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巨额亏损惹的祸
“店内确实不是一般的冷清。”前几天的假期,王云与家人一起闲逛,溜达着去了一趟老城区的百货店,面对没什么变化也没什么生意的百货店,王云对《灵兽》感叹道。
“确实是老百货店了,基本没什么大的变化,一层珠宝、化妆品、鞋子,二层、三层、四层分别是女装、男装、童装,即便是假期,也没什么人流量。”王云说。
“传统的百货店还是千篇一律。从商业布局上来看也是大同小异,很难让顾客有新鲜感,所以,平时去遛娃、吃饭、看电影等,都会去万达之类的购物商场,根本不会来这类百货店了。”王云称。
“此外,现在也很少在实体买东西了,电商实现了各种方便,还不时有促销,又怎么会选择线下买呢?”王云说,在整个溜达的过程中,看到的基本都是上了一定年纪的消费者。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一层正门入口处,有一半的区域划成了正品折扣区,品牌服装全部标着1折-5折的标牌,基本上也都是上了年纪的消费者在询价。”王云称。
传统百货商店,生意特别冷淡的现状,并非个例。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月至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37亿元,同比增长4.1%。按零售业态分,1月至5月,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专业店零售额同比增长5.1%,便利店、超市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9%、1.8%;但百货店、品牌专卖店零售额分别下降3.2%、1%。
近年来,传统百货公司正面临经营困境,更有不少购物中心多次报告关门、直接“止损”闭店,这背后直接反映出的是普遍的生存困境。
例如,日前天津劝业场百货突然宣布称,决定于6月30日起停工停产,通知显示目前劝业场持巨额亏损,企业已持续无业主经营,且已处于停业状态。
天津劝业场百货(集团)有限公司称,因持续巨额亏损,鉴于企业已持续无主业经营且己处于停业状态等情况,经劝华集团等上级单位同意,公司决定实行停工停产。
除此之外,今年3月25日,位于上海南京西路商圈的梅龙镇伊势丹百货发布终止营业通知,称由于上海梅龙镇伊势丹租约到期,将于2024年6月30日终止营业。
另外,据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统计,2023年全国范围内有21家百货商场停业闭店,其中包括太平洋百货、永旺、百盛、解百、大洋百货、新世界百货等。
值得注意的是,联商网最新统计显示,2024年截至目前有10家老百货宣布停业闭店,其中有5家彻底关闭退出,另外5家将升级或彻底拆除改建。10家闭店百货店中,最“年轻”的是天津市滨海新区伊势丹,运营11年;而宣布拆除重建的上海六百和上海妇女用品商店则分别成立于1952年和1956年,已经运营近70年;天津伊势丹南京路店、广州番禹友谊商场和上海汇联商厦也已运营超30年。
总结各大百货关店的原因可见,亏损是最直接的原因,而租约到期的背后,经营压力巨大是本质原因。比如,梅龙镇伊势丹的运营公司数据显示,其2023年3月至11月的营业利润亏损3.7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80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2.66亿日元亏损进一步扩大。
2、七成的百货相关企业倒闭
在业界看来,近几年百货业迎来关店潮,大量知名百货商场关闭,背后折射出百货这一业态的普遍问题。
如,上海六百在今年2月18日营业结束后正式闭店。就在上海六百附近,经营了30年的上海太平洋百货徐汇店于2023年8月31日正式闭店。更早之前,还有太平洋百货淮海店、新客站店,以及南京东路上的置地广场等也都已经先后闭店。巴黎春天在上海最高峰时共有11家门店,现在还剩下7家。
从整个业态的发展轨迹来看,作为曾经的商界宠儿,百货商场的衰落与电商的崛起几乎是一个步调。
百货商场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品类,但在网购面前,大型商场的所有货品加到一起,也不过沧海一粟。
而在天猫开创“双十一”之后,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投身线上平台,线下百货所拥有的品牌优势也开始被淡化了。
就在2012年,百货业的客流量出现了负增长。也就是在这一年,电商市场交易规模达7.8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3%。同时,生鲜电商、团购等新兴消费形式开始出现。
一年之后,电商的发展再次提速,支付宝一分钟交易额超过一亿元,2013年的“双十一”,不到六个小时销售额就突破100亿,天猫更是刷出了350亿元的年度销售额,这个数字对于当时的百货商场来说,已经是望尘莫及了。
方便、快捷、便宜是电商的杀手锏,并迅速挤压着百货商场的生存空间。
2015年,仅是万达百货闭店就达到了40家,王健林很快也提出了以后的万达必须去“百货化”的口号。
最近几年,百货商城的数量正在一二线城市急速减少。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国有42家百货门店停止经营,其中有27家是十年以上的老牌百货商场,到2023年又有21家百货门店停业闭店。
有数据显示,全国百货商场相关企业数量曾超过15万家,而目前停业注销的相关企业就达到了11万家,这意味着超过七成的百货相关企业倒闭。
放眼世界,百货行业的衰弱也已经不是个案。2024开年,美国的梅西百货宣布裁员2350人,并关闭5家门店。日本、德国多家有悠久历史的百货商业都在新一年里关门歇业。
当然,面对电商的冲击,百货商场也有所行动,被迫启动改造、转型,或直接拥抱电商。
例如,在北京诸多核心商圈里,西单算是最有代表性的,它南侧濒临长安街,西侧紧邻北京CBD金融商圈,区位优势,人群聚集优势显著。在这里,曾多年连续保持北京零售商企销售*的西单商场,被迫在2022年3月启动改造。
北京北辰购物中心亚运村店,在2018年闭店停业,曾年收入最高达12亿元,但从2012年开始业绩下滑,到了2017年,偌大的购物中心半年的营收仅有8000多万元。
在时代的潮流之下,百货店的不断消亡与颓势,不得不令人叹息。
3、行业处于十字路口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中国市场的百货店开始令人叹息,日本百货商店行业也正处于十字路口。
据《日本经济新闻》6月11日报道,因深受地方经济萧条的影响,小地方的百货商店苦苦挣扎,甚至面临经营危机。
《参考消息》也报道称,从日本市场来看,百货商店为适应时代潮流和消费者需求,一直在大幅调整商品结构。其中,主力商品——服装的缩减尤为明显。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进入通货紧缩时期,消费者明显偏好低价产品,于是服装市场规模不得不缩小。在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民众购买力下降,对高端服装的渴望消失。
另一方面,“杂货”市场占有率正大幅上升,其中包括富裕阶层和入境游客视为主要采购目标的珠宝首饰、艺术品和化妆品等等。
百货商店曾被誉为“零售业*”。这是因为,百货商店销售高端商品,而且在消费市场的占比长年高于超市。但后来百货商店被超市和便利店等二战后出现的新兴零售形式拉下宝座。21世纪以来,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兴起也导致百货商店在零售业界地位下降。
除日本之外,韩国百货店市场客流量也出现大幅下降。据《四川观察》报道,在韩国,因城市人口减少,商店销售额不断降低,一些以地方城市为中心的百货商店和大型超市纷纷关门。
综合韩联社、韩国SBS电视台等媒体15日的报道,在百货商店消失的同时,附近的市场客流量也出现大幅下降,韩国人对“地方消亡”的担忧有所增加。
报道称,1997年以大宇百货商店起步,9年前被乐天集团收购并运营的乐天百货马山店将于本月末停止营业。该商店在全国百货商店中销售额垫底,再加上800多亿韩元(1亿韩元约合52.5万元人民币)的累计亏损,已无法再支撑下去。
5年内,包括现代百货和NC百货商店釜山店在内的大型百货商店和超市关门的就有35家。因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导致消费能力下降的地方城市是百货商店和大型超市关闭店铺最为集中的地方。
与此同时,在地方城市里以大型商超为中心形成的商圈也面临危机。
例如,乐天百货马山店附近市场负责人表示,很多客人到百货商店购物后都会到其他市场逛一逛再回家,若百货商店关门,整个商圈也会面临冲击。
报道中还提到,虽然周边很多商人不希望百货商店关闭,但由于电子商务的活跃,实体店的销售额进一步减少,百货商店和大型超市逐步陷入尴尬境地。随着首尔、首都圈和地方城市间流通网的两极化进一步加深,对于因百货商店和大型超市店铺关门可能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和地区商圈发展停滞的忧虑也在增大。
带着时代的烙印,也曾有过不菲业绩的百货店,在新王换旧王的当下,正日渐落寞。
但也依然有一部分百货店有所增长,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做好商品和服务好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