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今年海外找工作,难哭了多少留学生

海外求职,原本是留学生体验生活的一条路径,也是“轻松高薪”的代名词,如今,正在成为一场不失“内卷”的豪赌。

留学生们要面临“最难毕业季”了。

随着上半年从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离职的几万人加入劳动力市场,求职门槛无形之中提高了很多。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与过去两年相比,今年美国的大学生找工作更难了。

如今在领英上,平均每2个应聘者对应1个职位开放,而2022年年初,应聘者与开放职位的数量接近1:1。一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告诉新周刊:“现在连很多初级职位都要求3年工作经验。”

求职的难度正在增加。(图/《重版出来》)

对于计划在海外找工作的华人留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的形势则更为严峻,作为外国人求职,不仅有额外的签证条件,还要面对语言能力、种族偏见等挑战。

海外求职,原本是留学生体验生活的一条路径,也是“轻松高薪”的代名词,如今,正在成为一场不失“内卷”的豪赌。

1、 *大学毕业,也难找工作

“如果说2020年疫情下没有多少岗位,那么现在的岗位就更少了。”有人力资源公司的高管如此形容。

2023年的前3个月,美国科技行业已裁员超10万人,这同时也意味着工作岗位的削减。

根据世界上*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ADP的统计数据,美国2023年*季度平均每月只招聘了17.5万个工作岗位,与去年同期平均每月39.7万个的数字相比大幅减少,缩招的行业主要是科技、金融、咨询等。

当然,也有酒店服务、运输等行业出现招聘增加的情况,但对于相当多的毕业生而言,他们的专业并不对口。

中国留学生洛琳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读研,这所被誉为“新常春藤”的*院校拥有20位诺贝尔奖得主。她的求职目标是数据分析相关岗位,受硅谷科技大厂裁员的影响十分明显。

洛琳曾在国内互联网大厂有过多段实习经历,在体验过堪比“996”的工作节奏后,她想试试传说中更有“work life balance”的国外工作,“想拥有不同的人生体验”。因此,在申请研究生阶段,洛琳特意选择了STEM项目。这类项目毕业后基本能够在美国工作3年,如果所在公司支持,每年还有1次机会抽取工签。

但当洛琳开始参加今年春招时,她逐渐意识到行情不佳。“春招的机会并不多,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冻结招聘”,相当一部分初级职位还要求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

许多求职者面试多次也不一定能收到offer。(图/《我的出走日记》)

“我加了一个北美求职群,群里有位大哥正在考虑跳槽,他说几年前自己刚毕业的时候,初级职位真的是给无经验的毕业生的,但现在领英上搜初级职位,很多都要求有工作经验,实习还不算。”

2021年,BBC就报道过初级职位要求工作经验的现象,当时一份对领英上近400万个职位的分析表明,有60%的IT岗位要求3年或以上经验。

对此,求职机构Avenica的高管称:“原本适合初级员工做的工作现在被软件或机器替代了,剩下的工作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许多公司不愿意把这类工作交给刚毕业的学生。雇主们没有调整工作内容,反而提高了经验要求,过去5年,我们看到岗位描述要求的技能数量增加了20%。”显然,这样的现象在职位削减的情况下有愈演愈烈之势。

数据科学专业的中国留学生阿德正在一家市场调研公司实习,但这家公司不一定有转正机会,她准备同步向其他公司投递简历,却发现领英上有的岗位仅发布2个小时,就收到了几百个候选人的申请。还有人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美国找工作,“投了4000封简历,只得到不到20个面试邀约,面试率低于1/200”。

很多求职者甚至见不到HR,由AI来面试。(图/《硅谷》第六季)

《时代》周刊于2023年6月公布的调查发现,拥有学士学位的求职者中,51%的人参加过1次及以上面试,但没有收到录用通知。而咨询公司Clarify Capital的调查指出,即使是正规公司也在发布“幽灵职位”,即发布职位需求,实际上并不招聘。

还有的求职者会发现职位描述与实际不符。在求职群里,洛琳看到过有人投递的岗位工作地点在美国,经过5轮面试后却被告知工作地点其实在墨西哥,薪水也比职位描述所写的少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求职者不得不采取“海投”策略,而这更加大了每个岗位的竞争。领英经济和全球劳动力市场主管表示:“求职者发出的申请比去年同期多40%。”

而另一方面,亚裔在求职时并不占优势。《时代》周刊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企业似乎不再着力于保证多样性和包容性。一项对1200名美国职工的调查表明,与白人求职者相比,少数族裔在面试后被拒绝的可能性高出25%。

洛琳表示:“外国人肯定更好找工作一些,这其中包括美国人,也包括一些印度人。我的同学中,‘上岸’的很多印度人都有几年的大厂工作经验,他们英语虽然有口音但是自信流利,并不影响美国人理解。”

相比擅长networking(通过人际关系获得工作)的白人学生,更内向的亚裔往往容易错失机会。“需要多跟教授问工作机会,在领英上找人约coffee chat(一种通过非正式面谈获取内推机会的方式),参加一些networking的活动等,这些其实都不是亚裔留学生所擅长的。”阿德说。

2、当裁员潮波及毕业生

2023年,即使是身在职场之外的毕业生,也不得不直面裁员潮。

阿德的一位朋友此前在亚马逊做软件工程师实习,拿到了留用offer,却因裁员被延期入职。乍一听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由于签证政策,她毕业后只能在很短的期限内处于无工作状态。为了维持自己在美国境内的合法身份,她不得不专门花钱找Day-1 CPT学校再读一个学位,才能等到真正入职。这类学校能够帮助待业人员维持学生身份,使他们有机会继续找工作或实习。

年轻人,也可能是裁员对象。(图/《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而一些拿到offer的同学也未必能等到入职。有人在去年秋招中拿到了offer,却在入职前以“招聘冻结”为由被毁约。

即使成功入职,等待他们的,也未必是一帆风顺的职业生涯。

周宇帆毕业于英国*大学,2022年顺利入职伦敦一家战略咨询公司。他求职时,正是疫情过后各大公司恢复招聘的2021年。“因为我本科是在国内读的,语言能力没那么好,本来算是比较难找工作的,但那一年每个公司都在扩招,就幸运‘上岸’了。”

他从身边的观察中能感觉到,2022年下半年就业市场开始遇冷,各家公司缩招,有的裁员,有的延期新员工入职,而对于刚刚进入职场的他来说,则意味着可参与的项目变少了。“虽然我没有体验过以前的节奏,但是前后两个项目之间应该不会像如今这样让你能空闲一个多月。”他暗暗觉得这样不利于应届毕业生提升经验。

进入2023年,周宇帆听说公司位于其他地方的办公室开始裁员,但并没有想到新人也在范围之内。“以前公司是从来不裁新人的,所以完全没担心,结果没想到试用期结束的时候,我突然就被告知,合同结束了。”

入职之前,公司承诺若员工没有通过试用期,可以将试用期再延长6个月。但裁员决策下达后,许多员工试用期结束便不得不走人。由于在职时间较短,这些员工无法获得赔偿,“最多再给你发一个月的工资,这个月你可以不用干活了,马上开始找工作”。

由于市面上的公司基本都在裁员或冻结招聘,而英国的工签政策也不允许他在失业后久留,因此周宇帆决定回国。目前,他正在同步投递国内外的工作,仅有的半年工作经验,在求职时略显尴尬。“没有办法,基本上都是从初级职位重新开始投递面试。”

“工作一半是由无可奈何组成的。”(图/《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最初,周宇帆有些难过,毕竟读了“985”本科和*的硕士项目,任谁都会觉得他前途光明。但他还是想通了:“个人在时代面前还挺无力的,被裁员也好,面试不通过也好,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

离职后,周宇帆在网上发了一篇帖子讲述自己的经历,评论区有人表示自己也被裁员了。他还听说,在中国香港工作的不少朋友有同样的遭遇。“这事现在还挺普遍的。”

2022年年底,Revelio劳动力数据实验室的统计研究了17000名被裁员的人,发现新员工与收入最高的员工一样,往往都在裁员之列。这不难理解,因为新人只需要很少的补偿。

新员工被裁,已经成了普遍的现象。(图/《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年轻人被裁,机会成本比较低,还能转行。相比之下,要是已经做到比较资深的岗位,再被裁员,又有房贷的话,那会更难受。”周宇帆说,“现在优质的岗位只有那么多,总有人找不到理想工作,退而求其次去做些别的,也许不符合预期,但说不定也是一个机会。”

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如果不能在有限时间内找到工作,就无法留在当地。即将毕业的洛琳还想再拼一把:“虽然裁员潮很猛烈,但总还是有公司发布招聘需求。有的岗位写着需要工作经验,但我还是会投,万一HR收到的简历里也大多是没有足够经验的呢?”

无论如何,这些年轻的求职者都明白如今找工作要看运气。他们究竟能开出什么样的盲盒,谁也不知道。

*文中受访者皆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新周刊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留学教育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