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新闻传播专业考研,被戏称为“施拉姆来了都考不上”“麦克卢汉来了都得调剂”。可能有人不了解施拉姆和麦克卢汉是什么人,简单来说,施拉姆是传播学的祖师爷,而麦克卢汉相当于新传的顶梁柱。
按照以往新传专业的考研分数线来说,390分已经是非常好的成绩,但这个分数放在今年,却只能勉勉强强进中山大学复试,和四川大学397分、西安交通大学395分的分数线还有一段距离。
新传专业的考研分数线连年上涨,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但今年比去年暴涨12分的事实还是让许多新传学子咋舌。“人可以有新闻理想,但不能有考新传的念想”这句话显得残忍又现实。
网易数读统计了近3年来41所不同层次高校的10620条报录比数据,发现这些高校所有专业的平均报录比是6.84:1,也就是说大概7个考研人中能有1个成功上岸。
而如果单把这些学校的新传专业单拎出来分析,平均报录比就会直接翻倍,这意味着大概14个考研人中才能“卷”出1个上岸新传的幸运儿。
可以说,当选择报考这个专业时,考研就自动开启了困难模式。那这个专业,又到底为什么这么卷?
30多人抢1个上岸名额
在“大学后悔学新传”这个豆瓣小组的小组介绍里,“没有一本《看见》是无辜的!”一行大字赫然醒目。
《看见》这本书可以说是很多人接触新传这个领域的引路人。《看见》是记者柴静所撰的长篇自传,里面记录了许多像“非典”、汶川地震这些重大事件背后的采访故事。
除此以外,许多以新闻界调查事件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也是考生“上头”的原因之一。毕竟,有谁看了《新闻编辑室》《聚焦》里那些坚持新闻理想主义的台词后不热血沸腾呢?
实际上,把考生“骗”去报考新传的,还不止这些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书籍和影视作品。
俗话说,有人就会有市场。有着那么庞大的受众群体,相关的考研机构应运而生。有良心的考研机构,会老实上课、传授知识。而没那么有良心的考研机构,怀抱着新闻理想的考生在它们眼里只是一棵待割的韭菜。
“跨考门槛低”、“对三跨考生极其友好”(三跨指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这些标语对于考生来说无疑极其具有吸引力。但也因此,这个学科吸引了很多除人文社科专业外的理工科学生纷纷报考,加大了新传专业的竞争程度。
一边是自己放不下的新闻理想、各路考研机构宣传的“新传跨考没门槛”“好入门”,另一边却是390分都可能面临调剂甚至无学可上的残酷现实。
新传专业考研的内卷程度可以从报录比数据中看出。2021年,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专业的报录比是35:1,上海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硕专业的报录比是34:1。也就是说,在一些优秀的学校,一个研究生名额就有三十多个考生竞争。
纵观全国,新传专业考研报录比低于10:1的学校屈指可数。这就意味着考生可能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去追求一个不确定的结果。
新传专业,现实和想象的距离
新传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样,被称为“万金油”专业,意思是,不管是记者、编辑还是企业文化、行政、文书类工作,这类专业都具有敲门砖的作用。但作为“万金油”专业,这也意味着新传的专业性相较于理工科的其他专业并不那么强,残忍一点来说就是——存在某种可替代性。
这个专业乃至其他文科专业的毕业生的求职目标,基本上可以锁定为互联网、快消等行业里的“非技术岗位”和媒体行业、出版行业里的岗位。新传专业虽然是一个“万金油”,但却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能够带来工作中的优势。
许多人千辛万苦走过了考研大军的独木桥后,却要面临在就业市场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局面。
一位广东地区的报业记者说,其实相比于学习新闻专业的学生,媒体在选择用人时更偏向在特定领域(譬如金融、医疗、科技等)有专业性的候选者。即便很多岗位上写着“新传专业优先”,跨专业背景的人也会比科班出身的候选者更有优势。
这种情况下,同为学新传的人,如果想获得心仪的工作岗位,就必须比其他人拥有更多技能和经历。
而像很多企业的“新媒体采编岗”,在岗位要求那一栏经常会要求求职者既会写稿又会视频剪辑,*还能熟练玩转小红书、B站和直播等平台,一个人要会一个团队的技能。
除了在就业市场同样“卷”以外,新传人还要面临没有“钱途”的工作前景。
根据智联招聘2021年第四季度发布的《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新传对口的岗位平均月薪是8591元,仅仅高了薪酬中位数590元,而*的IT管理/项目协调的岗位月薪则是让新传人望尘莫及的29039元。
至于工作内容,有些人就算毕业后进入了心心念念的媒体行业,也会逐渐发现真正的新闻工作和影视剧中男女主人公带有主角光环的样子有很大落差。很多新闻行业的前辈也已经因为“发展空间有限”“收入低”等原因而离开了这个行业,转行当产品经理或者公关。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上,也需要面对以前想象的新闻理想可能在kpi面前不值一提的现实。
如果从一开始就带着滤镜看这个专业,那么失望,往往也是和期望成正比的。
卷成这样还考,值得吗?
在各个高校公布专业分数线后,社交媒体平台上有很多劝退新传考研的声音。其实不只是这个专业,教育学、文学、心理学等专业无一不面临着越来越“卷”的情况。
2021年的考研人数已经达到457万人,再创下历史新高。这个时候,势必会有两种声音存在:一种是“快逃”,另一种是“管他有多卷,我一定能考上”。
很多人会问,卷成这样,这个专业,乃至文科专业还有考的必要吗?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考取研究生并非人生中的必选项,考研的失利也并非等同于否认自身的价值。有不少新传考研没有考上的人,选择了工作,收获了满意的offer。想要从事新传行业的相关工作,也并不一定需要一个新传专业的研究生文凭加持。
回到是否值得考的问题,就不得不提到专业的变现程度。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快速获得结果,但实际情况是,新传乃至文科专业,并不是能够快速变现的专业。就业市场并不非常青睐新传科班专业出身的人,很多新传技能哪怕非科班的人也可以学会。“学新闻是否有用”也一度成为一个争论的辩题。
那撇去了现实因素后,这个专业是否有值得一考的价值呢?
在知乎上有一个“读新闻传播学有让你后悔吗?”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不后悔。新传看起来是在讨论信息媒介受众载体,实则是在研究人类与人类之间的情感联结。个体的力量很渺小,但依旧值得 ‘被看见’。”
归根到底,考试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客体,是作为衡量知识的尺度。如果把结果看得过于重要,那就需要做好结果不尽如人意时的准备。如果是发自内心真心喜欢这个专业,在了解它的过程中会发现,新传专业涉及的知识贯穿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文科专业的意义,在于警惕人们切勿对未知的事物保持傲慢与偏见,在于体察世界的宽阔,在于无用之大有用。
“卷”不应该成为劝退的理由,如果“卷”能够劝退人,那被劝退的那群人只是恰好没这么喜欢这个学科的人。
因此,像“人可以有新闻理想,但不能有考新传的念想”这样的吐槽也不必过于当真,即便最终没有在一片390分、400分中存活下来,也不影响人们依旧热爱这个专业。在某一声量的浪潮袭来时,不要被两种方向的从众心理奴役,回归最开始接触这个专业时的初心,重温*次发现用理论能够解读社会现象时的欣喜。
或许没有办法考上理想的学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理论与思维能够帮助你在看待事件或现象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考研时,在图书馆走廊的瑟瑟寒风中啃着面包背书的坚忍,也是能够让人受益一生的品质。
毕竟为了理想撞几次南墙,也不是什么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