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这一里程碑式的交易标志着中国共享出行行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据悉,双方达成战略协议后, 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滴滴也因此成为了唯一一家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共同投资的企业。同时,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将加入Uber全球董事会。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也将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
(来源:滴滴投资人朱啸虎的微信朋友圈)
对于Uber跟滴滴是否要合并的猜测早已在业内疯传,似乎在众人眼中,两大巨头合并才是众望所归。再谈到Uber、滴滴本身,对于合并这件事,他俩原本也是“抵死不从”的。然而,今日早晨真相终于来了……
消息漫天,新公司估值350亿美元?
2016年8月1日,早晨消息,网络博文以Uber CEO TK的名义宣称Uber 中国将与滴滴出行合并。博文内容要点:
1. 中国人口占据世界的1/5,如此庞大的市场,Uber不可能放弃。
2. 作为企业家,Uber旨在中国建立一家综合亚马逊和阿里共性的企业。
3. Uber中国如今每月客单量超过1.5亿。
4. Uber和滴滴均已在中国市场投资数十亿美元,目前两者都还未达成盈利。
5. 达成盈利是双方现在的最大目标。
6. 中国网约车已是合法,Uber 中国和滴滴合并将会更强。
(网络博文)
在投资界从滴滴公关部获得否认消息后,彭博社又出消息:根据知情人士透露,Uber中国将与滴滴出行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估值达350亿美元。
另外,消息还称,Uber中国的主要投资方Uber全球、百度等资本方将持有合并后新公司的20%的股份。
更劲爆的是,该人士又提到,滴滴出行将以680亿美元的估值,对Uber全球投资10亿美元。对此,Uber拒绝置评,滴滴出行未回复。
(彭博社报道截图)
“又长又深”的传闻透露了什么?
早在7月21日,有知情人士表示,Uber投资者希望Uber停止烧钱大战;另外,多家机构投资者都在内部推动Uber与滴滴出行的合并,期望能够借此走向真正盈利之路。该传言一出,滴滴和Uber官方、Uber中国战略负责人柳甄、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均否认表示,这是谣言。
商场里的谣言从来不是空穴来风,此前的滴滴快的合并、58与赶集合并、美团与大众点评的合并,几乎都是在相互否定、同时否认之后,正式发布合并消息。由此推及Uber和滴滴,似乎走的是同一个套路。
另外,再来看关于Uber和滴滴双方投资人的传言:
“Uber投资人已与滴滴股东进行10多次的会议和通话”
“投资者提出将Uber中国并入滴滴,Uber做滴滴小股东”
“Uber投资人兼董事会成员、Benchmark的Bill Gurley与滴滴出行总裁柳青短暂交谈”
“柳青于今年与Uber的高级副总裁Emil Michael进行会面”
从这些传言中可以清晰地判断出:相较于滴滴,现今Uber的压力非常大,而这份压力大多数来源于投资人。根据这个判断,在今天最新的爆料消息基础上,再让我们大胆揣测下:Uber中国与滴滴的合并,其实说起来更像是,滴滴出钱来买,Uber出中国区业务来卖。
合并的理由有哪些?
第一, 资方推动
尽管柳甄在今年6月还依然公开表示,Uber与滴滴在品牌和区域上有着极大差异,并一口否定合并消息,然而对于已经融到F轮的滴滴和G轮的Uber全球来说,也许决定权早已不在管理层手中。另外,融资轮次越来越多的它们也同样共享了多家投资机构:贝莱德、高瓴资本、老虎基金、中国人寿。
再纵数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圈里的几起大型并购,如滴滴快的、58赶集等,均不难发现这些并购的背后都是资本方在大力推动。滴滴Uber能拗得过大腿吗?从传谣的传播力度和内容细节性来看,似乎不能。
第二, 补贴的钱变少了,技术研发的钱就多了
还记得当年的烧钱补贴大战吗?反正用户(司机+乘客)笑得很开心吧。回过头来看,当年的烧钱大战其实是一场耗资巨大的市场培育阶段,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让用户使用并形成习惯,可谓是高一级的饥饿营销模式。
移动出行市场已经进入消费者粘性阶段,钱不可能一直烧下去(毕竟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天上飘下来的)。与花钱买低价相比,如何提高用户体验成为这个阶段这两大巨头排在第一的问题。而显然,根据近段时间的Uber和滴滴付费情况,补贴力度已经有所降低,技术研发方面的关注度和资金加注加大。比如,滴滴花更多的钱投入技术,希望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更多地了解用户需求、提升产品体验。
因此,花在补贴上的钱少了,技术研发的钱多了。Oh~别忘了,Uber和滴滴都还没处于亏损状态,钱总是要花出去的。花的是谁的钱呢?投资者的。
第三, 盈利需求
退一万步来说,一家非公益创业(social-entrepreneurship)的企业最终目的还是要走向盈利,这也一定是Uber和滴滴刚创立之初就奔着的目标。
为了争老大之位,Uber和滴滴在中国市场的投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Uber首席执行官拉维斯•卡拉尼克曾透露,Uber每年至少花费10亿美元来扩张中国区业务,2015年Uber在中国亏损高达10亿美元。
滴滴在2015年也至少亏损了10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7月初外媒消息,Uber通过一批新的高收益率杠杆融资11.5亿美元,这似乎是Uber为了应对全球监管和竞争方面威胁所作出的举措。即使Uber的估值已经相当高,但仍然能看到其身上的融资压力。
另外,滴滴除了对付Uber之外,它还需要面对海外市场的巨大压力和成本耗费。滴滴投的美国打车公司Lyft、印度打车公司Ola和东南亚打车公司Grab都面临扩张、站稳脚跟的压力,面对Uber这么强有劲的对手,滴滴真的能斗得过、并在可视期限内实现盈利?
第四, IPO的好时机已悄然而过
如今证监会的政策、流程、监察越来越严,申请IPO的长队可能已经不知道排到何年何月。对于那些渴望通过IPO全身而退的资本方,巨额亏损的它们,IPO之路遥遥无期;对于渴望通过IPO最后募一次资获得高市值的Uber和滴滴来说,很可能会面临IPO时无人接盘的恐怖结局。
上市怕是短时间内不可能了,剩下的,要么选择合并当夫妻,要么独立当敌人。
综上所述,似乎合并才是消缓资方恐慌、合力研发技术壁垒、达到盈利目标的唯一且完美的解决之道。谁都有当老大、独占鳌头的情怀与梦想,可是时间的沙漏一点一点在耗尽,可能真的等不起了。
在一起后,夫妻双方谁主内?谁主外?
从各个传言来看,很显然,滴滴负责中国业务(主内)、Uber负责海外市场(主外)的可能性很大。
根据CNNIC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滴滴出行已覆盖国内超过400个城市,滴滴专车占据了87.2%的市场份额。另外,据投资界了解,目前滴滴公司可调动的资金约105亿美元,是全球移动互联网领域资金实力最强的公司之一。不得不说,在中国市场,滴滴的确比Uber稍胜一筹。
观看海外市场,虽然滴滴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在国外也集结了一帮“小弟”(Lyft、Ola、Grab),但论出海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着实比不过Uber;如果滴滴硬要打海外仗,资金额度不可估量。再说,投资人愿意供给弹药让它去打天下吗?
因此,按照正常套路来看,滴滴主内负责把中国业务搞好、Uber主外带着滴滴的海外之梦霸占国际市场,才是相对可取的。
夫妻总要磨合,外面的小虾小鱼也需要协力面对
从柳甄的一句“Uber和滴滴有着品牌上的极大差异”和爆料消息中的“滴滴将以680亿美元的估值,对Uber全球投资10亿美元”,都能看出不少的“委曲求全”。
如果滴滴合并了Uber中国,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在告诉我们,Uber在中国的名号早晚要和快的一样,消失殆尽;这也是Uber需要安抚自己、让自己消化的事实。
而滴滴放弃海外梦,让Uber带它去飞,这也意味着,滴滴只能是一家在中国变大变强的中国企业,而非国际企业。这对财大气粗的滴滴来说,似乎也不好受。
相信创业者和投资人都非常清楚,向心力的强弱反映了一家企业的寿命和发展情况;这从已经合并过的案例里可以窥探一二。Uber这一方一直坚信自己的服务和用户体验都高于滴滴,滴滴这一方更像是稳稳盘踞在中国这块大蛋糕上的大蛇。这些“龃龉”“磨合”都将会是合并后的新公司需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尽快磨合,加强新公司的向心力是重中之重。
另外,专车市场面上的竞争向来不小。2015年10月,易到被乐视收购;2016年3月,投过滴滴的阿里也曾30亿人民币投过神州专车(后股份转让给云锋基金和云岭投资,云锋基金的创始人之一是马云)。不论这两家企业是否能够和滴滴Uber抗衡,它们背后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加上,柳青所说的中国出行市场渗透率仅为1%,滴滴在中国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上,不可能不会有后起之秀。一二线的滴滴、Uber寡头之象已经形成,三四线城市尚还属于蓝海。在移动出行年代,Uber中国和滴滴合并后,很可能三四线城市将打起一场巨头和后起之秀的战争。
就算做夫妻,王子与公主幸福快乐的happy ending可能还要再过一段时间才能叙说。
【画外音】滴滴、Uber中国合并,最大的获益方是谁?嘿,说你呢,在看这篇文章的,别傻啦!赶紧回去办张公交卡,滚回地铁、公交圈儿吧。再让我们来展望一下,这两位仁兄合并后,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滴滴没人坐了,Uber没人坐了,新的一轮后生上来了,补贴又开始了,哈!哈!哈!(先这么YY会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