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22日,由清科创业、投资界主办的第21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创投的年度盛会,现场集结了1000+行业头部力量,共同探讨「科技·预见·未来」这一主题,助力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会上,洪泰基金合伙人李彤做了《以终为始的医疗投资坚守》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谢谢清科的邀请,今天我想以医疗为切入点,跟大家分享我们在医疗领域“以终为始”的投资理念。
我们认为“战略终局决定战术布局”,什么样的终局就决定你是什么样的初心,什么样的初心决定了你选取什么样的投资标的,挣什么样的钱。投资的终局肯定是挣钱,关键是要挣长期的钱,换句话说,我们要长期地挣钱。医疗的终局毫无疑问是治病救人,医疗投资的终局就是在治病救人的基础上长期获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医疗投资的终局:
首先,医疗投资的终局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
医疗的本质是临床获益,也就是“要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患者的临床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药物的安全性、优效性,以及治疗体验的提升、治疗的精准化等等。当前中国国内仍然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提升国内肿瘤患者的五年生存期,就是需求之一。
但是我们发现,目前国内的医疗领域,尤其是在新药研发领域,并不能很好地做到满足需求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机构去布局热门靶点,超过40家机构在布局EGFR,超过30家机构布局了PD-1和PD-L1,还有一些未成药的靶点,国内布局的机构也非常多。一拥而上、靶点扎堆、适应症扎堆,这是国内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
另外一个现象是,药研机构在早期科学研究结论还不够完备的情况下就急于把管线推向临床,这当然也和资本的急功近利有一定关系。
同时,拿来主义、对于原研药品在设计上全盘借鉴也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全盘借鉴有利有弊,利就是可以让某些研发阶段提速,但全盘借鉴的弊端也非常明显。我举一个典型的案例,今年1月,德国默克宣布终止PD-L1/TGF-β双抗Bintrafusp alfa(M7824)的肺癌三期临床研究,这个产品的临床一期数据非常亮眼,当时国内有很多药研机构快速跟进,在双抗的结构设计上,大家基本都是照搬,所以当默克宣布停掉这条管线的时候,这些机构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是在原来的结构上继续往前走,还是再花时间精力重新优化结构?这也是目前国内在fast follow上的一个现状。
另外,现在国内新药研发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譬如机构的整体管线缺乏良好的顶层设计,导致管线里不同产品、不同靶点之间的协同性不强。当下来看,这个问题或许不明显,但是它会阻碍你的商业化进程。
我刚才提到,中国药研企业在扎堆研究高热度靶点,但是在一些新的、较冷门靶点上的布局是相对欠缺的。靶点扎堆现象背后是临床资源的极大浪费,高同质化和简单重复的靶点研究占据了大量的临床资源,以至于具备优效性的靶点、或者新靶点所能获得的临床资源非常紧张,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临床病人不够用”了。
正是看到了这个问题,CDE(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出台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这个《原则》的核心就是“把临床患者的需求作为新药研发的出发点”。这意味着,如果你的管线过于同质化、研发进度相对落后,未来你甚至可能没有临床研究的资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药研发的效率。
另外从疾病谱的角度,我们发现,欧美人种的疾病谱和中国人种的疾病谱,从理论上来说有一定的差异,比如,肝癌、胃癌和鼻咽癌占到中国男性癌症的发病率的一半左右,但是这三大癌肿并不是国外的高发癌肿,所以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国外新药研发的重点,但却是中国新药研发企业差异化布局的机会所在,也是投资关注的方向。
基于以上对临床价值导向的分析,我们可以在未来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在无药可用的领域,我们关注新靶点的拓展,包括新靶点从MOA到POC再到PCC的进程;在有药物在研的适应症领域,我们关注如何提升不同靶点的成药性,以及同一靶点的不同技术路径的优效性;在有较多用药选择的领域,我们关注具有临床价值优效性的多药联用的方案;在已经拥有较好疗效的药物的适应症领域,我们关注效率的提升,比如从大分子到小分子、从针剂到口服剂型的改进等等,我们也会关注脑转移、抗耐药性等差异性管线的投资机会。
以终为始的医疗领域投资理念,重点关注的第二个方面的医疗终局,是要以参与全球竞争为导向。
现在全球新药在国内的上市速度越来越快,一个全球新药在美国上市和在中国上市的时间间隔,从十年前的十多年缩短到现在的三到五年,这个数字还在进一步缩短,目前最快的只需要一年左右时间,基本上原研药在国外一上市,就同步开始了在国内上市的进程。这其实给国内创新药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竞争压力,但我们也看到了,国外创新药的市场空间比国内要大很多。所以,无论是竞争压力的加剧,还是中国支付制度的限制,都在倒逼我们的创新药企提升全球竞争的能力,以及寻找全球化商业机会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背后,最重要的支撑其实是药企的科研实力。中国的药企尤其是创新药企的新药研发能力在近几年快速提升,中国药企最近几年获得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特殊资格认证的药品数量显著增长,这是FDA对于中国药企研发能力的认可。
在BD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中国药企们从license in到license out的转变,license out的案例越来越多,交易对象不乏艾伯维、诺华等MNC大厂,相应交易金额也从几亿美金增加到几十亿美金。所以医疗投资的终局,全球化的竞争能力是必须要重点关注的。
医疗投资的终局,第三是要以技术演进为导向。
目前国内医疗企业大多处于fast follow 和best in class阶段,但是其技术路径的探索百花齐放,从ADC到RNA、从细胞到基因……有些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都还在研发探索阶段,因此国内这些具有原研创新能力的机构,其实有着比较好的快速发展、甚至弯道超车的机会。所以我们也会重点关注这些机构在国内的发展。相比国外,国内原研药市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原研创新能力的公司,目前也是资本市场更加青睐的。
最后,医疗投资的终局,当然也要以具备二级市场的持续价值为导向。
我们作为专注在医疗市场、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帮助所投的企业走到IPO,其实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我们想要真正获益,还需要项目在二级市场能够有持续的价值表现,而这个持续的价值表现和我之前提到的满足临床需求、原研创新性、在全球的竞争力等方面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以上就是我从医疗领域的角度出发,对于“以终为始”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思路的一点思考。我还想简单介绍下洪泰基金,洪泰基金的创始人是俞敏洪老师和盛希泰盛总,近七年来我们获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由于相对独特的创始人组合,洪泰对于创业者从起步到IPO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中创业者所面临的问题、所需要的帮助,我们都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也能带来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洪泰基金也获得了众多机构投资人的信任,我们的投资人包括国调基金、国同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等。
洪泰基金主要关注三大板块:大科技、大医疗、大消费。医药医疗是洪泰重点关注的板块,我们在生物医药领域和医疗器械领域都有比较全面的布局,我们也投资孵化了鹍远基因等创新型优秀企业。在医疗领域,我们会持续关注创新药物、生物技术和医疗器械等新技术和新投资机会,也希望能够有机会跟在座的同行有更多交流。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
19179起
融资事件
7524.20亿元
融资总金额
9596家
企业
3010家
涉及机构
778起
上市事件
6.70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