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9日,在“2016联想之星WILL大会”上,关于时代趋势、共享经济、知识消费等周源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
一、知识开始待价而沽,人工智能技术发生质变至少在三年以后
二、知乎是一个让人越来越聪明的产品,实践证明白领可以以白领的方式共享经济
三、知乎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最大的恐惧是不知道自己狭隘
以下为现场分享实录:
知乎是一个线上的知识讨论社区,如果在座的有一个问题要问可以上知乎,有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士他们会来回答你的问题。
知识开始待价而沽,人工智能技术发生质变至少在三年以后
我现在最关注的是在消费升级里,新一代消费者以及所有消费者在这个环境下一些新的行为。举个例子,可能在两三年前,我们要去下载一款收费的软件比如说这款软件是1.99元,有很多人给自己手机越狱了,不愿意付1.99元。但是最近我们在做知识市场的产品尝试,发现很多人愿意付几十块钱去给那些能够给他提供有价值信息的陌生人,愿意去向他请教问题,愿意通过语音的方式听他一个小时,这个变化是非常大的。
对于什么样的东西要买、什么东西是有价值、什么是合适的,在消费者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上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原来认为知识是无价的,或者说它很难标价,但是现在也有价格,可以进行交易、提供服务,我们发现了消费升级中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以知识的待价而沽为一个例子。
从产品角度来看,所有在过去三五年中能活下来的互联网产品基本上都是靠技术的不断迭代。现在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热闹的VR,都在知乎上讨论特别多,也是我特别关注的东西。我认为它发生质变的时间至少在三年以后。
我们看到一方面整个硬件的成本非常高,另一方面内容从哪里来,连接一旦完成以后,其实是一个介质的改变,一定会释放出新的内容。新的内容一定分成两种,一是所有个体的内容产生,直播平台好像给了一个窗口可以做这个事情。第二是专业的机构不光是提供内容,还提供专业的服务。从长远来看,我是一个非常积极乐观的人,我当然相信这个事情一定会发生的。
知乎是一个让人越来越聪明的产品,白领可以以白领的方式共享经济
知乎首先解决的问题是让大家获取到有质量信息这件事情变得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规模更大。过去五年我们一直在做这件事情,通过社区产品的改进、技术的迭代来解决这个问题。知乎有两种能力,第一种是连接还没有产生的知识的能力,知乎其实最开始是没有内容的、没有知识的,是先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被提出来以后,向所有社区里的人去提问、去征集,把这个内容生产出来,跟搜索引擎的差别很大。搜索引擎引索的是已经产生的内容,我们去连接的、引锁的是没有产生的东西。二是帮助连接还没有被你认识但是对你可能有帮助、能够给你答案的这些人。
这两种能力在过去五年的发展中其实最后有一个网络效益——不仅仅是大家在分享彼此的知识见解,而且大家会获得很多新的机会。大家在里面可能会找到新的工作、可能通过知乎能够出书、也可能在里面交到新的朋友。如果把这个概念包装一下,大家是不是能够获得更多新的机会,能够通过别人的大脑或者是社区的东西让自己的决策变得更有质量。肯定是的,而且这个事情其实在加速。
知识分享是一个基础,如果做不好的话就没有所谓的机会可言。在知乎最开始做的时候,我们所处的互联网环境是非常娱乐化的,比如说我们都能够想到一些比较大的一些论坛,它的灌水文化、娱乐的文化、抖机灵和瞎扯的文化是非常盛行的。
我们不特指,但是我们自己要做什么很清晰,这个事情必须变成一个基础。知识分享是不是大部分人都需要的一个基础需求,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整个社区回答这个问题,是很基础的需求。第二点,我们最近在发生很多新的变化。我们最近在尝试做知识市场。去年大家都在说共享经济的时候,说到出行、上门厨师和其他的方面,所有的白领都按照蓝领的方式挣钱,比如我有一辆车,最后变成一个司机把你送到北京西站。我也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白领不可以以白领的方式共享经济,需要他的技能,他的某方面的洞见,能够形成经济体系。我们今天做这个尝试以后,发现这个事情完全是可能的,而且一定会加速的。
知乎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最大的恐惧是不知道自己狭隘
目前来看我们没有特别直接的竞争对手。做社区这个事其实挺苦的,我相信在知识的领域会有很多人去探索它,但是目前这个市场其实太早期,大家都是个头比较小的,也很难谈是竞争,大家更多的是在培育市场。
知乎在今年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其实是内外两方面的。柳总(柳传志)以前说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首先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是在带队伍层面,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现在确实更倾向于把决策和决定下放给具体的执行团队,在目标比较清晰的情况下,尽可能下放给团队,这是比较显著的变化,带来公司整体的迭代速度是非常大的一个升级。第二部分,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以前可能我们在面对一些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有时候可能倾向于再多想一想和多验证一下,我感觉互联网的节奏完全不是这样,它是一个覆盖,是一个改写。所以有时候要更加坚决,比如在4月份上线知乎Line的产品时,这个产品在上线前一个星期,我们还在很纠结说这个产品该不该上线,我们内部自己用的好像不够好,不行,不会有人用,但很多时候我们要更坚决一些,面对环境反映更迅速、更敏感、更坚决。
我内心最大的恐惧我认为是狭隘。人都会在某个阶段很狭隘,来自于我最大的恐惧是我不知道我狭隘,可能就做了一些判断决定。原来是事后知道,现在变成事前了。最大的恐惧就是不知道自己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