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这届年轻人社交圈里没有亲戚

独生子女超2亿,亲戚逐渐消失,朋友将是最亲的人?即便是当下,在大部分年轻人的印象中,亲戚也只是一个彼此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最近《隐入尘烟》成为现象级传播的电影。

大家在剧情讨论之外,开始二创,甚至开始拿着放大镜在电影中找导演李睿珺的亲戚。

这部讲述两个苦命人被亲戚疏离命运多舛的电影,背后却是导演为了省钱,毫无保留的拉着自己的亲戚们集体演出。

虽然这样的亲戚关系让人羡慕,但是观影的年轻人却并不能共情,因为他们早就和亲戚“断亲”。

“我结婚也不会通知亲戚的。”

和朋友聊到“断亲”这个话题时,离开山东老家独自在北京打拼的雯雯这么说。

雯雯自己从来没有刻意做出“断亲”的行为,但现状确实是与一部分亲戚是“完全断联”的状态。

对于雯雯这样的95后来说,朋友是长大后可以选择的家人,亲戚也是可以选择的。

“已经变味的亲戚还不如一个楼下的门卫大爷。”

从大学毕业到外地工作之后乘淇才发现,真正脱离了一大堆亲戚的生活圈后,闲言碎语以及鸡毛蒜皮的小事统统消失了,生活变得更自在。

偶尔与朋友相聚、不用特意费力维护的邻里关系、热情的驿站老板,就连上下班遇到的门卫大爷都比亲戚来得更亲切。

肉眼可见的是,随着生活结构的改变,亲戚的概念在年轻人的眼中开始变得“模糊”,相对于朝夕相处的同学、朋友、同事,亲戚似乎更像是邻居一般的存在。

《半月谈》曾报道,如今亲戚之间互动、交往越来越少,年轻人“断亲”现象普遍。很多90后、00后,基本的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己都没有兄弟姐妹,他们二代就更没有表兄弟姐妹了。

亲戚概念逐渐淡漠,亲缘关系黏性几乎丧失,对现存亲戚之间的互动几乎失去兴趣。

这一现象被概括为青年“断亲”。

现在的年轻一代,特别是“00后”年轻一代,对于和亲戚的来往根本都没有什么概念,成为“陌生但有关系的人”。

当代中国的家庭结构、居住形态、社会资本、情感需求、生活方式等变迁,改变并催生了新一代青年群体的亲戚关系认知方式。

年轻人的圈子没有亲戚

打开短视频品牌,社交网站,我们搜索“亲戚”,网友们关心的话题都是“亲戚找我借钱”“亲戚道德绑架”“亲戚的冷嘲热讽”……的负面讨论。

似乎“亲戚”都成了拿着针的容嬷嬷,专门找茬挑刺,让年轻人们不痛快。

“不需要亲戚”似乎已经成为了大部分年轻人一致的想法。

一年见面不超过一次的亲戚、安静的家族群以及躺在列表里,一年都没有一次联系的三姑六戚,要多陌生就有多陌生。

就连朋友圈屏蔽亲戚,都已经成为常态。

更直白一点说,在年轻人的眼里,那些通过一层比一层浅薄血缘构建起的亲戚关系网络价值,已经在日渐缺少往来的过程中被严重弱化了。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年龄越小,其与亲戚联系越少。

18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基本不怎么与亲戚联系”;18—25岁、26—30岁的“90后”年轻人大多数人只是“偶尔与亲戚有联系”。

30—40岁的被调查者,超过55%的人平时与亲戚“偶尔联系”,只有30%的人与亲戚“经常联系”;40—50岁的被调查者,66.67%的人与亲戚“经常联系”;5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有50%的人与亲戚“经常联系”。

而绝大多数的“90后”及“00后”的年轻人,家里如果没有事情就几乎不与亲戚联系。

准确来说,从成长轨迹来看,大部分年轻人都与亲戚处于边缘状态。

首先,进入了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型的社会之后,中国人的社会资本网络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

其次,互联网让“00后”年轻人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传统的走亲访友这种方式,长辈们并没有“传递”给他们。

甚至可以说,互联网抢占了青年世代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潜意识里的交往惰性

更客观的来说,父母辈逢年过节走的亲戚,都是从小一起生活长大的兄弟姐妹,以及共同父母亲的亲兄妹。

在血缘与传统观念的加持下,这些成为了父辈为数不多记挂的亲人。

但如果以当下的生育环境看,从计划生育开始一胎化,绝大多数八零以后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最近的兄弟姐妹关系都是堂的和表的,这些亲戚从小就不生活在一起,远不如同学朋友亲,在缺少感情联系的背景下,这种血缘关系被经济社会的发展慢慢稀释。

为此,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如今亲戚的仅仅是存在于微信列表里。

从“走亲戚”到“靠亲戚赚钱”

年轻人深谙互联网的流量密码。

他们和亲戚不熟,但是却知道拿亲戚的话题,去共情换的流量。在社交平台随意检索“亲戚”相关的视频,播放、互动都是十分给力。

为什么吐槽亲戚能引起共鸣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生活方式也不再像过去农村那样,需要亲戚间互相报团来捍卫家族成员的利益了。

在过去,亲缘关系十分重要,扩大家庭会极力地维护一个大家族的血缘联系以提升整个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这一点我们从古代的大家氏族、宗族观念里看的十分清楚。

《知否知否》中,关于家族同气连枝的观念就贯穿剧集的始终。

那时候,远亲胜过近邻,想方设法攀亲戚是一种生存智慧。

除此之外,亲戚的另一个作用就是生活上的帮扶。

以前的农耕时代,春耕秋收都是最忙时候,亲戚们的协作互助可以极大提升效率。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一辈们仍然坚持着维系亲戚以及邻里的关系,除了这是时代留下来的习惯以外,也是在为子女日后婚嫁攒人情。

在农村,婚丧嫁娶的这样的大事上,都需要亲戚邻里帮衬。同样的,对于以前的人而言,没有亲戚分担一些繁杂的琐事,这些场面的事就不能体面。

就连手头紧急用钱,生病需要人照看几天,需要借工具之类等等的零碎小事有亲戚帮忙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在这些基础上,逢年过节走亲戚,最主要的是对这一年互相帮扶的感谢,也可以说是联络感情。

现在,随着治安和法制的进步,让解决这些利益冲突的办法都开始有章可循。

原本的血缘联盟不告而破,我们年轻人就更难体会到上一辈人在那些纷杂的利益纠葛中同仇敌忾,团结一致的亲情了。

简单来说就是,主要是没有了工业社会,亲戚之间的互帮互助联系减少。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这是社会的进步,大家也更独立自主了。

事实上,这也是迈向工业社会的标志,大宗族瓦解成小家庭,因为宗族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利益关系。

数据显示,过去40多年来,中国超6亿人口陆续从乡村迁移到城市,超2亿人口实现了跨省市的居住流动。

高度的流动性,减弱了共同记忆的建构,许多从前朝夕相伴的亲戚关系,演变成了逢年过节匆匆相聚、节日一过各奔东西。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居住地的迁移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人们对亲戚的需求开始淡化。

而情感依托依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之一,于是在依托亲戚的情感减少的同时,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朝夕相处的门卫叔叔阿姨等日常生活中人关系可能正在变得更好。

如今,相对于老一辈,年轻人实际上有自己的方式,把这种寄托抒发出去。

地缘代替血缘成为可能

最明显的是,在90后、00后的成长过程中,建立在学缘关系上的同学校友,建立在地缘关系上的邻里朋友,取代了“不在场”的亲戚,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索。

但也有观点认为,年轻人对亲戚的需求,会在某个节点上回归“需亲”的本质。

过去质疑80后、90的声音言犹在耳,认为“80后”是迷失的一代、“90后”是垮掉的一代一般,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80后”“90后”大部分人早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和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所以,所谓“00后”“断亲的一代”的说法,假以时日,等到他们成为家庭的核心纽带时,可能也会唤醒亲缘关系,成为家庭的核心守护者,承担起亲缘关系维系者的使命。

但也可以说,与亲戚关系的割裂,是从地理开始的。

随着大学扩招、大批的乡村或者郊区建设成城区、农民进城后,由农村人口转入城市人口每年逐步升高后。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

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很显然,在城镇中的人们,需求大多数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例如婚庆。如此一来,即便是同城,亲戚走动也会变少。

此外,在晚婚少育的社会背景下,亲戚也在间接变少。

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独生子女已超过2亿,其中90后所占比例*。到2020年,全国独生子女家庭总数已接近2亿户。

另一方面,在结婚率低下的加持下,“少亲效应”将会更加明显。

根据《结婚产业观察》整理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季度共有210.7万对新人登记结婚,同比下降1.17%。

综合来看,对于90后、00后,甚至10后的年轻人来说,对亲戚需求的淡化,更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过程。

即便是当下,在大部分年轻人的印象中,亲戚也只是一个彼此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互联网那些事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社交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