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上半年投资数减半,互联网「野蛮投资」时代落幕

尽管互联网投资已经度过黄金时代,但互联网巨头的相关投资在未来也仍会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只是投资策略大概率会有所改变。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互联网投资几乎和VC投资保持着相同的活跃度,甚至在特定领域中,创业者们更愿意接受互联网巨头的投资。不少投资经理还抱怨过,互联网巨头能够给到的战略资源,VC们给不到。

但今年以来的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互联网公司投资的黄金时代逐渐落幕。

从数据上看,互联网巨头的投资数量开始锐减。今年上半年,互联网头部公司的投资数量,同比减少50.9%。此外,互联网巨头们也开始缩减投资部门人数,近期,就有市场消息称,阿里战投将进行团队缩减,团队规模将从110人缩减至约70人。

互联网减少投资数量,并裁剪相关人员的原因是,投资对其业务发展的正向作用在减少,负面作用在增加。

如果说,过去互联网公司密集投资的目的是,通过投资并购谋求垄断地位后,获取超额利润。但在当下的环境与监管压力下,类似路径很难实施,弱化了互联网投资的意愿和回报。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行业竞争趋缓,巨头也不再需要通过投资、收购快速扩展能力边界以应对市场竞争。

而互联网公司投资的收缩,也是其行业近年来变化的一个缩影。

01 

互联网巨头投资数骤减

狂飙突进十年的互联网投资开始踩下急刹车。

今年上半年,互联网投资数量较以往出现了不小的下滑。IT 桔子统计了腾讯、阿里、百度 、小米、字节、B站和美团的投资并购情况,上述互联网头部公司中,2022年上半年投资数量共133起,同比减少50.9%。

不仅投资数量大幅减少,互联网巨头们也开始缩减投资部门人数。7月15日,就有消息传闻,阿里战略投资部门将进行团队缩减,传言称,此次团队调整涉及阿里战投部内地中高层人员,团队规模将从110人缩减至约70人。目前这一传言,虽未被阿里证实,但有接近阿里的知情人士称,缩减战投人员规模基本属实。

实际上,阿里收缩战投团队规模,并非个例。早些时候,字节也减少了战投部门人员,公司称将战略投资部员工分散到各个业务条线中,加强战略研究职能与业务的配合。

互联网巨头减少投资,少不了外部环境的变化。首先,随着互联网进入成熟期,互联网领域内的投资标的已经大为减少,中国互联网投资界现在就流传一句话:“现在没啥好项目,凡是能跑出来的东西早被投完了。”

当然,互联网巨头的投资并不局限于互联网领域,但在其领域中,行业普遍出现了头部公司不好投,长尾公司不愿投的现象。

用一位投资经理的话说,就是有价值的项目,创始人出于对未来的保守,此时并不急于融资扩大企业规模,这也与央行统计的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的走势一致,该指数反映了企业家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判,指数越低,说明企业对未来预期越差。按照央行发布数据,6月份该指数下降了15.5个百分点。而市面上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有多少有点瑕疵。

此外,互联网巨头减少投资,也少不了监管的影响。今年年初,市场一度传出,在某一领域具备市场统治地位的互联网公司将被限制投资,事后这一消息虽然被辟谣。但监管反垄断的大棒,也或多或少影响了互联网巨头的投资决策。

而抛开上述外部环境的变化,从互联网自身的发展阶段看,其投资策略也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

02

互联网巨头投资走过“黄金时代“

2011年,马化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发问,腾讯的核心能力是什么?他得到的答案是流量和资本。自此,腾讯投资+流量双轮驱动的发展逻辑由此奠基。而这只是互联网领域的一个缩影,实际上,2010年前后,头部互联网企业先后设立战投部门或投资子公司,“业务+投资”的双轮驱动战略,成为巨头发展业务的标配。

原因也不难理解。在行业高速发展的时候,企业*考量的是业务规模,而投资与收购成为加快业务推进的重要方式,能够使其快速占领新领域,典型如腾讯、阿里商业帝国的形成,就少不了其投资部门的合纵连横。

但随着互联网发展减缓,互联网巨头也走过了密集投资阶段。原因在于,互联网投资对业务发展的正向作用在减少,负面作用在增加。

互联网巨头投资的正向作用减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并购很难再帮助企业获取超额利润。此前,企业通过投资并购谋求到垄断地位后,往往能够凭借在市场中的支配地位,获取到超额利润,这也是互联网早期发展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在当下的环境与监管压力下,部分巨头已经被要求下调佣金抽成比例,即使通过投并策略获取到垄断地位,也很难再获取更多利益,这也弱化了互联网巨头投资的意愿和回报。

二是,投资并购为企业带来的竞争壁垒,也似乎不再那么重要。此前,互联网投资的重要目的是快速扩展能力边界去应对市场竞争,但如今互联网大部分领域竞争趋缓,巨头纷纷稳固主业,裁撤边缘业务,互联网以投资并购拓宽护城河的作用多少有些降低。

在互联网投资为企业带来正向作用减少的同时,过于密集的投资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互联网企业的发展。

首先,过于密集的投资并购行为会加大互联网公司的资金压力。当然,互联网公司家大业大,仅是单纯的投资并购行为并不会为其带来多大压力,但问题是将企业收购后,巨头需要对业务进行持续投资,而被收购的企业并不一定能带来多少业绩回报,反而会白白加大企业的现金消耗,过去几年,阿里大文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过多投资的负面作用,不只体现在财务层面,也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一方面,过度的投资并购,会加大企业管理的难度,甚至影响公司战略的执行。举个例子,阿里前些年在文娱等与主营业务关联度不大的领域进行密集投资,不仅是现金的损耗,也分散了公司的精力和业务资源,对整体业务的发展怕是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

另一方面,以投资收购的简单粗暴方式发展业务也会影响公司创新。市场上有创新,就直接买来,这种发展路径长此以往,也会使公司慢慢失去创新的能力。周鸿祎就曾说过,现在互联网巨头对创新型独角兽通常是直接收购,严重影响了企业创新。缺少创新在近几年的互联网领域也比较直观,过去几年,尽管巨头通过投并取得了可观的业绩增长,但细细想来已经很难发现互联网自身的业务创新。

当然,上述问题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仍然存在,但彼时企业有更多的容错率,并且通过投资并购带来业务增长的好处也大于投资并购产生的弊端。但如今互联网度过高速发展阶段后,就需要重新审视投资对业务产生的影响。

那么,已经度过黄金时代的互联网投资,其下一阶段应该去往何处呢?

03

互联网投资往哪走

尽管互联网投资已经度过黄金时代,但互联网巨头的相关投资在未来也仍会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只是投资策略大概率会有所改变。

首先,互联网巨头的投资策略,应该从过去以垄断为目的的投资,转向核心技术领域,以夯实自身硬科技的发展。

具体来说,互联网以垄断为目的的投资在国内将很难再出现,并且即使已经出现的投资也有退出可能。典型如腾讯陆续退出对京东的投资,阿里高管也相继从滴滴、微博等公司董事中退出。

上述背景下,互联网投资确定的方向是,将投资重点转到硬科技方向。目前类似趋势已经出现。以腾讯为例,二季度,腾讯共有10笔投资。从投资分布看,其中4笔投向先进制造领域,3笔投向企业服务领域。美团投资也有向技术领域转变的特征,二季度,美团共投资3家公司,与之前重点投资的餐饮赛道不同,美团二季度投资全部归属芯片、机器人赛道。

从过去看,在硬科技领域的投资并购也往往能够帮助企业提升技术短板。

在《价值为纲:华为公司财经管理纲要》一书中,任正非就多次表态,华为投资、收购并不是为了多元化经营,而是为了补足短板,弥补主航道的竞争力。而从华为的实际举措看,自2019年以来,华为哈勃投资(华为投资子公司)已经投资布局的70多家公司中,绝大多数都是半导体公司,而按照华为内部人士的说法,这些投资并购也有利于公司在芯片等半导体领域进行技术及经验积累。

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公司将投资重点转向到硬科技领域,也有望使其在在高精尖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国内互联网投资策略的转向已成定局,但互联网巨头在海外扩张中,投资并购仍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字节就在2022年前后,就陆续在投资了海外的跨境电商和跨境物流项目。而在海外扩张中,巨头仍将投资作为推动其业务发展的重要一环也不难理解,这是由互联网的行业特性决定的,互联网头部马太效应明显,资金的密集度和有效性非常高,利用资金优势进行投资并购有利于其业务快速扩张,而后形成业务护城河。

如果说,过去互联网巨头将投资视作其获得垄断地位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今,互联网巨头将其视作技术提升和业务补充的一种手段。长期来看,互联网公司投资策略的转向也未尝不是一件好的改变。毕竟时代变了,讲故事的方式也自然要有变化。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读懂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