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4日,在电脑键盘上按了一下回车键后,李克强见证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的*笔放贷业务:远在家中的货车司机徐军足不出户,就获得了3.5万元的贷款。
在这之前,银行业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一直不允许民营资本的进入,直到2014年,国务院、银监会等机构颁布各项措施,撕开了民间资本设立银行的口子。
在定位上,监管部门鼓励民营银行与现有商业银行实现互补发展,错位竞争。民营银行的模式类似于直销银行,即没有线下网点,办理业务都依托于互联网。
当下中国的民营银行已达到19家,但分属于阿里和腾讯体系的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持续领跑,依靠母公司强大的金融场景和技术,已经在银行业杀出了一条血路。
如今这两家互联网民营银行已经走上了迥然不同的道路。
业务相异
微众银行成立于2014年12月,由腾讯牵头设立,是国内首家开业的民营银行,也是*家互联网银行。
腾讯强大的社交属性已经为微众银行定下了“个存个贷”的基调,主要面向个人以及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
微众银行主要产品包括消费信贷产品“微粒贷”和“小鹅花钱”,微信备用金“we2000”,汽车消费贷款“微车贷”,以及小微企业贷款产品“微业贷”。
依托于腾讯及微信平台,微众银行有着显著的获客优势与风控优势,而C端消费金融贷款利率普遍较高,微众银行的盈利能力在民营银行里拔得头筹。
就在微众银行成立半年后,网商银行也顺利开业。网商银行的前身为阿里小贷,2010年,阿里巴巴成立了阿里小贷,最开始为B2B平台上的诚信通用户提供融资。在更早以前,阿里还联通建行、工行推出“e贷通”、“易融通”等企业贷款产品。
后来随着淘宝、天猫等C端电商平台的崛起,累积了大量的交易数据,金融机构能依靠各类交易数据作为风控模型,而后阿里小贷将业务重心放在了电商平台的商家上。
但小贷公司的杠杆率并不高,一般在2~3倍左右,并且无法吸收公众存款,难以满足阿里的资金需求。2014年国家开放民营企业对银行的准入之后,网商银行顺势而生。
2015年6月,网商银行获批开业。早在申请民营银行牌照时,阿里巴巴就为网商银行定下了“小存小贷”的业务模式,向那些通常无法在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小微客户发放“金额小、期限短”的信用贷款。
股东背景决定了这两家民营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向,微众银行以腾讯的社交属性为入口,主推个人消费贷款微粒贷,而网商银行则利用阿里的电商平台,手握各类商家的数据,目标服务于小微企业。
隐患
鹿鸣财经根据两家银行2020年年报整理出了部分财务数据,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资产总额正在缩小,均在3000亿以上,但微众银行仍然有多项数据远超网商银行,是当之无愧的民营银行之首。
根据今年网商银行公布的年报数据显示,网商银行的总资产已达到了总资产达到了3112.56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123.04%,增速喜人。
从年报中可看出,总资产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源于在网商银行在央行以及同业存放款项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源于营收利息以及贷款余额的增长,网商银行的贷款余额大幅增长81%。
支撑网商银行放贷规模急剧增长背后,是今年网商银行服务的小微经营者已经达到了3507万,相较去年增长68%。在新增的小微客户中,80%都从未获得过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可见网商银行的客群进一步下沉。
但业务的扩张并未给网商银行相应的利润增加,2020年网商银行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6.18亿元,同比增长30.02%,但净利润为12.86亿元,基本与去年保持持平。
分析网商银行的营收表可知,作为收入占比大头的利息收入有所增加,较去年增长60%,但利息净支出为48.58亿,增长率为149%,负债端成本压力巨大使得利息支出拖累了利息净收入。
由于去年疫情的影响,网商银行为帮助小微企业渡过营业危机,采取了包括发放免息卷等多项减免措施,连同合作银行减免利息6.65亿元。另外,网商银行的小微贷款总体贷款利率也下降1.1%,也导致了利息收入的减少。
在支出方面,网商银行资产减值损失为35.97亿元,较2019年的16.54亿元增长117.47%,也导致了净利润的持平。对于拨备计提的增加也意味着网商银行对于新增客户坏账率的担忧。
去年年中,网商银行*股东蚂蚁集团启动上市计划,为了冲击上市,网商银行也加大了业务扩张。根据去年蚂蚁集团招股书显示,去年上半年小微经营贷款为4217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联合贷款,目前网商银行已经合作了超700家金融机构。
短期的业务扩张会对客群质量有所影响。从不良率可以看出,到去年年末网商银行的不良率为1.52%,较去年上涨了0.22个百分点,一方面有疫情的影响,另一方面资产的高速增长导致资产的恶化已经开始显现,而贷款回收有一个周期,后续不良率可能会继续走高。
再来看看微众银行2020年的财务数据,总体来说较为平稳。
2020年,微众银行总资产为3464.30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18.95%;所有者权益为210.28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30.45%。业绩方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98.81亿元,同比增长33.69%,净利润49.57亿元,增长25.5%,净利润几乎是网商银行的4倍;贷款余额达到2000.61亿元。
微粒贷作为微众银行的拳头产品,其目标客群也在不断下沉,微粒贷约80%贷款客户为大专及以下学历,约78%从事非白领服务业或制造业,笔均贷款仅8000元。
2020年年初,长城证券发布一份研究报告披露,截止2019年11月,微众银行旗下微粒贷已累计放款已近2万亿元,放款数量超过2.5万亿笔。
在贷款不良率方面,微众银行的不良率为1.20%,相比去年轻微下降了0.04个百分比。
除了微众银行自营产品之外,此前微众还看好场景分期,并且布局了家装分期、租房分期等场景。
2020年微众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为61.52亿元,较2019年的55.20亿元增长11.45%,这背后主要源于“蛋壳风波”。
去年蛋壳的“爆雷”引发舆论热议,这也让蛋壳背后的资金端微众银行走进了大众视野,这次流动性危机下,微众选择为蛋壳兜底。据悉,微众已为蛋壳买单13.14亿元。
此次事件也暴露出消费金融领域场景端的隐患。得益于腾讯的技术,微众银行一直被誉为金融科技公司,但互联网巨头也难以在复杂的消费的场景中做到对风险的精准把控。
不过作为没有线下网点的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的业务若要走出腾讯体系,拓展消费场景,未来类似蛋壳的B2B2C的模式依旧难以避免,这对微众后续如何在场景中叠加金融服务是一个考验。
成长性
网商银行的业务模式进行了几次更新迭代。
最开始1.0版本,网商银行主要结合淘宝、天猫等电子商务平台,为阿里巴巴电商体系内部商家提供贷款。此后蚂蚁金服将支付场景拓展到线下商户,这类通过支付宝二维码收款的商家也被称为“码商”,码商贷是网商银行的小微金融的2.0版本。
近两年网商银行走出阿里体系,涉足农村金融,为广大三农人群提供贷款,从财报中透露的信息中可见,农村金融寄托着网商银行的第二增长曲线。
但农村金融向来是金融机构不愿涉足的领域,风控难度大,并且纯线上服务模式无法有效深入农村腹地。网商银行的主要通过与各地政府合作的模式,为当地农户提供贷款,并且依靠卫星遥感和人工智能技术监测农田情况,为农户建立风控体系。
网商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愿景很美好,但农村金融能否为阿里带来预期的营收,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再看看微众银行。根据微众银行近三年的财务报告可以看出,各项指标增速已经放缓。
去年消费金融行业迎来了最强监管年,监管出台了多项政策,实现对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商业银行的管理。为应对监管要求,腾讯旗下的财付通互联网小贷公司也多次增资到50亿。
根据媒体报道,微粒贷已经大幅下调利率,*日利率已达到0.02%以下,这有助于微众将目标客群上移,未来将获得更优质的客户,但利息收入也将减少。
在监管的大背景下,个人消费贷款行业已经进入平稳发展期,微众银行也需要找到新的业务方向。未来的新蓝海在哪儿?小微金融成为了新风口。
2021年初,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将普惠小微金融服务作为发展重点之一。近两年小微金融也赢来了行业爆发期,多家金融和助贷机构都在布局小微金融领域。
微众银行在财报中强调,2020年信贷资源开始向小微企业倾斜,普惠型企业贷款余额801亿元,同比增长156%。至今,微众银行已经累计服务小微企业客户56万,但与网商银行相比量级很小。
截止2020年6月,微众银行已累计为小微企业累计放款超2000亿元,未来小微信贷很可能成为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的角力场。
后记
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被誉为民营银行的双子星。它们一个主攻消费金融行业,一个专注于小微金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难以放在一个维度上比较。
网商银行承担了为阿里数字经济“输血”的职能,如今也深耕农村金融领域,盈利导向已经被弱化,而微众银行的盈利性更强。
但两家银行相同的是,都定位于普惠金融,借助互联网平台服务以往传统商业银行难以接触的长尾客群,还都因为先进的技术在行业内被视为金融科技公司。
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不管业务模式有何差异,究其本质都是互联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