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起猛了,裁员也搞「饥饿营销」

车卖得不好,只能缩减产能,而缩减了产能也意味着,达不到正常的生产效率,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和人工成本的浪费,所以裁员就成了现阶段止损的重要手段。

怎么个事,员工抢着被裁?

有不少媒体报道,广汽本田在5月开启以主动离职为核心方式的大裁员,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人还主动“请辞”。

主要原因是,给得实在太多了

据悉,离职员工将会获得“N+2+1.8”的补偿方案。因为补偿太过诱人,广汽本田的员工纷纷自愿报名,首批裁员名额供不应求。目前已有2300名员工离开,约占公司总人数的19%。

更抓马的是,原本广本只打算提供900个主动离职的名额,但没想到自己的员工尤其是老员工们都抢着要被裁,索性就把后续超1000个被动裁员的名额全部给出。

该说不说,广本员工的这波操作为公司HR减了不少工作量。

这些主动要被裁的员工都去哪了?一部分人选择“告老还乡”,提前享受退休生活;剩下的那些大多无缝衔接,转身投入新势力的怀抱。

01 被裁比上班拿得多

员工争着被裁,主要还是因为东家给得实在太多了。

广汽本田汽车成立于1998年7月1日,是由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和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中日合资企业。

这也意味着,这笔裁员赔偿金不完全由本田承担,是广汽、本田各自承担一半,所以最终给的裁员金额非常丰厚。

据广汽本田内部员工透露,公司为离职员工提供了“N+2+1.8”的补偿方案。其中,其中“N+2”是标准赔偿,“N”代表工作年限,“2”指代额外的两个月工资,此外再发放1.8个月的奖金。奖金的部分指的就是本年度的预发奖金,具体赔偿数额因员工岗位和级别而异。

也就是说,基础工资越高或者工作时间越久的员工,赔偿就越多。有知情人士透露,工龄10年左右的员工拿到20-40万不是问题

这么算下来,这一补偿方案不仅远超过了许多行业的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了前几个月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的N+3补偿方案。

早前理想汽车裁员提供的赔偿方案为“N+1”,而广本此前的赔偿方案也不过是“N+1+奖金”,如今给到的赔偿金显然十分诱人。

当前裁员对象主要是生产线的一线员工,他们有各种补贴,有人月薪高达2.5万-3万。有一位广本一厂*别的班长被裁,最后拿到的赔偿金有数十万。

当然,员工抢着被裁,一方面是赔偿金额较高,另一方面也与企业当下处境有关。

一位选择主动离职的广本员工表示,自己和部分同事早已预判到此次“裁员广进”计划,并已经找好后路跳槽到新势力汽车工厂。只要被裁,就可以无缝衔接到小米小鹏等国产汽车制造商上班。

临退休人员更是想抓住机会提前几年退休,甚至因为报名的人太多,还得抢名额。这些人很多都是广汽本田承接广州标致时便已在此供职的员工。

除了个人原因,工作不饱和,很难挣到一份满意的薪资也是不少员工决定离职的原因之一。

因为销量持续下滑,广汽本田不得不进行生产调整,以至于经常出现“欠班”(没生产)的情况。而这不仅意味着员工失去了加班费,甚至连正常5*8小时的工作也成为奢望,生产工资大打折扣,甚至还有员工面临“无班可上”的尴尬。

虽然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但好在本田汽车品牌在北美和欧洲市场的营收表现不错,所以广本的员工照样能拿到丰厚赔偿金,好聚好散。

本田汽车的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财年内,公司在销售收入和利润方面均创历史新高。期间本田实现营收20.4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482亿元),同比增长超两成;净利润同比飙升七成,至1.1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15亿元)。

广汽集团表现也不错。据2024年*季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广汽集团营业总收入约215.6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2.20亿元,毛利额实现约11.31亿元,同比增长85.5%

预计此次裁员会从5月持续到8月。当前广本所裁员工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后续还有可能裁减行政、人事、财务、采购等部门。

02 裁员也是不得已

其实作为老牌的合资企业,广汽本田之前过得都非常滋润,上次裁员还是其成立25年以来的首次公开裁员。

去年12月2日,本田汽车公司宣布,将在中国合资企业——广汽本田公司的整车生产工厂实行裁员计划,规模达到900人。

这些员工均为合同工,合同到期后,终止与劳务派遣公司的协议并提供经济补偿,彼时裁员的规模占到了当时本田在华企业员工总数的7%。

而裁员的原因,本田表示是因为中国纯电汽车大规模兴起,使得本田的燃油车在中国市场的生产与销售受阻。

显然,一次裁员大概率解决不了问题。

自本田2020年达到在华销量高峰达到162.7万辆后,随后连续三年都在持续下跌,其2021年至2023年其销量分别为156.15万辆、137.31万辆和123.42万辆,同比分别下滑4.0%、12.07%和10.12%。

不久前,本田中国公布,5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累计销量为66202辆;前五个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累计销量为346940辆,同比下降了16.7%。

销量的持续下滑也让本田开始考虑缩减在华产能。据日本媒体报道,本田已经计划将中国的汽车产能缩减20%

此外,根据广汽本田最新产销数据,5月份销量仅为31931辆,同比大跌41.31%;产能更是直接缩水一半多,为32639辆,同比大跌53.66%

当然,本田不是没有努力过,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都在降价刺激消费欲望,全国范围内雅阁、冠道、奥德赛等主力车型普遍推出4至6万元不等的购车补贴,这也很难让本田重回销量高峰。

车卖得不好,只能缩减产能,而缩减了产能也意味着,达不到正常的生产效率,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和人工成本的浪费,所以裁员就成了现阶段止损的重要手段。

根据广汽集团的年报,2023年广汽本田的产能为651200辆,产能利用率为84.57%。相比之下,2022年的产能利用率则几乎满载,为99.71%。

事实上,在国内市场上,本田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日产、丰田等日系车企在华的日子都不好过。

另外,以比亚迪、问界、小鹏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凭借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方面的创新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对传统合资车形成了直接竞争。

特别在6月初,丰田、本田、马自达等5家日本车企被曝出“存在测试违规、提交虚假数据”的行为,涉及车辆总计38款、超500万辆。随后,丰田、本田、马自达企业高管分别召开记者会,就此事道歉,并宣布暂停涉事车型生产。

虽然在华销售的车型与这次事件无关,但日本车企“造假风波”的影响无疑又是给这些“瘸腿”的日系合资品牌来了一棍子。

即便是集体降价促销,也挡不住市场份额的持续下跌。

今年4月份,日系乘用车在华市占率降至15.2%,创下了自2013年以来的新低。与三年前超过24%的市占率形成鲜明对比。

别看这些日系车企在其年报里描述的在这一年里赚得如何盆满钵满,实际上其主力营收已经移向海外市场。

以丰田为例,一个月前,丰田汽车发布了2023财年的业绩报告,营收和利润双双破最高历史记录,但其收入大头主要是来源于北美,收入结构来自于混动车型。丰田在中国市场的收益仅占总利润的4%。

随着销量陷入低谷,这些日系车企也在国内展开了自救。

不久前,本田发布了立足中国的全新新能源子品牌“”,并与宁德时代、华为等中国供应链品牌达成合作,2027年,其将在中国市场提供10款电动车型。

不过,现在才发力纯电,会不会有些晚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超电实验室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汽车制造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