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糖君原本以为这届First影展撞上东京奥运会,即使请来了刘昊然、周冬雨、彭昱畅等一堆流量A咖演员走红毯,也注定只能默默无闻了。但没料到,不辞辛劳远赴西宁的媒体同僚们却不甘心白跑一趟,竟然掀起了一波针对豆瓣评分是否“伤害”甚至“致死”新导演的舆论战。
这已经不是First影展*次因豆瓣评分太低而出手开撕。2019年,主竞赛影片《马赛克少女》在豆瓣开出5.5的低分,First影展CEO李子为就将矛头直接对准观众,认为打出三星以下是观众的状态不好。
今年撕逼大战再次升级。媒体下场一马当先,从观众不行一直撕到豆瓣评分机制。先是新浪旗下娱理发文《一批新导演,“死”于豆瓣开分?》,抨击“穷片”在豆瓣评分体系下得不到公正待遇,首映开分如同上刑场——“一个很有潜力的新导演,有可能因为这样一次草率的评判,就渐渐远离了电影行业。”
紧接着,著名影评人、资料馆策展人奇爱博士发文回击《青年导演“死于”豆瓣开分?别逗了》,委婉指出豆瓣作为第三方平台,何错之有?“影迷有打分的权利,天经地义”、“作为电影节工作者……承担风险是我们的天职”。
然后,越来越多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媒体人加入了这场舆论战。有理中客认为豆瓣虽然存在水军、饭圈入侵刷评分等情况,但仍不失为当下相对公正的评分网站;也有人引经据典劝新导演佛系看开,豆瓣评分不能代表一切,历史上不乏遭遇恶评但名垂青史的大导演……
关于豆瓣评分的争议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硬糖君不想过多赘述。倒是更想探讨为何影视圈诸君总能一次又一次地为豆瓣评分争得面红耳赤?平时多讲体面的人啊,一遇豆瓣评分就改近身肉搏了。
莫非真是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骂豆瓣已经是获得大众关注*成本又舆论安全的手段?
为何豆瓣总能被骂?
早在文艺片群起抨击豆瓣之前,商业片就开始了孜孜不倦的豆瓣讨伐史(在商业片口中,豆瓣那可是妥妥的文艺片友好)。
2016年,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官媒带头批评豆瓣评分。当时因贺岁档三部大片《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豆瓣评分均在5分左右,严重低于业内预期,影响了票房走势。官媒质疑有大V影评人恶意引战、水军差评刷分等情况,直言豆瓣恶评“伤害”电影行业。
接着是2017年大鹏扬言要揍大V影评人二月鸟语,指责其上映前未看《缝纫机乐队》便给出了一星差评,威胁索要5000元红包费才肯删差评。
再后来,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春节档,每年都有片方互相指责竞争对手雇黑水军,恶意刷差评,质疑豆瓣评分。
而遭遇了商业片、文艺片轮番讨伐的豆瓣,则一直声称在不断更新反水军机制、维护评分上的相对公正性。任何想要用金钱左右评分的魔爪,都被豆瓣“精神*”CEO阿北拒之门外。久而久之,虽然豆瓣长期饱受“变现单一”等贫穷问题困扰,仍然是有公信力的评分网站。
但就在最近,豆瓣似乎在开分机制上突破了金钱的防线,有了被抨击的软肋。
《一批新导演,“死”于豆瓣开分?》一文中指出,文艺片只有几十个人评分豆瓣便瞬间开分。相比之下,商业片的开分机制则显得讳莫如深得多。有电影人在朋友圈公开质疑“穷片”买不起延迟开分服务,更没钱控评,首映后便直接被早早开分“公开处刑”。
虽然豆瓣一再否认存在该服务,但稍加观察便知道豆瓣薛定谔的开分机制确实暗藏玄机。比如正在热播的剧集《你是我的荣耀》《玉春楼》等评分人数都过万了,却迟迟没能开分。《你是我的荣耀》都快播完了,终于以6.9开分。短评数都将破万的《玉楼春》则至今暂无评分。而台湾刚播出一集的电视剧《俗女养成记2》,只有几十人评分的时候便开分了,评分曾一度高达9.7。
即使豆瓣不承认“延迟开分”服务,但硬糖君倒是可以理解这项服务。平心而论,“延迟开分”服务并不损害豆瓣评分的公正性,它只是延迟,起码没有左右评分。遭遇电竞粉差评的《你微笑时很美》虽然延迟开分,但评分一度跌破3分,算是符合观众心理预期。
换句话说,这可能是“穷途末路”的评分网站在守住最后底线的前提下,找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变现法子。既不损害赖以生存的核心价值——评分机制的公平性,又能围绕核心价值发掘商业变现的空间。
过去这些年,作为上一代门户网站的豆瓣,硬广这类命脉收入正在肉眼可见的减少。大洋彼岸的美国评分网站IMDB、烂番茄处境也是如此,50%以上收入来自于硬广。但他们早早地投入了大金主的怀抱,IMDB背后有流媒体巨头亚马逊,烂番茄先后从巨头新闻集团易手到华纳。豆瓣从始至终,都像一个特立独行的“孤儿”。
什么样的评分才合理?
市场一度达成过一个共识:文艺片看豆瓣评分,商业片看猫淘评分。豆瓣评分更多代表的是文艺青年的审美取向,猫眼、淘票票则能代表买票看电影的普通观众的审美取向。
《羞羞的铁拳》《前任3》两部电影虽然在豆瓣的评分只有6.8分、5.5分,但在猫眼的评分却高达9.1分,豆瓣评分丝毫不影响它们大卖22亿、19亿票房。被观众大骂诈骗的文艺片《地球最后的夜晚》,猫眼评分被刷到罕见的2.6分,豆瓣评分却仍然维持在还不错的6.9分。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一部想要宣传口碑的电影,会按照惯例制作以豆瓣、猫眼、淘票票三方开分为标榜的大字报,但最近却渐渐少了。
原本,网络购票平台猫眼、淘票票的评分机制其实比豆瓣评分更合理。因为两个平台评分都是通过真金白银花钱购票用户的评分得来的。但随着猫眼、淘票票参与电影上游投资制作越来越深、越来越多,质疑其评分的声音也越来越普遍。
一些口碑差的电影在猫眼上的评分却高于购票用户差评率更低的电影,而且现在主旋律电影会直接关掉差评显示。尤其是疫情之后,猫眼、淘票票上电影开分普遍偏高,9分高分变得常见。这仿佛一种行业共存亡的自救意识,但却不见高分带动市场热度,拉动相对应的票房增长。
任何利益相关方牵扯进评分机制,其实多少都会遭受质疑。与豆瓣同时期诞生的古早评分网站时光网,自从被万达收购后,几乎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
猫眼、淘票票明明有着比豆瓣更优的购票用户评分机制,但因为是参与较深的“局中人”,始终难以摆出客观身份维护评分机制。毕竟此前猫眼还因《后来的我们》“退票门”风波陷入票房数据不客观的争议中,当时就有媒体抨击猫眼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后来都是靠国家电影专资办监管数据,2019年专资办还停止向社会同步数据,猫眼、淘票票“断供”后,票房数据失去“校正”对象,有人认为此举意在整治平台乱象。
那么回到评分体系上来说,有可能存在这样公正的“国字号”第三方吗?
建立“国字头”评分可行吗?
今年8月初,中宣部带头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总结起来,具体措施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从技术层面上监管刷分等不良现象。二是从激励措施上奖励优质稿件。三是从输出路径上建立比豆瓣、知乎、弹幕等更合理的大众评论体系。
看来,官方确实有意建立起“国字号”开头的评分体系。消息一出,迅速拉动了官媒股上涨,新华网、人民网涨停,连川网传媒、中视传媒等都跟着上涨。各方都开始思考,可能官媒会在未来的影视评分体系中发挥很关键的作用。
类似的操作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是没有的。前文硬糖君也提到了,美国商业片评价体系是靠烂番茄、IMDB建立,文艺片评价体系是靠大大小小的电影节展,以及奥斯卡的褒奖所得。
而国内是既缺乏靠谱的评分网站,也缺乏靠谱的电影节展。非得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有利于电影工业体系健康发展。
从电影节展来说,国字号带头的金鸡百花奖一直存在,但目前仍难以发挥成为电影工业风向标的作用,反而在群众中的公信力越来越低。
回到这次颁布的《意见》来看未来评分体系建构方向,要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不唯流量是从,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
硬糖君其实比较好奇,如果我们真的不区分商业片、文艺片的标准,将其跟社会性统一到一个标准里,可行吗?参考此前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的《2019-2020网络文学IP影视剧改编潜力评估报告》,社会效益的权重加了之后,意识形态上占优的IP便会名列前茅。
如果艺术性、商业性、社会性三条赛道都做得很好,比如今年的爆款主旋律剧集《山海情》《觉醒年代》,高口碑、高收视率、正能量都有,那自然是再好不过。怕就怕社会性的权重加重后,投机取巧的“伪主旋律”过多,忽视了艺术性和商业性该有的价值。而且市场不能只靠主旋律一种类型盘活,市场需要多样性才能维持生命力。
毫无疑问,目前混乱的影视评分体系,的确需要有形或无形的手来宏观调控监管。但也要慎防文艺批评、文艺创作落入一言堂的境地。市场说了算吧,无法解决粉丝刷榜和媚俗下沉的问题;精英说了算吧,精英群体朋党比周、脱离群众;有关部门说了算吧,那成什么了?
10718起
融资事件
1376.66亿元
融资总金额
6508家
企业
1886家
涉及机构
185起
上市事件
1.14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