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转行的互联网大厂人,都去哪了

当处在稳定的工作状态时,愿意主动跳出舒适区,去迎接新挑战的还是少数,转行只是大部分年轻人不得已而为之。

不转行迟早被取代,

因为你的不可替代性没有那么高

局势变了。

当大批应届毕业生还在颇具规模地等待各大互联网大厂打开招聘的大门,一些拥有3-5年工作经验的大厂人已经决定“出逃”了。

28岁的顾魏正是其中的一员。

做了四年的互联网运营工作,从活动到产品以及商业化项目,顾魏能明显感觉到整个互联网的态势总是“始料不及”。

“其实去年社区团购、出海业务都是风风火火的,但是今年的整体形势就是不太好,所有的APP流量增长其实也感觉已经到了一个瓶颈的地方。”顾魏对职业发展的前景开始担忧了。

不仅如此。

作为mentor,经常与实习生简历打交道的顾魏发现,“两年前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普通的本科学生,到现在看到的简历已经是研究生是基础(标准),实习经历也是5段起步,没有大厂的简历一般现在是连看都不看的。”

看着这些含金量十足的实习简历,即将满5年工作经验、却是非管理层岗位的顾魏,也陷入了工作焦虑,“你可做的工作不可替代性没有那么高。”他感觉自己迟早会被一批又一批“后浪”所取代。

他动起了转行的念头。开始密切关注起了各行业的发展动态,尝试给自己寻找一个全新的落脚点。

“天天都收到很多焦虑信息”。在看了各式各样的相关报道后,“在未来几十年,芯片这个方向一定会重点去培养,而且现在这个方向的很多公司都在做出一些东西,拿到很好的融资,然后可以被市场认可。”

敏感地捕捉到这些信息后,顾魏也将靶心指向了这里,并确信,未来三四十年,科技行业一定会被投入精力和资源。

这组数据或许可以证明他的前瞻性——据脉脉《乘势而上·人才流动与迁徙2022》报告(下称《报告》),主要的新经济领域人才供给均明显上涨。涨幅较高的行业分别为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人工智能及新生物医药。

顾魏开始通过各大科技媒体了解了这些行业的咨询与动态,“我的想法是先慢慢地融入进去,了解人家是干嘛的,如果想转过去的话,看看自己有哪些点可以贴过去,然后再实现一个行业的跨转。”

而顾魏的选择,也成为了一部分年轻人在当下就业环境中的缩影。脉脉《乘势而上·人才流动与迁徙2022》显示,当数字化转型进入加速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智联招聘《2022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也表明,就业机会多、薪资高的行业,始终对人才,尤其是年轻人的吸引力依然较高。

同为互联网金融从业者的小栗也在寻找足够有前景的新机会。

“最近的大环境,互联网产业园越来越多,而且政策也收紧了。尤其是在金融这方面,之前做一些跨境支付的政策都比较严格,在国外也是受到了一些限制。”又赶上了公司的瓶颈期——融资失败,作为金融风控专员,她决定跳出互联网金融。

在小栗看来,互联网人目前都正在处于“忧思”的状态,“可能是互联网人接触的信息面比较大”,在面临行业的颠簸、重创与消失后,大部分年轻人也开始未雨绸缪,寻找新风口和新机会。

她开始四处寻找新的方向。同事给她推荐了新能源汽车这一行,“新能源这种科技类的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风口,加上国家扶持,它的发展态势也都比较好。”

互联网人的职业敏感度与拥抱变化的观念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但也不可否认,当处在稳定的工作状态时,愿意主动跳出舒适区,去迎接新挑战的还是少数,转行只是大部分年轻人不得已而为之。

27岁的鲸鱼,哪怕经历了教培裁员,也没有在*时间想过转行这件事儿。

失业一段日子后,那些能叫上名字的教培机构的HC日益缩减,发展态势也不尽明朗,鲸鱼去了一家线下的小型教培机构,“但是非常不正规,也压榨员工,老板给我的感觉也非常不好”。那一刻,她才决定“转换赛道”。

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做好了转行的打算。脉脉《报告》显示,在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经历了被动离职后,有41.5%的职场人选择换行。

当然,也有23.5%的人选择考公考编。在行业遭遇重大变化后,这些年轻人迸发的*个念头还是——拿个铁饭碗,走进宇宙的尽头。

毕竟转行,可没有听起来这么容易。

下定决心转行,

比下定决心裸辞还难

“转行”这一念头在工作七年的建筑行业从业者郭七七的脑海里盘旋了一年多,始终没落地。犹豫的点有很多,郭七七说,“因为这个行业不管怎么差,总有人站在这个行业里面,拿着一个比较好的薪水、地位、成就。你走出这个行业,首先可就要承认你是一个失败者,你不想跟这些人竞争。

还有就是舍不得在这一行所积累的。毕业于建筑学专业的郭七七,从本科起,就进入了建筑领域。“时间也花出去了,留学的钱也花出去了”,她也会对之前所有的累积付诸一炬而可惜。

一位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也对此深有同感。想到自己用了四年的时间,在为“高考填志愿时犯下的错误买单”,他只觉得白白浪费了自己美好的大学时光。

大二时,看到身边学长学姐的出路大部分都是工地,这位土木人就萌生了转行的想法。可想到自己为专业知识与一门一门的考试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以及家人再三地劝说,他又陷入了两难,“我要是转行,我学的东西不白瞎了?再坚持坚持,说不定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呢?”

下定决心转行,对于年轻人来说,比下定决心裸辞还难。“转行确实不是像跳槽那样决策成本比较低,因为转行你确实要去舍弃一些东西,然后去迎接新的变化。”顾魏总结道。

而这种新的变化,充满着未知与不确定性,就好像和自己的未来签订了一份对赌协议,不知道自己是否选对了行业,甚至是否选对了公司的你。

哪怕是在2016年已经有过一次从营销岗转到对外汉语教师的经历,小七再次决定转行时,也难以避免这种焦虑,“*困难就是不太知道转行能不能找到机会,也不知道之后能赚多少。”

“隔行如隔山”这句话似乎也在每一位决定转行的年轻人身上得到了印证。

互联网从业5年的郝多一,从基层员工做到短视频项目组的管理,他把互联网思维植根于自己的内心深处。却也导致他在迈进自己的新领域——虚拟偶像行业时,“会拿自己之前的那一套方法,还觉得自己很牛逼,但说实话,它并不适用。”

听起来,转行这条路似乎给年轻人设立了层层关卡。但这真的可以称之为阻碍吗?

“我们总会把我们认为的算计的东西当作是沉没成本,其实它根本就不叫成本。”几周前,在后浪观察室的直播间里,转行经验颇为丰富的斜杠青年蒸包包的分享或许可以解答这一问题。

“比如你算的是我已经寒窗苦读了几十年,学了这个专业,我不干这个是不是亏了?这东西亏什么,你现在都没进社会,你亏啥?有的人会觉得我妈给我花了这么多学费,我现在赚不回本,是不是亏了?但如果你都不试一试你现在想做的东西,你都不知道能不能赚回本。

蒸包包觉得年轻人完全不需要在沉没成本上有所纠结,“我们无非要考虑的是,你如果现在裸辞了,你现金能不能支撑。”

所以郭七七,在受够了工作对她的打击和消耗后,决定转行的那一刻,就开始计算手里的钱足够支撑自己生活多久。直到去年年底拿到年终奖,手里的钱足够自己2022年的所有开支,郭七七有了转行的底气,“这一年就算不找工作,我就休息,也没什么担忧。”

最终,她给自己这一年的规划是,如果做自媒体有好的机会就冲一下,没有的话就躺着。

同样的,作为喜欢打谨慎牌的玩家小七,哪怕下定决心转行,也没有选择直接辞职,她不敢在脱产的状态下想方向、学东西,“得是想好了,有把握了再去辞”。

只是这种选择的后果是,小七既要坚守在之前的岗位,又要同时学习新的技能,无疑是一种煎熬。

小栗也是如此,决定转行后,她不仅要在白天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在每天晚上花上两小时的时间,甚至是整个周末,来看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资料。

累吗?她也会诚实地点头。毕竟转行意味着全新的开始,作为新行业的“白纸”,肯定要付出十倍、二十倍的努力,甚至激情要赶超正在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转行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你之前没有深入了解过,对于这一行业还是有一点陌生。”整理行业资料的过程中,小栗总会发现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心底也时不时被忐忑与挫败的情绪占据。

“但人生谁没有挫折?哪有时时刻刻都如意的对吧?努力去做就可以了。”

只要思想不滑坡,

办法总比困难多

迈进虚拟偶像这一行之前,郝多一约了很多娱乐圈的经纪人一起聊天。从日常工作聊到资源对接,再到怎么去给艺人安排日程、避免风险。“我现在做的更多是互联网+机器人,也需要对接很多资源,大差不差。”

选择了一个新的行业,就会以一个新人的身份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所以拥有行业内的人脉很重要,郝多一说。“如果没有人脉也OK,你靠百度去查,或者你有钱,你去做付费咨询也是OK的,你可以想各种办法获取到你的信息。”

也是应了那句老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他们无一例外,都向“后浪研究所”提到,转行成功的关键要素是,圈内人脉。

确定了科技行业的大方向,接下来,顾魏也开始朝着靶心瞄准。没有业内好友的他,则选择了一种更为简单粗暴的方式——

他先是逛了一圈招聘软件,找到自己知晓的那些科技公司,对照着招聘JD,看看他们紧缺什么人才。为了了解得更加透彻,顾魏还跑到求职社区上,挖掘了一些科技行业从业者,和他们虚心探讨了一番。

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顾魏会主动介绍自己想转的目标岗位是什么,需要怎样的能力模型。另一方面,顾魏也会请教这个岗位的未来发展如何,以及是否重要。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他就会进入下一步,“如果我想要去把这个事做好,我需要去准备哪些东西?”

“有时候和业内人士多聊一聊,对于整个人的成长是会有很大帮助的,他会给你指出想法中的一些问题,通过他的反馈,你自己也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在前辈的指导下,顾魏得知“自动驾驶现在还是比较偏研发阶段,很多还没有完成变现,所以他们的人才需求更多还是技术、算法这些比较高精尖的人才。”这对于运营出身的他来说,转化的鸿沟过于庞大,“所以我会选择一个原来的工作经验可以为我后续的工作有加成的阶段。”

基于此,顾魏最终敲定了自己的新领域——已经拥有一定量产能力的人工智能,从运营岗位转到了项目管理。

当然,在咨询这些热心人士前,也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否则很难获取有用信息不说,还会闹一些“笑话”。

传媒专业毕业的菜菜,决定从互联网运营转向自动驾驶时,在看技术文章的过程中,曾经问一位程序员“传感器是什么”?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场面,菜菜只觉得自己的问题很“白痴”,“相当于一个大学生问你一加一等于几?还好人家当时也不太嫌弃,还给我解释什么是传感器。”后来,菜菜就开始自学概念,对行业有了认知和自己的见解后,才会在遇到不解的问题时,咨询行业的前辈。

“就这样一点点学过来。”菜菜说。

这种入行门槛同样适配于找工作的过程中。“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企业不是说你有信心做,就可以让你做。”郝多一觉得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只做筛选,不做培养”。因此,只有拥有足够的能力,起码50%的能力与全新的岗位相匹配,才能有迈进新行业的门槛的机会。

听起来,转行这件事儿好像愈发复杂了。但人生嘛,就是在不断探索的三大命题中前进的,一是“自己想要什么”,二是“自己能做什么”,三是“哪里有机会”。

郝多一,已经拥有5年的工作经验,也始终在探索这一命题的路上。大学毕业后,他更看重的就是自己喜欢做什么,兴趣导向的他,就进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进门之后,就寻找你所擅长的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好、做精、做到拔尖。拔尖之后,你会去在你现有的认知上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做什么?然后就去做。”

郝多一觉得这是大部分互联网人的路径。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人最终的归宿都是创业,“没有人会给老板打工一辈子。”

比如郝多一身边一位互联网人从京东离职后,走向了直播带货的赛道;一位从小红书跳到字节跳动的产品经理,离职后自己做自媒体,一个月涨粉20多万……

那么问题又来了,最恰当的转行时机,到底是何时?

“当然是越早越好。”菜菜说,她的人生信条就是成名要趁早,“我非常羡慕张含韵,16岁出道,经历了三起三落,现在才33岁。”

同样的道理,就算菜菜选错了赛道,转行失败,一年之后,她也只有25岁。“这有啥呀?而且父母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我又没有对象,又没有孩子,没有什么可考虑的。”

顾魏也没什么顾虑,“趁年轻就去做,至少不留遗憾,就算在人工智能这做的不是很成功,或者转行失败了,互联网也是我的一个退路。”

如果互联网也找不到呢?我问。

“那就在想其他辙。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顾魏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后浪研究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互联网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