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证券界“铁娘子”之称的史美伦,最近有两则重要动态:一是和杨小蕾一起加入蚂蚁集团董事局担任独立董事;二是继2018年之后再次入主港交所担任董事会主席,任期至2024年。
联想到这两个重要人事变动发生的时间是如此接近、和二级市场的联系又是如此密切,就不由得让我们的脑海里重新浮现蚂蚁的*梦想:上市。
6月9日,彭博报道称相关监管机构态度软化,有望重启针对蚂蚁上市计划的讨论。受相关消息影响,阿里巴巴美股股价盘前直线拉涨5%,此前一度跌5%。
诚然,在IPO计划搁浅之后,蚂蚁的日子并不好过。
在刚提出IPO的时候,蚂蚁集团市场估值达到2800亿美元的*,当富达投资给出的最新估值只有780亿美元,缩水近三分之二。与此同时,监管仍在收紧,国内的京东科技、国外的Klarna Bank AB和Bolt也正经历上市受阻、融资遇冷、估值下滑等一系列冲击。
但好在,蚂蚁一直在积极调整。未来一段时间,对内继续进行合规化改革、规避监管风险,对外扩展新业务、增加营收来源以减轻对现有业务的依赖,是蚂蚁集团最重要的两项工作。
新的征程已经开启,蚂蚁的上市梦还能实现吗?
邀请证券界“铁娘子”出山,蚂蚁有望重启IPO?
近日,蚂蚁集团官网更新了一系列管理团队变更消息,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增加了杨小蕾、史美伦两位独立董事,春华资本创始人胡祖六则不再担任独董。这一次人事变动之后,蚂蚁集团的股东代表董事从3位减少到2位,独董占比则上升到50%。
当然,这两位新晋独董中,最受关注的是有证券界“铁娘子”之称的史美伦。
史美伦在业界的地位和名声非同一般。
2001年,史美伦曾受国务院邀请出任证监会副主席,是扫清A股内幕交易等不良之风。而在今年6月6日——也就是加入蚂蚁董事局数天之后,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正式任命史美伦为港交所董事会主席,任期至2024年。
要知道,这已经是史美伦第二度掌管港交所。2018年,她曾接班周松岗成为港交所改制上市后首位女性主席。而在*主席任期内,史美伦曾主导修订港交所上市规则,为同股不同权企业在港上市大开绿灯,进一步盘活境外资本,被业界视作港交所25年来*颠覆性的改革。
由于史美伦在业界拥有传奇的经历、深厚的背景和极为丰富的人脉,外界普遍认为她将为蚂蚁集团在资本市场的运作打开全新想象空间。再联想到这两个重要人事变动发生的时间是如此接近、和二级市场的联系又是如此密切,就不由得让我们的脑海里重新浮现蚂蚁的*梦想:上市。
只不过,事情的发展或许并不会太顺利——尤其是过去这一年多的业务流失和估值暴跌,给蚂蚁集团的未来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在刚提出IPO的时候,蚂蚁集团市场估值达到2800亿美元的*。但根据彭博整理的最新数据,多家华尔街大行已经大幅降低对蚂蚁集团的估值预期。
其中,全球*资管机构贝莱德将其估值下调至1740亿美元,全球*对冲基金桥水在去年年底给出的估值是1800亿美元,最悲观的富达投资更是只给出780亿美元,较*期砍去近三分之二。
在估值暴跌的同时,资本大鳄对蚂蚁集团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今年1月份,国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国信达宣布撤回对蚂蚁消金的60亿元增资计划,不再参与后者的新一轮股权认购。在此之前,蚂蚁消金公布了向增资认购方增发注册220亿元资本的计划,除了增资110亿的蚂蚁自己之外,中国信达就是*增资方,其他参与者还包括舜宇光学、博冠科技和渝富资本等。
中国信达的退出,以及一众投行的“压价”行为,都表明蚂蚁集团在资本市场已不像从前那般受宠。
而蚂蚁集团估值的暴跌,和业务开展状况息息相关。
根据阿里的最新财报,蚂蚁集团上一财年经营利润、收入都出现下滑,扣除海外投资收益之后的同比跌幅超过20%,利润总额据测算不及470亿。在最糟糕的第三季度,蚂蚁经营利润环比降幅更是高达40%。
在利润下滑的同时,蚂蚁集团的管理资产规模也出现收缩。由于花呗、借呗等项目相继启动品牌隔离,相互宝、金选投顾等敏感项目逐步关停,据中信证券测算,蚂蚁集团管理资产规模在过去一年大幅下滑超过18%。
尽管深知会对营收、利润造成重大影响,但蚂蚁集团也明白向这些敏感业务开刀是势在必行。其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外部环境对蚂蚁集团以及整个互联网科技金融行业也依然不够友好,尤其是来自监管层的压力。
科技金融行业整体遇冷,监管仍是一大挑战
客观地说,和蚂蚁此前筹备IPO的时候相比,互联网科技金融市场变得更加复杂。
一方面,市场规模仍在进一步扩大,增速也已经触底反弹。根据赛迪顾问提供的数据,2020年市场规模增速跌至5.5%的低谷,但随后两年反弹至17%左右,预计到今年年底整体规模将达到5423亿,较2017年接近翻倍。
但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对这一敏感市场的管控继续加强,这也是导致独角兽上市/融资受阻、估值下滑的重要原因。
去年1月份,央行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被普遍认为强化是互联网金融科技行业监管政策的重要标志。在此之前,蚂蚁集团已经被多家监管部门约谈,还经历了IPO被叫停、成立整改工作组等事件,早已元气大伤。
然而,监管机构没有就此止步,一场针对互联网科技金融行业的大整改很快便从蚂蚁集团蔓延到京东、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等大厂身上。
去年4月份,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约谈了腾讯、度小满金融、京东金融、字节跳动、美团金融、陆金所、滴滴金融、360数科等13家互联网科技金融企业的实控人,强调了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监管原则。来到7月份,京东金融因为“不良广告”收到有关部门的40万元罚单,则再次引爆舆论。
和蚂蚁集团类似,受监管政策和市场大环境遇冷影响,京东科技的上市之路也不顺畅。
继去年4月份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之后,由京东金融改头换脸而来的京东科技赴港上市的计划也在前段时间被爆搁浅。究其原因,互联网金融属性过高、信息安全存在隐患和业务面临监管压力,都是躲不掉的“大坑”。
根据招股书数据,京东科技主要业务包括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商户和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政府和其他客户数字化解决方案。其中,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中的京东金条和商户及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业务旗下的京东白条,贡献了接近50%的营收。
在蚂蚁上市计划中止之后,虽然京东也在努力自我修正,但身上的金融属性难除,监管仍然犹如资本市场依然不敢大开绿灯。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金融独角兽的上市和融资难题,不仅存在于中国市场,海外也不例外。
5月份,靠先买后付业务、信用贷业务打响名堂的瑞典初创企业Klarna Bank AB新一轮融资遇冷,估值从一年前的460亿美元大幅缩水至300亿美元,降幅达到近三分之一,但仍是彭博统计的榜单中估值最高的欧洲金融科技独角兽。
值得一提的是,Klarna Bank AB的估值下滑、上市前景不明朗,甚至对其大股东软银的业绩造成一定影响。PitchBook的报告显示,软银愿景投资资金正在对其投资标的进行优化,这一行动导致欧洲私募市场的进一步萎缩。上一季度,欧洲风险投资交易市场近15%的标的都出现估值下滑。
在大洋彼岸,Klarna Bank AB的几个主要竞争对手日子同样不好过。在美国,金融科技公司Affirm股价已暴跌74%;专注支付、在线投顾等业务的硅谷明星独角兽Bolt则在近期被爆裁员,被裁员工比例据悉高达三分之一。
将目光放回国内。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对于这些互联网金融平台来说,牌照不是问题,头部企业早就攒齐了各种经营资质。真正的难点,在于厘定业务边界和细化监管规则。
随着监管规则进一步细化,诸如蚂蚁金服的借呗、相互宝,以及度小满、京东金融近段时间力推的小额贷等业务,面临的冲击只会越来越大。对于正在重整旗鼓的蚂蚁集团来说,放弃一些业务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抓紧时间自我修正是必然之举。
瞄准海外市场,蚂蚁努力寻后路
未来一段时间,对内继续进行合规化改革、规避监管风险,对外扩展新业务、增加营收来源以减轻对现有业务的依赖,是蚂蚁集团最重要的两项工作。
一方面,在上市失败并被有关部门约谈之后,蚂蚁集团就马不停蹄进行自我调整。
去年6月份,蚂蚁消金获批开始运营,蚂蚁集团随即将花呗和借呗进行剥离,由蚂蚁消金专门负责管理。根据相关部门的规定,蚂蚁消金要在1年过渡期内让这两项业务平稳有序退出。
另一个重点业务余额宝,也在进行收缩。根据阿里财报等公开数据,蚂蚁集团货币基金管理资产较2020年的*时期下降三分之一,目前管理资金总额约为8000亿。
现阶段,整改还在继续,蚂蚁要做的功课并不少。
根据中泰证券研究所的统计,蚂蚁集团是国内*一家将业务触角延伸到保险、基金销售、第三方支付、消费金融和小额贷等几乎所有细分赛道的科技金融平台,更不用说背后的阿里还涉足了银行(网商银行)和公募基金(天弘基金)等领域。对比之下,腾讯在消费金融领域涉及不多,百度没有布局保险业务。
考虑到蚂蚁在科技金融行业的业务分布太广、涉及的合作团队太多,整改不可能一步到位。想完全扫清监管阻碍、降低违规风险,蚂蚁还需要更多时间。
另一方面,随着一大批业务接连关停、收缩,寻找新增长点也是蚂蚁集团的当务之急。而蚂蚁这一次,将重心放在海外市场。
6月6日,蚂蚁集团全资子公司ANEXT Bank星熠数字银行正式在新加坡开业,旗下*产品ANEXT Business Account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数字银行存款功能。星熠数字银行的亮相,是蚂蚁出海战略的重要一步,但绝不是*布局。
在过去几个月,蚂蚁先后在美国、欧洲、东南亚落地生根,和Worldline(全球第四大支付服务商)、RBI(全球知名连锁快餐企业,汉堡王母公司)等国际巨头达成支付合作协议。数据显示,Alipay+全球支付解决方案目前已经连接全球近100万线下商家,在亚洲地区的实力尤其雄厚。
截至目前,韩国的Kakaopay、菲律宾的GCash、新加坡的2C2P等支付平台都已和蚂蚁集团建立合作关系。而在这些支付平台背后的,则是接近10亿的亚洲消费者。
值得一提的是,或许是吃过监管的亏,或许是吸收了国内市场的经验,蚂蚁此次出海扩张过程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倾向:专注B端。
诚然,C端用户消费潜力巨大,光是东南亚地区就有超过4.4亿互联网用户和高达75%互联网普及率。但C端科技金融业务则要面临更高强度的管控和更多违约风险,对于现阶段以求稳为主的蚂蚁集团来说并不合适。
现阶段,无论是星熠数字银行还是Alipay+支付连接系统,都将中小商家作为主要客户,星熠CEO Toh Su Mei则是从星展银行高薪挖角而来,此前一直专注于中小企业贷款及其他金融投顾业务。而在稍早之前,蚂蚁集团东南亚地区总经理郏航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星熠数字银行是蚂蚁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B端业务则是重中之重。
目标明确、重拳出击,“小小蚂蚁”尚在憧憬更大的梦想。
写在最后
6月1日,蚂蚁集团发布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并正式启动“数字普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开放创新”为核心的四位一体ESG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报告中,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亲自阐述了蚂蚁的社会使命:
“引入ESG框架,升级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治理体系,可以引领蚂蚁的价值创造和行稳致远。它既是我们对‘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传承,也是我们对更好的未来的郑重承诺和心动。”
毫无疑问,在社会公益、环保等事业上的一系列行动,都寄托着蚂蚁扭转外界舆论、重塑品牌形象的愿景。在经历花呗、借呗、相互宝等产品的争议之后,蚂蚁需要拿出更多诚意挽回自己的口碑和重新赢得市场、监管机构的信赖。
当然,我们也相信蚂蚁对资本市场依然有所期待,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日后铺路,董事局改革、“铁娘子”史美伦的进驻就是一个信号。可以肯定的是,蚂蚁的野心并没有消息,无论上市与否,都不妨碍其继续探索新业务、寻找新增量。
21338起
融资事件
4459.49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697家
企业
3222家
涉及机构
516起
上市事件
6.02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