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茅台也扛不住了吗?

虽然茅台凭借能长期维持平均15%的业绩增长依然会成为无数资金追捧的核心资产,但如果想要重现当年股价夸张飙升的黄金时代已几乎不可能了。

股王茅台,也要扛不住了吗?

端午销售差强人意,飞天茅台批发价下跌,加上几万黄牛突然“集体反水”,把股王茅台“吓”得不轻。截至收盘,茅台股价收1569元,大跌3.1%,不仅拖累白酒板块大幅下跌,还显著拖累了沪指。

茅台作为A股*权重、堪称定海神针的存在,每次茅台的加速大跌都会对市场带来重大冲击,也被认为是A股的“最后一跌”。现在虽然茅台还没有击破今年1月中的*点,但连续5周下跌并且越跌越急的破位走势还是让人担心和猜疑。

从2021年至今,茅台股价已经整整拧巴了3年多,期间多次反弹均宣告失败,这是茅台近20年来调整时间最长的一次。

另一方面,茅台近六年四次换帅,这个有着最为稳定的经营模式和业绩表现的超级巨头,却如此高频换帅,依然没能挽回市场对它的追捧。

01 黄牛集体反水?

据报道,这一波茅台股价“崩盘”的祸首来自于端午节“批发价下跌”和黄牛的集体反水。

据今日酒价数据,今年以来,茅台酒批价已由年初2700元/瓶左右,跌至2445元/瓶左右。

6月8日-10日,53度500ml飞天茅台(2024年)散瓶分别为2470元/瓶、2470元/瓶、2460元/瓶。昨天,贵州茅台飞天系列的2023-2024年原箱跌5元-10元/瓶,2024年散瓶跌价40元/瓶,价格来到了2430元/瓶;生肖系列,兔年、虎年、猪年跌价30元-50元/瓶,鼠年和猴年暴跌100元-200元/瓶;其他系列,三十年跌100元/瓶。

同时,坊间传闻,茅台的经销商和大量黄牛们在618期间囤货,但没想到电商平台针对飞天茅台出台新了的出货规则,导致经销商和黄牛党手上的存货出现巨大抛压和跌价风险,加上端午批发价持续下跌,他们的利润被压缩,甚至面临亏本倒贴。

于是一批大黄牛直接就扛不住了,有的跑路,有的一起联合起来“反水”平台,号召大家要么拒收,要么收货了要求立即开发票。

据悉,短短数小时,就有几万黄牛在酒品行全部申请开票,倒逼平台加快结算,形成现金流压力。

几万黄牛,很可能只是被渲染放大的数字,真实可能并不会有那么多,而且只是针对电商平台的反水,对茅台的实际动销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但茅台股价出现大跌,却是实实在在的。

其实市场对于茅台端午假期的动销预期就不怎么看好,从4月到现在,飞天茅台散装的批发价就一直在逐步下行,节前甚至还出现了加速。

这就导致了茅台股价的不断承压。

“几万”黄牛党对电商平台的集体反水,说白了无非是茅台“量价”动销形势不好后市场蛋糕越来越难做大,大家开始变得计较和争抢的结果。

放在以往“量价齐升”时期,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

毕竟大家都是出来混的,不到迫不得已,谁又想要撕破脸皮?

其实不止是茅台,这几年整个白酒行业的经销商处境都一言难尽。

在去年中的618大促和秋季深圳秋糖会,白酒行业的“寒气”就体现出来了。

名酒大单品集体价格大幅倒挂、酒企控量挺价失效、电商超大力度打折促销、秋糖会参展商数量骤降、大量经销商出现亏损被迫改行做“倒爷”等问题,就引起过很大的关注。

只是茅台的黄牛党亏损情况,相对更加明显。这与上一任茅台主帅时期大举推进的“直销改革”有不小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是茅台的黄牛党搞“反水”的原因。

02 被经销商裹挟?

2019年之前,茅台经销渠道营收占比仍然高达90%以上,直营渠道占比仅仅为5%-10%。在此之前,茅台成立过电商公司,启动过云商平台,但最终都铩羽而归,没能够在渠道改革上有所作为。

这背后,就是茅台的多年的经销体系形成的利益链条绑定已经变得盘根错节无比复杂,甚至可以与茅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样的模式,对于茅台来说必定有利有弊。

利就不用说了,飞天茅台的品牌溢价,甚至变成具备金融投资属性的奢饰品,其实非常离不开其庞大代理经销商群体多年来的经营维护。

这关系,说白了就好比一个网红的背后,离不开NCM机构和资本把它联合捧起来,懂的都懂。

弊方面,就是会导致太过于以来经销商,可能会被经销商反过来要挟,导致茅台品牌逐步脱离人民群众,甚至成为金融投资的“奢饰品”,有违“酒喝不炒”的精神。

2021年8月,新上任的丁雄军开始重新推进经销模式改革,尤其是大力推进直销渠道和电商渠道,试图压降对线下经销渠道的依赖,打破批发代理渠道的垄断地位。

这样的改革一开始确实取得了成效,2023年,贵州茅台直销渠道的营业收入约为672.33亿元,同比增长36.16%,经销商数量也出现了明显下降。

同时,丁雄军在茅台执掌帅印期间,还大量改革推出面向年轻人的新产品和布局面向千元、百元酱香价格带。

从消费者来看,丁雄军无疑是很好的,能让茅台更加“接地气”,让更多人能喝多更便宜的茅台。

但从资本来看,这样的做法明显会有损它们的利益。按照业内的说法是:

这样做不但破坏了茅台的既有生态,打破了围绕着茅台酒的利益格局,动了经销商的奶酪,还以普茅为代价,将茅台这只“金鸡”养成了“土鸡”。

而茅台的品牌溢价一旦被持续稀释,那么维系在其上的过高溢价就难以维持。

尤其是在当前宏观消费力下行的市场环境下,以往经销商、黄牛党和个人所海量囤积的存货的价值就很可能遭受折损。

这个量一旦投放到市场,带来的冲击谁也承受不住。

茅台或许也是深刻理解到了这个问题。

上月底,茅台再次换帅,换上了曾在茅台任职多年的“茅台自己人”张德芹,其上任半个月以来,就频频在多次重要场合表示“经销商是茅台的家人”,对经销商的态度明显与丁雄军不同。

据悉,近期茅台在全国范围内的多个省份暂停直销渠道的新企业客户申请平价购酒服务,被指有意控制飞天茅台在直营渠道上的放量,这不仅是为了控量保价,也被看作是茅台向经销商释放善意。

5月10日召开的贵州茅台浙闽苏三省经销商座谈会上,张德芹明确表示:“经销商是茅台的家人,是茅台成长路上的重要支撑。未来,茅台将持续尊敬和爱护经销商,厂商同心,共同推动茅台更好发展。”

这是否是茅台向经销商妥协的一个信号,目前还不知道。

但市场对此的反应,似乎并不领情。

在市场看来,手握海量存货的经销商更不愿意看到飞天茅台“降价促销”,他们如果重新作为主力,更愿意继续选择控量挺价。

但另一方面,现在宏观消费力减弱大环境下,市场也担心茅台的消费量不足,最终导致虽然稳住了经销商,但茅台的业绩增长压力加大。

现实情况来看,白酒行业的压力已经真切出现,也更加引起市场的担忧。

03 更底层的原因

逆水行舟,本就是事倍功半。

大环境一变,之前很多的支撑逻辑也要发生变化。

这几年,消费降级是被提及最多的话题。

同时我们还迎来“通缩”与“通胀”并存的魔幻现实。

一边是买不起的高端消费品疯狂降价,一边是买得起的基础消费品不断涨价。

与此同时,收入端的增速也在明显放缓,2014-2019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接近7%,2022年,这个数据就已经下降到了2.9%。

2011-2019年,全国人均消费支出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均在70%以上,年均下滑不超过1个百分点,但是2022年,就已经下降到了66.5%。

而眼见着消费者兜里越来越空,这两年刺激买房买车的政策却接连不断,导致钱越来越多地掏给这些大宗消费。

但剩下的,兜里比脸都干净,想要再从这些钱包里榨出高端消费品的钱,自然是越来越难。

飞天茅台这样的高端白酒就是其中的一类。

白酒面临的问题,甚至比其他可选消费还复杂得多。

除了经济大环境变化导致消费力下行,*的冲击因素大基建和房地产黄金时代不再导致是白酒的“用武之地”显著减少。

所以并不是酒企自己不够努力,而是他们再努力也扭转不了大趋势。

这是一去不再复返的巨大转变,只是市面上大部分的投资者,对白酒投资逻辑的认知还没有从这个时代变局中清醒过来,还认为只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

当然市场也不乏聪明资金在提前做出选择。比如这几年,尽管茅台的业绩数据表现依然亮眼,但茅台的股价已经难再回到往年高光,是因为确实有资金开始逐步减配了。

不过好在机构持股上,目前还没有看到明显的减仓迹象。

之前有篇文章分析过,茅台目前*的价值,就是它长期稳定的业绩增长和分红表现,共同造就了多年来无数机构、股民成为它的坚定信徒。

但茅台未来的业绩增长也很难突破一直维系的15%的惯性增长,同时它的股息率目前已经常年不到3个点,性价比已经大不如前。

虽然茅台凭借能长期维持平均15%的业绩增长依然会成为无数资金追捧的核心资产,但如果想要重现当年股价夸张飙升的黄金时代已几乎不可能了。

所以,如果是想投资茅台的,*还是要改变对它的回报预期,别急着上车。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格隆汇APP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餐饮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