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今年,医疗投资人还好吗?

过去三年,医疗行业是最跌宕起伏的三年。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的做一些尝试和改变,同时也坚持大的投资原则以不变应万变。

2022年12月21-23日,中国创投年度盛会——第二十二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在深圳举行。本次峰会由清科创业、投资界主办,深圳市财政局、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深圳市引导基金投资有限公司协办,现场集结了中国当下活跃的创投力量,共叙股权投资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本场《穿越周期,做价值投资者》圆桌讨论,由软银中国资本合伙人赵刚主持,对话嘉宾为: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黄友川

朗姿韩亚资管董事总经理、股权业务合伙人林鸽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宋高广

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王海蛟

高榕资本合伙人杨昆

德福资本合伙人易琳

华泰紫金医疗基金合伙人周毓

以下为对话实录,

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赵刚:很高兴能在2022年的年尾,跟各位嘉宾、老朋友们一起聊聊不平凡的这一年。

2022年,我们经历了上半年的各种情况到年底“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所以健康是今年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各位都是投资老兵,经历了波动蛮大的一年,健康产业的投资从年初“跌跌”不休到四季度峰回路转,其实这一年也蛮起伏。其实,现在是一个特别好的总结的时机,先请各位嘉宾做个简单的介绍。

黄友川:我来自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其他几位大咖都是深耕大健康领域的专业投资人,而我作为律所代表,视角可能和大家不一样。

这三年我们经历了很多。作为国内头部律所,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999年,是唯一一家排名靠前且总部在上海的大型综合性律师事务所。锦天城的主要核心业务领域还是集中在资本市场,包括并购、融资、金融以及争议解决等。

在大健康领域,包括我在内的锦天城的很多团队跟各位大咖都有深度的合作。我们的角色更多的是为大家保驾护航,从最前端的生物医药研发到中端制药,还有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甚至最终端的消费医疗,再到各种消费场景都有锦天城律师的身影。从业多年来,我自己也陪伴很多企业成长,包括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企业以及主要做老年人康复治疗的电动车等企业。

经历这三年疫情,我更觉得大健康产业非常有前景。过去是房地产、这几年比较火的新能源,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的提高,大健康可以说是无孔不入,跟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认为行业非常有前景且大有可为。

作为律师,我们愿意跟各位投资人和机构深度合作,为大家保驾护航,贡献我们法律的力量。

林鸽:朗姿韩亚是一个中外合资的综合性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股东结构比较多元,有A股上市公司,也有日本和韩国的金融机构。

在具体的权益投资里,除大健康外,我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技术领域也有较多的投资布局。

宋高广:我在北极光创投做医疗方向的投资。北极光算是一支老牌基金,成立于2005年,至今已有17年的历史。我们一直坚持投早中期,并以投科技驱动的早期企业为主。

过去三年,医疗行业是最跌宕起伏的三年。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的做一些尝试和改变,同时也坚持大的投资原则以不变应万变。不管行业在高峰还是低谷,我们还坚持在医疗行业,坚持为每个人的健康继续做更大的贡献。

王海蛟:高特佳投资集团成立了21年,2013年开始专注投资医疗健康领域,现在已经投了90多家公司,大部分集中在创新药、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当然也较少的涉足到人工智能、互联网方面的投资。我过去投资了热景生物、联影医疗以及即将挂牌的博安生物,我们会一直在这个领域投资和深耕。医疗健康领域是一个比较小的赛道,我相信未来十年,这个领域将持续增长变成一个更大的赛道,也会出现更多领先国际的全球化企业。

杨昆:今年外部环境也是一波三折,年底的时候见面非常不容易。高榕成立于2014年,到目前为止管理了六支美元基金和五支人民币基金。高榕重点投资新消费、新技术、医疗健康和企业服务等领域,2018年以来高榕积极布局专业医疗赛道,目前已成为行业的重要参与方之一。我本人也算是医疗行业的老兵,之前在美敦力、强生等企业工作过,后来转到医疗投资。

过往我们讲行业的很多波动还主要限于行业内部。最近这三年,疫情、产业链、供应链等来自外部的挑战加剧。因此今天我们看一个具体医疗项目投资的时候,要增加更多的考察维度。从这个角度讲,对创新的坚持和对产业逻辑的理解是高榕医疗投资的基本逻辑,也是我们未来的基石。

易琳:德福资本是在生物医药健康领域的一个投资老兵,成立于2010年。经过充分论证,我们选择了大健康领域的投资。第一,健康领域的门槛非常高;第二,需求增长稳定。但需要守得住寂寞,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陪伴企业成长。

过往12年,我们管理规模已经超240亿人民币(等值美元),美元做到了第四期,人民币四期基金明年开始启动融资。德福是率先在国内做控股的老牌基金,过往无论是参股还是控股项目都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可观的回报,也使得我们跟行业内的优秀企业,保持了非常深度的长期合作。

康龙化成就是德福陪伴十一年的合作伙伴,并且给基金带来了超10倍的回报。除了现在平台上的优秀合作企业之外,德福也非常重视资金来源,从第一期美元基金开始,我们就跟很多险资及一些优秀的LP保持着非常长期的合作。我们跟LP之间,大家也是一个互相成就、共同成长的过程。

我2011年加入德福,我们见证了中国健康事业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很多政策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德福坚持的价值投资理念、原则以及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和方式,使得无论二级市场如何波动,我们的被投企业都经受住了外界环境的考验,在现在的环境下还能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回报。

从行业来看,德福非常重视产业的深耕,我们有一句话“人在资本,心在产业”。我们跟产业优秀合作伙伴继续保持长期和深度的合作,形成得天独厚的特色的德福生态圈。我们尽资本的绵薄之力,让产业发展得更好。

周毓:华泰紫金属于华泰证券,我负责华泰证券的医疗部分。我们在这个领域已经做了11年,相对比较低调。我们一直认为,医疗行业需要深耕、需要耐心。

赵刚:软银中国资本创立于2000年,是第一批进入中国的VC机构之一,目前我们有美元、人民币双币基金。我们从2006年开始进行医疗投资,也已有超过15年的历史。在医疗领域我们主要集中在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和智慧医疗三大板块。深圳也是我们的福地之一,在这里投出了理邦仪器、华大基因、普门医疗等三家上市公司。我们希望有机会在深圳和更多的企业家结缘,共同发展医疗产业的好项目。

第一个问题,今天是2022年倒计时七天的第一天,所以我想请各位机构代表为一年的工作做一个总结,大家都来交交卷。请各位朋友分享这一年中,在医疗产业的投资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样的成果?

周毓:我相信大家有同感,在医疗投资方面,2022年整个行业的变化相对来说比较大。回到最底层的一个逻辑,我们认为这些都是过程中的一些曲折,以不变应万变。医疗行业相对来说最底层的东西就是需要时间和耐心。

中间的波折、二级市场的变化以及对一级市场的影响,我觉得都会出现。关键是我们怎么来认真看待这个行业,如果你是以产业的心态或者跟产业伙伴一起来把这个产业向上做,短期的波动对我们有影响但不是最大。只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事物最核心的东西,我们并不认为这个行业不行。前两年的泡沫对整个行业来讲是一件好事,因为行业需要适当的一些泡沫来加速壮大。这也不断教育大家,让大家对行业有更清楚或更深刻的认识,对收益和风险才会更乐观。

易琳:疫情三年,但实际上2022年是最难的一年,对我们投资人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每个礼拜出门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家。

我总结一下这一年,第一是练内功。我知道很多的同行这一年的时间都在不断的复盘,不断的寻找能够布局的一些有前瞻性的子领域;第二是找出路。无论是出差的路,还是我们在不断复盘过程中寻找更加有市场的一些领域。对于我们自己来讲,今年也做了一个非常创新的安排,我们四个合伙人分别分配四个不同的子领域做调研,并且挖掘出了非常多的好公司。

第三,该出手还是要出手。2022年我们看到很多的资产并没有回到便宜或者合理的估值区间。过往几年整个资本市场的资金量还是非常大,过去十二年整个创新领域的投资,我们做了统计,到2021年时,资本市场有大概300亿美金都投在了生物医药创新领域。18A也积攒了非常多的资金,因此2022年,原来的高估值企业并没有把自己的预期降下来,并且有钱的机构还蛮多。泡沫在2022年还没有迎来破灭的最佳时点,我们把18A的企业都做了全面的梳理,去寻找他们融资的拐点,2022年我们调动整个基金的资源做调研,就是为2023年的投资做准备。

杨昆: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整个市场环境不太好,尤其是港股、科创板上市的医疗企业市值有比较大的波动。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如何思考投资策略?总体看来,最关键的是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的创新还有没有机会?我们的判断是中国医疗产业的创新是有希望的,而且需要创新。2021年中国医疗市场规模约7.2万亿,相当于美国的1/4,也是全球第二大单一国家市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还将带来更大的需求。此外,在代谢疾病、精神疾病以及中国高发的特殊疾病等领域创新还不够。因此,我们始终关注早期的、真正有国际化创新力的标的;

第二,受到供应链影响,中国本土的CDMO、CRO,包括上游的生产和原材料等进入了一波国产替代周期。过往中国在消费、制造等领域的供应链非常强大,未来,相信中国在医疗领域的供应链也有很大机会崛起,例如呼吸机、口罩,短期内只有中国才具备这样强大的生产力。所以今年我们在医疗产业链、CXO领域也做了相应的一些投资。

王海蛟:盘点过去一年的情况,我觉得2022年对医疗健康行业、产业和投资来讲并不是很容易。作为投资机构来讲,除了投资还有管理和退出。我们今年大概投了4、5个项目,今年很多的项目交割周期很长,包括药和器械,医疗服务领域,我们也投了一个初创型的CRO服务企业。

这个数量对比往年可能差不多,但金额对比往年少了,今年发生大的融资也比较少。可能年初还有几笔大的交易,年中的时候我感觉市场都比较平淡。

退出方面,我们今年挂牌了三家公司,一是联影医疗,是8月IPO的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当年我们也投资了迈瑞医疗,迈瑞的定价比联影要低一些。还有即将在港股上市的博安生物以及对心泰医疗的投资,所以从退出的角度来讲还不错。我们累计投了90多家医疗健康企业,现在挂牌了快30家企业。

从投资企业的基本面来讲,因为我们投的企业除了TO C的医疗服务,线下的确面临着增长乏力的问题,并且收入和利润都在下滑。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势头很好,比如我们投资了国内最大的线上慢病管理平台方舟健客,它的业务增长速度非常快。

在医疗器械和创新药方面,我们投资了跟抗疫相关的,像热景生物、之江生物、圣湘生物,有新冠自测试剂、检测试剂。剩下的医疗服务机构在过去一年因为疫情原因开开停停,保持正增长比较难。但整体来看,我们投的一些跟新冠无关的药品和器械公司,还是保持了比较高速的增长,这也是值得我们欣慰的地方。

回顾过去一年,2023年我觉得医疗产业会得到恢复,过去几年大家的健康意识提高了,医疗健康产业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和特点,2023年是产业恢复的过程,有点像灾后重建的过程。

宋高广:北极光创投平均每年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案例是13-14个,最多的是2018年,这是医疗投资的高峰年份,2022年我印象中没有交割这么多项目,10个左右,整体数量上下降;第二个变化是单个项目的平均投资份额有所减少;

第三个变化,今年新项目交割了10个左右,以前每年已有项目的跟投是10个左右,但今年是16、17个,可能还要多一些,这也是一个变化。而且虽然新交割的项目少于往年,但涉及到的领域更多,不仅仅在传统医疗行业如医疗、生物技术和器械,而是在横向发展变化,去年我们在消费医疗领域交割了两个项目,这是我们以往涉及相对较少的跨界领域。未来我们也会在这个领域会逐渐加磅,投资也会继续在横向领域扩展。

纵向看,我们在产业链的深度上也发生了变化,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都有相关的项目交割。总体来看,这就是我们从横纵向上为应对大环境和疫情对行业的影响而发生的一些变化。

过去一年,我们对多个子领域进行纵深度的剖析,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在大的环境当中尽量做到最好的预测,未必准确,但尽量让我们投资的标的成功率相对高一些。

林鸽:我们今年投了12个项目,相比2020、2021年的投资速度有所下滑。在具体的领域,有人也提到过资本的泡沫,适度的泡沫催生创新。我们也看到这一波大健康领域,尤其是创新药,核心点就是目前整个行业还是由资本来推动。我们有意识去投一些相对来讲有资本创造能力的一些企业。

站在大健康赛道,我们现在比较专注消费医疗,跟我们的基因有关系。此外,我们认为这个赛道从需求和供给两端来讲,整个逻辑都比较扎实。从2018年开始切入消费医疗,一开始运营、投医院,后来投产品。今年整体是一个深耕的过程,我们有意识做了很多整合的工作,包括整个投资的链条,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做了很多的工作。

在未来,我们可能会比较专注的去把自己的经历放在大健康领域,还是会投入到生物医疗领域,我们认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现在医疗领域比较头疼的支付,在消费医疗领域还是会碰到,我认为未来会持续有机会。

黄友川:作为律所,过去一年,我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展开:第一,围绕律所擅长的赛道服务PE和VC投资机构,对他们投资的一些项目,包括募投、退出一系列的过程,做好律师的角色,为客户保驾护航。

第二,针对创业公司或创始人,去帮他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融资的企业,我们会利用锦天城平台服务PE和VC机构的资源和信息,去帮他们做相应的对接,做好中间人的角色。

第三,对出现暂时资金困难或在研发、市场端,因为遭遇疫情困难的企业,我们陪伴他们度过难关,包括帮他们搭建更好的合规风控体系以及处理好很多潜在的投资争议等。

最后,还是会聚焦在我们的主业上,为我们整个链条的客户去提供综合的法律服务。

赵刚各位都很谦虚,但我听得出来过去一年大家过得还是很充实,投的项目也很扎实,做出了很好的业绩。

我也来为软银中国资本做一个小结。软银中国资本的医疗组历史上投资节奏保持得比较稳定,除去特别的“大年”,我们过往平均每年出手8个项目左右,今年依旧保持着这样的节奏。我们也看到市场环境的变化,从总额上,比照像2018、2019年的高年份,我们从投资金额上有一些下降,但我们在项目投资上还是保持了稳定的节奏。

我们一直相信一句老话,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退潮的时候我们才相信哪些企业是有底蕴的,这个时候投下去,我们内心相对有信心。

虽然今年过的不是那么辉煌,但也是很充实的一年。下面又要抛出一个问题,今年的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不断有新的热点冒出来,各位都是行业一线合伙人,请分享你们对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热点的判断和理解。

宋高广:合成生物学这个词突然火起来,整体上看,生物技术除了在过去传统治疗方向上带来很多的变化之外,我们也看到化工类领域也都有生物技术的存在。我们从去年也开始关注生物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应用,不仅仅是集中在传统的医疗上。

生物技术的成熟跟其他领域有点不太一样的地方。如果从严肃的科学角度来说,生物技术成熟有时间周期,没有十年、二十年生物技术很难成熟,包括疫情期间用的疫苗,如果不是疫情爆发,可能疫苗实现成熟需要更长的时间。正是疫情给疫苗一个试错空间,当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是特殊环境下我们看到某些生物技术的发展。但如果在严肃医疗上,比如基因编辑,尤其是体内基因编辑领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安全性有所保障的前提下,它的应用速度和成长的节奏应该非常快。

过去一年,合成生物学在食品领域、农业领域,我们也在看相关企业,正在做背调。基因编辑我们也投了相关企业,也在持续做这一方面的调研。

到今天,生物技术的发展至少在资本触动下的发展,大家更习惯于在生物技术上挖掘很多新的方向。所以我觉得在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在各个方向上出现,当然我们的应用空间可能需要打破固有严肃医疗的疆界思维,在很多领域有更多的发展。

我们的认知疆界是逐渐被打破的,总的来说这个技术我们理解是有难度的,对新的应用场景的发现也有不少挑战。所以这也是我们后续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杨昆:在今天这个时点,重大盘还是重个股?过去几年,大家普遍看到在一些所谓的热门赛道,一波资本全部冲进去,但对产业长期发展可能会带来弊端。例如PD-1领域就造成了一定的拥挤。

再比如合成生物学领域,合成生物学当然很性感,但剥开来看,涉及的生物化工、生物发酵技术之前都存在。所以是不是每一家合成生物学企业都能抓住红利、获得相应的行业地位?值得我们思考。所以我们要重赛道更要重个股,对公司具体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的定位做细致的分析。

易琳: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医疗健康投资最有魅力的地方是这是一个技术驱动的领域。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新的技术出来,2017年国家加快对创新药、创新器械的审批速度,外加资本不断的涌入、海归回国创业,很多的新技术不断涌出来。

合成生物学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只是资本在找不到更多投资方向后不得已的涌入。坦率说,投资其实也是买卖,我们是不是能够以一个相对便宜和合理的价格投资,并且以增值的部分来实现收益。回到对子领域赛道的研究,我们不仅仅要看到这个技术是不是足够新,更要关注技术的应用以及未来商业的推广市场到底有多大,还需要市场给企业更多的论证和研究。

对于德福来讲,我们是一个中后期的基金,还是会去看这个市场对于技术、产品的认可度以及团队是不是能够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能实现突破,这是我们特别在意的部分。

2022年,我们已经交割或有待交割的5个项目,即便是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还是觉得非常有竞争力。像今年投的跟运动营养相关的一个上游企业,它真的是用了什么样的尖端前沿科技吗,其实并没有,只是在整个消费结构和人口结构变化过程中,公司通过自己有门槛的研发能力,给功能性食品以及运动营养食品提供原料配方。公司通过股东的力量,把控住了上游的资源。所以对于机构来讲,更多的还需要市场论证。

赵刚:感谢三位分享。我在技术方面补充一点,作为临床医生出来的投资人,我们对能够应用到临床、给医生和患者帮助的创新技术,一直保持巨大的热情和期待。

过去一年,我们力图向上走,向整个产品的上游和溯源走,想要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之前那么多年,大家可能比较着力于怎么去定义市场或者终端,往往忽略了源头上的一些可能看起来微小或者不那么急迫,但可能更致命和更关键的一些环节的东西。比如说材料学和底层生物技术和工具的提升。过去这一年,我们也投了几个这类项目,从结果来看,目前至少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好的,在正向发展。所以我觉得未来这些在上游更基础层面的、一些卡脖子的环节和关键技术环节的投入,会是我们持续关注的方向。

下一个问题,技术一直是大家非常有意愿聊的话题,但我们也都知道医疗是一个离不开政策和市场监管的行业,是一个特别特殊的行业。在过去这两三年,国家在医疗产业方面的各种引导政策给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影响。下面这个问题想请问四位嘉宾,在过去这一年,医疗健康产业政策的变化对各位在投资和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带来的一些什么样的思考?

黄友川:过去一年,大健康领域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国务院的健康中国2030对大健康产业谋划了一个很大的宏图。对于服务在一线的法律机构而言,我们观察到一些客户对这个政策的敏感度非常高。反馈到我们这边,需要大的政策再到地方政府落地的一些配套政策执行都需要律师给他们进行一个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并且制定出相应的、适合他们企业发展的以及借机去谋势发展的一系列举措。

政策确实会反馈出好多市场的微观层面,还没有出现的一些新产业,尤其是疫情这三年,确实也让我们改变了生活方式以及社交方式等。回到我们自己,因为疫情,我们习惯通过了互联网医疗看病,有些三甲医院会开设互联网医疗通道,我们去找相应专业背景的医生反馈病况,这种应用我相信会越来越广泛。通过这样的方式,势必给人的生活和健康带来更大的好处。

我认为未来包括在社区医疗、提升医疗机构智能化、互联网化的这种配套设施,比如SaaS软件的应用等都会有很大的空间。

林鸽:我们聊到医疗赛道时讲到政策,医疗受到的影响比较大,主要还是支付端的影响。整体而言,我们比较专注在消费医疗领域的投资,目前主要关注应用场景,包括院内医美产品、运动产品。而院内的医美产品,受政策的影响相对来说较大。

朗姿韩亚在2018年做医美医院的收购,用并购基金的模式,后面我们也深度运营。站在消费医疗领域看,2018年的这些政策,对于好的企业而言是一个利好,因为好的市场和好的监管相辅相成,底层的消费逻辑没有被破坏掉。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的医美,随着政策的趋严,整个行业规范性以及集中度有所提升。而且我们可以很轻松的看到这样一个趋势,整个行业从纯粹的营销和流量来推动的方式转化成产品和服务来推动的方式。

近三年国内的医美专科医院,整个耗材和产品的成本占比实现了翻番,这是为什么我们后面要去投消费医疗产品的原因。我们发现产品端随着消费者心智的成熟都在提升。这两年功能性护肤赛道非常火,因为在化妆品原料方面国家出台了很多规范政策。

如果政策处于引导行业朝着更加规范的发展,我认为这个政策对行业整体而言都是长期的利好。政策对我们而言更多是投资方面的机遇,而不是困扰。

王海蛟:首先,过去三年,医疗健康产业从全民做了一次医疗知识的深度普及,长期来看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有利。从大数据上来讲,5%的人会得病95%并不会得病,所以过去没有那么多人关注医疗。但过去三年,几乎百分之百的人天天都在关注医疗,这是一件好事。

从舆论来看,虽然最近一年负面的声音变多,因为很多时候把医疗工具政策化,所以导致了它产生了很多负面的情绪,但医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是一件好事。

第二,过去一年医疗行业一直是持续强监管的行业,在2022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政策对这个行业的影响进一步加大。我们能看到很多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往往取决于政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也要经常看新闻联播了解政策。

此外,我们可能更关注在中国本土市场上真正的刚性需求有多强,因为这种往往能够影响的是刚需性并不是很强的产品,比如由于传统文化当中的一句俗语就会影响它的需求量,从而改变业绩。真正刚需性非常强的并不因为限制使用,用户就不用了。从中国投资市场来讲,我们更需要关注临床刚性需求的变化。

还有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我觉得预防产业、诊断在中国还有很大的空间。因为大部分人知道居家自检是怎么一回事,在有如此广泛的群众认知基础上,我想这种应用场景也可能会继续拓展。治疗领域,科伦药业超90亿美金的海外授权,康方生物50亿美金的的海外授权,过去1年多大家认为生物医药有巨大的泡沫,但从这些实实在在的交易案例来看,至少在me-better创新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一些行业内国际巨头的认可。从这方面来讲,我觉得治疗领域会从这个业态中重生,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

最后,康复领域取决于人均所得收入是不是持续的增长或者高速的增长,才能有比较大的机会。

周毓:政策对医疗行业的影响较大。我们在具体的做法之间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大家知道医疗行业,监管从“722”开始,包括支付、医保砍价的政策,美国和日本都走过这样的路可以参考。

第二,无论政策怎么变,我们始终相信对行业、对国家有好处。所以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参考这些政策,但并不围绕这些政策来进行投资。我们很多的产品已经走向海外、欧洲,实际上对中国的影响没有那么大。我们都是从临床出来的,从一个科研到临床应用,真正造福患者,实际上这中间充满了太多的曲折。

围绕前面的话题,我们不是太去追逐热点投资机会的机构。我们要回归行业本质,真正能解决问题。政策、投资机构以及二级市场对我们有影响,但不是最核心的影响,因为我们最终要解决临床的问题,这个东西放在什么点和时间时段都是有价值的。

赵刚:我非常同意大家的观点,这个行业有很多变化,但有一些东西又是不变的,政策对行业有影响,它的本质还是为人民生命健康而服务的。

今天的讨论也快接近尾声,最后一个话题留给各位,请大家对未来、对明年做一个预期,给自己的一个期许。如果今天聊完之后,明年有缘能再坐在一起,可以把珍藏的时光瓶拿出来,看看我们兑现了多少?

周毓:说到未来的期许,我希望疫情的影响早日过去,生活健康,早日回归正常。

易琳:今年台上最后的一句话,一是给我们投资人,过去三年大家都非常不容易,但还在不断积累或者还在不断挑战底线坚持跑的投资人,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非常好的未来。

还有送给创业者和合作伙伴企业的一句话,疫情真的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困扰,但同时一定也是弯道超车的好时候,我们一定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基金每个礼拜都会去反复研究政策,相信在专业基金的拥护和保护下,生物医药产业还是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杨昆:近期疫情“后遗症”还将体现,估值和泡沫压力仍然存在,这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可能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我们相信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中国的市场如此之大,国策也决定了我们需要自主创新。

我们认为短期泡沫会被挤压,长期会有更长远、美好的明天。作为投资人,期间我们要精修个股、精挑细选,发现和陪伴优秀企业,做好自己的工作。

王海蛟:2023年的主旋律是筑底和重构,所以希望大家抓住机会,也能够回避掉风险。

宋高广:过去三年大家都挺不容易,台上的八位以及很多创业者,我们到了该释放该绽放的年纪,过去一年对我个人也是一样,一直希望寻找到一个抓点,把很多事情做得更扎实,但对很多事情的影响是无奈的。明年开始我们也会慢慢从低谷走出来,期待更好的未来,尤其是医疗健康领域,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林鸽:2023年,我们认为整个消费医疗行业现在整体估值还是很高,2023年的工作重点是去做一些产业整合的事情。尤其是随着疫情的复苏,整个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我们希望多找到一些优秀的创业公司,满足消费者在快乐、健康等方面的需求。生命健康质量的满足会有很多种维度,相信有很多我们可以去做的事情。

黄友川:作为律所,我想跟投资机构还有创业者讲两句话,第一做好规划,未雨绸缪。大健康产业充满挑战也充满风险,所以做好规划,明确我们未来要研究哪个领域,做好哪些布局,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前进更有方向。

第二句话,做好合规,行稳致远。总体来看,政策对整个行业的影响还是非常正向。我觉得无论在哪个市场、国家、地区或行业合规都非常重要。只有合规,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稳,锦天城愿意助大家一臂之力。

赵刚:疫情三年,不管个人还是医疗行业都承受了很多。我希望医疗产业能够回归本质、回归到服务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提高大家的生活质量,能够更加长寿而快乐的生活。不管是我们的产业从业者,还是在座的各位投资人和机构都能够回归初心和本质,我们的整个产业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也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今天我们在此畅聊,很多的话题、见解和期许待来年再回忆、交流和展望。谢谢大家!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医疗服务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