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22日,由清科创业、投资界主办的第21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创投的年度盛会,现场集结了1000+行业头部力量,共同探讨「科技·预见·未来」这一主题,助力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本场《投资赋能,构建医疗健康生态圈》影响力对话由中南创投基金合伙人倪丹主持,对话嘉宾为:
金雨茂物合伙人、副总裁王栋
华睿投资投资合伙人吴玉鼎
倚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湃
以下为演讲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倪丹:大家好,对于投资来讲,很重要的是能给企业赋能,我们这个话题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非常容幸邀请几位重量级嘉宾,请各位嘉宾介绍一下自己和所在基金。
王栋:我来自金雨茂物,我们在2020年改名,前身叫金茂投资或金茂资本,之所以改名是为了和同行中国金茂区别开来。12年的投资过程中,我们累计管理了120亿规模的基金,投资了200多个项目,现在在资本市场上市的项目有接近30个。
我们是一支以长三角、江苏区域为主的投资管理机构,投资领域主要以生物医药、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
吴玉鼎:华睿投资是国内比较早的一批人民币民营创投基金,2002年成立,我们主要关注生物医药、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和软件领域。
将近20年的时间,我们投了200多家企业,其中有接近40家企业在A股上市,或并购上市。生物医药领域也是我们近几年特别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投资了一批像和元生物等行业比较知名的项目。
张劲:天创资本成立于2003年,发起方是天津科技局和财政局,2006年混改后开始了完全市场化的投资。我们关注三大板块,信创、智能制造以及医疗健康,我们所投的项目包括中科曙光、久日新材、利安隆等,医疗领域投过凯莱英、厦门宝太生物、北京华昊中天、合源生物、江苏风和医疗等项目。我们医疗专项基金一期成立于2018年,基金去年已完成全部投资。截止到目前,基金DPI现金回报已超过2.5倍,二期医疗基金也即将完成设立,我们在医疗健康板块将持续聚焦在创新药和创新的医疗器械领域。
朱湃:倚锋资本是国内第一批以投资原创新药起家的投资机构,我们base在深圳。目前投资了50多家企业,收获了7个IPO,我们是微芯生物的早期重要股东,也投了亚胜医药、前沿生物等IPO企业,科创这一波对我们是非常有益的,今年也已有4、5家报会了,还有5、6家已经辅导完,明年也是我们可预见的爆发期。
我们一开始是投药,2016和2017年也做了一些医疗器械的投资,所以我们的portfolio,70%是原创新药,30%是高端医疗器械与CXO,我们投资的特点主要还是以解决病人问题为主,包括吃的救命药,或直接帮助病人去解决临床问题的器械等。
倪丹:中南创投成立于2008年,我们管理多支人民币和美元基金,投资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医疗健康、半导体、芯片等几个科技创新的领域,我们主要投资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80%投资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少数部分投资B轮、C轮的项目。我们的使命就是资本赋能科技,科技造福人类。
近几年,人口老龄化、人们收入增长等,都促进了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科创板,包括北交所的推出,对医疗健康板块有一个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我一直关注一个数据,美股医疗板块的上市占比大概是14%左右,但在A股只有8%。相比较之下,我们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科创板的推出确实带来了很多的增量和利好,未来希望持续在其他的板块中也看到。
也请各位分享一下,您觉得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利好因素推动医疗健康的发展?
王栋:我们一般会高度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但不太会过多的揣测和政策相关的东西。在我们看来,医疗赛道很多东西都具备投资的可能,即使传统的行业,哪怕是仿制药行业,我们也投到很不错的项目。
这几年来看,更多看重企业自身的发展。近几年有哪些利好呢?一是人类的生命健康在不断的改善,因为人的生命变长后,有很多疾病是慢慢暴露出来的,甚至随着工作饮食的相关问题,有些疾病也会加剧出现,所以像慢病管理市场,机构投资热情比较高。
还有随着人们的收入提高后,新的消费理念、消费思路和消费途径也发生了变化,我们曾经投资了医美领域的相关项目,带来的回报也令我们非常惊喜。
第三,商业保险这一块在慢慢起来,国内原来以医保支付为主,现在有一些不同的支付手段开始慢慢出来,但还需要培育的过程。此外,资本市场我们一直也非常关注,科创板出来后,对我们投资机构是一个重大的利好,使得我们敢于投资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企业,敢于投资一些两三年、三四年实现不了现金流收入的企业,敢去为中国的创新迈出这一步。
科创板还打开了另一个通道,投资机构精力去关注医疗科技类型相关的企业,比如数字医疗和人工智能,这类型企业前期的研发费用都很高,如果找不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前期有可能要花费很多的资金。科创板出来以后,随着企业获得二类、三类医疗注册证,以及有良好的未来发展预期,登陆科创板后都会给这类企业带来很好的发展机会。
吴玉鼎:这几年生物医药的发展,特别是股权融资方面确实很快,我认为有很多因素,首先是政策,不管从国家的宏观政策,还是各地的招商引资对象,其实生物医药和半导体都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所以政策上有很大的支持。
第二是退出渠道,相对港股或是美股,生物医药A股的退出渠道没有那么畅通。科创板和北交所的推出,为我们投的相对中早期的生物医药和创新药企业,提供了很好的退出渠道,也很好地引导一级市场的资金涌向生物医药行业。多年前每个机构都有大消费组、TMT,现在如果一家机构没有生物医药组,没有半导体组,就显然不是一家主流投资机构。退出渠道的畅通可以引导更多的资金进入生物医药行业。
疫情的推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疫情是一个实质上的推动,不管是政策,还是退出渠道的推动,其实更多的起到间接性的作用。在生物医药领域,大家说得比较多的国产替代,在疫情之前很多还停留在口号层面,一些公司内部,可能董事长和高管层面对国产替代有很明显的意识,具体到技术总监层面,甚至采购层面,其实不太愿意去做国产替代的事,因为这涉及到很多工艺上的改进,很多流程需要梳理,原来国产替代的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对这些并不是那么明朗。疫情使得很多国内的企业不得不尝试和适用国内的供应商,甚至大规模的使用国产设备、耗材和服务。所以疫情极大的促进了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
另外,科创板的推出对创业者心态的引导也很重要。创业者很多时候是迷茫的,在成功之前内心都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到底如何。但科创板的推出,给很多创业者极大的信心的鼓励,他们认为自己是推动科技强国重要的参与者之一,让更多真正做科技实业创新的创业者,能更坚定的去走这一条路,而不会被其他更多的能够赚快钱的渠道所诱惑。
除了对创业者的信心有提振作用外,科创板还有一个也是比较重要的作用是指导更多的创业企业去走自主创新路线。最近很多的例,包括很多医药企业被科创板拒绝。这其实是更好地让创业者扎扎实实走自主创新。
张劲:最近两三年有一个非常火的话题,就是带量采购,集采反而倒逼了企业去创新。最近又有新的政策指向,就是在临床过程中,非劣对比可能不行,新的药物试验数据一定要优于现有药物。所以我们认为未来会有一批能够真正让病人,或让医生获益的创新药或者医疗器械产生。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更多的创新项目成长起来,充满了投资机会。
其实科创板的推出,尤其是第五条标准是针对还没有盈利的创新药,是不是所有的创新药只要过二期,预期估值到40亿都能上市?我不这么认为。科创板这个条件,它针对创新的标准是蛮高的,如果只是过二期,但并未通过大规模试验数据看到优于现有的药物,恐怕也不行;如果市场不是特别大,也不是刚需,可能也不是趋势。所以天创在创新药投资领域,聚焦在真正能让医生,或病人获益的创新药或者是器械。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推出,为临床试验阶段就取得优异效果的创新药提供了IPO通道,能够让他们对接资本市场,同时加速企业的发展,以及创新药的上市。
朱湃:我们一直觉得注册制,还有科创板的推出,它具备一定的偶然性,但对生物医药投资来说却是一个必然条件。2012、2013年我们就开始做生物医药的投资,当时也想到了未来会有这样一个板块出现。
9月份,我们参加苏州医药大会,深交所总经理在会上表示,未来在深交所也会实现注册制,也要对非盈利企业尽快推出好政策,让企业早点去资本化。所以我觉得这是未来注册制最重要的一个地方。
科创板上市首日的涨幅还是挺吓人,尤其对生物医药而言,去年大概平均在200%左右(当日的涨跌幅)。这个现象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就了一波专门做PE投资的机构,所以说很快做出非常惊人的IRR出来,这是一方面。
还有一方面,我们这两年发现科创板造就了另外一个退出渠道,就是S基金。现在有更多的S基金,会看到我们在投早期,想在中期或者靠后期的时候能够接盘,然后快速登陆资本市场,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所以我们觉得科创板带动了创新药和非盈利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灵活性,未来这条路也会越走越好。但同时,我也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现在还年轻,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大部分还是非专业的,大家也能看到科创板现在对于上市的收紧,某种程度上也是保护大量的非专业投资人。
当然未来在循序渐进的情况下,我相信随着更多的专业机构进来,更多的政策出来,无论是北交所、科创板还是创业板,都会不断市场化、合理化,而且非常透明。
最后我们的投资,不用说太在乎这个企业到底走哪个板块,我们还是专注在企业的研发,还有市场竞争格局的分析。我们自己做好了,企业最后也能得到它应有的收获。
倪丹:我们讲二期临床药物,包括伴随诊断、服务类的,有收入后,很容易上科创板,现在越来越难,必须是硬科技。谈到市场对于整个投资的变化,我们不得不面对防疫新常态的问题。疫情的出现,也产生了很多新的投资机遇,包括对整个医疗行业,也有一个重构的影响。也想听一听各位嘉宾,对于防疫常态下,投资重点关注哪些新模式或新机会?
王栋:去年疫情,大家都说医疗行业受益,从我们投资的60多家医疗公司来看,真正受益的企业数量还是很少的,大部分的企业还是受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医院不开门,药进不去,很多人不去医院看病了,导致有的病人在药房买不到药了,所以影响还是蛮大。
后疫情时代,我们公司也时常召开研讨会讨论未来该怎么投资医疗项目,首先,大家的思路也在开始转变,医疗科技类的公司越来越多,有互联网应用的、网上购物的,甚至能够帮你管理好医疗数据后台的,帮你做健康管理服务的,这些都将是不错的投资机会。
第二,我们关注很多生物疗法的企业,像疫苗类、GCT领域,我们开始尝试布局,随着海南省放开,允许一些国际特效药进口用于治疗,还有干细胞的应用,这些领域也慢慢的打开。我们下一步的重点,首先医疗行业我们都会关注,第二,重点领域会往这几个方面投资。
吴玉鼎:疫情对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应该来说是一个整体性的机会,我们从几个维度去看这个问题,首先最相关、最利好的是专门做诊断试剂的企业,第二是做设备的企业。
其次利好给他们提供原料和服务的,类似于像做酶、蛋白、CDMO服务的这批企业。还有利于给生产原料提供重要的设备耗材的企业,比如说反应器,或者做填料和磁珠。
倪丹:这个还能持续发展下去,毕竟是后疫情时代,在疫情中它产生了很多增量,它还会继续延续吗?
吴玉鼎:从这一年多的投资情况来看,我们也确实看到这些企业到目前为止,还非常活跃。我认为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像这类企业他们除了技术之外,还有抓住机会的能力,包括二级市场很有名的企业,从疫情中赚了一大笔钱,然后并购其他企业,买了很多的技术。
第二,疫情给了国内企业一个机会,并不仅仅是财务上的收益。我们投了南京的一家企业,它在诊断试剂方面确实做得不错,打开了一系列的海外营销体系和市场。今年新冠的产品占比明显下降,但他们在其他领域,比如说毒品检测,在海外市场销售都开拓起来了,应该说疫情是给他们机会,如果能抓住机会,当然是好的。如果仅仅靠卖试剂,整体来说,收益还是比较短期的。
此外,国内很多企业的技术其实并不是和国外有大的差距,我们连续三轮投了金仪盛世,他们整体的出货量很少,并不是说他们的技术很差,赶不上GE。而是很多下游客户不愿意试用,他们觉得有风险。疫情来了后,给他们这样的企业带来了很好的机会,不管是反应器和耗材,都进了国内头部的药企,从试用开始,从小规模500升,甚至到2000升,不断上涨。
这一波新冠疫情是不是短期的机会,对一些企业来说是,但对具备能力的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
张劲:新冠疫情改变了医疗产业生态,第一,新冠诊断试剂企业,造就了不少新巨头;第二疫苗生产企业,由于国内疫苗用量大,使疫苗企业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和回报。其实我认为它改变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投资机会。疫苗分很多种,重组、灭活、mRNA、腺病毒等;mRNA疫苗的效果通过新冠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但如果没有新冠,恐怕mRNA疫苗不会发展得那么快,所以这个产业有非常好的发展趋势,也有可能是未来风口的mRNA疫苗企业。无论是做新冠疫苗,还是肿瘤疫苗,又或是传染病的疫苗,都是有很大的潜在机会。mRNA在国内比较新,在这个产业过程中也存在着“卡脖子”的问题,不光是专利“卡脖子”,材料也“卡脖子”,比如占比重比较大的递送和生化酶,这些我们认为都是投资方向。
因此,我们的投资策略是寻找细分行业中的细分机会,挖掘值得投资的方向。
朱湃:我觉得新冠直接导致三种情况,一是整个国民卫生防控意识提高。多年前,SARS之后,大家对戴口罩防护,还没有形成一种普遍意识,因为SARS很快就消失了。但这次新冠不一样,我们已经做好了长期与之共存的准备。其实我们也有投一些做流感药的企业,现在当百姓们都开始戴口罩了,在招募临床病人上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二,新冠也带来了一些技术创新的机会。不得不说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从1到无限这一块做得非常不错。尤其是一些平台型技术,未来有可能在别的领域里,也能起到颠覆作用,比如围绕着小核酸的上下游,也在开始慢慢做起来,比如有专门做CRO的。所以,整个生态环境加速是非常快的,这对于我们自己的科技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势。
第三,我觉得医疗服务也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比如现在有很多远程视频做诊疗、远程上门去做核酸检测的服务等等,这些企业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所以随着大家卫生防控意识的提高,在互联网这一端,我觉得也有一些巨大的机会。
倪丹:各位嘉宾提到了整个医疗生态圈,包括材料、反应器、医疗服务以及生物治疗等。
对于投资来讲,也要构建自己的生态圈。我们基金在产业链的不同阶段,可能有一些布局,也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生态,想请各位嘉宾分享一下,我们从投资的角度,机构如何对企业进行赋能?如何构建自己的生态圈?我们把两个话题结合在一起。
王栋:整个医疗投资,我们投的范围很广,从药到器械,器械小到诊断,大到核磁共振。药的投资有中药、化药、生物医药和创新药,还有医疗服务、专科医院、健康体检、还有养老服务。这些领域我们都有投资,我们的赋能方法也很特别。
中国现在有四大经济板块,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和成渝,投资企业,投下去才刚刚开始,你能不能把企业培养好,能不能送企业一程,这才是关键。医疗项目基本上投下去以后,没有五年很难见到很好的成效。
所以机构赋能的服务半径很重要,作为一家主做长三角、江苏领域的基金管理公司,我们90%的投资项目集中在江苏,一旦有任何一个企业需要我们帮助,我们可以在两个小时之内出现,甚至你上午给我打电话,下午就能出现在你面前。我们定期会举办一些论坛,让我们所投的企业进行互动,让他们之间去找配合。同时,一个月或者20天左右,我们会走访一次企业,对于目前正处于发展艰难期的一些企业,我们会走访的更频繁,还有一些处于资本市场上市申报的企业,我们也会更多的走访,跟他们互动和交流。
我们投资了很多早中后期的企业,面对一些发展遇到困难的企业,可能解决它当前困惑的方法正是其他企业已有的经验,我们要负责双方的嫁接工作。无非是人才、资源以及政府服务嫁接等等,但真正把事落地是很细的,你没有一个当地的团队维护是办不好的。所以我们能在一个地级市,连续十年发十支基金,总规模发到40亿,虽然每个基金规模不大,但是团队扎根在当地。任何信息,任何企业的需求,我们都能第一时间满足,所以这是我们给企业的一种赋能。要让我的一块钱和你的一块钱的价值不同,关键在于我能不能给企业带来帮助,我们团队能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新的东西。
吴玉鼎:我们主要投创新药、耗材等领域,我以一些案例来做介绍。第一,常规资源类的介绍。每家基金投了很多企业,我们投了反应器,对接了和元生物等企业,可以更好的去产生信任,去开始使用设备,他们也签了战略合作协议。
第二,本身我们也是在浙江的企业,也为杭州等地的企业做一些服务型的工作。我们之前投了北京的一家公司——鼎持生物,是做创新兽苗,落户到了诸暨,给了更好的支持,使产业化的过程能够顺利和快速。
第三,战略的研讨和共同规划。我们和企业方站的角度不一样,企业方在各自的领域是专家,毕竟做企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涉及到的问题很多,我们作为投资方,也有可能看到企业方看不到的一些问题和情况,包括行业、企业本身的问题,所以我们会经常和企业去做比较深入的了解,至少半年一定会有一次非常深入高管研讨会。
我们也有很多这样的成功案例,杭州一家比较知名的企业,它是做中药领域非常知名的老字号企业,在我们的推动和规划下,他们在互联网化和年轻化方面做得非常不错,大家能在网上看到他们非常年轻化的业态,包括珍珠粉和面膜等产品。目前,企业整体的现金流非常良好。
最后,作为投资方股东,真正能给到企业的支持,必然是有限的,最重要的其实是和企业要一路走下去,这很关键。只要你认定团队是可靠的,整体做的事业是可靠的,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应该和企业方长期坚定走下去,给予企业方支持,这也是华睿连续多轮投资的逻辑。
一般好企业我们连续投资三轮以上,像和元生物得到了朱总和张总的支持,其实在疫情之前,整体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还是非常弱的。前三轮都是由华睿来领投的,这样的案例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说既然认可这个团队和公司,就陪着他走下去,中间有一些挫折过程,我们要互相体谅,才能把这个事情做长久。
张劲:生物药近十年发展得非常快,全球前十大畅销药物中生物药占据半壁江山,生物药的发展趋势毋庸置疑,生物药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我国生物药生产中的多关键原材料还都是通过进口,比如我们病毒过滤膜,目前只能从国外进口,而且产能严重不足。
国产化是大家公认的行业发展趋势,但这些产品能不能真正替代进口,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加快交互,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问题。
天创的LP中有一些产业LP,他们也是有挖掘产业上游机会这一方面的诉求。因此我们的策略就是在行业内去深入挖掘一些未来有前途的产业,尤其是“卡脖子”的原料。相信我们通过产业深挖找到并验证过的项目,也是被我们产业LP认可的。
因此,对于我们的项目方来说,通过产业LP的赋能,以及其他方面资源的加持,既可以让我们对项目进行有效验证,也能为项目方带来订单资源,从而达到双赢。
朱湃:倚锋base在深圳,深圳投原创新药和垂直领域的机构比较少,同时深圳是一个比较年轻、有活力、人才非常多的一个城市。我们具备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人才优势,能够在深圳聚集到很多高精尖的人才来做投研工作,把投研工作做得非常精细,包括对每个赛道和每个行业的研究,都做得非常深入。此外我们比较重视琢磨国家政策。在某个政策或某个大事件出来后,我们会迅速做大量的行研。
比如2019年,长春疫苗事件发生后,我们在经过大量分析后,对疫苗板块开始高度重视。我们的判断是,这个领域在受到这个冲击之后,会有一个强监管趋势,未来的准入会收紧。那个时候我们敏锐地捕捉到天津一家专门做流感疫苗的企业,投的时候也非常便宜,投后才9个亿。不久后,新冠疫情来了,他们也做了自己的疫苗,目前估值已经翻了十几倍。
类似这样的一些早期布局还有很多,比如我们也看好基因赛道,目前上游非常拥挤,下游估值又非常高,所以我们基于行业判断就选择从中游着手。当时我们对基因治疗做了大量的行业研究,把全国乃至全世界所有做基因治疗CDMO的企业都过了一遍,因为我们的子弹是有限的,不能都投出去,只能投出我们觉得最好的、性价比最高的企业,最后选出了上海和元。
所以行研一定要重点去做,生物医药整个技术的起伏,还有波动非常大。前几年看的一些技术,到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前几年做的市场格局竞争的分析,现在可能早就过时了。比如说你有领先的三期临床数据,后面追上来都是非常快的。所以在这方面要持续的更新,我们几乎每周要开一到两次的投研会,把整个赛道都摸得很清晰,随时去更新,这是倚锋非常好的一个生态圈。
倪丹:各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讲了机构如何赋能,朱总讲了从行业政策的指导,张总通过产业LP进行赋能,吴总这边持续支持,王总更多的是提到保姆式的服务,其实都能为企业带来很多的价值。
最后想请各位嘉宾一句话总结一下,紧扣“投资赋能”,您觉得需要注意什么?
王栋:这个问题其实也很难概括,我想能把投资跟企业串联的一个东西,就是“信”字。我们投资了很多企业,企业家到底能不能讲诚信,对他的员工是不是真的履行诺言,他的上游供应商是不是能够维护好,下游的产品是不是能够质量合格优秀,能否给客户提供更好优质的产品。他自己创办这个企业,其实,每时每刻都是在十字路口选择,他是否有这个信心和信念走下去。所以我们看企业,更多的看他有没有这个信心的信字,如果有的话,我们愿意多跟他深入探讨。
吴玉鼎:我相信国内医疗行业一定是如火如荼,越来越好,再就是找到值得相信的创业者之后,我们坚定不移相信他就可以了。
张劲:我们基金管理人的核心价值是提前发现,天创资本坚持提前一步发现价值的投资策略;只有行业深挖,才能提前发现。在投资的同时,通过产业赋能,帮助项目成长,获得超额收益。
朱湃:其实整个生态的健康,需要每个环节去推动进步,比如我们今天没有谈到的估值问题、IPO问题、退出的问题。对比国外,我们需要进步的地方还有很多,包括现在老股转让退出的一些机制,可以看到其实我们现在行业里并购退出的案例还非常少。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进步的地方,对此,我个人还是有非常大的憧憬。
倪丹:感谢各位非常有建设性的讨论。谢谢!
19031起
融资事件
7515.62亿元
融资总金额
9526家
企业
3006家
涉及机构
776起
上市事件
6.92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