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当独角兽的发明者不再相信独角兽

10年后,39家独角兽中的62%都已通过上市或被收购的方式实现了退出,其中,80%的上市公司市值都有所增加。

2013年的秋天,Aileen Lee在苦苦寻找一个词汇。

作为美国的初代移民,这位出生于中国的女投资人经历过开餐馆维生的日子,也担任过KPCB的合伙人,如今她是一家专注种子轮新基金的创始人——牛仔基金(Cowboy ventures)。她想用一个词汇来形容那些一级市场投资人们梦寐以求的项目,即“成立不到10年但估值10亿美元以上,同时未上市的科技创业公司”。

Aileen最后将此命名为“独角兽”,这个词很快风靡硅谷乃至全世界,行业内的人普遍认为这是初创公司取得突破性成功的标准。但相比于“独角兽”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使用,牛仔基金却一直避免使用这个词语,直到最近,Aileen在基金官网发布了一篇报告,名为《十年后,欢迎回到独角兽俱乐部》,追踪分析十年来独角兽公司们的不同命运。

在此之前,要先讲述源头市场的变化。

在美国风险投资行业,2013-2021年是黄金时代。风险投资基金总规模在此期间翻了3倍多,增长5800亿美元,1000多家新GP诞生,并不断有新募资额打破纪录。2021年,美元大放水达到*,低利率、科技革命、以及隔离政策催生的粗糙尽调,让这一年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独角兽仓促加冕。

但2022年,凛冬不期而至。美联储加息影响之下,投资行业的马太效应加剧,这一年募集的总风投资金中,有64%都流向了AUM超过10亿美元的大基金,大部分基金停止出手,次年约有40%的风险投资公司停止交易。但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初,牛仔基金成功募集了2.6亿美元。

但市场整体冷感。曾被寄予厚望的独角兽纷纷倒下:wework、互联网货运平台Convoy、电车行业的Proterra、Embark、以及生物科技行业的Nabriva、Goldfinch都先后退市或申请破产。

独角兽的命运也不尽相同。十年前,牛仔基金研究了数千家获得风投支持的初创公司,发现其中只有39家是独角兽。十年后,再度追踪,发现其中有三家成长为市值千亿的超级独角兽:ServiceNow、Uber 和 Palo Alto Networks。

十年前,39家独角兽中,60%都是经营消费业务(to C)的公司,且估值占比80%。相比之下,企业服务(to B)公司虽然数量少,但资本效率更高,足有26倍,是消费公司的2.4倍。

10年后,39家独角兽中的62%都已通过上市或被收购的方式实现了退出,其中,80%的上市公司市值都有所增加。企服独角兽大多活了下来,并且其平均市值是10年前的6倍,而相比之下,33%的消费独角兽市值缩水(如Gilt、Lending Club等),裁员甚至倒闭的也不少,比如在线零售商Zulily。

以下是牛仔基金的6大发现,素材来自Cowboy Ventures官网。

1、独角兽数量增加了14倍,其中 To B类占比78%

>过去十年中,美国独角兽公司数量增加了14倍,从39家增至532家,总估值从2600亿美元增至1.5万亿,但在VC支持的初创公司中占比不到1%。

>独角兽公司分布在19个领域中,以Fintech、Saas和医疗健康为主。其中企服独角兽共有416家,占榜单的78%,总估值1.2万亿美元,占比80%。十年前,企服独角兽占比38%,总估值仅为20%。

>消费公司的占比则下降到了两成,如果对比一下双方*名的成绩,就能看出巨大的差距:2023年12月,彭博社报道称OpenAI拟以1000亿美元的估值开展新一轮融资,而Doordash只有420亿。

(toB服务公司估值Top20,via Cowboy Ventures)

(toC服务公司估值Top20,via Cowboy Ventures)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从to C到to B的大转移?在近二十年来的科技行业中,toC公司普遍比toB公司成长速度快、估值更高。美国的五大科技巨头: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中,仅有微软以企业业务为主,这些巨头构建了Web2.0的消费互联网时代。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见顶,消费业务天花板逼近,绝大部分互联网巨头也开始经营toB业务,其中也包括中国的阿里、腾讯、字节等。不管是巨头还是新一代创业者、投资人都逐渐意识到,toB业务的高资本效率是下一个增长点。

2、独角兽数量短时间内会降低到350家,但长远来看会指数增长至1400家

“ZIRPcorn”,即零利率政策(ZIRP)催生出的独角兽,从下图可看出,利率与独角兽的数量成反比:

(via Cowboy Ventures)

在当前的532家独角兽公司中,有60%都是这种热钱催熟的“ZIRPcorn”,估值泡沫逐渐破碎后,这些“ZIRPcorn”的估值将从天上回归地下。数据显示,十年来独角兽的估值回落明显:

(via Cowboy Ventures)

太快加冕成为独角兽,有时候也不是一件好事。Hopin和Bird,从成立到估值10亿仅用了一年,汽车租赁公司Fair是两年,Convoy和Knotel则是三年,而他们都纷纷倒下。数据显示,当下这些独角兽公司的平均年龄是7岁,这个数据十年来都没有变过。

投资人出手谨慎、并购环境恶劣、创始人抵制重组,2024年预计会出现更多公司关停。牛仔基金预测:在经历一波关停潮后,美国独角兽的数量会逐渐稳定在350家左右。

但好消息是,如果将目光放长远,譬如十年后,独角兽数量应该会迎来指数级增长。原因在于:尽管有上文提及的诸多泡沫,但350这个数字依旧是10年前独角兽数量的10倍,年平均同比增长约30%,指数法则(Power Law)正如其在风险投资中所发挥的魅力一样,也在独角兽增长中生效。而随着算力的突破,以及AI的发展,即使未来十年独角兽的同比增长率降至15%,但只要能稍微提高当前的资本效率,那么到2033年,北美将有望拥有4倍的独角兽公司,也就是1400家。

(算力发展 vs 独角兽数量。via Cowboy Ventures)

3、93%的独角兽都是纸面富贵

>2013年,有41%的独角兽能成功上市。10年后,这个数字降为3%,即14家。因此,可以说当下高达93%的独角兽企业都不过是纸面富贵。成功上市的独角兽们也并非一帆风顺,十年间,至少有20家独角兽公司在上市后的市值跌破10亿美元。

>另一种退出方式是并购,但这种退出方式的成功率也在降低。共有21家独角兽被收购,占比4%,这个数据在十年前是23%。这些被并购的公司有2/3属于to B业务,平均收购价格为24亿美元,几乎是十年前的2倍。

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有33%的公司主营业务涉及硬件。

(被收购的独角兽及其成交额。via Cowboy Ventures)

另一件需要注意的是,创始人从公司套走的资金比以往更多,比如Wework是7亿美元,Hopin是2亿美元,这或许会导致创始人与投资者、员工的利益不一致。

4、资本效率在降低,尤其是to B公司,投资回报不如买股票

>在过去的十年里,科技行业失去了资本效率优势。如图所示,平均资本效率(估值/融资额)下降明显,尤其是toB类公司,资本效率从26x降至7x,消费公司则从11x降至7x。当然,鉴于诸多独角兽公司的估值虚高,这还算是乐观的估计。

(via Cowboy Ventures)

>独角兽名单中约有20%的公司,其资本效率不到4x甚至更低。平均资本效率*的行业类别包括:气候/能源、医疗健康以及Fintech。这意味着,即使是投到了许多独角兽公司,其事实上的回报可能还比不上买一些Salesforce、亚马逊或微软的股票,这些公司在过去十年中分别增长了8、9、9倍。

(不同领域中资本效率的差距。via Cowboy Ventures)

>这其中当然有“全垒打式”的投资。比如在十年前,Workday和Service Now的投资回报率就达到了60x,而如今他们的市值也分别扩大了5倍和18倍。

5、湾区不再是独角兽*的中心

>独角兽扎堆湾区的时代已经过去。十年间,驻扎湾区的独角兽公司从70%下降到50%。但它拥有估值最高的TOP4独角兽:OpenAI、Databricks、DoorDash、Samsara。

>其他区域也在加速发展,其中最为瞩目的是纽约,从11%到19%,如今已拥有100家独角兽企业。其中40%的公司都属于Web3或Fintech。

>当然,也有一些独角兽公司不会选择这其中任何一个区域。根据 FlexIndex 的数据,至少 22 家独角兽公司没有实体总部办公室。

6、但独角兽创始团队的画像却没有大改变

10年来,独角兽的数量增加了14倍,创始团队人数的数量也增加了约14倍。83%的独角兽有联创,降低了7%,平均每个独角兽有3位联合创始人,这个数据没有变化。

(估值前10独角兽创始团队一览。via Cowboy Ventures)

创始人创办公司时的平均年龄为35岁,增加了1岁,变化不大。20岁与辍学创业的创始人依旧是极少数。

70%的创始人此前曾在科技行业工作。65%的创始人团队曾是同学或同事关系,下降了25%。

20%的创始人来自TOP10大学,下降了42%,变化巨大。毕业于斯坦福的创始人仍然最多,但仅为5%,下降了26%。

10年前,90%的创始人是“工科生”,而现在这个数据下降到了60%,另外有25%的创始人就读于商科,还有15%的“文科生”。

6%的创始人团队都曾在谷歌工作过。

10年来,女性CEO的数量从0来到了5%,女性联创比例则从5%来到了14%。一个冷知识是:名叫Michael、David、Andrew的CEO数量比女性CEO的数量多。

7、变化之中,给风险投资带来的启示

2013年,一共有850支活跃的风险基金,如今这个数字是2500个。如果正如预测中的那样,独角兽将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失,那么风险投资也将有更多变化:一些基金会消亡,而另一些会收缩。

对于风投而言,至少有一些值得总结的教训:

在当下的500强公司中,只有不到10%被视为科技公司,预计未来几十年里,这一比例会上升,包括很多2023年成为独角兽的公司。

这一轮的周期并未结束。未来数年来,只会出现更多的裁员、折价融资以及关停。

不管是从业者数量还是AUM,没有人希望VC退回至2013年的规模,但创始人、投资人和LP都应该从十年来那些太多的钱、太早期、太迅速的投资中获得教训。

10亿美元以上的Fund必须要继续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但包括创始人也应该明白,10亿美金估值即是“独角兽”是一种很方便,却并不*的成功衡量标准,过早成为独角兽甚至会成为一种诅咒,盲目追逐估值只会导致意想不到的恶果。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