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9日,由清科集团主办的2016中国智能硬件投资峰会在深圳举行,四十位专家高强度聚焦。从酷娱潮流、智能家居、智能健康、智能出行四大板块进行探讨,立体呈现行业态势。解码智能硬件这个移动互联时代的超级大入口,如何演化出多元的生态级商业圈。
在智能出行论坛,镭神智能创始人兼总经理胡小波、MINIEYE创始人兼CEO刘国清、同创伟业合伙人童子平、东方富海合伙人周绍军、爱尔威科技董事长左国刚、中兴合创创始人兼首席合伙人丁明峰,6位就“互联网+交通背后的商机”的主题展开了讨论。
以下是精彩观点汇总:
中兴合创创始人兼首席合伙人丁明峰:谈民族情结没有意义,低头做好自己的事情
代表老深圳欢迎大家,作为老山寨之都,深圳也是全世界人民硬件创业最神往的地方。我是丁明峰,过去从事16年通讯行业,现在主要是从事电子信息行业、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我们比较专注这两个领域。
我们的主题叫做智能出行,刚才开玩笑说今天的主题系是智能硬件,我们头脑风暴的互联网+交通的商机,谈到互联网交通,改变全球最大的事件是优步和滴滴,包括专车。我记得四年前,我在Google的大院看到特别丑的车,Google宣传他的自动驾驶车,车顶上有一个大陀子,掀起全世界智能驾驶的新模式。
自动驾驶从GOOGLE开始掀起自动驾驶的热潮,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日本、中国,在交通领域、汽车领域都很热。反思另外一个问题,大家知道中国汽车行业是相对落后的,尤其是国产化和大街上跑的品牌。从1994年来到深圳,我们来到这个行业时,即时通讯行业在中国各个产业里打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打到人家家门口的战略。我们基本上靠低成本,低价格,美其名曰高性价比,但是在智能驾驶的领域,未来的竞争舞台上我们能有多大的胜算?
时间有限,中国人勤劳勇敢。
我个人认为纯粹从一个国家民族情结来看谈一个产业没有意义,全球化是趋势,各国各有分工,中国做好自己的事情,美国人做好他的事情。我每次问创始人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把美国人的毛利率降到35%以下美国人就不玩了,因为他的人力成本摆在那里。实际上我们在很多行业里一直在蚕食,根本上来讲,一批做好了以后看到人家人工智能玩GPU,差距确实很大。我也参观过英特尔,英特尔说他们最牛的根本不是设计团队,而是我们的工厂。智能交通和智能出行是未来大的题目,寄希望在座的各位创业家和投资希望共同思考的问题,希望十年能坐上你们的车,我们中国产的智能驾驶车,谢谢。
镭神智能创始人、总经理胡小波: 5-10年内会有国产自动驾驶车
各位下午好!我是镭神智能的胡小波,镭神智能目前主要是在做激光雷达,另外是激光灭蚊炮和灭蚊机器人,原理样机已经出来了。
我是做激光雷达的,无人驾驶汽车顶着一个大陀陀就是64线的激光雷达;但是他们的激光雷达价格非常贵,64线大概8万美金,当然那个公司还有32线和16线,不管是32线还是16线都不便宜,32线大概2万,16线大概8000多美金,可能比有一些车要贵。如果自动驾驶是基于国外的激光雷达,我觉得实现自动驾驶基本上可能性不大,因为成本太高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去年出来,我第二次创业的其中一类,就是因为当时看中激光雷达的市场。根据我本人在激光和光电行业十多年的资源和经验,做了一些评估,我们认为镭神智能能解决无人驾驶里最核心传感器激光雷达的技术和大规模生产的成本控制问题。
我自己投了一些钱,北极光天使给我们投了几千万,我们做第二轮融资,现在已经差不多了。为什么我们在这样的资本市场情况下还比较顺利?核心的有几点,激光雷达是无人驾驶汽车里必不可少的核心传感器,而且是成本最高、最贵、最难做的传感器。无人驾驶一定要用用64线、32线激光雷达?我认为不一定,我的看法是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方向是多传感器的数据融合,你的数据进行相互的交融,让摄象头去干更多的活,把激光雷达的线速提起来,成本才有可能、有机会降到合适的程度,才有可能让车厂用起来,这是我的看法。
我觉得我们还是很有机会的。在自动驾驶领域,成本最高的部件,除开软件的东西不算,硬件激光雷达是最贵的,软件没办法算。从硬件来看,据我所知,毫米波雷达已经很成熟了,77G从芯片到后面的封装国内有些地方也干出来了,强化方面还有一些延时。我们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从三角测距的原理,TOF的原理,固态的激光雷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三角测距像AGV,它也是机器人,也是相当于无人驾驶,他可能不需要那么远,像扫地机。别看扫地机很简单,卖几千块钱一个就带激光雷达,不带激光雷达就几百。真正要把它的算法做好,结合激光的、视觉的都是很难的,一样要解决环境的感知,周围的环境有什么障碍物,得通过算法,得只有自己在哪里,还得解决路径规划。路径规划就是解决怎么走,怎么走才能有最优的路径或是覆盖得了。
我认为在基础的硬件方面,我们还是很有信心。
国内我看不到,全球可能美国和德国、日本有几个,他们在工业用了激光雷达。自动驾驶方面我们的4线、8线、16线雷达今年年底可以出来。我认为激光雷达做到16线就足够了,不需要32线、64线。32线、64线确实好用,但是数据处理量太大,对处理器的要求太高,另外是人工成本。全球找不出人能搭一条自动化生产线,能把32线、64线的激光雷达自动生产出来,没有任何可能性,4线、8线、16线是有机会的。
中国人的头脑还是蛮聪明的。
在这块也不完全是山寨,我认为还是有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突破点在里面。像我们做的激光炮和激光灭蚊机器人,激光炮是打蚊子、打苍蝇、打蟑螂,微软做了,微软基金会做激光炮做了八年,2014年做了演示,2015年把这个消息发布出来。激光炮打蚊子我们2014年就想到了,那个时候激光器太贵,后面的想法就放弃了。微软报了以后,仔细分析一下,我们认为我们能干这个事情。我们加入了一些安全的措施,不会对人有伤害,我们也有专门反恐打人的,但是那个人是坏人,这个也在做。这个东西做出来,我们是全球首创。这个就不存在山寨,我对我们做的事情还是非常有信心。
对于自动驾驶,我的看法是,随着国产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下降和硬件的推出,自动驾驶五年到十年会有国产出来。国内大的汽车厂现在全部都有接触,也知道他们大概的技术方案和水平,高级辅助驾驶,我认为也就两三年的时间,很多自动防撞,估计两到三年时间就会成为标配,这块我还是比较乐观。
MINIEYE创始人、CEO刘国清:企业要专注“做小”,把身家都放在“小”上
大家好,我是MINIEYE的刘国清,我们主要做的事情还是车载技术感知和研发,在汽车无人化的各个阶段有很多的应用点,我们现在的产品是应用在驾驶辅助,未来会往无人驾驶切入。
我觉得无人驾驶是必然,汽车无人化大势已经明显了。
为什么我有这样的观点?很简单,它解决了驾驶和交通最基础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安全、一个是效率。关于这两个有很有趣的数字,一个是89.1%,这是美国交通部统计一年发生的交通事故,发现有89.1%的事故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车祸里人是罪魁祸首。另外一个数据是96%,每年私家车96%的时间是闲置的,只有4%的时间是在使用。我们试想一下,我们提升到50%交通效率将会极大的提升。
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发现一个非常理想的解决方式就是无人驾驶。
关于时间点到底是什么样,无论业界还是资本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对于无人驾驶有点太乐观,首先这个大势没有问题,这是一个长跑,而且不是五千米、一万米的长跑而是一个马拉松。一些特定场景,机场、高尔夫场特定可控可以做一些无人驾驶,这个五年内是靠谱的,如果在大街上看到一些无人驾驶车乐观讲是十年,我个人心理答案是二十年。可能各位觉得有点悲观,但这不单单是技术问题,还有很多政策、文化、道德问题问题,这个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它应该是相对平缓,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既然是这样一种情况,我觉得在这个行业里投资肯定是有风险的,既然是长跑,大家可能把钱投到里面,可能半道挂了,我适当泼点冷水。尽管是这样,这个行业里还是有很多投资机会的,无人驾驶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系统,里面有模块、有感知、有认知或决策。这里面包含的很多功能和技术模块,比如激光雷达,比如说视觉感知,每一个公共模块其实都先做好,需要有很多像我们、胡总在其中细分领域精耕细作,把这一点技术做好的团队,每一个模块做好了无人驾驶才有可能做到。
既然里面有很多模块,自然有很多的机会,我的观点是,这事儿挺靠谱,可能会比大家想象得慢,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值得去参与、值得去投资的小而美的团队。
别提到技术创新就是山寨,对国内的技术创新团队没有大的信心,这种有色眼镜大家应该摘掉。就这两天在美国有一个最牛的会,我们有团队过去。现在这种会基本上1/3的面孔是华人,超过一半的工作、超过一半的进展都是由华人参与的,中国人在技术这块还是很牛的。我不是鼓励大家走出去,只是建议大家去教育发达的国家做一些研究工作肯定对技术提高是有帮助的。我们团队核心的研发人员是从五个国家回来的,这是我们在视觉感知这块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确实有很多的积淀和国际化的视野。大家应该对国内的团队做一些技术创新充满信心。
第二,我觉得我们对于国内的团队来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小。在无人驾驶系统里有很大、很复杂、各种各样的东西,其实每一块都没有特别成熟,无论是视觉感知、激光雷达,更不要说上层的决策或者认知层面,控制当然好一些,每个功能模组和技术模块,能把这块稀缺资源拿到手里,盯着做到最牛,虽然我们的资源没办法和Google拼,但把我们的身家姓名都砸在一点上,我不相信做不好。一个成功的关键是,选择一个有战略意义的点,把所有的东西,所有的资源都砸在这儿是很有成功可能性的。我们盯的就是视觉感知,视觉感知无论是从驾驶辅助、半自动驾驶一直到无人驾驶,每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技术门槛又很高,所以是稀缺资源,这个技术拿在手里,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很有竞争力的。
第三,无人驾驶不是从0到1,而可能从0到100的过程,就像我刚才讲,可能刚开始驾驶辅助,发现一些潜在的风险我提醒你做一些干预,再进一步可以做到自动刹车、车辆保持,像特斯拉,再往后可以做到可控环境下、低速环境下的无人驾驶,再往后全天侯、24小时无人驾驶。虽然这个过程比较漫长,这里面又会有很重要的机会,很重要的原因是每个阶段我都可以推出产品,每个有产品出来都可以产品化。我们做的这个东西,一方面在和国内、国外车厂做ADAS,把这个标配在车里,我们和国内的OEM做半自动驾驶的一套东西,这个也挺好的,以相对稳健的姿态去一步一步往前走。
同创伟业合伙人童子平:如果能有德国、日本的匠人文化,中国的智能交通会更好!
大家好,我是同创伟业童子平,我们同创伟业关注TMT、生物医药行业,TMT是我们最关注的,投资成功的项目是最多的,我们现在已经有上市的乐视、欧菲光,包括新三板挂牌的柔宇科技。智能硬件也是我们非常看好的领域,在虚拟现实、宜停车的宜车科技,包括我们可以基于位置进行加油站寻找的e加油,都是我们在智能硬件和智能交通领域成功布局的。
很高兴和大家聊一下智能交通,智能硬件很多时候代表我们的刚需,智能交通实际上是我们刚需中的刚需。很多老司机都知道,开车当中最怕什么,本来要变道,有人疾速从后面超过,倒视镜看不到,是有非常多的盲点。因为车自身带导航,联网很麻烦,我学计算机出身我都不大会操作的很好,因为他是封闭的中控,很难更新地图,平时更多是打开手机的导航。车的音响很好,但是车的智能化不够,最好的音乐,无损品质的音乐是无法放到车里,或是很难更新,一般是放到手机,通过手机蓝牙再和车的音响进行连接。这些痛点、吐槽点是非常多的。
特斯拉已经到了这样的发展趋势,包括深圳的比亚迪到了这样的发展态势,我们去和传统的品牌汽车厂商沟通,他们对电动汽车、智能驾驶还是非常保守,存着非常抵触的心态在做。我相信智能驾驶的用户已经有非常大的痛点,而且是极其强的刚需。这个痛点以及传统车商的保守,让我想起当时乔布斯把苹果手机,在诺基亚的年代,我们认为短信是打电话、发短信,从来没有人认为是无所不在的,隔几分钟不发微信就很难受,认为是离不开,各种各样交易、生活都在虚拟的手机上,很多人会想不到。
我之前做运营商,那是3G的年代。十年前我们说移动互联网,老的领导认为不一定发展起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付费比较贵,付费贵可以降价,3G不行4G可以上;另外,很多人认为硬件不行,当时还是诺基亚为首的塞班系统硬件不行。大家都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遥遥无期,十年后的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早已经到来,而且从投资的角度来讲,互联网的投资大潮已经过去,现在是已经诞生了很多巨头的年代。
随着特斯拉、比亚迪、新的电动汽车进行,电动汽车把能源结构改变了,不再烧的是汽油传统的东西。它是用电使整个车的架构是不一样的,大量的电子设备可以无缝的进入到电动汽车里。以后整个智能汽车、电动汽车不光改变能源的动力,也让传统汽车从交通工具变成一个大玩具,这是我个人的想法,我觉得这个时间会在更短的时间里,五到十年就会有老百姓看到的智能交通新的产品出来。
我们关心这个问题,像大疆做无人机,做无人机很多,为什么大疆始终牢牢在高端领域,因为它的悬停和飞控模块做得很好,所以中高端都是它的。虽然它没有上市,去年应该也有两个亿的净利润。
像华为,华为手机从利润和方面讲都在超越三星,里面有他的核心技术,他的营销做得好,他里面的硬件基础好,所以他有他核心的优势。
这两个公司都在深圳,也是深圳的骄傲。我们做投资来讲,我们看过那么多的智能硬件企业,包括现在智能交通这么多的应用、这么多的中小企业在往里面走,这么好的行业。
中国的软件实力已经比较强了,软件、应用和基层的能力已经很强了,特别是在深圳,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能力是很强的,模仿并超越在深圳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从投资来讲,我个人的观点是我们还缺两方面的因素,如果这方面有更好的补足,我们中国的智能硬件,特别是智能交通会更有前途。一个是聚焦和慢行,这是国人比较少的,我们喜欢一拥而上,哪儿热就扑上去。前几天我看到新闻说VR火了以后,最赚钱的不是品牌的VR,是华强北十块成本卖几十块的VR盒子,这是传统打法,一哄而上,没有耐性好好的琢磨、打磨这个产品。
第二个,我们国家元器件、半导体非常落后,智能交通、智能轨道这些偏硬、偏重的东西,这么多传感器,这么多的元器件,大部分都是靠进口。如果在基础的行业,基建和半导体有更多的加强,创业者和从业人员有更好的耐心,能有德国和日本的匠人文化,能专注做这件事做几十年,相信我们国家这方面会做得比原来更好。
东方富海合伙人周绍军:未来5年一定会有无人车运营!
各位大家好,我是东方富海周绍军,现在我在东方富海管理的基金叫做移动创新基金,主要投入的是从天使阶段到A轮这个阶段项目的投资。我们关注的领域包括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机器人,黑科技。我们基本上关注两个点,一个是早期,再一个移动、智能相关的。
我的观点可能微积极一点,我认为未来五年在美国一定会出现无人车的运营,未来五年在中国也会有无人车的运营。为什么呢?其实车只是一个载体而已,做无人车智能出行是一个大的趋势,里面包括感知、人工智能、定位、大数据,这几块已经发展非常快了。比如说感知,车是要知道前面的路怎么样,定位是知道车本身是怎么样的,人工智能是根据周围的情况控制车怎么走,大数据是围绕车的路况,驾驶习惯做了交互。
我基本上用滴滴。有一点很有意思,如果你经常早上9点钟去公司,你在9点钟打开滴滴,你不需要输入目的地,你的目的地就是公司,回家也是。为什么这个时间段他知道你去哪里?背后就是大数据。另外一个角度说,在美国有一个报告,大概的意思是未来十年,45%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英国的比例是35%,其中司机就是一项,司机可以做的基本上被人工智能取代。我在看一些项目也很有意思,是近场交通。我们看到很多自动引导的运输车,其实就是近场交通使用的场景。《亚马逊的仓库》基本上没有一个人的,我在中国、东莞已经看到这样的应用,但不像亚马逊那么高效,但是可以使自动的铲车到特定的位置,运输品抬起来到另外一个地方。香港机场准备应用这个技术。意味着一个铲车司机一个月八千从此以后失业了,这个工作可以被取代。
感知部分,需要看到我抓什么东西,还有一个自我定位,我要知道我在市内位于什么地方,第三个告诉我路线怎么走。基本上这几块结合起来就会实现我们说的智能出行。这几块技术的投入发展非常快,所以我觉得技术改变未来,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将来都会改变。因为我投得相对早一点,我的观点是比较乐观的,未来五年一定会看到。
我自己的感觉是这样,现在中美之间的相互交流很多,很多投资人跑到硅谷看项目,很多硅谷的项目也跑来中国融资,比如说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美国两个公司,其中有一个公司是Google无人驾驶汽车上面的眼镜,我知道它在一个月前来这里做过路演,来找中国的投资,创始人亲自过来,我知道按照2亿美金在融资。我知道腾讯、Google、百度都很有兴趣想投资,实际上在投资领域相互有些交融的,他们会我们投了一家中国的公司,应该很快会出来产品。
从应用来讲中国还是有些优势的,包括硬件的落地。我们知道美国一些孵化器来到中国,特别是在深圳设一些空间,实际上也是希望把一些在美国孵化的项目在中国能加速,为什么要加速?因为在美国要买一些硬件的零配件不容易,在华强北、珠三角想把硬件做出来效率比美国高很多,落地来讲,应用来讲,在中国、在深圳还是有一定的优势。
为什么这么多的中国投资人跑到美国看?是因为本身美国的想法还是相当创新,这个和教育体系也有关系,中国的教育体系应该出不了那种思维,中国的应用做得比较好,创新的东西就是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创新的想法有可能在美国先产生,落地的话中国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我觉得我们还不要盲目的乐观,之前我们说中兴通讯停牌停了几个月,什么原因停呢?因为美国的国防部发了禁令,不允许中兴通讯把芯片卖到伊朗,说明芯片的国产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核心芯片不在中国,在美国。如果你想做智能硬件、智能出行,和硬件有关的,做到芯片级的东西,核心还是在美国。
爱尔威科技董事长左国刚:初创企业要搞芯片,纯属扯淡!
我是爱尔威科技的左国刚,我们公司在江苏的常州,我们2013年成立,做的产品是基于人工智能体现形式是介于玩具和小交通。早期是平衡车,现在产品渐渐表现为智能车,未来我们会做的是介于短途的智能机器人。
研发制造时速40公里以下的车,我们在一年前就开始做了。很遗憾我没有用雷达,因为我嫌太贵了,我们是用双目摄象头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组合。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根据研发团队自己的人力,把很多高要求的都砍掉了,包括机器人这块的感知、感受、执行三个阶段。我们现在在执行端直接采用单线程、单任务,只控制机电的部分,感知感受端用其他的,像手机只接听电话,机电的部分用单片机解决,它是最安全的。其他的包括机器人这块,我们没有采用主动学习,我们采取的是重复记忆加学习,你带他走了一圈,第二天他就知道怎么走了,走久了他自己会优化,这个技术难度会降低,和我们团队的基因和盈利要求有关,这样投入低、早产出。我认为这种东西未来两三年会出现,也许会比我们想象得更早、更快。
先卖到欧洲和美国,我偷换一个概念,丁总说所谓的无人驾驶是汽车级的,120公里的,我所说的是40公里及40公里以下级的。未来的中国如果从汽车一级来说的话,最起码十年中国从核心技术超越不了美国的,原因很简单,华为在中国是骄傲的企业,苦哈哈的做出来了,结果人家说我们升GPU不玩CPU了,华为还得花钱买专利。无人驾驶汽车中国花十年能打平手就行了,中国目前解决不了核心芯片的问题,如果非汽车行业中国是有机会的,美国人做核心技术没有问题,但在应用层面不如中国,所以中国有机会。2013年开始是智能行业的元年,2013年开始中国大批的企业都出海了,中兴和华为在全球各地,包括非洲的哪个小国,甚至太平洋上的小岛,只要有十万人以上的,都留下了大批的人,我们已经把路铺开了。
我们如果需要海外销售人员伸手的挖,他们的人员全国各地都有了,海外人才不用担心。我曾经去美国谈过区域总监,价格还真不高。人才都留下来了,未来的机会很多,中国人只要停留在芯片应用层片。如果初创企业,谁说他要搞芯片?纯属扯淡,几千万打不出一个水泡。我们利用美国人的东西我们做应用,走出去挣美国人的钱。英国、美国八国联军吃我们红利一百多年了,我们该走出去他们红利,他们三分之一工作、三分之一休假,三分之一是游行的。我们中国不允许游行的,我们把游行的时间工作,肯定比他们干得好。
21077起
融资事件
4358.12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590家
企业
3213家
涉及机构
509起
上市事件
6.31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