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万人,这是2022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最高记录。
前无古人的不只是数字,还有他们即将奔赴的这个时代。
显然,“00后”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天降疫情、大厂裁员、平台熄火、存量博弈……
这个代表着“Z时代”最闪耀的群体,可能做梦也想不到,会以这样的开端,走向社会,走向写字楼,走向Web2的黄昏。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望此时,也许会感慨:
这前所未有的体验,将催生出未来怎样的一代?世界又会以怎样的方式重构?
这段历史绝不会微不足道。
01、“盗火者”本不属于人间
19年前的初冬早上,在纽约布鲁克林街区的一所公寓中,亚伦·斯沃茨(Aaron Swartz)被发现自缢身亡。这个顶着一头令人羡慕的发量、爱穿T恤的少年,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6岁。
你可能并不知道,这个被后人誉为“互联网之子”的家伙,12岁开发百科网站,比维基百科还早5年;14岁参与制定了我们今天都还在使用的互联网订阅RRS1.0;17岁考入斯坦福,但20岁就辍学创办了美国“贴吧”Reddit,成为百万富翁……
他原本可以比肩贝索斯、扎克伯格、拉里·佩奇、张一鸣、马化腾,成为人尽皆知的科技圈新贵,但是亚伦却孑然一身,试图突破平台的垄断,为普通人提供免费知识。
他先是以黑客技术,从联邦法院下载并公开了270万份法案记录文件,后又从期刊论文网站JSTOR下载并公开了480万份论文。尽管他坚信这些内容里保藏人类的科学文化遗产,不应该沦为资本赚钱的工具。但最终他被执法部门判处上百万美元的罚款以及最高35年的监禁。
亚伦在抗争无果后,选择自杀的方式与这个世界“断交”。
世人痛惜亚伦天妒英才、又嘲讽他过于理想主义。
然而,亚伦去世数周后,一位年仅15岁的孩子,因为阅读了亚伦公开的论文,发明了一种能提前检测胰腺癌的方法,并获得了专利。
要知道,乔布斯就因胰腺癌离我们远去。这个发现,可能让无数人的生命就此受益。
亚伦被美国特勤局拘捕后,一个名为Greg Maxwell的人在互联网上以长信形式为亚伦请命,并指出:
这些论文基本都发表于1923年之前,因此从版权保护的角度已经进入了公共领域,属于全人类的公有财产。但JSTOR平台却对每篇文章收取8-19美元的费用。
JSTOR才是对全人类文化的偷窃。而亚伦只是将福祉引向世人的“盗火者”。
亚伦去世后,他的故事被拍摄为纪录片《互联网之子》。影评人写到:“亚伦是互联网之子,却被‘旧时代’杀死”。
这是一个美国版“八扇屏”的故事。亚伦是互联网天地初开时代的“莽撞人”,他没有三声断喝当阳桥,却向世人发出叩问。他也是当代版本的普罗米修斯,我们今天所处的Web2时代,依旧在享受着亚伦创造的东西,并向Web3世界支起一扇大门。
更重要的是,亚伦的故事,像是一则寓言,回应着200年前,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瓦尔登湖》作者)的天问:“世有恶法,守之?忍而改之?或起而破之?”
26岁的亚伦·斯沃茨选择了后者。
从此,人们甚至怀疑,他如同梵高、蒙克、莫扎特一般纯粹的灵魂,是否应该属于这个人类世界?
也让我们深思,互利网到底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02、失落的文明
2003年,Neflix全体职员收到了这样的一封邮件:
“取消考勤,让员工自己决定休假的时间天数。”
Neflix CEO理德以身作则,带头开始休长假。
20年后,当我们回望这家市值已经突破2000亿美金的庞然大物,思索这套天马行空的行政条例时,依然觉得不可思议。
这套基于对员工的信任、责任与自由的工作法,至今影响深远。
这可能就是互联网曾让那一代年轻人为之痴迷的原因。
现代企业管理,不只是有更先进的模型和范式,更有对年轻人职场价值观的塑造。
这可能奠定了他们面向商业社会的基本决策依据和行为准则。
无论是Google贯以始终的“不作恶”,或者Neflix“提高人才密度” “聘用成熟的职场人”,再到国内阿里巴巴所倡导的“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以及字节跳动所强调的“坦诚清晰” “小ego,大格局”……全球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大厂员工,都在接受过去一二十年优秀互联网公司别开天地的理念熏陶。
某种程度上,它象征着“开放、透明”,奔放着创新的活力,也奔涌出无数的新“偶像”。
实际上,现代企业不仅教导员工怎么做事,也在教导员工怎么做人。排除那些无可避免的办公室政治,你可以在这些日新月异、舍命狂奔的公司里,找到个人成长的*解。甚至,你在这些公司的愿景、文化、价值观中洞察到了某种理念先进性。
当张一鸣看到某个互联网大厂办年会请女优助阵,会在社交媒体上直言“无趣”,流露出不喜欢。你必然会对这家公司超凡脱俗的*魅力倍加赞赏。
“先进的公司用飞书”。这既是一种凡尔赛,也是一种出类拔萃的筛选机制。
搁在哪怕五年前,你都很难想象,在一个文档上,可以跑着一家市值超过4000亿美金、全球10万员工的所有人和所有事。
飞书玩家大会上,一名00后介绍自己如何在用飞书开放平台做职业规划
这是过去二十年无数人投奔互联网公司的动因之一。个人财富、发展空间固然充满诱惑,但之所以互联网公司可以摧城拔寨、所向披靡,也可能来自这些更深远层次的思想先进性。
然而,作为这一代从业者的信仰,互联网似乎也在“礼崩乐坏”。江湖上不乏一些“996是福报”之类颇具争议的说辞,以及越来越多大厂的丑闻,让年轻人哑然。
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大厂不再“文明”。他们成了制造社会舆情的发动机和人人泄愤的对象。那些活在算法里的骑手,那些被挤压生存空间的小商小贩,那些猝死在办公途中的职员、那些因数据安全而被诉诸公堂却面不改色的首席执行官……大厂“黑幕”已是热搜常客。
大厂不再是创新的代名词。充斥在媒体的口诛笔伐之下,他们是在流量红利日薄西山下的“血汗工厂”。
与此同时,放慢脚步的互联网公司要在冬天寻找到*的确定性,集体的安全感,也就意味着留给年轻人的发挥空间越来越少。
大厂的职员一番自上而下的对齐,似乎只有在取悦老板时才愿意花费心机。“躺平”被迫成为*选择,“做题家”是避免在裁员浪潮中被裹挟的不二法门。
这也是现代人的工具理性。在深井中的“工具人”不断放弃自我认同,也不再关乎整体和“上下文”。
而与之对应的是,“00后”一进入职场就要面对这种种不那么“先进”的风气。
更为让“00后”难堪的是,大厂对应届生的态度开始显得暧昧。
职员人数越多的大厂,招聘应届生的比例越低
据官方数据,2021年7月到2022年3月中旬,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快手、百度、京东、网易、微博、哔哩哔哩、蚂蚁集团等12家企业总离职人数21.68万人,总招聘人数29.59万人,净增用工7.91万人,其中11家企业招聘人数多于离职人数。
但如果你要询问起某大厂,是否愿意接纳一个应届生,得到的答案则是P6以上得是博士学历。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考研报名人数也开先河创新高的达到457万人。
现实情况则更为残酷,今年全国研究生招生名额仅115万左右,超过300万人无缘上岸。
财新周刊的一期封面文章《就业大考》中特别提到了一组数据,广东某二本院校就业情况统计显示,截至今年的3月28日,该校的应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仅仅只有:13.45%。
今年4月失业率数据 6.1%,创2020年3月以来新高,其中16-24岁青年失业率高达18.2%,创有历史数据以来最高。
03、不越雷池一步
“00后”被无数份商业报告描绘成*消费潜力的宝藏。
但现在看起来,他们更像是无欲无求、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乖宝宝。
大前研一在著作《低欲望社会》里,描述了一个暮气沉沉的日本。这个时代的日本有两个基本特征:
01老年人储蓄能力很强,但消费保守。(日本的老年人临终人均资产3500万日元,约人民币174万元。)
02年轻人失去了奋斗的动力,不仅要随时面临老人离世、继承遗产税的飞来横“祸”,还要避免各种债务,尽量追求活得轻松简单。
这样的日本社会,诞生了很多被称呼为“三井人” “永旺人”的角色。其所指的就是住在三井购物中心或者永旺购物中心附近的年轻人,社交活动半径仅为从自己家向外五公里以内,成年后的朋友依然是自己初中和高中时期的朋友。
永旺商城里有ABC-MART、优衣库、NITORI等专卖店,在这里年轻人花一半的收入就能买齐所有生活必需品。而且,他们不仅仅在这里购物,就连与老友叙旧也选择在永旺商城里的咖啡厅或居酒屋。此外,永旺商城里还有各种补习班,还能提供结婚场地或是新婚旅行筹划等服务。永旺并不只是年轻人的天地,因为场地费用低,最近很多人连葬礼都在那里办。
与之相应的,这一代年轻人丧失了“大志”,也丧失了对“商业偶像”的崇拜。
孙正义、柳井正、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等这些举世闻名的企业家,在年轻人眼中成为了异类。他们拒绝成为那样的人,过那样的人生。
是因为规规矩矩的做“工具人”,所以社会暮气沉沉,没有前进和创新的欲望?还是商业社会终止了前进的车轮,致使年轻人丧失斗志?在这本书里,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他给出了解法:
让老年人对未来更有“安全感”,敢于去花钱,而不是守着存款,并把他变成年轻人的负担。
问题在于,日本的老年人为什么如此趋于保守?
04、消费时代的工作伦理
日本战后重建的过程,很多人耳熟能详。简述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引自:大前研一《低欲望社会》
上一代日本国民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延续到了他们退休之后。这种工作态度,正是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注入到了工作者的内心深处。
与之相应的不安全感也就随之诞生。年老之后的他们显然对于消费不是那么热衷,因为他们曾经经历过制裁,经历过那些不确定性以及习惯了勤恳工作的道德优越感。
手中的储蓄是让这一代日本民众*安全感和优越感的事情。但他们并未思考过,那些被他们制造出来的大量商品正让小辈年轻人在充满诱惑和无力消费之间徘徊挣扎。
两三代日本人被夹在工业时代通往消费时代的“夹心饼干”中。低欲望、无大志的背后,更是不同年龄层对工作认知的变迁。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这部著作,向当今的社会阐明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
今天的穷人并非“失业者”,而是“不消费的人”。
在“90后”、“00后”的心智中,过去由于没有工作机会而发愁、甚至带有负罪感的心理感受会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差异。
无力去支付自己心仪的产品所带来的那种挫败感,远远要胜于银行存款的大小。
不只是一点点负面情绪,引发的连锁反应还有很多。包括今天年轻人对“无聊时间”的无法忍受,对工作审美的新需求,喜新厌旧的加快,以及无法对工作保持热忱和从一而终。这都是当下年轻人的关注点和焦虑点。
但很可惜,在日本社会并没有很好的完成两个时代轨迹的接驳。
05、不做机器人的助手
改变还发生在美国。
2021年是舒尔茨重新回归后最为头疼的一年。因为他发现,星巴克的年轻员工开始“造反”了。
去年12月,星巴克位于纽约布法罗的一家门店正式加入了当地“工会组织”,这是星巴克创立以来*家成立工会的门店。工会对星巴克*的不满,源自年轻员工不愿意只做一个按照标准化流程制作咖啡的工具人,而是希望能给顾客冲调一杯充满创意和灵魂的手冲咖啡。
星巴克是咖啡门店体验标准化的集大成者。正因为如此,它能够在全球82个市场,拥有超过32000家门店。舒尔茨的理念是,当你拥有全自动咖啡机,就可以通过半天时间的培训,让一个职场小白瞬间成为合格的咖啡师。
然而,冲突的是,美国年轻一代更热衷于TikTok上面那些更能激发消费欲望、充满社交属性的视频内容。而操纵机器做一杯咖啡,对他们而言显得是那么枯燥乏味。
而在疫情之下,本来就陷入用工荒的星巴克,还要不断照顾年轻职员的新想法。即便是身经百战的舒尔茨,也要去适应。
有媒体评价称,星巴克即将从“讨好资本”向“讨好员工”转身。它终止股票回购计划,并拿出2亿以上的资金,用来提高门店员工薪酬福利。
美国消费行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能源自一个千万里之外的一款跨国App。它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塑年轻人的就业观念。撬动这一切的变量显得越发不可思议。
是的,想要喝手冲咖啡的不只是苏大强。这是全球消费升级的新变化。而年轻人,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征服那些从未有过的挑战。而不是甘心成为机器人的助理。
特别是这个物理世界逐渐自动化、智能化的今天。当机器越来越像人,年轻人如何才不会越来越像一台机器?
06、easy come,easy go
B站近期发布了《2022青年求职行为洞察报告》。在这份报告中,88.1%的“00后”愿意或正在尝试灵活就业,视频UP主是“00后”最想从事的新兴职业。而从B站投稿量及搜索量中增长最快的职业,则包括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员、密室NPC、剧本杀编剧、脱口秀演员。
互联网行业的就业意愿逐年降低
技术革新让越来越多行业去中心化,瓦解了传统一样上的公司与职业
是的,尽管在李诞和笑果喜剧,以及《吐槽大会》那些爆款IP大放异彩之前,脱口秀在中国都很难称得上是一个行业,但依然无妨有2亿人追捧。
同样,UP主恰饭或者网红主播,也将是Web2时代最后一抹斜阳下的余晖。这群“90后” “00后”为代表的主力市场,多少年后回望,也可能看到了自己的夕阳红。但无论如何,那些如日中天异军突起的新星们,是互联网奉献给这个时代*的礼物。
除了“买买买”,年轻人的活力都释放在内容创作上。至少证明了这个市场依然有充足的表达欲。这背后则是消费社会另一种审美情趣的折射。
传统意义的工作教导我们日拱一卒、延迟享受的意义。但消费社会追求的*体验,没有任何延迟的理由。
“延迟只会导致浪费机会。”《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的作者齐格蒙特·鲍曼认为,消费世界不允许无聊的存在,“在欲望被安抚之前激发新的欲望,在因占有而感到厌倦、烦躁之前替换新的猎物。永远不出现厌倦——这才是消费者的生活准则。”
这也是我近期在整理大佬言论时,发现的最有意思的一条评论:
张一鸣10年以前豆瓣读书笔记下面,有人风趣说道:难以想象这么一个推崇延迟享受、源于律己的人,会做出摧毁所有人意志力的产品。
种种迹象表明,年轻人的喜新厌旧,让无数消费品公司如同坐过山车,忽而一夜爆红,忽而死透凉透。
没有永恒的时尚。除了新冠疫情,似乎任何的流行都是朝花夕拾。
如同里卡多·佩雷拉(Ricardo Petrella)所言,目前的全球趋势是“通过大幅减少产品和服务的寿命,以及提供不稳定的工作(灵活兼职),将经济导向短周期和不确定的生产”。
因此,那些流行词汇耳熟能详也就不足为奇。什么饱和攻击,往往是因为很快就被人遗忘,因此要在有限的产品生命周期尽*可能的释放品牌影响力。
“90后”喜欢取悦自己,而市场则喜欢取悦缺乏稳定性的年轻人。所有企业都在变得敏感而脆弱,就连生产都要变得更加柔性。SHEIN也像投入海外的一粒“神药”,在全球年轻女孩的拇指操纵下,驱使中国广东、福建的服装工厂开足马力,把库存周转天数提升到跟ZARA一个水平。
而流行过后,流量指挥棒又会伸向下一个目的地。
07、正视存量的意义
数据统计显示,“00后”人口比“90后”少了4700万。
互联网人口红利一直以来都是大厂的增长共识。
但能够一开始就真正把问题看穿看透的,少之又少。
从今年阿里巴巴的内部分享中,我们似乎能明显感觉到变化。
“从流量到留量”,“鼓励品牌跨品类增长”,“培育10个会员数超过1亿的超级品牌”。
腾讯的私域流量,也在寻求新的突破。
从拉新率到转化率,从工具产品到深度运营,从单纯的GMV到用户价值总量*化。
甚至所有大厂都在提全域。天猫是希望从交易场域扩充到种草场域;抖音电商是希望从兴趣推荐场域扩充到货架交易场域;腾讯希望从私域走向公域。
所有的加法和乘法,都是大厂的指挥棒。挥舞的下一个方向,将全力压在ALTV和ARPU值上。
这也许就是规模化的必然过程。
与生物网络近似,互联网天然具有规模扩张的“填充性”。也意味着网络触角必将延伸到它所服务的整个系统的每个角落。如同毛细血管会不断地缩放、分形,以达到身体的每一寸。
这是内卷的开端,也是从业者重新正视“存量”机会的契机。过去二十年顺风浪,鲜有人专注于在蓄水池里下文章。
但你真的以为抖音之所以有爆发力,是因为它流量大吗?
恰恰相反。而是因为它存量大。
7亿日活不是抖音最孔武有力的地方。而是它7亿日活之下,日均使用154分钟的时长和每天7-8次的启动数量。
所以,莫要当“00后”是韭菜,是增量。从一进场,就要视若珍宝,把他们呵护好。从每一分每一寸去倾其所有。如同一段男女关系,做好忠犬,拼命跪舔,带着笑与泪通往年轻人的心灵深处。
08、Web2,诸神的黄昏
“弱者需要隐私,强者须要透明”。维基百科创始人阿桑奇在其著作《密码朋克》中说道。
阿桑奇指出,如果说互联网诞生的愿景是构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那么现实却在走向“反乌托邦”。“弱者没有隐私,而强者更加不透明”。
Web3是否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新世界?无人笃定。
张小龙在评价这个充满诱惑的未来时,也说道:Web3可能是虚假的狂欢,但Web2留下的是真实的失望。
今天,大多数互联网从业者都走到了时代的边缘。这里似乎有一道透明的屏障,看得到彼岸,却无法直接穿越。
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可能是Web2最后的余晖,或许也可能是Web3最初的雏形。
“00后”的一代有机会顺势走进这个新的容器。
当这些年轻人站在时代的拐点上,见证了Web2盛极必衰、糟糕透顶的结局,也许他们的心流里会注满想要改变这个景象的动力和欲望。
“不earn不是Web3。”这一代年轻人注定是要夺取“权益”,不再像前人一样倾注更多的血汗,却白白便宜了比比划划指挥交通的所谓的平台。
这也是为什么Web3会让人兴奋且充满诱惑。它有机会让那些互联网的既得利益者,在瑟瑟发抖中迎接变化、一边撕裂一边成长。
总之,这是又一轮新贵与巨头之间的权利互博。平台在称霸了整个互联网黄金三十年后,考验他们的是能否继续保持开放与进取。
当然,这个过程少不了血与泪。如同被“旧时代”杀死的互联网之子,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是Web2黄昏最写实的注脚。
谁都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但请切记,技术是中立的,而故事是轮回的。Web1和Web2都希望建立在新技术上,对上一代互联网加以修正。但带来希望的同时,也产生灾难。
因此,Web3并非*的无懈可击的。它也只是技术创新在朝着初心不断自我矫正的产物。只是这一棒注定交给了“00后”手里而已。
“This is for everyone”。把万维网无偿奉献给世人的蒂姆·伯纳斯·李曾说道。这句话送给即将走向职场的“00后”,也送给为Web1和Web2奉献过青春的你我。
让我们重新凝视这个时代最伟大发明背后的真谛。
21076起
融资事件
4358.12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589家
企业
3213家
涉及机构
509起
上市事件
6.27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