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8日,我有嘉宾首届年度峰会在北京柏悦酒店举行。会上,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金融八卦女苏溪、DoNews创始人王乐、华谊嘉信副总裁 谢涛、天空之城影业创始人路伟就“创业维艰?尘埃里长出一个IP来”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
以下为讨论实录(有删减):
超级大IP一定是符合能够跨越时间、文化和地域。如果品牌是一个大IP的话,基于该品牌,可以孵化很多子品牌。比如说像迪士尼,它有主题公园、电影以及各种其他的各种衍生品等。每一个衍生品其实就是一个品牌,所以超级大IP能够囊括很多品牌。我们将品牌和IP的概念用到电影里面,我是这样看每一个电影,它其实就是一个IP。
在4位嘉宾的发言里,能清晰地感受到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人是基于微信公众号、社交网络所形成的内容表达能力;另外一种,也许是一种真正的品牌化,是一种平台化,也是一种终极生态的理想。
下一代的IP的孵化平台是内容平台还是计算平台?这就得看该类型的平台的资金实力了。这些年来,金融八卦女创始人一直坚持做八卦女,直到今年app上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的钱。
此外,科技、具备社交属性的内容创作、社交平台也都是不能缺一不可的,社交在人和内容的勾连上将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国内基于社交属性建立起来内容的分发和创作平台,还不多。因为小程序,微信现在变成了一个工作平台。其他的像今日头条等。
互联网的内容的落脚点是在内容上,但是它必然是以人为中心没错,因为人始终是互联网内容的消费者。这必然需要一种新的链接技术,以人为核心,创建出人与人、人与内容等新的交流形式。回到本质,所谓的品牌或者IP,本质上是有人追捧,有大量的粉丝基础。
所以品牌IP能塑造和孕育它的地方一定是有流量、有人气的地方。不管这个流量是多还是少。那么,放眼今天的互联网的流量平台,我们已经走过了PC时代,正在经历移动时代。整体上,流量平台一定是去中心化、分散化的、碎片化的趋势,但是每一个碎片化的类型里面,它都有高度统一、垄断的局面出现。
所以今天的内容创业者,一定要是一个具备更多统合能力的人,在各个平台上进行最大程度地吸纳流量。我们认为IP是自带流量的,未来的产品,如果它不能够自带流量,如果他不能够自带势能,那么也就意味着在bat已经形成移动互联网流量收割的情况下,将是很不利的。IP,之所以称之为IP,一定是有流量,能够自带流量。
路伟曾作为出品人做了一个叫《喜马拉雅天梯》的项目。在票房方面,它和《大圣归来》确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他对这一差距进行了解答。回到电影的层面上来说,他认为产品本身要做对,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要卖高票房的商业片的话,它一定要能打动三线的城市的观众为电影奉献票房。如果只能打动一、二线城市的观众,票房升到5到6个亿,上升的空间一般就不大了。因此就电影这个IP来讲,它要能被三线城市的观众能够理解并且抓得住。《喜马拉雅天梯》也用了众筹的模式,属于偏冷的文艺片,是个记录电影。所以找对我们的核心受众,把这个产品告诉他们,让他们明白清晰,然后他们才能够参与进来。
所谓的IP并不重要,我们需要尊重的是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和商业的基本逻辑。总结下来,IP必须是真正以内容,落脚点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开发机制和商业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