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5日-26日,由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重庆市科学技术局、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清科创业主办,重庆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为支持单位的“2023重庆创投大会”在重庆举办。
本次大会以“金融赋能产业 ·科技引领发展”为主题,力邀有关部门领导、投资大咖、产业企业、活跃机构走进重庆,共同激活重庆科创氛围,强化金融服务、助力重庆产业发展。
会上约印医疗基金投资顾问委员会主席、中华创投家同学会执行会长 姒亭佑主持了以《大健康产业投融资新趋势 》为主题的圆桌讨论,对话嘉宾为:
甘世雄 盛山资本 创始合伙人
黄 平 国君创投 医疗健康投资负责人
李洪森 金雨茂物 合伙人、副总裁
李 洁 丹麓资本 合伙人
陶 峰 博远资本 创始合伙人
以下为对话实录,
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姒亭佑:请大家先自我介绍一下。
甘世雄:我是重庆大学毕业的,我们公司在上海,专注于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股权投资。
黄平:我在国泰君安负责医疗健康产业投资,成立于2009年,最近三年多募资了近400亿人民币,都处于投资期。
李洪森:我来自金雨茂物,主要负责公司医疗大健康板块的投资,金雨茂物总部位于江苏,主要以投 中早期的项目为主,管理规模160亿元左右,已经投资了200多家企业,40家企业已经成功通过IPO或并购登陆资本市场。
李洁:丹麓资本是一家医疗垂直类基金,我们主要以早中期项目投资为主。
陶峰:博远资本也是一家医疗垂直类的资金,2018年才开始投资,目前管理了两支人民币和两支美元基金。我之前在一家本土的医药企业工作了快15年,和重庆也有很多的渊源。
姒亭佑:我原来是美国药厂在中国区的总裁,后来转战投资总共在全球投了120多个基金,直投了300多个项目。
甘总您在现阶段医疗产业的投资里面,你有没有一些经验的总结可以和我们分享?
甘世雄:我是1991年进入医疗这个行业的,在一家制药企业待了七年,包括管理公司的销售、负责公司股份制改造以及后来的上市工作。1997年到了证券公司开始做投行。大概30多年的时间里,医疗行业经历了不同的周期,尤其是2015年以后医药投资火爆,投资人都感觉很兴奋,但这两年又一下跌到谷底。
我个人总体还是充满乐观,基于三个关键点。一、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仍是一个朝阳产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高,医疗保健需求也不断增加。以60后为代表的人群,集体进入退休年龄,会带来老龄化人口比较明显的一个增长加速。二、仍有大量临床需求没有被满足。我经常陪家人到医院里,任何大的三甲医院进去都是黑压压一片,根本满足不了临床的需求,我们也很难感受到国外看病的那种服务。三、突破性创新层出不穷,包括各类技术的升级会带来大量机会。总体我是充满信心,现在面临的寒冬是周期性的。
姒亭佑:黄总您现在是国泰君安的直投,跟二级市场比较接近,现阶段从整个产业角度及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你们在做项目方面有什么筛选标准?
黄平:整个行业是一个周期行业,现在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比起2015年以前的困难我觉得都不算大,那时候的医保也不是很发达,很多创新药没有机会进入。最后创新药快速获批是2015年以后才有的,比起以前来说,我们的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是提升了很多。
现在筛选标准来看,当市场处于快速上升的时候,大家都是投热点,投星辰大海,行业下行周期的时候,确定性可能是我们更关注的。今年出手的一些标的都满足几个共性,一是细分行业的龙头,二是都是有收入的企业,确保了造血能力不是只依赖于投资人。三是收入都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出口和海外,甚至有两家海外收入占比超过50%,四是都以硬核科技为支撑的企业。说什么不重要,我们投了什么企业代表着我们现在的一些方向。
姒亭佑:黄总是从上市确定性和后期来谈,作为民营机构,黄总有券商的优势,请教一下李总,你们过去的投资看的是哪些领域和方向?
李洪森:我们是一家纯民营机构,LP机构里面有一部分是政府引导,大部分钱来自于民营企业家,他们对于收益要求比较高。我们基金从09年开始投,大部分是投 中早期的项目为主,周期比较长,因此我们对估值要求要够低,在标的选择和投后管理上要付出更多,所以才能够把收益做得更高一点。这一两年医药的投资还是有一些压力,不过大家要冷静想清楚,到底医药产业本身有压力,还是医药资本资本估值模式有问题?分清楚以后就会比较淡定。我们股权投资本来就是一个做长期的业务,而不是投了一个企业就一定要他明年上市,而可能要孵化几年以后才能转向资本市场。医疗的需求是一个刚需,这个已经不需要论证了。我们公司对医药产业的投资,今年到现在差不多投了2个多亿,加上马上要打款的和尽调中项目,年内可能要超过3亿了。我们近几年的投资板块主要是集中在几个方向,一是医药上游,最早投CDMO,CRO,现在开始投GCT上游和原材料。二是投一些医疗消费,比如口腔、医美原料,三是投一些合成生物,特别是围绕上市公司的上游产业链做深入布局。这几个板块受近年来政策的影响不大,我们也坚持尝试了几个创新药的早期投资,创新药毕竟是医疗医药的大赛道,现阶段的阶段性估值调整,反而有些投资机会,而且对创新药没信心,不投资的话,其他所有上游产业投资长期来看都有问题。
姒亭佑:李总本身也是科班出生,你现在是在负责投资,目前你关注的部分,有什么经验可以给我们分享?
李洁:投早投小投创新,这是我们基本的策略。首先我们注重从需求角度出发寻找创新的方向;比如脑科学领域,眼科从应用角度来看这是比较大的需求点,放眼未来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抑郁精神相关疾病、眼科相关疾病机会很大。
另外,从技术创新角度来探讨如何更好解决这些问题,对基因编辑,或者用AI方法,新的医疗器械,甚至与医疗器械匹配的创新术式,这是我们更加感兴趣的。
大家觉得投资行业有周期,一会儿热,一会儿冷,我们自己的投资节奏来看,投资节奏一直非常平稳,今年我们出手了六七个,全年大概投10多个项目。
总的来讲,如果不创新,一是在药品审批那关就很难获批上市,既使上市以后,如果不是前三名,这些小公司在商业化方面也没有办法实现盈利。如果没有创新,我们也很难走向全球市场,只有创新的产品才能够推开欧美市场大门。
关于创新的问题,我们一直关注创新,现在大部分机构可能认为现金流,或者要做稳健的创新,我认为创新依然是追求的标的。
姒亭佑:从审批的角度,从国际的角度,谈到了创新。上一次我们开会的时候药渡的李靖博士总结了一下,现在医疗企业是innovation or die要不就创新,要不就灭亡。
请问陶总,你有美元的基金,又有人民币的基金,交叉了以后你们的投资逻辑和投资想法有没有可以跟我们分享的?
陶峰:投资逻辑上各家较为相似,看好创新,看好中国本土的市场,看好中国本土企业全球化的机会,这些都是目前大家看到,而且争取去把握的机会,这个趋势也是存在的,中国仍然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市场。相比其他产业的与海外合作的难度,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与欧美国家的合作是紧密的。
逻辑上都差不多的话,在打法上如何形成自己的差异化,到投后赋能,项目的判断,独特的价值是什么?有什么事情是你可以做,别人不能做的?
过去的经验中获得几点感悟。一是投资的打法和模式肯定要经常改变,一个模式总不可能持续非常长的时间,大家都做同质化的事情,收益率肯定会下降,作为一个投资机构来讲,要明白能够做差异化的事情是什么?二是时间窗口的问题,越是行业的低谷,也许越是投资的好时候,只是从募资的角度上来讲会比较有难度。
姒亭佑:我们在看一个公司的产品线,大概就可以猜出来公司的成立时间,因为很多创业者在选项目的时候,都跟着所谓的政策和当时的风口走。但政策一直随着市场发展阶段而调整变化,产品开发还是要回到产品本身解决了什么问题?而不是追风口。医疗产业跟IT产业截然不同,是医疗产业需要审批,审批需要有预见,五年,十年以后那个时候市场的需求,而不是当下这个市场的热点。必须在市场的前两名才能有足够的竞争力。
我认为行业从来都有很多投资机会,原因是,抗药性的药物下一代肯定是机会。另外就是增加安全性,降低毒性,提升有效性及增加依从性,一直会有创新的投资机会,现在的投资环境的变化在国外已经发生过很多次,在中国之前也已经发生过。在历史上一般经济低谷的时候募集成立的基金,基本上回报率会比较高,原因是在经济低谷期,估值比较合适,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行业,当经济周期上来的时候,你退出时比较高,回报率自然就上来了。
请问甘总,你对于未来尤其是现阶段投资有没有一些案例可以给我们分享?
甘世雄:姒总讲的很多是关于药,我希望在座各位不要被这个点吓住了,的确医药投资风险很大。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我是重大的,经常来重庆,我也在关注西部这边的企业有哪些投资机会?以及作为投资机构我们关心什么样的企业?首先是专精特新。我们最近投资了智慧病理、智慧检验以及正在关注实验室的自动化领域。重庆我也看到有几个企业,比如山外山做肾透析的进口替代;还有智飞生物,销售能力特别强,然后再慢慢转回来做制造。另一方面,是市场化的能力。我们最近投的项目要有收入,要得到市场验证,有人来买单。有些时候有很多创新没有人买单,肯定是不行的;另外有些创新太早了,周期选择不对的,一般也承受不起。所以我们还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我看了专精特新名单龙头企业就有6家是与生物医药有关,说明重庆还是有很多好东西。在重庆已有的基础上,专精特新当中企业家能力比较强,销售能力比较强,产品又有特色,能够完成进口替代,或者比竞争对手更能让用户买单的,你的性价比更高,这样的公司我们就愿意来投,我们愿意帮助你一起做大做强。期待未来重庆能够在专精特新领域能跑出更多像山外山、西山科技这样的上市公司。
姒亭佑:请问黄总在未来一年内,您的投资的方向和希望什么样子的公司与您联系?或者哪一个领域你比较关注?
黄平:这个问题非常好,但是大家仔细想一下,一个投资逻辑被市场上所有人都接受的时候,这个投资逻辑就失效了。我分享一些市场上比较热的赛道,有硬核科技,细胞基因治疗,脑科学,合成生物学。交叉学科,AI第一个替代的就是医疗,其他的科学在医疗方面的应用,中国第一批有钱的人,第一批60后,慢慢进入老龄时代,他的支付能力高,他愿意为健康付费。国产供应链的卡脖子技术可控,我们做到多快好省的企业,也有很多投资机会。
回到我们机构,我不敢说我们最看好什么,我们有一些比较偏务虚的看法,一个好的投资机会非常重要,医药行业特别考虑投资人对未来趋势的判断。投资人在信息上面有没有超于市场的信息优势,在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上,有没有超越市场的分析研判能力。假设大家信息的时间和信息的分析能力一致的时候,能不能带给企业家哪些产业方面的资源?这点国泰君安就很有优势,我一直说国泰君安有实力,有能力,有情怀。最近三年我们有200多亿在投资期,投了40多家GP,加上直投的一共有1000家企业,产业上下游建立了一个很好的生圈。为企业产能结合,打造了很好的基础。我们是一个券商投资机构,可以依靠集团的能力,围绕着产业的上下游,对被投企业挖掘产业上的发展和投资机会,迅速帮企业做大,最后实现项目的退出。我们也是一个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金融助力科创的投资平台,我相信通过有实力,有能力,有情怀的机构,我们也有助力企业产业上下游的能力。
姒亭佑:下面有请李总,你们的优势以及你们的关注领域是哪些?
李洪森:民营的创投跟大的国资PE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是一级市场投资的两种商业模式,我们在管理方法,项目的收益率预期,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规模方面是完全两种模式,但更是可以在一起合作的。说起民营创投的生存之道,拿行业研究来看,一级市场民营资本做行业研究可能是一个体力活,比如要广泛跑各种展会,要广泛看到覆盖到某一细分领域的一串项目,比如合成生物学领域,我们要沿着应用深入到化妆品的原料、医药中间体、大的染料等等诸多细分的目标都要尽量覆盖到了解到,包括专利都要查到,还要跑下游客户,最好能在我们投过、接触过的下游上市公司、龙头企业中间,把备投项目的产品经过测试验证之后,再谈投资和估值,这样的投资会更加精准,价格也会更加适中。
关于医疗板块,除了刚才几位说的创新之外,我想强调的是成本,是产品的性价比。目前经济形势下,大家越来越讲究成本,国家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把中国变成了医保覆盖面全球最大的一个国家,后面产生的问题就是医保的支付能力面临巨大压力,所以才有招标集采,药械的价格大幅下调;消费目前是有明确的降级趋势,比如大家再买化妆品的时候,更大一部分人希望买到原料成分清晰,价格适中、功效突出的化妆品,这就需要上游原料的国产自主化、低成本化。上游的创新是在进口替代,或者生产工艺的创新,比如生产方式,从化学变到合成生物学。比如我们投了一个企业,今年刚量产了一个产品,应用在化妆品和食品原料领域,原来是卖近1万块钱每公斤,而通过基因改造,我们的生物路径成本控制在2000块每公斤以下。类似这种创新,适应国家的政策要求、适应了经济的新形势,也是一个投资的方向。
另外,在座的都是专业的投资机构,有着财务投资人的属性,但未来更多需要产业投资人的定位。在过去的创投机构的20年多年里,已经培养了相当多的有专业投资能力的人才,机构面临压力情况下,很多人才就会流到上市公司里面去,上市公司同时还有大部分产业资源,自有资金,面对这种压力我们投资机构如何面对?我们要积极的拥抱产业投资,拥抱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投资机构未来的生存,其实主要就是要靠自己的加倍努力,通过勤奋,覆盖更多的项目,来拓展上市公司的视野,给上市公司多输送项目,同时给出更多资金来源的解决通道,变成上市公司有力的合作伙伴,联合去投资、培养项目。
所以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大家都要回过头反思自己,更加脚踏实地看投资,比如所谓创新到底能不能切实解决制造生产落地销售的问题;同时也要看机构自身的生存环境,用产业的思路做投资,而且我们要比以前要付出两倍的努力,才能够获得相同的回报。
姒亭佑:李洁总分享一下,您对于未来的投资和目前关注,主要希望什么样子的公司跟您接触?
李洁: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时刻,除了让LP赚钱。我们机构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希望除了给他们钱之外,还能真切帮他们跨过从0到1最艰难的环节,这是我们的价值所在。以前我在投行的时候,都是些规模化的公司,相对还是比较齐全和完善。而我们现在遇到的创业团队总是会存在各种问题,要么是商业嗅觉、立项能力不足,要么是缺乏管理经验,要么就是跟地方政府拿补助能力比较差。但是作为投资机构,我们看得多,背后的LP资源里面也有一些十几家上市公司,还有一些大学的基金,还有政府的基金。丹麓资本对每一个项目能够赋能的方面很多,虽然我们很努力,每年我们也只能投出去10多个,我们投资人一方面要投新的项目,另一方面在已投项目上做比较深的投后管理,是非常花费心力的。
我们希望接触什么样的投资人这个问题,整体上来讲还是比较关注中国原创的技术来源,全世界最大的研发团体在中国,我们有几百万的科研人员,专利已经是全球第一,质量上面虽然有一些问题,但数量还是很重要的。1万个项目里面总是能够挑10个具有专精特新潜力的项目。
姒亭佑:陶总对重庆有什么建议,你也可以介绍一下你机构的特点。
陶峰:基于前面几位大佬的观点,我想我们还能做的就是可以大胆一点承担相应的风险,在它不确定性更强的时候,团队没有那么完善的时候,赛道还比较早期,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时候,确定性没有那么强的时候,我们先承担这样的风险,作为一个市场化的机构,风险投资就是要承担一点风险,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
我们和重庆合作还是很紧密,渝富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投资人,我们也有不少合作。重庆在生物医药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家数可能不多,产出来的企业规模比较大,类似于智飞、博腾都是行业里的龙头企业。重庆有一个“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是把生物医药放在6,就是千亿产业集群里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最终制造业买单方还是老百姓的需求。中国目前人口结构,消费能力的变化,最后还是会体现在老百姓的钱花在哪个方向上,重庆的生物医药产业应该大有所为,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在这个方向上和重庆有更多的合作。
姒亭佑:黄总对重庆有什么建议?
黄平:我觉得重庆医药基础是非常发达的,但是12年过去了,重庆在生物医药方面空间还是非常大,智飞、博腾在抗体、疫苗方面有非常好基础的公司。如果重庆要发展生物医药行业,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真正把某一个细分领域,因为医药行业细分领域太多,真正把某一两个细分领域,让重庆做到差异化比较优势,否则的话所有园区都搞生物医药,没有比较优势的话,就失去了竞争优势,期待下一次来的时候,有更多重庆先进优秀的龙头医药企业能上市,使产业集聚效应发挥出来,让投资人有更多机会来重庆欣赏美景美食。
姒亭佑:甘总你是重庆大学的,你做总结,对于重庆刚刚提了很多,有没有一些建议。
甘世雄:我的建议是这样,一是从政府端层面,这么多的钱,这么多的引导基金,的确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大项目,而且要总结以前“基金招商”的经验,从1.0要往2.0版本走,怎么样能精准选择基金,精准给重庆的产业做出特色来,集中力量干大事。二是从企业家层面,我经常参加一些游学活动。重庆的企业家可以更开放一点,把自己的特色化做到更鲜明,主动吸引市场化机构,再结合政府,尽快把自己从专精特新小巨人做到上市,这才是根本。
姒亭佑:我接触了重庆的一些创业企业,我的感觉就是大部分只是区域性的,希望利用自己原来的资源在这块区域做强做大。有一句话,你的天花板可能是别人的地板,我们一定要用更开放的心态,敢于到市场上做竞争,创业家其实更偏商业,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本次圆桌论坛到这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