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平番」是谁的谎言?

热爱“反套路”和乐于“反流量”的广大观众,不仅不爱撕番,甚至不爱主角。

白玉兰奖一波未平,番位之争再起波澜。

6月17日,两个“平番”消息登上微博热搜,分别是管虎、费振翔导演的电影《东极岛》主演朱一龙和吴磊,和冯小刚导演的新片《抓特务》主演雷佳音和胡歌。

两部影片的片方都并未公开说明谁是一番或者二人平番,仅仅是释出了主创阵容,官宣微博中也都没有过往平番宣传时常出现的“按姓氏/笔画排序”的括号标注。

理论上讲,过往这类官宣信息出现时,几乎是默认番位按名字先后顺序决定,这也让两则“平番”热搜的出现和舆论场上围绕番位的争议显得有些莫名和可疑。但无论纷争因谁而起,“番位”都是敏感词,一旦被提出,就会陷入无来由、无结论的混战当中。

电影《东极岛》(左)《抓特务》(右)官宣信息

大部分片方都一定不乐意见到这种未映先火的“热度”。毕竟电影与剧集消费逻辑尚有不同,电影票房与观众的观影行为是强绑定的,走进电影院需要无数理由,但拒绝观影却只需要一点小小的“负面印象”;剧集倒是可以因为热点事件免费点开凑凑热闹,大不了看几集弃了就行。

撕番闹到台前,伤害的一定是影片本身的舆论。因为一般参与番位争论的都是演员的粉丝群体,但影片的观众基本盘,仍然是对番位争执深恶痛绝的“路人”们。对于这些懒得费心研究番位学的人而言,这类负面舆论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购票决策。

“路人”评论(图源:微博)

此次两部影片的番位之争中,《东极岛》因为演员粉丝更强大,闹得也更凶猛。先是#朱一龙吴磊平番#的消息出现在热搜上,引发粉黑大战,后又出现了#朱一龙吴磊双男主#的消息,广场也基本被前者粉丝占领,认为“没有双男主,只有一番大男主”。

朱一龙粉丝坚持“一番”的证据,一方面是官宣微博中两位主演名字的先后顺序,另一方面是海报的排版,在官宣海报里,朱一龙和吴磊的名字呈列排布,有上下之分。为了争夺番位,双方粉丝还进行了一轮“自制”海报PK。

海报向来是争番的有力论证,在内娱“史册留名”的《青簪行》撕番事件,正是源于剧方公布的一张主海报,随后为了避免粉丝再起冲突,《青簪行》公布的第二张海报直接做了对称处理,左右两张双人图的位置互换。

此前有影视设计公司的从业者告诉毒眸,在海报中,人物的大小、站位和顺序都要严格按照番位来设计。最经典的一张海报莫过于2008年的《功夫*》中,李连杰和成龙的“平番”站位。由于二人英文名首字母都是J,显示名字时还用了一横一竖的排版方式。

虽然撕番向来是剧集领域的热门话题,但电影圈的撕番也并不少见。

前不久去往戛纳展映的影片《酱园弄》,在刚官宣项目时也爆发了小范围撕番事件,当事人是共同参演了影片的赵丽颖和杨幂两位85花,#赵丽颖女二##酱园弄女二杨幂##杨幂赵丽颖酱园弄#等多个话题接连冲上热搜,番位之争也因此成为《酱园弄》在大众心目中的首要标签。

舆论发酵后,《酱园弄》官方发表声明称,由于本片角色众多,拍摄难度不低,至今仍在搭配组合过程中。并且在声明中专门提到“主演排序会以其所饰角色的出场顺序为准”,以平息舆论场的撕番争议。

这也侧面说明一个道理:只有参演同部戏的两位演员“咖位”相近或相同,且都拥有庞大粉丝群体,才会出现需要平衡番位的问题,也更容易引发“撕番”大战。

因此,电影在“撕番”问题上尚且不算重灾区,如果说回到剧集领域,撕番更是成了家常便饭,几乎每一部剧都会围绕番位有所讨论,无论是艺人、平台还是广电总局,都对此毫无办法。

早在2019年10月,优爱腾三家平台和正午、华策、柠萌、新丽、慈文和耀客六家影视公司就发起过“联合倡议”,倡议内容包含“抵制无理争番位”,认为艺人番位排名权应由资方依合约决定。

2021年1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在官网公示《电视剧母版制作规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标准报批稿,其中的6.8条款特别提到“演职人员署名”的问题:演职人员在电视剧的署名方式、顺序、位置等由聘用合同约定,制片人应在与演职人员签署聘用合同时就署名问题进行沟通和约定,规避争排位等署名纠纷的发生。

为了模糊番位,规避纠纷,片方/剧方想了无数办法。包括但不限于按姓氏排序、按名字笔画排序、按出场先后排序、按年龄等等,还发明了特别主演、联合主演、特邀主演等新概念,*在话题度上正反炒作的于正,甚至发明了“旋转排序”。综艺也不能幸免,《我们的客栈》和上周刚官宣的《城市捉迷藏》在公开艺人阵容时,都是按照出道顺序排序。

而比起艺人,似乎向来都是粉丝更在意番位,至少表面看上去是如此。

2016年上映的电影《长城》里,刘德华作为“特别出演”出现、位列五番,就引发了粉丝的不满,贴吧官微还发布了名为《电影长城请还刘德华公道》的长文。随后刘德华对此事做出公开回应,表示“排位是自己要求的”。今年春节档《红毯先生》时,刘德华也提到自己这么多年从来没争过番位。

这次又被卷入撕番之争的胡歌,早在2019年电影《攀登者》上映时,就回应过番位靠后一事,“如果在意番位,就不是攀登者了”;沈月在《我的反派男友》里被陈哲远压番引发讨论后,有过“我不太注意番位,拍戏最重要”的观点;杨幂也在《哈尔滨一九四四》爆发争番舆论后发微博表示,“演员首要任务是角色塑造。”

不过,番位也并非完全不重要。在“番位”一词的来源日本,“一番演员”,承担着“扛剧”的责任,如果剧集播出情况不理想,会影响一番演员后续接戏的情况和片酬,甚至还要道歉。井上真央和石原里美都曾经因为主演剧集收视率不理想公开向观众道过歉。

回到国内来看,番位不仅与片酬、票房实绩等直接挂钩,也影响着后续的其他戏约和商务合作。

这是一种舆论场倒逼生产端的逻辑,由于番位越来越成为敏感话题,平台和剧方在决定出演者时,也会受到影响。

曾有制片人向毒眸透露,平台内部在挑选男女主演时,会参考其被舆论场所定义的地位,尽量挑选相匹配的。特别是S级以上的项目,除非核心创作者强烈要求,否则很少启用地位差距过大的演员。于正在官宣《五福临门》时更是在微博上直言:“平台需要明星,明星需要一番,一番只有一个,不对等咖位又不愿意配,咋办呀?”

这种“按番位匹配演员”的思路,甚至会间接对创作端造成影响。

在某次创投上,有制片人在给青年创作者的剧本提建议时提到,群像剧本大部分明星都不乐意出演,“就算他喜欢你的剧本,但经纪人会考虑你这里没有*主角,出演之后对艺人的演艺生涯没有太大帮助。”想邀约到咖位较大的演员,故事就必须得有*主角,但这本身就并非创作逻辑,而是行业内约定俗成的“番位逻辑”。

“咖位”这种并无任何标准支撑的行业规矩,影响着所有项目的各个环节,这也是为什么明星本人可以公开表示“不在意番位”,但粉丝和艺人团队却仍然没法放下。如果剧方在洽谈演员时出现问题,导致合同与官宣结果不符时,艺人团队也会出面争取,为自己维权。

在电影领域,闹得最凶的是《小小的愿望》。主演彭昱畅工作室发表声明,称《小小的愿望》片方模糊演员排位,在电影制作方发表声明道歉后,彭昱畅工作室再发通知函,表示彭昱畅与片方的合同现已宣告解除。双方公司还因此对簿公堂。一部以兄弟情为主要看点的电影,却出现了这样的场外风波,对于电影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

大部分团队下场参与番位争夺的事件,本质都是片方/剧方在签署合同时“两头骗”,比如说自己是“大男主剧”的网剧《烈焰之武庚纪》,原定的女主李一桐就直接宣布辞演并晒出项目书;《仙剑四》也是如此,根据鞠婧祎和陈哲远团队发布的声明,两方所接收到的署名规则不同。

无数利益方纠葛在一起,让番位在如今成了一出说不清的“罗生门”。片方和剧方之所以“两头骗”,无外乎也是受到了平台、出品方、粉丝等等多方舆论的牵制,只要“番位学”存在一天,这些纷争就永远无法溯源,也难以休止。

但有一个事实是确定的:虽然一番是“官选”,但“主角”到底是谁,向来是“民选行为”。

能在荧幕上被记住的经典角色们,并不都是一番。甄子丹在《画皮1》的海报里独占一行,但最终被记住的仍然是周迅和陈坤;章子怡在《2046》里是五番女三号,但却拿到了第2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繁花》在拍摄时,也有部分唐嫣粉丝因三番而不满,但最终“汪小姐”成为剧里最出彩的角色之一。

时代在变化,观众的意志和选择变得更重要,这也让番位之争显得更加无足轻重了。从去年到今年,都有不少“配角上桌”的经典案例,“配角专业户”们开始更多地被关注。热爱“反套路”和乐于“反流量”的广大观众,不仅不爱撕番,甚至不爱主角。

在这个配角集体“上桌”甚至“掀桌”的年代,主角和他们的粉丝却还困在撕番叙事里,多少有点太无聊了。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好作品不用撕,烂作品撕了也没用。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毒眸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文娱传媒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