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影视行业如何“挤水分” ? 我们跟业内人士聊了聊

工业化体系建立,融资渠道完善,有机会创造出更符合观众预期,更具品质的内容作品。

刘斌已经在剧组待了快二十年。之前作为负责行政和财务管理的制片主任,他见惯了剧组司机偷油的现象,经历的次数多了,他想出的办法是,每次加油都记清楚里程表里每百公里油耗的数字,超出的部分让司机自己负责。“现在每个剧组基本也都拿本子记车号、公里数、加油量,然后司机签字”,他说。

这是一件花力气但不得不做的事情。尽管看起来光鲜亮丽,但身在其中的从业者常常感叹,影视还是一个“作坊式生产”的行业。

制片主任应对剧组拍摄中的乱象,得见招拆招;除了创作之外,从拉投资、找编剧、定导演,到组演员班底,制片人需要在人脉江湖里周旋。在漫长的影视生产链里,几乎每个环节的从业者们都被“作坊式生产”裹挟着。

而在主要依靠个人经验智慧主导的模式下,也让其他生产环节,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被掩盖。一位工作人员是否能参与到影视项目里,不靠专业性,可能靠的是人情,夫妻店、家庭作坊工作室在行业里屡见不鲜。

流程管理问题普遍、项目可控性差、缺乏标准、大量简单重复的工作耗费人力精力……这都是行业不够工业化的表现,行业迫切需要改变,也不得不变。

“各种各样的人赚了很多钱,企业平台在亏损”,在刚刚结束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上,爱奇艺CEO龚宇主动提及了这个问题。同时,他用一系列关键字总结了行业当下问题,“不专业、项目周期不可控、缺乏客观标准”,这背后都指向一个*问题——影视行业缺乏工业化。

这不是一个新鲜议题,却是行业迟迟难以改善的痛点;行业讨论了好多年影视工业化,现实却还在萌芽之中。在此次大会上,龚宇给出的答案是“行业规则重构+智能制作”,为此,爱奇艺推出了PBIS(制作商业智能系统)、IIPS(智能集成制作系统)、IPTS(智能制作工具集)三个操作系统,并已经在爱奇艺此次大会发布的自制剧中运用。

这一次,行业能踏上工业化之路吗?

技术怎样提升效率?

为了方便剧组管理,刘斌的工作里有很多需要签字确认的环节。

比如每天收工后,场记会将存有一天素材的SD卡,交到机房,双方确认签字。同时要交付签字的,还有记录现场拍摄信息的场记单,这直到现在还多是用手写,剪辑工作人员得一边抬头看素材,一边埋头看场记单核对场次,而且为了防止场记单丢失,他们还会复印几份,用来留存备份。

听已经成长为制片人的刘斌讲剧组的运作过程,有种重回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恍惚感。产业互联网的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却还没能抵达影视行业的生产环节。这里的生产管理还凭借个人的劳动经验,解决问题主要拿人力和时间来堆砌。

事实上,使用现在的技术,并非没有解决办法。

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告诉深燃,随着5G等技术的普及,“其实摄像内容,已经可以实时传到云端,进行现场存储,剪辑师立刻可以初剪,而且发现镜头拍废,*时间就能跟现场沟通调整。要是用以前的方式,这个场景拍完就撤了,后面才发现镜头废了,重新花几十万再来一遍,这种坑非常多”,他表示。

随着5G与AI技术的普及, 影视工业化,首先能解决的就是各生产环节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浪费。紧接着建立标准化,当各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只能凭借专业能力上岗,专业化也就随之形成。这也能让从业者们从人情江湖里跳出,真正投入到影视创作里。

但影视工业化,涉及的生产链庞杂,需要击破的难点太多,到底该怎么入手?

爱奇艺CTO刘文峰告诉深燃,他们一开始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降低成本和提升质量,“如何把现在更浪费我精力,或者浪费钱的部分尽可能节省”。

综合三年时间的积累,他们推出了三个系统。

IIPS(智能集成制作系统)用在项目期间,集结生产的所有流程,让各环节工作人员都能信息互通。“比如平台同时开发三个项目,都用了某种昂贵的镜头,如果信息不互通,每个团队都会租或者买一个,但通过制作系统来管理,这三个剧组可以各用一天,总共租三天就可以。”刘文峰表示。

IPTS(智能制作工具集)则是一个工具的集合,针对场记(拍戏宝)、选角导演(艺汇选角系统)、制片人(影视制作管理系统)等生产环节上的多个具体工种。

拿针对剧本的“知文剧本分析系统”来说,“它能识别、拆解剧本,你能很快知道里面主演、特约戏份、戏量有多少,需要10天还是20天的时间。剧组跟演员合作,能明确工作进度、所需时间”,参与项目开发的产品经理小张表示。

刘文峰觉得,前两个系统不算是特别有新意,一些技术公司也能做,但用在项目前端的PBIS(制作商业智能系统)则是平台具备的独特优势。这个系统通过大数据,可以判断一个项目能不能做、怎么做,这是把互联网产品运营思路用在制作上的系统。

比如大数据里,“有观众直接看第二集,就说明*集流失了,这可以反馈给制作方”,刘文峰表示,这个系统就是让内容制作团队拥有像产品经理一样的工具,来研究分析、管理内容。

也就是说,以投资人代表的资方能对项目判断更准确、以制片人为代表的主创团队,能更高效协作,降低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以场记、灯光、摄影为代表的具体工种,能从繁琐重复性工作里解放出来,影视工业化带来的效益是实打实的。

“这些系统的目的,就是运用先进的AI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对深燃总结道,在他看来,影视工业化可分为“行业规则的建立”和“智能制作的使用”两部分 ,这包含标准化的建立、信息化的使用,归根结底,“所有东西都是通过系统信息化的处理,来增加效率。”

怎样大规模推广?

工具已经齐备,但对于从业者来说,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刘斌早期经历过拍戏摄像还得用录影带的时代,他对深燃回忆,一部剧的素材得用车拉,由他亲自押车送回北京机房,现在摄像储存用SD卡、TD卡,虽然拷贝需要花点时间,但他觉得已经算方便了。对于适应了现在行业生产规则的从业者来说,突然面临新系统,有点不知所措。

刘文峰提到,最开始团队产品经理是像“销售”一样,游说各个团队使用产品。小张就是成员之一,她告诉深燃,“《中国新说唱》录制素材长达1300个小时,最终得剪成2个小时的视频,特别费力,我们当时就想,科技能不能做点什么?结果到了现场,大家时间真的特别紧张,我只能搬个小凳子,每天在旁边看”。

要想用工业化改变行业,首先得让人们看到工业化如何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经理在剧组盯着,找到一个技术切实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好办了。”刘文峰表示。

在现场蹲了1个月后,小张了解到节目组在素材上传、转码上特别耗时间,她组织公司编码及算法团队,开发转码合板工具,让转码比原来快了3倍。这是IPTS智能制作“工具集”里的工具之一,到了《青春有你2》应用就更成熟了,“当时节目素材超过2000T,100个机位,最开始素材转码、合版得20个人干3天,用工具后,转码合版就只需要三四个人,而且一天就搞定了”,她表示。

这需要经历找到痛点、制作工具、让从业者使用三步,但对于影视工业化来说,这还不是最难的。

此前行业里不乏想要推动影视工业化的从业者。导演郭帆*的心愿是“做跟电影工业有关的东西”,早在打造2019年爆款电影《流浪地球》时,他们团队就在开发技术,后来成功运用到2021年春节电影《刺杀小说家》上,已经形成一套预拍摄系统。导演乌尔善要打造的《封神三部曲》,也在寻找电影工业化的方式,力图让预算制定、剧组管理、工作流程都标准化。但这种靠单个创作者、团队探索的工业化,耗时长,在行业普及的难度大。

“大家都是在嘴上说,但做的时候太分散化,有试错成本,很少有人愿意尝试”,王晓晖总结之前工业化迟迟没法落地的原因时,这样表示。他觉得,技术上的使用和工具的操作对于行业人士来说不难,更难的是习惯的改变。

那么,到底如何实现工业化的大规模推广?

“先从自制剧入手”,王晓晖表示,爱奇艺旗下60多个原创工作室的大量项目,都已经在运用这三个系统。

“现在基本上百分之七八十的影视剧,都在平台上播,项目配套了很多协作伙伴,比如这次大会上颁布的飞跃计划,就有大量后期*器材供应商,通过一个剧,把使用方法教给大家。他们以后也会进别的剧组,逐渐就会把这个事情推开了,大家一起来培养这个习惯。”

这其中平台扮演的角色很重要。“由平台的力量去推动,可能会更快”,王晓晖透露,目前三大平台已经把影视工业化当做一个共识,“未来我们会跟腾讯视频、优酷等平台一起协作,会统一制定一些标准”。

在这样的节奏下,他预估在三四年时间里行业有望实现工业化。

谁将最终受益? 

在这次大会上,王晓晖指出了当下从业者的内容焦虑,在流量和作品之间摇摆,“互联网很大的特点就是快,快速占领市场、获得用户,这在过去几年屡试不爽。这让好内容坏内容混杂,难以分辨,让大明星大IP成为竞争的法宝”。

在他看来,当行业进入到一个增长瓶颈期时,只有“大家一起去把精细化管理弄好,才能把那些浪费遏制住”。

那么,实现了工业化后的影视行业是怎样的?

高度工业化的好莱坞一度被视为参考标准。在这里,电影作品从最初立项,到最后产品的诞生,每一步都被精确计算,电影像工厂标准化产品一样被销售到全球各地。

影视工业化里,资方、创作者、从业者、观众,都将是受益者。最直接的是创作者,减少除创作外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不用被人情江湖裹挟,更专注于专业性的提升。其次是观众,行业标准化专业化下,观众有机会看到更优质的内容。最后还有投资者,影视项目的风险得到一定控制,能刺激越来越多资本进入内容投资,展开良性循环。

而随着平台智能制作的推广,同时也有机会催生契合用户需求的“新内容”。例如2021爱奇艺“为爱尖叫”晚会上,采用“一屏四看”技术,让用户决定内容;不久前刚结束的THE9“虚实之城”演唱会里,将影视级LED写实化虚拟制作,和XR技术同时应用于演唱会直播,让演唱会得到一种新表达。

爱奇艺CEO龚宇将“影视工业化”视为行业的破局之道。不过这背后倒也并非没有值得警惕的问题。“工业化体制是要推行的,但是不能一刀切,不能拿着生产物质商品的标准要求影视产品。”一位制片人表示。

影视创作需要商品性和艺术性兼顾,运用制作商业智能系统,通过大数据来指导影视创作真的有效吗?

“是有效的”,刘文峰对深燃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举了一个例子,系列IP作品的用户受众群相近,创作者在创作内容最开始,就有目标受众群,但受众群是否会持续消费,很难直接预见,这其中数据就能起到参考作用。

不过参考好莱坞,高度工业化背后还有屡受诟病的同质化现象。王晓晖觉得,这还不是中国市场目前要顾虑的,“好莱坞会出现套路化,是对创意故事的风格化类型化的放弃。现在我们工业化还没有到这个程度,从业者专业素养还处在初级的水平”。他强调,要提倡的影视工业化不是干涉故事本身,而是要提高效率,减少不可预期性。

另外,影视行业已经作坊式运作了几十年,改变起来难度不小。导演陈可辛就曾表示,“电影是一笔生意,但又是特殊的生意,因为讲究人情味。”这类作坊式生产,还伴随着大量薅羊毛的人,对于他们来说,使用智能管理系统后,人员、设备、财务等方面更加透明,灰色空间变小,他们可能存在抵触心理。

“过去就是萝卜快了不洗泥,跑得快挣得多”,王晓晖表示,他能理解到一部分片方的心理,每天传素材,报备每天的财务成本,觉得节省不了多少时间和资金。但在他看来,当下从业者更多的考虑互联网竞争的特点,没有考虑到内容本身,以及现在环境形势给予的限制性约束。

影视工业化能有助于项目合理的控制成本。“剧组是个江湖,剧务、场工、灯光都是临时因为项目聚集来的,比如一个出品公司项目资金有1000万,美术组花300万,灯光组花300万,摄影组花300万,每个组都可能有一两百万被赚走了,出品公司也不愿意,大家都有积极性一起来‘拧毛巾’。”

工业化体系建立,融资渠道完善,有机会创造出更符合观众预期,更具品质的内容作品。如今,由平台来牵头,普及专业系统,困扰从业者、投资方的问题将得到解决,这也有望在行业推广,促进行业规范化、规模化,让影视行业迈进下一个阶段。

未来,这些工具多久才能真正解决影视行业工业化的痛点,如何能吸引从业者积极尝试,仍然需要时间的检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深燃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影视视频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