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餐饮卷成红海,加速卷到海外

不过,说到底,与国内“价格战”、“抢流量”等内卷现象相比,面对海外几千万的华人、百余万境外务工、留学等群体,以及饮食文化相近但拥有超6亿人口的东南亚国家,中餐出海还是具有较高“性价比”的。

世界上最火的中国菜大概是左宗棠鸡,其酸甜的口味,油浸的蛋白质口感温暖了多少嗜甜的美国人的胃。

然而其代表的美式中餐,难免被中国人认为不正宗,更何况这些美式中餐也不是中国品牌出品。

中国餐饮品牌,走出国门的不多,直到近年来,中国品牌才加速走向世界。

以海底捞、眉州东坡等头部品牌为代表的出海进一步推动了中餐在海外的国际化布局,而随着火锅、小吃、咖啡、新式茶饮、麻辣烫等众多品类纷纷出海,中餐的海外步伐也愈发快速与多元化。

尤其在2023年,随着众多餐饮品牌开启海外步伐,这一年也被业内人士称为中餐出海的“元年”。

资料显示,2023年期间,1月呷哺呷哺在新加坡开设了*家海外门店;4月,朱光玉火锅也宣布将首批出海地暂定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地;5月,正新鸡排在东京也开设了首家境外门店,正新海外2023年全年更是进驻了越南、泰国、老挝、日本、美国等国家并签约新增了34家门店;11月,湘菜品牌农耕记也落地了新加坡。

纵观目前中餐的出海形势,虽然各餐饮品类均有出海身影,但还是以较早出海的茶饮、火锅品牌更有海外先发优势。

如2012年就出海的海底捞,截至2024年*季度末,其海外门店已扩展至13个国家,共持有119家自营门店,成为国际市场上中餐品牌的龙头企业。今年5月17日,海底捞海外业务分拆公司——特海国际也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当天收盘市值达到138亿美元。

至于茶饮品牌的出海,早在2010年,上海茶饮品牌快乐柠檬就在菲律宾开设了首家海外门店,2011年,CoCo也首次落地了纽约。而在2018年蜜雪冰城出海后,凭借其价格战、供应链优势,2023年其出海步伐也已覆盖10个境外国家,约4000家门店。

在这背后,其采取的加盟发展模式提供了很大的助力,使得其品牌可在海外以低成本快速扩张。而与之相比,多采用直营模式的正餐品牌虽然扩展速度有所不及,但却保证了较强的服务质量与统一调控力度。

然而,在如火如荼的中餐出海背后,无论是过去的近30年还是未来的发展,可以窥见的是中餐出海并不会容易。

从最开始的服务于华人游客、留学生到当地华人,再到如今的本土化战略尝试,中餐出海目标人群的不同,需要克服的难题也越来越大。

虽然为了避免“水土不服”,目前一些品牌已经尝试本土化发展,如海底捞针对日本樱花季推出季节限定的茶饮与甜品并采用日本国产猪肉、在英国门店小料台上提供法棍面包和黄油等,但更多出海不久的品牌仍缺乏对当地饮食风俗的深刻调研与认知,其所推出的口味要俘获本地人的心还需要更多的调整与尝试。

但往往让一些中餐海外发展“进退两难”的点却也在于本土化这一方面。对一些中餐来说,若要本土化,有可能会丢失原本独有的风味,如螺蛳粉、臭豆腐等。

此外,一些必需的调味品如麻椒、辣椒等却被部分国家列为药材而难以出口,如此一来,一些菜品的口味或许难以达到原有的*品质。

那么,如何在保留自身特色又能融入当地口味进行改良,对出海的中餐品牌来说难度不小。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品牌出海,面对一些特有蔬菜、食材难以出口等问题,业内人士也开始思考是否可在海外寻找合适地理环境进行种植或养殖,并进一步在海外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环节。

基于此,不少人士认为,在2024年中餐出海的冲刺阶段,供应链出海、产业链出海将会成为新趋势。倘若如此,自建供应链、采购网络覆盖6大洲35个国家的蜜雪冰城的发展模式定然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除此之外,正如特海国际在招股书中展示的,其2021年-2023年的员工成本占营收比重虽有所下降,但均在30%以上,可见海外人力成本高,加之国际化人力资源缺乏等方面也会是2024年乃至未来中餐在海外发展的较大挑战。

不过,说到底,与国内“价格战”、“抢流量”等内卷现象相比,面对海外几千万的华人、百余万境外务工、留学等群体,以及饮食文化相近但拥有超6亿人口的东南亚国家,中餐出海还是具有较高“性价比”的。

至于谁会在2024年的冲刺中折戟沉沙,谁又会继续砥砺前行大获全胜,也各有各自的命数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非凡油条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餐饮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