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聚光灯下将面临更多质疑,更多挑战。谁当“人工智能*股”只是个概念问题,关键是谁能实现真正有商业场景价值的技术突破,实现价值闭环和产业落地,这才是AI企业要面对的最核心的问题。
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这四家AI创业公司,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都成立于2010年之后,都有着深厚的技术基因,都起步于计算机视觉领域,在AI的投资热潮中都曾是资本追捧的对象。
这四家公司,在业界并称“AI四小龙”。
和饱受争议的AI一样,一直以来,对AI四小龙的关注和质疑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今年9月9日,旷视科技科创板IPO过会,成为“AI四小龙”中继云从科技之后,第二家科创板上市过会的公司。在此之前,8月27日,商汤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另一家依图科技,则在终止科创板上市计划后又传出计划赴港上市的消息。
四小龙集体闯关,谁会率先叩响资本市场大门?在上市的光芒背后,四小龙的业绩到底如何?人工智能产业化究竟有没有机会?
01 上上上:集体闯关资本市场
2019年开始,四小龙纷纷开启了IPO的上市融资之路,但过程并不顺利。
成立于2011年的旷视科技,是四小龙中最早推进IPO的公司。早在2019年8月,旷视科技就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计划在港上市,但未获批准。今年,旷视科技转向科创板发起冲刺,其上市申请在2021年3月获得受理,经历二轮问询之后,9月9日IPO过会。公司拟募资60.18亿元,投向基础研发中心建设项目、AI视觉物联网解决方案及产品开发与升级项目、智能机器人研发与升级建设项目、传感器研究与设计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在旷视科技之前,今年7月20日,云从科技科创板IPO已率先过会,并于8月4日提交注册,这也意味着,云从科技或将成为四小龙中*个拥抱资本市场的企业。去年12月,云从科技上市计划获科创板受理,今年3月31日,因财务资料过期,云从科技上市申请被中止审核,直到今年6月恢复。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科创板IPO拟募资37.5亿元。
虽然并称AI四小龙,但商汤科技却是名副其实的“龙头”,其营收相当于其他三个公司的总和。商汤科技是四小龙中最后一家启动上市计划的企业。8月27日,在经历多次上市传闻后,商汤科技终于公开了招股书,并计划采用同股不同权的股权架构赴港上市。此前一轮Pre-IPO融资,商汤的估值已经高达120亿美元,如果这次IPO顺利,可能创下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规模*IPO。
上市之路最为坎坷的,是依图科技。去年11月,上交所受理了依图科技的上市申请,但其间两度被“中止”。一次是今年3月,公司主动要求终止审核,原因是发行人和保荐机构需要较长时间落实规则和监管的核查等要求。另一次是6月11日,因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依图科技上市再度中止。据上交所官网显示,依图科技的科创板IPO已变更为“终止”状态。最近,又有消息传出依图科技有赴港上市的计划,但并未有具体进展。
除了四小龙,近日,人工智能领域龙头第四范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书,6月22日,格灵深瞳科创板IPO申请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未来,也许还会有更多AI领域的公司寻求登陆资本市场。
业内人士告诉陆玖财经,上市是以AI四小龙为代表的AI企业在目前阶段的必然选择。人工智能行业投资回报周期长、投入高,已经逐渐成为普遍认知,投资市场已经不再青睐AI赛道。与此同时,AI企业普遍以烧钱换研发,需要不断保持技术优势来站稳脚跟。面对庞大的研发投入,这些AI独角兽们需要通过IPO募资来支撑企业的未来发展。
02 亏亏亏:三年累计亏损超400亿
上市道路坎坷,与四小龙“高估值,高投入,难盈利”的经营现状不无关系。从四小龙的招股书中,陆玖财经发现,AI四小龙看似很火,其实做的都是赔本赚吆喝的生意。
四小龙之首的商汤科技,成立七年,累计已完成12轮融资,募资总额52亿美元,但掀开高估值的光环,商汤的亏损也让人咋舌。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商汤科技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8.53亿元、30.27亿元、34.46亿元、16.52亿元;同期亏损净额分别为34.33亿元、49.68亿元、121.58亿元以及37.13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高达240.72亿元。
最有可能率先上市的云从科技,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4.84亿元、8.07亿元、7.55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亿元、17.63亿元、7.2亿元,过去三年营收20.46亿元,但亏损接近27亿元。云从科技表示,公司所处行业竞争激烈,后期需要不断投入研发,未来将面临短期无法盈利、亏损存在持续扩大等风险。
另外两家也都是一个大写的“亏”字。旷视科技2018-2020三年累计亏损127.7亿元,依图科技两年半亏损61亿元。
粗略统计,四小龙三年累计亏损超400亿。虽然亏损都包含了“公允价值损失”(主要是员工期权造成的亏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亏损后,各公司的调整亏损净额都有降低,但数字依然庞大。以商汤科技为例,调整后2018-2021年上半年亏损分别为2.21亿元、10.37亿元、8.78亿元和7.26亿元,三年半累计扣费净亏损也有28.6亿元。
“AI四小龙当前最紧要的是如何能够扭转持续亏损的财务数据。”国科嘉和基金合伙人陆佳清对媒体说,“业界对于AI企业上市最担忧的,莫过于股价撑不住,出现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现象。”
AI企业,无可避免地就是要在技术研发上巨额投入,AI四小龙亏损的原因也是在研发上舍得投钱,研发投入持续加大。过去三年半,商汤科技的研发开支分别为8.49亿元、19.16亿元、24.54亿元及17.72亿元,分别占营收的45.9%、63.3%、71.3%、107.3%,合计研发支出达69.91亿元。其他三家的研发占营收比例也都基本在50%以上,甚至更高。
商业化进展缓慢,而烧钱能力惊人,这让四小龙的商业模式和变现能力受到质疑。
03 有面子无里子:共同的困境
四小龙要实现业绩自我造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四家公司从计算机视觉领域切入人工智能,凭借技术优势占据行业先机,数年内取得了国内超过60%的市场份额。但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不断长大,这种先发优势也在逐渐消失。
资深分析人士王涵(化名)告诉陆玖财经,AI公司面临的转变,是从技术服务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在AI产业发展中,场景比技术更为重要,现在的趋势是做一体化、规模化的解决方案,AI只是集成在其中的一个能力。”核心驱动因素由团队和算法技术,逐渐转变为数据和场景,对于创业团队以科学家为主的AI四小龙来说,获客能力、服务能力、议价能力等都是新的挑战。
更麻烦的是,在这个赛道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其中不乏互联网巨头和传统的软硬件厂商。此前,他们通常采用与AI公司合作的形式,来推动AI在特定场景的应用。当年马云曾在德国电子展的开幕式上亲自展示刷脸买邮票,帮助宣传蚂蚁金服与旷视科技合作研发的"刷脸"系统。但积累了一定行业经验之后,有强大资金和人才优势的大厂纷纷选择自建AI研发团队。
百度(BIDU.US)率先提出All in AI,随后腾讯(00700.HK)宣布AI in all,深入到产业互联网领域,马云启动了NASA计划并创立达摩院。蚂蚁金服宣布,公司刷脸系统早已不再与旷视科技合作,而是由蚂蚁金服独立研发。
科大讯飞(002230.SZ)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做得风生水起。在教育、医疗、城市生活等多个赛道中,都能看到科大讯飞的身影。根据科大讯飞2021年半年度报告,讯飞开放平台已对外开放434项AI能力及解决方案,聚集330万生态合作伙伴,开发者团队也已经从2020年底的175.6万增长至220万,根据IDC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研究报告-2020》显示,科大讯飞已经在中国人工智能语音语义市场中稳居头名。
四小龙一直在寻找破局的机会。但截至目前,AI领域杀手级的应用尚未出现。
商汤科技布局智慧商业(即企业服务)、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大块,其中智慧商业和智慧城市是商汤的主力业务;旷视面向个人、城市和供应链三大场景,打造AIoT平台和生态,创收主要靠城市互联网;依图将芯片技术与算法技术结合,向AI算力技术及产品领域发力;云从的营收则来自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后者为云从的营收主力。从财报来看,其收入没有一家能撑起其估值。
04 业绩若要起飞:场景比技术更重要
曾经的AI上市*股寒武纪已经在A股上市整整一年,但是寒武纪在开盘后一直处于回填状态,曾经297元的股价已经跌去了200元,跌幅近七成。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聚光灯下将面临更多质疑,更多挑战。谁当“人工智能*股”只是个概念问题,关键是谁能实现真正有商业场景价值的技术突破,实现价值闭环和产业落地,这才是AI企业要面对的最核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