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温氏投资赵亮:打造一家实体基因的精品创投

竞争加剧之下洗牌就会加剧,这并不是坏事,不管是投资机构还是创业企业,能让每个参与者更冷静、更理性、更务实,也有利于营造一个更好的投资环境。

2023年12月13日-15日,中国创投年度盛会——第二十三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在上海举行。本届峰会由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清科创业、投资界主办,现场集结国内当下活跃的创投力量,共同探讨行业「坚守与适变」主题,共叙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温氏投资总裁赵亮受邀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为《传承实业基因,打造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品创投》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各位朋友下午好,首先特别感谢清科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能够与各位同行交流,我今天上午和下午一直在用心听各位投资大佬对行业、对投资的真知灼见,很受启发,我也从实业和投资相结合的角度跟大家分享和探讨一下我们的思考。

简单介绍一下,温氏投资是温氏集团旗下的一家创投机构,集团是一家千亿级规模的上市公司,千亿的产值、千亿的市值,主要做肉、蛋、奶等,配套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金融投资等相关产业,从事的是一个数万亿级的行业。集团今年成立40周年,是改革开放最早的一批创业企业,今年是四十而立,集团的愿景是做百年企业,这个过程中,把集团产值从1000亿做到2000亿乃至更大可能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如何持续稳健发展、做百年企业。

温氏投资成立于2011年,目前在管资金规模大概100多亿,主要聚焦在硬科技和大消费等实业领域,围绕集团所从事的数万亿级行业应用场景,在高端制造、生物科技、机器人、材料及半导体、数字经济、农牧食品及其他日常消费等进行投资,构建协同高效的生态圈。经过12年的稳步发展,我们投资布局了100多家企业,截止目前一共IPO上市了30多家,其中今年上市了5家,目前还有近十家在排队。

结合当下的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我们怎么看投资?尤其是站在产业资本角度怎么看投资?我最近经常跟投资界的朋友们开玩笑,我们把投资做的越来越接地气,同时我们横跨投资和养殖实业两个都是今年行业周期“压力”较大的环境,而我们都还能比较从容和自信,实属不易,反观一个经营了40年周期性行业的实业集团而言,很多年前行业就进行低速增长,而我们可能已经至少穿越了十个以上的周期,而且还在持续、还是很难预测,再回过头看投资行业面临的周期压力,好像又举重若轻。结合很多实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我们投资行业的现状,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像做实业一样来做投资

国家倡导资本为实业服务,脱虚向实,我们认为对于股权投资机构来说,更要像做实业一样去思考投资、经营投资、沉浸于实业。

首先,需要思考做实业投资管理和股权投资管理有什么区别?作为社会资本,我们要思考投资回报来源是什么?对于实业企业,一个实业投资项目我们做营运可行性研究报告,如果现金流投资回收期5-8年都不能实现,我估计在很多企业都是很难通过,当然我们很多初创企业是需要更长时间培育,但而现在市场上很多股权投资即使10年也难以通过赋能企业实现的实业利润达成这样的目标,大量要依赖资本的击鼓传花才能实现对出资人基本的交代。

我们经常跟投资团队强调,看企业价值要从经营现金流角度,相对估值经常是动态的、跟风的,从资本市值的角度觉得便宜,以实业的思维逻辑来算投资账,可能是无法接受的,资本市场环境和变化是很难预测,如果我们太多要依赖资本市场来变现投资价值,是很危险的,很容易诱导创业企业逐渐陷入资本游戏而逐渐背离实业经营。

其次,投资和做实业一样,需要更多耐心和坚守。投资行业与实业一样,都是常态化面临周期,而历史永远不是简单的重复,周期很难预测,我们实业所面对的周期波动,比股权投资行业、资本市场的周期变化更多、更频繁。以我们实业肉蛋奶等为例,产品价格从12块跌到6块可能只需要几个月,比资本市场波动还要大,而我们也经历了多轮周期,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坚守和耐心,稳健发展,不要被风雨摧倒,锻造我们自身的竞争力,就一定能穿越周期,也一定能获得长期来看的合理回报。

第三,简单和务实。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思考,目标太多了我们能不能实现?实际在实业经营中我们也很清楚,考核目标越多,基本上实现的概率越低,我们做投资最简单的目标就是获得合理投资回报,市场环境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我们单一目标实现都压力很大,让我们兼顾太多目标,最终可能就会脱离投资行业的本质,如何让我们的投资简单化,如何让我们具体策略更加务实,少即是多,可能是我们要更多思考的。

坚持做精品而不追求规模

今天上午清科的倪总介绍了整个股权投资市场结构的变化,国家队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我们作为社会资本,坚持精品路线既是被动,也是主动。特别从实业角度考虑,选择什么样的规模与自身真实能力是匹配的?过大规模到底经济还是不经济?我们能否对出资人和已投企业尽好责任?都是我们要深度思考的。我们的精品投资理念主要围绕三个“精”:

首先是精炼。打铁先要自身硬,我们首先要打造自己队伍在相应领域产业化的能力,这里包括对产业的理解、产业的资源、产业的管理、产业的整合等等,没有深度产业化能力的投资是机会主义投资,我们认为未来很难生存。

其次是精筛。以实业逻辑打造决策“筛子”,提高投资精度、准度和深度。另外也需要结合环境,一级市场很多的估值还是没有下来,很多企业还没有适应市场的变化,对待估值的心态还没有相应的调整,所以我们更多筛选一些没有融过资的项目,埋头做实业的“老黄牛”企业深挖投资价值,赋能其稳健发展。

再者是精耕。过往二三十年,我们享受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何资本市场制度的红利,我们要理性看待我们赚了什么钱。在未来的经济环境下,我们更加要学习黑石、凯雷、KKR等机构在国外很多成熟市场相对中低速增长背景下的很多投资策略,深耕产业、深度赋能、做实业经营,以这样的一个模式来去做实投资管理。各行各业内卷程度不断加剧,我们更加要借鉴集团所处的传统养殖行业的经验,我们很多年前就已经进入到这个状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如何借助我们的管理经验赋能我们投资的企业提升管理、向内要效益,是我们更多思考的。

强化投资机构自身管理

赋能企业如何攻守兼备

金融机构的组织管理相比实业是偏松散的,虽说有防火墙、有各种监管制度体系,但管理总体是偏自由化、松散化的。而做实业是要强组织管理,从指甲缝里面抠成本,抠利润,从而在常态化的周期环境下实现稳健发展。

同样,投资机构如果面临很长时间的周期低迷,我们要思考怎么活下来,怎么活好?也要强抓自身管理,向内要效益,加强文化建设,健全风控体系,深挖运营绩效,打造务实的投资风格和理念。对投资机构而言,特别是在环境没有那么好的时候,以上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粗放式发展要转变到精细化管理。

此外,这些年来我们投资机构最常做的就是教企业做加法,怎么尽快做营收,怎么实现业绩快速增长、怎么尽快资产证券化,实际上是我们一直在教企业做进攻,却很少给他们灌输企业安全思维和防守理念。

大部分创业企业内控管理并不是很健全的,很多管理职能的能力也是很弱的,例如我们经常很乐意看到一个企业用资本的钱建新厂,扩大产能或延长产业链,实际很多创业企业的工程管理能力和经验都是很弱的,我们有没有思考如何赋能我们的企业如何优化工程设计、如何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降低投资成本以避免未来经营压力过大;再比如,我们很多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总体方向是对的,但是另一方面,这些企业有没有足够的研发管理能力,融来投资人的钱是不是都用在研发的刀刃上,这些企业本身都还在是否能生存下来的问题,如何赋能企业加强研发的管理而降低试错成本和提升研发的投入产出效率更应该思考,而不是不断烧投资人的钱来维持生存和无谓的试错,一旦市场环境不好,就面临是否能活不下去的困境。

我经常和一些企业家交流,我经常最先问的企业今年日子过得怎么样,而不问今年增长有多快。增长很快的,我反复提示要注意合理的发展速度和竞争力的锻造,要注意管理能力是否能够匹配,要注意企业的发展安全问题,要有底线思维,实业经营的风险是否充分识别,是否有充足的风控应对措施等等,我们更看重的是高质量的发展,如果今年增长不多,但产品结构更健康,客户结构越来越好,企业韧性越来越强等等,这种情况反而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我们推崇一个企业“只有活得久,才有可能吃的多”。

未来展望

关于预测明年到底投什么行业,投什么领域。坦率来说,我们从事养殖行业四十年了,连一个单一的猪价都很难预测,更何况准确预测宏观和行业。但是我们相信,只要能称得上行业,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是每个行业所处不同阶段,需要思考什么样的投资策略,以及我们每个机构在相应行业的投资自身有什么基础、有什么能力、有什么优势去驾驭,内卷时代更加注重的是竞争力和投资策略。

竞争加剧之下洗牌就会加剧,这并不是坏事,不管是投资机构还是创业企业,能让每个参与者更冷静、更理性、更务实,也有利于营造一个更好的投资环境。宏观经济环境是我们微观主体很难改变和预测的,我们要更多的思考从跟风捕捉周期赚快钱转向如何与企业一起穿越周期获得合理长期回报。

以上也是我们从产业资本角度,对投资的一点思考,不一定正确和全面,仅供我们一起探讨。谢谢!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相关企业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