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占80、90后童年回忆的国民零食品牌达利食品,要退市了。
6月27日,达利食品及要约人融世国际联合发布公告显示,融世国际要求董事会向计划股东提出建议,根据公司法将达利食品公司拟议私有化,建议撤销达利食品于联交所的上市地位。
公告表示,退市的原因是由于股价低迷,达利食品已经丧失维持上市地位的优势,股权集资能力有限。其实自2015年首次公开发售以来,达利食品并无通过股权发行筹集任何资金,因此上市从融资角度而言意义有限,但仍会生成维持上市的成本。
虽然暂别资本市场,但达利食品在短期内似乎并不需要为资金发愁。2022年,达利食品总营收仍然高达近200亿元;截至年底,其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有130.25亿元。如此不差钱的达利食品,缘何走到了退市这一步?
零食大王靠“复制”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福建沿海的厦门、泉州等贸易港口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鞋服、食品等产业很快在这里形成了产业集群。时代赋予的机遇,让这里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和国产品牌。
达利食品和其创办者许世辉,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1958年,许世辉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父母都是当地普通的农民,挣的钱勉强维持一家老少的温饱。许世辉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在具备独立生活能力以后,就独自一人前往城市打工,成为了一家食品工厂的流水线工人。
下了班的许世辉就住在员工宿舍,和工友们一起看书聊天打发时间。当时他的一个室友非常爱吃零食,还总把碎屑弄得满地都是。有一天许世辉问他为什么总在吃,他却说自己吃东西并不是因为饿,只是因为喜欢吃。
简单的一句话,点醒了许世辉。他开始意识到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对于吃的需求不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再加上当时泉州生产的各类休闲小食品在全国受到欢迎,受到启发的许世辉决定也开办一家属于自己的食品厂。
1989年9月,怀揣着致富梦想的许世辉回到老家,创办了惠安县美利食品加工厂,做起了福建小吃和零食加工的生意。这个工厂就是达利食品的前身。
由于用料扎实、价格公道,很快美利食品厂就获得食品合作商的支持。但许世辉心里明白,只靠食品加工是没法在整个行业立足的。于是,许世辉下决心对工厂进行了全方面的改革,将原有工厂的集体所有制改成了私有制,车间设备也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换代。
随后,美利食品厂推出了一款“美利牌”饼干。当年零食普遍是散装称斤出售,而许世辉为产品设计了精美的独立包装,让这款饼干脱颖而出,从福建销往全国。1992年,靠着美利牌饼干赚来的丰厚利润,许世辉正式创立达利食品有限公司,并开始使用“达利”商标字样。
成功在零食行业站住脚的许世辉,开始思考怎么把公司进一步做大。
1998年,韩国食品品牌好丽友在中国推出了一款叫做“蛋黄派”的零食,这种松软可口的夹心蛋糕很快受到中国消费者的欢迎。许世辉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因为好丽友蛋黄派虽然口碑不错,但就是价格太贵,一盒要卖到十几块,很少有人舍得去买。
于是,许世辉在2002年推出了“达利园蛋黄派”,口味和好丽友相差无几,价格却便宜三分之一。凭借平价和良好的口感,达利园蛋黄派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销量也顺势超过了好丽友,成为当时中国最热卖的零食糕点产品。
在蛋黄派上尝到甜头的许世辉,将这次成功的原因总结为两点:一是复制市场上已经得到验证的明星产品,降低出错的概率;二是采用低价包抄的策略,对已有的明星产品进行颠覆。
后来的达利食品把这两招用到了*。2003年,许世辉如法炮制推出了“可比克薯片”,利用价格优势与率先上市的乐事薯片对峙;2004年,达利食品对标饼干巨头亿滋国际,推出饼干“好吃点”。
2007年,在王老吉凉茶销量大增之际,达利食品推出了凉茶“和其正”;2010年,类比银鹭花生牛奶,公司推出了达利园花生牛奶。后来达利食品推出的豆奶品牌“豆本豆”和功能性饮料品牌“乐虎”,也是参考了业内爆款维他豆奶和红牛。
达利食品旗下品牌
图源:达利食品官网
自此,一个坐拥庞大品牌矩阵的国民零食集团正式成形,达利食品也凭借丰富的产品线顺利步入百亿营收梯队。
2015年11月,达利食品在香港上市,成为当时福建省多年来上市市值最高的企业,也是当年亚太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消费IPO项目之一。上市后的达利食品股价一路走高,最高的2018年市值近千亿港元,许世辉家族也因此跻身胡润百富榜,并在2016-2018年蝉联福建首富。
奔跑策略失灵
家喻户晓的“零食大王”,在资本市场却不被看好。
雪球数据显示,达利食品股价自2018年1月达到最高点6.29港元/股后,开始呈现逐渐下跌的走势,近5年来长期处于每股5港元以下,今年6月1日更是跌到了2.43港元/股,相比最高价的6.29港元/股早已腰斩。
达利食品上市以来股价表现
图源:雪球
达利食品近年来股价不振,或与其经营业绩关系密切。
2015年上市时,达利食品业绩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当年公司营业收入达168.65亿元,同比增长13.23%,归母净利润为29.12亿元,同比增长40.24%。2016-2017年,达利食品业绩持续攀升,营业收入分别为178.42亿元和197.9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1.37亿元和34.34亿元。
2018年是一个分水岭。当年达利食品营收达到208.64亿元,但同比增速下降到5.38%,归母净利润为37.17亿元,增速同比降到8.26%。这一年,虽然达利食品营收突破200亿,但高增速时代就此结束,此后其业绩开始出现波动。
2020年,达利食品业绩出现下滑。2020-2021年其营收分别为209.62亿元、222.9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为38.49亿元、37.25亿元。2022年,达利食品业绩更是急速下滑,全年营收跌破200亿元大关,同比下降10.48%,归母净利润为29.90亿元,同比下降19.73%。
达利食品在2022年年报中解释,在过去的一年,疫情散发、极端天气等影响了公司的业绩;此外,虽然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带来了消费场景有序恢复,但短期内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经济的放缓也使得消费者对于支出更加理性。
而更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创新的老牌产品已经开始拖后腿。
一直以来,达利食品的业务主要为休闲食品、即饮饮料、家庭消费和其他。其中,达利园、可比克、好吃点属于休闲食品板块,乐虎、和其正属于即饮饮料板块,这两块业务构成了达利食品的主要营收来源,但这两大支柱产业近年来已经出现萎缩。
2019年,休闲食品和即饮饮料业务营收分别为101.54亿元和71.42亿元,占总营收的47.50%和33.41%;到了2021年,这两大业务的营收降至99.43亿元和65.96亿元,营收占比也降为44.60%和29.59%;2022年,两大业务营收进一步降至90.30亿元和51.23亿元,占总营收的45.25%和25.67%。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达利食品旗下的达利园、可比克、好吃点等品牌已逐渐老化,多年来产品没有太多差异化。而零食行业的新品层出不穷,需求端的偏好不断多样,这对于达利食品的各个品牌都具有冲击性,致使多个业务条线的增长空间收窄。
寻找下一个爆款
其实为了维持业绩增长,达利园不是没有动作。尤其在许世辉其女许阳阳接班后,达利食品进行了一系列转型布局。
公开资料显示,许阳阳出生于1983年,于2007年在英国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国,正式加入达利食品后,陆续从事了一些基层工作。2014年开始,许阳阳担任达利食品董事和执行副总裁,全面负责达利食品日常经营管理,并主导了2015年公司的IPO事宜。
自2015年上市以来,许阳阳出于对未来消费形势的判断,也为了拓展新赛道多元化发展,对达利食品的发展做出了全面的战略调整。最突出的表现是,达利食品开始进军植物蛋白和烘焙赛道,深拓国内的家庭早餐市场。
2017年,达利食品推出了豆奶品牌豆本豆;2018年创立烘焙品牌美焙辰。随后这两大品牌从食品和饮料业务中拆分出来,合并为家庭消费板块,由此形成了如今达利食品的休闲食品、即饮饮料和家庭消费三大营收板块格局。
豆本豆和美焙辰在消费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欧睿数据显示,2021年豆本豆在国内豆奶市场份额为23%,位居*;美焙辰也在达利食品和苏宁的联手支持下快速增长,进驻了线下苏宁小店和线上苏宁超市等渠道。
图源:达利食品天猫旗舰店
在公司的力推下,家庭消费板块近年来逐渐成为达利食品的一大增长点。2019-2021年,达利食品的家庭消费业务呈逐年上涨趋势,营收分别为26.57亿元、29.63亿元和36.35亿元;三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为11%,明显高于达利食品的整体增长率。
其实在食品和饮料业务上,达利食品也在不断尝试创新。比如将可比克的形象外观“年轻化”,和其正凉茶中加入栀子花中和苦味,上线了0糖、低糖饮品茶U系列……
尤其是2020年,达利食品旗下品牌和其正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气泡+”的新趋势,推出“气泡凉茶”,称之为中国的“凉茶可乐”。在和其正看来,气泡凉茶契合了市场对气泡水需求的新趋势,满足年轻消费群体对于碳酸饮料劲爽口感的喜爱。
图源:达利食品天猫旗舰店
但可惜的是,这些新品再也没能复制“达利园蛋黄派”的成功。
“跟风模仿+低价包抄”曾是不少国货品牌弯道超车的秘诀,但这一屡试不爽的传统套路在如今的新消费浪潮下已然失灵。对于像达利食品一样的老国货们来说,如果不能拥抱市场变化重新焕发活力,抛弃他们的或许不止是资本市场。
参考资料:
1、《国潮寻味 | 盼盼、达利、亲亲......零食货架上的福建回忆》,钛媒体
2、《达利集团创始人许世辉:中国的零食大王,靠复制成为福建首富》,科创板日报3、《跟风魔法失灵,达利食品遭遇中年困境》,潮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