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VC聊起这些变化

出海正变成一个趋势,企业围绕环境、科技等领域有很多机会。各种环境也带来不确定性,因此很多企业家都需要资本的帮助。

2023年12月13日-15日,中国创投年度盛会——第二十三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在上海举行。本届峰会由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清科创业、投资界主办,现场集结国内当下活跃的创投力量,共同探讨行业「科技·创新·创投」主题,共叙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本场《科技·创新·创投》影响力对话,由红杉中国合伙人浦晓燕主持,对话嘉宾为:

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 符绩勋

国中资本首席合伙人、董事长 施安平

中国国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孙宏慧

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 徐传陞

钟鼎资本创始合伙人、CEO严力

以下为对话实录:

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浦晓燕:很开心能主持这个圆桌讨论。台上的嘉宾有美元人民币双栖基金的代表,也有新锐的本土人民币创投,券商系资本平台、以及国家队代表,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带来不同的行业观察。请各位先简短介绍一下自己。  

符绩勋:又是一年清科年会相聚的时候,纪源资本不仅在中国深耕,在海外也有多年的布局,亲历了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近几年的智能化时代。未来的机会还是很多,一会儿可以跟大家做更多的交流。

施安平:国中资本目前管理规模约100亿,是从深创投走出来的团队,承担了国家第一支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管理任务,所管理的两期基金已经结束投资期,正在申请第三期基金。

成立七年,国中资本从移动互联网高峰走到现在以硬科技为主题的投资阶段,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化,未来依旧坚持初衷,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科技创新。

孙宏慧:国新基金管理公司是中国国新旗下的基金业务平台,自2014年起成立近十年,发展速度比较快。目前我们管理基金11支,认缴总规模3000亿左右,投资规模近1300亿,主要围绕科技创新和央国企改革两大主题投资。

作为央企背景的基金,我们除了为投资人创造良好的业绩回报,也肩负支持科技创新、央国企强链补链和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责任使命。

我本人经历了过去20多年中国PE行业的发展,认为当下的困难是暂时的。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国家政策鼓励来看,行业发展未来可期。

徐传陞:经纬创投成立于2008年初,主要聚焦在早、中期投资,关注科技创新、前沿科技等方向,最近7年主要看硬科技、智能制造、新能源产业链相关的项目。

严力:钟鼎资本在2010年成立,累计管理规模超过300亿,是双币基金。我们是草根创业团队,在周期中不断存活,不断进化。

VC/PE这一年

浦晓燕:第一个问题,请各位回顾总结一下2023年的投资主题,以及投资阶段、投资速度的变化。清科报告提到2023年上半年,90%的投资案例数发生在人民币侧,这和大家的日常体感一致吗?另外,各位双币基金对于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有没有投资策略的差异变化? 

符绩勋:中国是制造大国,聚集许多上游科技创新,纪源在国内围绕着创新科技、消费科技、医疗科技、环境与材料和软件saas等领域投资,也更侧重于人民币。在海外比如东南亚、印度等地,则会看物流、食品等赛道。

纪源在国内的投资节奏有所变慢,大约是以往的30%-40%。原因有二:一方面大环境和估值体系发生变化,很多优质企业并不融资;另一方面大家也在适应变化,改变了对投资结构、估值的看法。

徐传陞:经纬一直是双币种并重,但人民币基金多一些,所有的钱都投在中国。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把钱投给中国的创业公司,一个核心就是与国家政策同频,聚焦科技创新,投到优秀的创始人。经纬一切以创业者需求为考虑,会根据资产配置的协同性和企业的发展要求,为其匹配合适的基金。

今年我们主要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先进制造、新材料、医疗健康(包括基因编辑)等领域投资,尤其是围绕能源技术投了一些先进制造、先进设备的核心模块。

浦晓燕:人工智能没有布局吗?

徐传陞:今年主要偏硬科技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相关软件也有做尝试,设置相应的小组研究,投入不算特别大。

严力:去年,钟鼎资本的投资规模是2020年的30%,今年上升到了40%,人民币和美元大概3:1。项目上软硬结合,但硬的比例增加,软的比例减少。

施安平:国中资本布局的六个赛道分别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及电子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大数据和数字经济、新型消费。

2023年,国中投资节奏和总量是下降的,比例约为70%,蛮具挑战。这是受到基金投资期等主观因素和宏观经济等客观原因影响的结果。

国中过去领投了不少企业的A轮,比如华大九天、知行科技等,更注重研究产业链布局。我们认为科技投资是不会倒退的,创新永远是VC的主题。尽管创新的成长周期、时间长短会有波动,但是方向不会变,因此并没有那么焦虑。

孙宏慧:国新基金的投资项目基本覆盖了战略新兴产业的九个子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占比较高。

国新基金今年仍然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开展投资,并适当前移投资阶段,尝试培育孵化。例如投资了一个科学家创业的早期项目——炎明生物,是一家肿瘤革命性创新药企。

此外还围绕国家战略大方向和重点战新产业链,布局了储能、新材料、工业互联网等赛道,推动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不仅有央企或央企下属子企业的项目,也有产业链上下游强链补链的民企项目。

出海大时代

浦晓燕:大家聚焦与平衡并重。下一个问题,尽管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但中国企业国际化正在经历新的扩张周期,从跨境电商到新能源,大家在新的国际化周期中看到了哪些结构性投资机会? 

符绩勋:纪源一直在区域化布局团队和基金。中国制造业的生态优势难以替代,尽管部分转移到越南、泰国和印尼,但国内上下游链条完整,加上工程师红利和企业家的韧性,依然十分强大。

这一年我出海许多次,发现海外供应链基本都有和中国的衔接需求,带来许多结构性机会。比如说两轮电动车,在国内这些年竞争激烈、蓬勃发展,优势很明显。国内定价三五千,在印度和印尼的平均价却达到上万元,溢价空间很大。

出海正变成一个趋势,企业围绕环境、科技等领域有很多机会。各种环境也带来不确定性,因此很多企业家都需要资本的帮助。

浦晓燕: 施总深耕本土市场,您看到了哪些独特机会?

施安平:中国的优质企业如果不谋求全球化布局,发展空间一定受限。投资机构想要长久发展,就要拉长被投企业的长板,注重国际市场。

国中已经有近70个已投项目出海欧洲、中东和东南亚,尤其注重布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氢能源应用等产业链,创造条件带它们开拓国际市场和产能;并且积极引进国际资本加注被投企业,做好增值服务,进展都非常顺利。比如跟红杉合投的智能机器人傅利叶,沙特阿美的国际机构也愿意参与进来。

至于独特机会,我们会关注企业在立项阶段的自身条件和未来发展空间,这是指导进一步筛选和投资的重要指标。

浦晓燕:请孙总补充。

孙宏慧:国新基金旗下的国同基金是通过人民币投资央国企走出去的,重点支持 “一带一路”项目,投资组合中也有很多有国际业务需求的企业,例如与奔驰合作的孚能科技。我们与众多央企的合作优势,也有助于被投企业链接产业机会,实现业务出海。

“两个大循环”中,国际循环是一大重点,国新基金未来也会通过投资国内企业,支持其海外发展。

浦晓燕:请徐总补充一下。从投资中国到投资中国企业家,您有没有发现新的机会?  

徐传陞:近年来,新能源相关技术发展迅速,产生很多新的投资机会。例如经纬的已投项目海辰储能,拥有全球领先的大密度、大容量电池,目前在欧洲、北美、南美、亚洲都有布局。我们投的小鹏汽车也在积极出海,今年在部署欧美。我去欧洲考察时,也发现法国、德国非常欢迎中国企业落地,能源是大方向之一。

中国的产业优势很强,科技创新加速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源源不断的输出到国外。我们也会考虑做投资生态化的延展,关注被投企业在海外的合资方案或战略布局,帮助它们寻找相互协同的机会。

浦晓燕:中国很多产业生态和商业生态在海外的确有降维打击优势。请严总分享。 

严力:第一,从历史上看,中国90年代以吸引外资企业为主,未来企业出海将是另一种趋势。我们先是挣做生意的钱,然后寻求资本价值,二者截然不同。

第二,出海要有全球视野和中国视野这“两只眼”。不光要在中国视野下看我们多强壮,更要在全球视野下看中国的定位和角色。找到擅长的和不擅长的,才会发现更多机会。

第三,要有范式转移的视野。国际化2.0时代出现了股东国际化、管理团队国际化、生产基地国际化等新特点,和上一代出海有显著区别,要根据各个领域的产业布局形成新视角。

我喜欢一个词叫重塑,也就是建立新的秩序,这是一个探索和推演的过程。生意、资本、前端、后端、渐进的、重塑的,都是什么意思?我们的思维也要改变。

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调整

浦晓燕:最后,我们着重探讨一下创投行业的发展。变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变的主题,我们创投机构在新周期来临时,组织架构、作业方式以及投资逻辑会发生哪些根本性的变迁?有请严总。

严力:当环境具有非连续性时,就要重新定位,调整投资策略和组织架构。

一个组织的核心问题,取决于它在市场中的机会。因此,首先要根据趋势和定位重新审视市场机会、审视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审视初心、基因和优势。不是我的机会我不做,聚焦最擅长的领域,锻炼核心团队。我们要求合伙人、资深投资人去一线感知,不能光等着下面汇报,在困难环境中,经验丰富才能抓住机会。

第二,理解环境,掌握节奏。市场的环境和状态会持续多久?事情是持久战还是短期的?如果是短期的愿景驱动,直接做就可以。如果是持久战,用什么样的节奏很重要。

第三,从组织的角度调整作战单元,把作战单元扁平化。

第四,大浪来了的时候,组织分散是不行的。今年我们做了两次股权激励,增加长期股权激励的比例,把最核心的人员绑在一起,可以更好地面向未来,共担风险。

以上几点组织变革的基本思路,都是围绕着新环境下钟鼎的经营理念展开的:保持不败、努力求真、拥抱变化、面向未来,用非连续性的心态面对变化。

市场环境顺利时,大家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到了今天,在更大范围内不断共识再共识,讨论再讨论的过程,远比策略本身重要。基金老大的一大作用,就是掀起战略讨论。

浦晓燕:下面有请徐总,我们如何在变化中继续创造超额回报?

徐传陞:2017年后,经纬深扎硬科技细分产业,深入产业链做投资,六年来变化很大。

我们经历了十几年的低利率宽松时代,直到2022年初,消费,零售,生物医药和各种新技术领域都有无数的公司被投资,也有不少基金平台成立。但很明显,全球化的低利率时代过去了,这首先会影响到二级市场的上市、并购等退出渠道,最终会慢慢传导到一级市场,影响投资。

积极地看,资本市场是有节奏的。美国资本市场100年,大约十几年是被低估的。巴菲特也经历过这样的低周期,也会怀疑人生。外部环境、经济周期、科技创新周期都在变化,我们作为市场排头兵,加快迭代速度是保持优势的唯一办法,还要保持敏锐判断。

至于创造超额回报,经纬80%的投资在A轮甚至更早,专注投小投早投专精,聚焦行业最核心的技术,帮助创业者、企业家一起度过周期。能够做到这些,就不用太担心中长期的回报。

创投是所有资本里面最乐观的,不乐观就无法在迷雾中去想怎么才能打中“红心”。我们严谨考虑了过去两年和未来一两年的经济周期,也会一直推进,在每个项目上花时间,观察被投企业如何能在几年之后成长为最好的公司,通过投后场景化帮助他们。创投工作的核心价值,就是把最重要的资源调配到最有价值和潜力的地方。

浦晓燕:您能不能谈一下对未来投资界和投资行业,会有哪些变化?

徐传陞:中国有超过两万家投资机构,美国只有2000多家,我们管理的钱却是美国的十分之一。资本市场走向良性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经历一次痛苦的调整,所有机构都要问自己,优势在哪里,差异化在哪里。

未来两年,这个变化还会持续酝酿。经纬内部的口号是为创业者服务,也就是专心服务好各位创业者,要专注做好手头上的事,保持敬畏之心,训练敏锐的判断力,稳着走。

浦晓燕:重新回到了差异化策略上。有请孙总。

孙宏慧:今天会议主题是“坚守和适变”,创新投资最大的魅力就是在于在不确定性中追求确定性。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依靠我们的专业性,通过对行业未来趋势的专业认知和执行能力实现这种确定。

当前科技创新加速迭代,国新基金更加重视产业研究和产业人才储备。前不久我们刚刚获批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未来会加速对产业人才的延揽和培养。同时,我们也会不断加强与产业央企的合作,与掌握前沿技术、致力于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的研究机构合作。

团队组织方面,国新基金会进一步加强专业分工,打造行业专家,提升投资团队深耕某个领域的专业性。还有投后赋能,国新基金会紧紧依托央企资源,服务央企产业链,为被投企业提供更多产业能量。

我们要拥抱变化、适应变化,把握好变化带来的机遇,为我们的投资人创造更好的投资回报。同时作为央企背景基金,国新基金还要发挥好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功能作用,助力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浦晓燕:2024年创投行业的组织和作业形态有哪些变革,有请施总。

施安平:2024年依然充满挑战,经济大环境对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风险投资几十年,其实并没有轻松过,总会遇到新的问题,必须适应才能成长。国中2024年会有新的基金规模,也会做一些内部架构和投资策略调整来适应变化。从宏观上来讲,几场经济会议提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对于我们行业来讲也是一个利好。

国中坚持研究先行,投研结合,对产业链理解比较透彻。我们在今年摸索创新,尝试打破这种体系,跨行业挖掘甚至创造、主动发起项目。在某些独门绝技的技术上,跨行业的应用会创造新天地。未来,我们六个产业链团队也会相互交融。

我对于2024年总体上充满信心。做VC永远是投未来,未来永远充满希望。这个行业是长坡厚雪的,还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优秀项目。

浦晓燕:非常认同施总的观点,很多交叉领域将会出现一些大公司,比如我们投资在消费和医疗领域结合的薇诺娜。对于创投行业健康发展,您有没有好的建议?

施安平:在这个行业我们永远要面对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但必须尊重规律。如何制定行业规则,遵守行业发展规律,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打造氛围。我们愿意跟各位、有关部门多交流,让这个行业能够实事求是地健康发展,落实先立后破。

浦晓燕:太精彩了,拥抱变化的同时,有些规则和底层逻辑又必须坚守不变。最后请符总总结。

符绩勋:无论过去还是未来,变已经成为常态。2024年变数依然很多,包括内部市场、外部政策和环境。

投资人还是要在变中寻找不变的规律,其实就是数字化。我们朝着智能化、科技驱动的时代发展是不变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科技投入和上下游资产,依然存在很多机会。

我认为未来一两年利于投资,但退出困难。大家要保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心态,看长远一些。无论是机构还是被投企业都要更精耕细作,讲究效率。过去,经营效率可以用资金弥补,但接下来要更多地用科技杠杆弥补。我对未来有所期许,但挑战依旧。

浦晓燕:现在内外部环境挑战大增,各位头部机构有着相对有利的行业身位,感谢在座嘉宾的分享。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