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又出手了。
投资界从企查查获悉,近日,北京深势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深势科技”)发生工商变更,股东新增了华为旗下哈勃投资。换言之,华为悄悄投了一个AI团队。
公司源自两位毕业于北大的90后男生——孙伟杰和张林峰。2018年,两人联手成立深势科技,专注于“AI+分子模拟”赛道,其中一人负责底层技术,另一人主管产品和商业化落地。一路走来,深势科技身后集结了百度风投,唯猎资本、盛景嘉成、元璟资本、清流资本、高瓴创投、经纬中国、源码资本、启明创投等一众投资方队伍。
这一次,哈勃投资来了,华为也罕见地出现在AI圈。当AI大模型浪潮席卷,一级市场上演了一幕幕火爆的融资场面。
两位北大90后同学
闯入AI江湖
故事开始于2011年,两个90后男生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相遇。
孙伟杰和张林峰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了最好的兄弟。在共同创业之前,他们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毕业后,张林峰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应用数学博士,孙伟杰则留在北大念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同时进入唯猎资本工作。
冥冥之中,这也奠定了他们日后联手创业的逻辑:张林峰负责底层技术,孙伟杰负责产品和商业化落地。
那是2016年到2017年间,张林峰在AI for Science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运用人工智能和分子模拟算法来求解重要科学问题。
2018年夏天,两人深入探讨后一致认为在AI for Science领域存在巨大的市场应用前景,于是一拍即合,深势科技由此诞生。“以分子模拟为代表的科学计算是AI的新战场。相关算法和算力的革新正呼唤着新一代的基础设施,催生着新一代的协同机制,也将为很多行业问题提供崭新的解决方案。” 张林峰回顾当初创业的决定。
彼时 “AI+分子模拟“尚是一片蓝海,可借鉴的案例和经验几乎为零。深势科技独辟蹊径。正如孙伟杰曾表示,所谓AI for Science,本质是把行业问题抽象成基本的科学原理,再利用人工智能去学习科学原理,从而得到相应模型,举一反三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这与常见的AI for Industry有很大区别。
两年期间,公司规模由最初的两人成长至150余人,团队壮大了起来: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在企业担任董事兼首席科学顾问,百度前技术委员会主席廖若雪,原百度搜索引擎产品负责人徐波等也纷纷加入。
孙伟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中总结:“一个青年科学家和青年CEO的组合,背后还有中科院院士顾问,此外还有很多来自国内外名校的交叉学科人才。这反映了高学历团队配置在前沿科技领域的优势。”
一个关键节点是2020年,深势科技有效解决了计算化学、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向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开辟了DeePMD-kit等开源软件和DeepModeling开源社区,一举拿下戈登·贝尔奖,这项堪称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诺贝尔奖的奖项,日后也成为打动一众投资人的关键因素。
此后,深势科技的能力拓展到能对数十亿原子进行量子力学精度高效计算,结合各个场景的具体需求,推出Lebesgue科学计算平台、Hermite药物设计平台以及Bohrium微观计算与设计平台,形成微尺度工业设计平台矩阵。
现在,全球千个课题组、万名科学家都在使用深势科技微尺度平台,如翰森制药、佰翱得、加科思药业等大型药企,以及中国药科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院校,都是Hermite的用户。同时,深势科技积极与宁德时代、华为等大厂展开合作,共建实验室。2022年也是公司商业化元年,开始获得了数千万元的营业收入。
最难时,账上只剩不到20万元
后来一年半融资四轮
至今,深势科技给创投圈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它18个月融资四轮的迅猛节奏。
但在一次与投资人的对话中,孙伟杰曾回忆起公司刚成立时的窘境,“团队差不多十来个人,需要‘化缘’,靠一些跟科研机构合作的项目支持早期的运营经费”。比较困难时,账上只剩不到20万元人民币。而整件事情做成,差不多需要10亿元人民币。”
直至一年多后,这个团队遇到了自己的伯乐:2020年8月,深势科技获得了由百度风投领投,唯猎资本和盛景嘉成跟投的天使轮投资。
谈及这一次出手,盛景嘉成管理合伙人王晓辉曾表示,评估项目时,内部一致认为这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但因创始人的年轻还是有些犹豫。最终团队的风格征服了他们,“首先,这个团队既志向远大又非常务实,学习能力非常强,内部的例会机制、沟通机制都十分完善;其次,团队内部非常齐心,执行力非常强,共同实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并且团队氛围很好,积极向上、努力、虚心,我们觉得这个团队就是一个很好的团队。”
2021年3月,深势科技完成由元璟资本领投、清流资本投资的Pre-A轮融资。据悉,当时元璟团队与深势科技连续几周密集接触。在此之前,投资团队已经在AI辅助药物研发领域做了大量功课,而深势的出现让团队看到了超越药物设计单一领域应用的更广泛应用前景,看到了其底层技术平台的价值。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元璟团队在第三次和创始团队深入接触中得知,深势参加的戈登·贝尔奖第二天即将揭晓。于是元璟团队现场启动了快速决策机制,作出了投资的决定,并且连夜和公司敲定了投资意向书。
对于这一段往事,元璟资本科技方向合伙人刘毅然曾回忆:“我们的意向书和果断决策希望向公司表达一个清晰的信号,我们对公司的判断和投资兴趣不以公司是否获奖为转移,我们依靠自己的独立判断。”后来,元璟团队因TS谈判误了飞机,在虹桥夜宿转机醒来时,就看见了深势科技赢得戈登·贝尔奖的消息。“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也希望在未来回头看是一个值得回味的历史时刻。”
半年之后,更多一线投资机构开始注意到这家公司。2021年8月,深势科技完成了由高瓴创投领投,经纬中国、百图生科跟投的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
不久后,深势科技完成了B轮融资。不仅老股东高瓴创投、经纬创投等持续加码,更是吸引了源码资本、启明创投共同领投。
对于此轮融资,启明创投合伙人陈侃博士表示:“深势科技突破性的AI+量子模拟的跨尺度建模,突破了传统分子模拟瓶颈,从而能够打造多领域需求解决方案。” 源码资本合伙人黄云刚也谈到:“深势科技正是致力于打造新的研发范式所需要的计算工具平台,更好地赋能医药和材料等行业的研发。
至此,深势科技身后的投资人名单中站满了一众知名VC机构。直至此次,最具代表性的产业资本华为哈勃也来了。
华为为何投AI?
一场大平台的核战争
众所周知,华为一直沿着自身产业深度布局半导体、先进制造等领域,成为了半导体投资赛道的风向标。虽然华为在AI领域出手的次数不多,但这也是业务版图不可或缺的一隅。
早在2019年,华为便投资了一家大模型AI公司——深思考。早年间,深思考对外宣称是一家专注于类脑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核心科技的AI公司,最为突出的技术是“多模态深度语义理解引擎(iDeepwise.ai)与人机交互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该引擎技术可同时理解文本、视觉图像等多模态非结构化数据背后的深度语义,与当下爆火的大模型技术有着紧密关系。基于此,深思考发布了多模态GPT预训练语言模型BMNet2.0,实现领域场景快速迁移,降低运营成本。
此后,华为哈勃虽然鲜少涉足AI领域,却不影响华为布局AI的脚步。2019年,华为云开始研发盘古大模型,并在2021年陆续发布NLP大模型、CV大模型和科学计算三个基础大模型,但没能在市场中引起太多涟漪。
直到2023年,随着ChatGPT的火爆全球,国内大厂争先发布AI大模型,华为也不甘示弱。今年4月,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高峰论坛上,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介绍了盘古大模型的进展及其应用。对于未来,田奇表示,AI for Industries是人工智能新的爆发点,大模型是连接技术生态和商业生态的桥梁,是未来AI生态的核心。
田奇也在公开活动中坦言,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而大模型的资金、技术门槛高,开发和训练一次花费约1200万美元,需要对AI框架深度优化和超强的并行计算能力,未来大模型有可能收编高度定制化的小模型,导致市场向大公司集中。
即便是烧钱,AI大模型也成为了国内外科技大厂的必争之地。正如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分析道:“AI 2.0背后一个很大的挑战是计算量,ChatGPT大大提升了对算力的需求,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资金实力雄厚的科技巨头将有垄断优势,导致创业公司和学术界很难做出有竞争力的模型。”
因而,一场“百模大战”迅速拉开帷幕。尤其最近三个月,一边是王慧文、王小川、周伯文等大佬下场创业,另一边是百度、阿里、京东、360、商汤、字节跳动、快手、科大讯飞等大厂的一把手亲自带队,陆续推出自家大语言模型,场面壮观。
傅盛曾将这一场面形象地比喻为“大平台的核战争”。在他看来,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电能转换成通用智力,哪怕互联网的变革意义都不能与之比肩,“大模型应与蒸汽机一较高低”。
谁都不愿成为这场战役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