在中国的时间长达七八十天。
在某种程度上,Travis Kalanick相当于Uber中国区的CEO。他曾告诉投资方们,他将“亲自监管”Uber在中国扩张,并给他自己“Uber中国CEO”的头衔。但事实上是,Uber中国一直在寻找着合适的人选,去年年底柳甄曾表示Uber中国CEO已经确认,但最终却不了了之。而她在今年春节前后升职至Uber中国高级副总裁,无缘CEO这一职位。
遭遇困难,直至离场
如今回过头来看,专车大战的剧本早已写好。
没有来自BAT等资源的加持,外国企业想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成功几乎不可能。在Uber进入中国之初,选择了百度作为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由于阿里和腾讯已经参投了滴滴快的,因此Uber与百度的联姻也是无奈之举。但事实上Uber进入中国后百度除了提供地图外并无更多实质性的支持,若非支付宝愿意为Uber提供支付服务,恐怕Uber早已在这场战争中落败。
相比之下,滴滴在腾讯和阿里的支援下走得更远,尤其是微信不但为滴滴开通了流量入口,而且还一度封杀过Uber和易到的公众号。
“我希望世界不是这样的。”Travis Kalanick的确低估了中国市场的开发难度,至少他未曾料到仅仅2015年与滴滴的烧钱大战竟然高达10亿美元。“我们在美国已经盈利,而我们在中国一年损失超过10亿美元。由于激烈的竞争,我们在它们(滴滴)所在的城市都没有盈利。它们买下了市场份额。”
由此看来,Uber败走中国,只是这个时代下资本为王的一个缩影:所有的行业秩序和商业道德,都无法阻挡投资人对利润的追逐。所谓改变世界的理想,很容易沦为公司创始人一句苍白的口号。
2016年8月1日会被记载进中国互联网的历史里。这一天,两大专车平台滴滴出行和Uber达成停战协议,双方决定握手言和。消耗掉数十亿美元后,专车市场正式结束了大战,程维和柳青在相互扶持中将滴滴推向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新*,但由始至终,柳甄只能独自去面对所有的困难。
她未能扮演拯救Uber中国的角色,是意料之中。反倒因为柳氏的特殊身份,她背负上更多的责任,去为这个家族争取荣耀。
今日头条,明日未来
此番柳甄加盟“今日头条”,尚未透露具体任职。有猜测表示,“今日头条”看重的或许是柳甄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她的国际化业务背景和寻找投融资或是日后在“今日头条”发力的助推器。
回顾柳甄之前的专访——
雷晓宇:这一年压力*的时候,做点什么能让你感觉好一点?
柳甄:当你在大海里游泳,不是在浅水里扑腾的时候,你是没有时间和情怀去搞这些的。
雷晓宇:你给自己过去这一年打了60分,这是自谦还是理性判断?
柳甄:及格。在互联网这个行业里面,每个人都在做着超乎你能力和过去经验范畴的事情,而且长期如此。你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可以改进的地方也太多了,速度又太快了。没人应该得高分。
至于自己之前所带领的Uber算不算彻底的败局?柳甄曾说,“有时候在回家路上,看着天色渐暗,经常会涌上心头一句爷爷写过的诗:仰卧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21229起
融资事件
4435.76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659家
企业
3220家
涉及机构
512起
上市事件
6.45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