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投资领域素有“金眼银牙铜骨头”的说法。继2020年以来华夏眼科、瑞普眼科、何氏眼科等民营眼科医院扎堆冲刺IPO后,处于眼科服务上游的眼科药物领域也迎来上市潮。
今日,由港股上市药企李氏大药厂分拆出的兆科眼科正式登陆港交所,开盘价15.52港元/股,相比16.8港元的招股价下跌7.6%。截至发稿,股价跌破10%,市值约80亿港元——为其母公司市值的2倍。
由于眼科药物研发技术难度大、时间长,且学术推广成本高,眼药在很多企业里只是一条“边缘”的产品线,市面上更是鲜少有企业专注于这类药物开发。因此,拥有“25种候选药物的全面眼科管线”的兆科眼科在资本市场上有其稀缺性。
也正因此,尽管尚无任何产品获批且无任何产品销售收益,但兆科眼科的基石股东中依然不乏明星企业的身影。例如,市场上素有“买什么涨什么”之称的高瓴资本、民营眼科连锁医院龙头爱尔眼科等。
深创投健康产业基金总经理周伊向亿欧EqualOcean表示,此前资本市场对眼科的关注更多集中在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上,眼科药物本身比较少,投资也相对“冷门”,这两年对眼科药物研发的关注度才渐渐提升。
上一个受到资本市场热捧的眼药标的还是欧康维视。去年7月11日,欧康维视登陆港股,上市首日创下152.4%的涨幅,市值约213亿港元,而后股价一路波动,目前市值142亿港元。
眼下,头顶光环、拥有强大股东阵容的兆科眼科,能复刻欧康维视上市首日的辉煌吗?
稀缺的本土眼科药物标的
谈到眼科,爱尔眼科是无法回避开的企业。其号称“眼科界的茅台”,从2009年上市以来,旗下眼科医院一路扩张,市值也一度飙涨,以自身实际情况背书了眼科领域的强大增长逻辑。
如果说“眼科茅”爱尔眼科是开眼科医院、提供眼科服务的,那兆科眼科就是研发眼科药、卖眼科药给这些眼科医院的。
不过,由于大部分眼科疾病难以通过药物治愈,药物通常只能起到延缓疾病进程的作用,患者往往更愿意选择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眼科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的需求更高。
这种需求的差异,也直接造成了眼科产业链各细分领域市场规模的差异。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的相关数据,眼科医疗市场占有眼科赛道中*的细分市场份额,2019年达1240亿元,占比73%;其次为眼科器械市场,市场总规模约267亿元,占比16%;最后为眼科用药市场约193亿,占比11%。
这也与目前A股眼科上市公司的市值情况形成映照:开眼科医院的爱尔眼科当前市值3106亿元(4月28日收盘数据,下同),主打眼科耗材(角膜塑形镜)的欧普康视市值也达到了696亿元,而从事眼科药物研发、生产、销售的兴齐眼药不过119亿元。
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眼科药物市场较为分散,缺乏有意向及能力系统解决该专业领域难题且专注于眼科的公司。
对于大多数市场参与者而言,眼科药物资产仅占其业务的一小部分。诸如,近年内通过合作引进国外眼科类产品的恒瑞医药、远大医药、和铂医药、康哲药业等,眼科产品均非其主要的产品管线,其眼科药物品种也相对单一。
目前仅有少数几家公司拥有涵盖影响眼睛前节及后节主要眼科疾病的药物组合,其中大部分为跨国企业,国内企业如康弘药业、众生药业、莎普爱思虽都拥有眼药大品种,但专注于眼科用药的仅有兴齐眼药、欧康维视这少数几家企业。
除了企业少,眼科创新药开发数量也极少。
国信证券经济所在研报中指出,受限于眼科疾病病因的基础研究进展缓慢,全球眼科制药企业的药物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开发已获批药物的改良工艺或剂型,而不是发现新的靶点或作用机制。
根据欧康维视招股书数据,自2015年以来,中国仅有7种眼科药物在新药注册快速通道下获批,这7款新药均来自跨国药企,无一来自本土药企。
兆科眼科成色几何?
作为一家脱胎于老牌制药企业的创新型研发公司,兆科眼科通过自主开发或许可引进的模式,建立了包括25种候选药物的眼科药物研发管线,针对干眼病、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近视及青光眼等5个眼科适应症。
其中,25种候选药物中有13种为创新药,不过仅有3款为兆科眼科自主研发产品,分别为环孢素A眼凝胶、环孢素A/瑞巴派特眼凝胶和ZK002,其余均为授权引进的候选药物。
用于治疗干眼症的环孢素A眼凝胶是兆科眼科的核心产品之一,也是目前其研发进度最快的产品,已进入临床Ⅲ期试验。兆科眼科预计,该产品将在2021年第三季度完成临床Ⅲ期试验,并于第四季度提交新药申请。
不过,这一有望最快上市的重磅产品,在当前的国内竞争格局并不乐观。
兴齐眼药3类仿制药环孢素滴眼液(Ⅱ)“兹润”已于去年6月获批上市,是目前国内*且*上市的外用环孢素A。太阳制药的环孢素A滴眼液和恒瑞医药引进的SHR8028,也正处于临床III期阶段。
也就是说,兆科眼科不仅要面对已率先抢占市场的兴齐眼药,还要与恒瑞医药这样实力强劲的药企相互竞争。因此,要依赖环孢素A眼凝胶这一核心产品打开市场,恐怕不会那么顺利。
为此,兆科眼科力图在用药便捷性上下功夫。其在招股书中指出:“相比兴齐的兹润及其他两款III期环孢素A候选药物(每天给药两次),我们的环孢素A眼凝胶为一种创新水凝胶,在眼表停留时间更长,生物利用度提高,每天只需给药一次。”
兆科眼科的另一款核心产品ZKY001,是目前中国*的临床阶段角膜上皮缺损候选药物,预计2022年下半年启动III期临床试验,并计划将于2024年向药监局提交新药申请。
除了上述两款产品目前进展较快之外,其余大部分产品才刚刚处于临床前阶段,即使一切顺利也要到2025年左右才有可能获批上市——整体来说,兆科眼科的创新药产品离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为此,兆科眼科把希望放在了仿制药上,其在招股书中指出,要通过快速商业化管线建立营销基础并获得市场动能。目前,12款仿制药中已有3款在研产品提交了简化新药申请。
其中,进度最快的是用于治疗青光眼的贝美前列素,该产品于2019年8月向药监局提交新药申请,预期将于2021年第四季度获批。不过,同期处于临床阶段的青光眼候选药物包括参天制药的DE-111A、兴齐眼药的拉坦前列素眼凝胶等,竞争依然激烈。
从公司整体情况来看,从2018年成立至今,兆科眼科尚无商业化产品产生销售收入,仍处于亏损状态。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公司分别录得亏损净额1.22亿元、7.27亿元;同期,研发开支分别为9340万元、8187万元。
下一个欧康维视?
由于同属眼药这一稀缺赛道,且同在港股上市,众多投资者纷纷将兆科眼科与欧康维视相类比。
欧康维视是*投资机构通和毓承的 “亲儿子”,由通和毓承在2017 年全额孵化而来,后于2020年7月成功登陆港交所,当时开盘大涨180%,市值超236亿港元。
两家公司不管是从所属赛道、成立背景、产品来源,还是盈亏情况来看,均存在极大的相似性。
甚至,两者在上市前最后一轮的融资估值都非常接近:2020年10月,兆科眼科完成1.45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4.7亿美元;欧康维视在2018年、2019年A、B轮融资则分别估值2900万美元和4.8亿美元。
不过两者比较大的差异在于,相比兆科眼科尚无任何商业化产品的境况,欧康维视产品管线中已有3种处于或接近商业化阶段的药物。
此外,欧康维视的核心产品——针对慢性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OT-401此前被海南省药监局列入药品真实世界研究试点名单,其新药上市申请已于4月获药监局受理,是国内*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申报上市的新药,商业化进程大大提前。
更重要的是,一年前上市的欧康维视与当前上市的兆科眼科面临全然不同的市场境况。
“欧康维视当时碰上一个好时机上市,正值港股炒得如火如荼,公司一上市股价即暴涨两倍,但兆科目前面对的是一个打新热情进入冰点的港股市场,加上欧康维视上市后一直萎靡不振估值杀跌,所以不能幻想兆科IPO还能有那样的热度。”有投资者具体分析道。
实际上,自从2018年香港联交所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港股涌现出了一大批“未盈利”、“产品无商业化”的生物制药公司。2018年至今,已有超过30家创新药企在港上市。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企业中目前近一半处于破发状态或破发边缘,包括首批上市的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华领医药均曾破发。作为*“吃螃蟹”的生物科技公司,曾被看好的歌礼制药由14港元一度跌至现在的2.87港元,被认为已至“地板价”。
“随着上市公司越来越多,投资人很难把所有公司全部分析一遍,二级市场上的两极分化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只有概念很好、成长性很强的公司才能真正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周伊表示。
身处眼科这一黄金赛道,凭借眼药标的的稀缺性,兆科眼科斩获了一系列明星资本的加持,但能否继续保持其“光环”,凭借现有的几款创新药及仿制药撑起上市后的价值,仍然需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