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万字长文详解中国创投红利

中国新经济趋势正悄无声息的萌芽,蕴藏着未来巨变的力量,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全面展开。

站在2021年,有人哀叹说一个时代已经过去,世界缺乏新的机会。

中国创投红利已结束?

不,我们认为,更大的创新机遇才只是刚刚开始。

这就像2011年,BAT三足鼎立,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没有突破巨头封锁的创业机会。

那一年,1月21日,腾讯微信上线,激战米聊、盛大Kiki;3月4日,美团正式发布移动端APP,这一天正是美团网上线一周年;同月,快手创立,那时这还只是创始人程一笑个人开发的GIF动图制作软件;8月16日,小米手机发布, 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策略做硬件;年底,张一鸣辞九九房CEO,酝酿今日头条;12月16日,曾毓群在福建宁德成立了宁德时代,研发三元锂电池……

那时,这些即将改变未来的火花还不起眼。十年时间,他们成为了中国最为闪耀的商业新星。

如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新经济的新趋势正悄无声息的萌芽。在未来,这些萌芽很可能还蕴藏着巨变的力量。或许,这正是对那些持悲观论者的有力反击:中国的商业创新从未停下脚步,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一、“能量+信息”是人类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

如同《大历史》一书所指出的:人类社会发展核心永远是能量和信息的组合,任何一个复杂体系,最终都是能量+信息,产生熵减,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减熵行为。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加速能量转化效率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提高信息密度的历史。用更少的能源,通过更高效的信息传播,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简单来看,前两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提升了能量转化效率。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的繁荣,依托的是信息传播效率提升。2020年,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全球数字化提速,一切商业行为都朝着在线化演进。

而在当下,能源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大创新与突破,超级电气化成为必然趋势。

1、清洁能源革命

人类社会能量的来源均是太阳核聚变。农业社会是直接利用太阳能,工业时代是利用漫长历史储存的太阳能——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通过机械做功,转化为电能,电能驱动电机实现控制。当前的信息化,主要依赖于电能,背后都是化石能源的支撑。

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是人类社会运行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工业血液”,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筹码与焦点。2019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就已经在5亿吨左右,每年经济投入在万亿人民币以上。

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则被认为是新时代的“石油”。直接的体现是,2020年中国向全世界宣布所谓的30-60目标——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新的能源革命,有赖于能源成本的价格大幅降低,供给大幅提升。

《详解 | 美国风电、光伏成本低于火电》一文指出,在美国,风电、光伏成本低于火电,其中,陆上风电*已经达到0.20元/千瓦时;光伏系统中,薄膜大型集中电站的*成本达到了0.25元/千瓦时,比晶硅光伏电站的0.28元/千瓦时还要低。作为对比,煤电成本为60-143美元/兆瓦时,约合人民币0.42-0.99元/千瓦时。

而随着中国能源企业的探索,风电、光伏、水电等清洁能源不断降低,已逐渐接近火电发电。去年光伏已经达到火电成本,消息振奋行业,隆基股份股价上涨5倍左右。

能源转化成本降低的同时,能量转化效率更高的技术也在不断被研发。这其中,技术上具有代表性的是俗称“人造太阳”的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这是一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克马克,被认为是能在更大程度上解决人类能源问题。这一领域,加拿大General Fusion、美国Tri Alpha、美国Helion Energy、英国Tokamak Energy等创业公司,目标都是找到可行方案。华裔物理科学家黄耀辉于2016年创办Alpha Ring International(首环国际)。

可再生能源+特高压传输+储能,是一套整体的能源解决方案,技术日渐成熟,成本逐步降低。

在中国,80%以上的能源资源分布在西部、北部,相距东中部负荷中心约1000到4000千米。为解决能源分布不均,中国开始苦心专研特高压技术。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建成“14交16直”,在建“2交3直”共35个特高压工程,在运在建特高压线路总长度4.8万公里,同时在巴西应用落地。

储能的创新与进展不断涌现。

根据《2021年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191.1GW,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172.5GW,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14.2GW。电化学储能和锂离子电池的累计规模均首次突破10GW大关。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下半年,电化学储能项目装机规模再次刷新单年新增规模纪录,达到4.7GW。当前,中国、美国和欧洲占据2020年全球储能市场主导地位,三者合计占全球新增投运总规模的86%,并且各自新增投运规模均突破GW大关。

储能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新兴能源发电随机性、波动性问题,可以帮助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平滑输出。2020年,国内与储能相关的投融资金额约在74亿元左右。

储能领域里,液态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到了300Wh/kg,已达到极限。固态电池被认为是突破1000公里续航的重要技术方向。近年来,Solid正在生产330Wh/kg、20Ah、多层全固态电池,QuantumScape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350Wh/kg,经受了-30摄氏度的考验。现在,这些公司正在突破大规模生产。

氢燃料电池的呼声高涨。氢燃料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超过350Wh/kg,超越锂电池。但当前,氢燃料电池告别替补,还需要从制氢、运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进行成本优化。

新的能源革命,背后是国际大国争夺下一个能源时代话语权的明争暗战。这场不能缺席的能源战争里,酝酿着下一个时代的中石油、中石化

2、超级电气化

与能源革命同步进行的是一场全面的超级电气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有时被称为电气革命,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组合改变了工业社会组织生产的方式,生产可以脱离能源地点的限制,从而贴近原材料、劳动力或者市场布局,提升利润率。

电气化极大改变了人们交通和通讯的方式,电报、无线电为代表的通信进步,和以轮船和飞机为代表的交通提速,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次可以做到小时级别。电气化的浪潮下,美国、德国迅速进入世界工业强国行列,凭借技术实力,诞生了诸如西门子、GE、福特等全球知名的商业巨头。

而在当下,一场新的电气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

那些仍在使用化石燃料的行业,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采用电动化。如果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将商业与能源所在地分离;这一次的电气化,则是将能源实时化,供能无处不在。

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典型代表,使用内燃机的汽车正被挑战统治地位。ev volumes报道称,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24万辆(上一年的销量为226万辆)。

这种普及速度的背后,是电池技术的成熟与成本下滑。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锂电池的成本下降了近85%,2011年是3800元/Kwh,2020年下降到578元/Kwh。与此同时,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了近3倍,2011年是80wh/kg,2020年上升到270wh/kg。得益于电池成本的急速下降,大多数汽车制造商预计,目前比燃油车更昂贵的电动汽车,在未来5年内的制造成本将与之持平。相对激进的通用计划2035年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淘汰燃油汽车。

事实上,即使是动力要求高的飞机,也正电动化。2020年,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宣布,特斯拉正在推进飞机的电动化。他认为,电池做到400Wh/kg时,飞机的续航将超过1000英里,460Wh/kg时续航将达到2000英里。当然,当前电力推进装置的推进功率范围仍限制在300kW/kg,还只适应于小型私人飞机。而在近期,包括Lilium、Kitty Hawk、Terrafugia等在内的多家公司已经展示了1-6人的电动载人飞机。

乐观的行业预期是,到2025年,储能技术的快速进步,就足以满足中程电动飞机发展的需求。事实上,这个领域已经涌入不少参与者。2020年9月份,空客宣布将在五年内推出商业上可行的氢动力概念飞机。由空客前高管Paul Eremenko创立的初创企业Universal Hydrogen,已经在研究电动航空机场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场超级电气化的浪潮里,亚洲公司的作用不断提升。电池制造目前由亚洲国家和公司主导,近65%的锂离子电池来自中国。相比之下,当下,还没有任何国家的原油产量超过全球的20%。低成本、高可靠的提升能量密度永无止境。而这也将成为中国公司的百年一遇的重要机遇。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主要体现是电机,控制仍是机械控制。而随着机器智能相关技术的普及,万物互联智能的需求下,电控的需求则会进一步提升。大众对于电控的关注,伴随汽车自动驾驶升温。当这个高速移动的庞然大物被机器智能驱动,只有电控才能实现高精度的控制。在新能源车电池热管理这样的小方向上,电控也正逐步应用。

电池+电机+电控将成为这次电气化的重要体现。

3、无限拓展人类能源边界 ,商业航天、商业海洋快速发展

人类的能源来自于太阳核聚变,广阔的太阳系里还遍布着能源。航天是人类拓展能源与资源的重要探索。

在中国,始于2015年的商业航天创业,正进入加速竞争的新阶段。进入2021年,多家火箭公司已经完成或者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背后的逻辑则是火箭是进入太空的*交通工具。

赛道上多家知名公司已经成立超过5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2021年,中国版的SpaceX和BlueOrigin们也需要验证液体火箭发动机及产品。对标当年SpaceX的估值曲线,验证大推力液体发动机,是冲击百亿人民币估值的关键。航天,承载着人类“冲出地球摇篮”的梦想,也是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随着诸如SpaceX、Starlink等商业航天搅局者进入太空,国际之间的竞争还将更加激烈。这是一个中国不会踏空的领域。当下的竞争格局,使得包括火箭、卫星在内的商业航天公司将获得更多的助力。

行业普遍的共识是航天的地面应用依赖于卫星数据,卫星数据会越来越廉价、易得。现在,整个航天产业链仍受限于需求不明朗。历史上,GPS免费开放,带动了基于LBS的应用大爆发。随着小卫星星座不断建设,行业等待新的应用增长点。

与商业航天类似,商业海洋不仅仅是新的资源增量,拥有丰富的物质和能量资源,更是国际大国的必争之地,是各国战略利益竞争的制高点。

我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和1.8万千米大陆岸线,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安全和发展利益。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加强海洋科技研发,多项海洋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深海方面,首艘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海洋船舶研发方面,17.4万方液化天然气(LNG)船、9.3万方全冷式超大型液化石油气船(VLGC)等实现批量接单。海水利用方面,开展了100万平方米超滤、纳滤及反渗透膜规模化示范应用,形成了5千吨/年海水冷却塔塔心构建加工制造能力。海上风电机组研发方面,国内首台自主知识产权8MW海上风电机组安装成功,10MW海上风电叶片进入量产阶段。

成为海洋强国的路上,不仅需要技术铺路,也需要海洋经济护航。

近年来,行业也涌现了一批创业公司。比如,根据公开信息,“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成功应用于深海观测领域,宁波博海深衡研发实时三维成像声纳技术及相关产品,海之星智能化巡检机器人可实现毫米级以内分辨率。而在国际上,2020年无人船管理公司Massterly将为ASKO运营两艘零排放无人船。

4、数字化一切,一切商业行为皆可在线化

基于《大历史》一书的观点,陆奇认为,这个时代创造财富的核心是通过数字化加上新的能源,应用新的技术,来快速地组合资源创造财富。当下市值最高的公司都是数字化驱动的公司。核心就在于数字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用一部分的能量,通过大规模地资源组合来满足人的需求,从而大大加快创造财富的速度。

2020年,一场全球规模的大疫情,无形中加速了全球数字化的进程,“商业行为线上化”的进程明显加速,从而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密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般来说,商业可以抽象理解为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至今,已经完成了信息线上化、商品线上化、金融线上化、部分服务线上化,此次疫情进一步加速了“商业行为线上化”。

以往,诸如办公、教育还只能在个别场景中实现线上化,此次疫情倒逼这些领域更多场景线上化。视频会议是*代表性的场景,疫情中,约有两亿中国人尝试过视频会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出行、差旅等场景。疫情期间,部分面试行为也被搬到线上,诸如HireVue等创业公司也获得了快速发展。BOSS直聘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后10天视频面试次数是19年秋招旺季首周的20倍,在线教育是比较集中采用视频面试的行业雇主。

未来更多的商业行为还将在线化。而这也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传统的商业行为。

举例来说,当下被大量讨论的电子发票对顺丰快递业务的影响,即是这样的体现。整个中国每年大概会开出几十亿张发票、6亿份劳动合同,数目如此庞大的“纸张”部分变成了电子化,会影响顺丰的部分单量。根据行业的信息,使用电子合同,合同管理成本有效降低95%,其中每年节省人力成本上百万元、每份合同快递成本平均节省15元、打印存储成本接近为0。

工业生产也正在线上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是远程挖矿,2020年,国内多个地区试点了5G远程挖掘机。2011年,“数字孪生”在美国被提出,它描绘了这样一幅具有想象力的图景:未来,任何真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都将数字化。随着5G的普及,工业物联网加速落地,这一愿景提速。

值得一提的是, 当一切商业行为线上化,一大优势在于有可能实现规模效应甚至网络效应,大量的资金投入将有助于头部玩家“闪电式扩张”,建立行业壁垒,“赢家通吃”。

5、算力需求大爆发

移动互联网将普通信息的传播能力提升至毫秒级。但当一切商业行为在线化,后台需要更强大的算力来进行高密度信息快速处理。

随着无人驾驶、边缘智能、智慧城市等蓬勃发展,对算力的需求日益迫切。以无人驾驶为例,因此车内部署了大量传感器,且需要实时计算这些复杂的异构数据,并给出可靠的决策依据,有人测算,自动泊车功能就需要100 TOPS性能;完全自动驾驶,必须有500 TOPS以上的算力支持才行。作为对比,驾驶员监测功能只需要10 TOPS的算力即可处理。

算力的需求同样从边端爆发。边缘智能时代,任何一个智能设备都可能是一个“数据中心”,很可能在一个芯片上实现连接,传感,存储和计算的功能。

虽然当前单位面积的算力成本大幅下降。但在未来,仍需要更强大的算力。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算力突破方式。前者,提高了算力本身,后者,则希望改变计算的方式,降低信息处理的速度。

2012年开始,以欧美大国为代表,全球加大了量子科技产业的投入。近两年来,全球量子科技尤其是在量子计算方向,都取得了“量子优越性”的技术突破,比如,Google于2018年发布了72比特计算系统,IBM 2020年发布了75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国内,本源量子、国盾量子、国仪量子等公司也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当前,量子计算仍存在诸多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产业配套难题,需要持续的技术投入、人才培养、生态建设。但在大国博弈的格局中,在军用研究的推动下,仍被认为是算力的颠覆式创新。

可以看到,为解决算力爆发需求,除了利用人工智能等软件算法技术加强信息处理的效率,创新的半导体材料、技术也在被研发、利用。前沿领域研究不断提升的计算需求,也在倒逼计算技术寻求新的突破。量子计算、类脑计算、光计算等先进计算技术正在酝酿之中。

《未来芯片技术发展态势分析》一文,借鉴Garter技术成熟度曲线工具包,分析了各类半导体新技术的研发和进展阶段。文章认为,阻性存储器、深度神经网络专用芯片、量子计算、硅基氮化镓晶体管、石墨烯、碳纳米管、碳化硅晶体管、碳纳米管存储器,这些技术获得了媒体和风险投资的广泛关注,并在少量关键用户中投入初期应用。诸如氧化镓晶体管、神经形态硬件、下一代晶体管(如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碳纳米管晶体管、2D单分子膜晶体管等)等技术逐渐萌芽被关注。相比之下,存内计算等技术经历了低估,正处于复苏期,有望在2~5年内成为主流应用。

而在当下,最为现实的问题却是“缺芯”。

疫情爆发后,全球晶圆备货骤减。下游需求井喷,供不应求不断加剧。行业的普遍共识是,“缺芯”会持续半年到一年,也就是说,最早今年下半年、最迟明年年初,缺货涨价潮就会相对平息。但在当下,随着芯片价格持续走高,终端产品成本走高且紧缺。大浪淘沙,能够经受洗礼存活下来的公司也将迎来更大转机。

二、科技和资本是推动新经济的两大重要力量

科技和资本是直接推动新经济的两大重要力量。

过去十年,移动和资本推动,中国新经济快速狂奔。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2.5倍,网民数量增长了2.5倍。诞生于此的超级公司也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和速度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世界500强(2019)的名单里,中国公司的数量从2008年的35家增加到119家——这一数量与美国已不分伯仲。在互联网领域,腾讯、阿里巴巴闯进了全球十大市值公司之列,后来者字节跳动、美团、小米、拼多多等已堪称小型巨无霸。

科技与资本驱动下的创业故事还在继续。

当下,新造车运动浩浩荡荡,知名互联网公司已经悉数入局,产业链高度复杂、资金需求大的汽车行业,正掀起第二次“百车大战”。自主可控趋势下,国产芯片融资额频频刷新一级市场融资历史,一年内GPU初创公司璧仞科技募资47亿元人民币,友商摩尔线程成立百天即完成数十亿元融资。时下正酣的消费领域,横空出世了新潮夺目的明星品牌:狂奔3年的*日记上市,新式茶饮喜茶的投后估值已达160亿人民币,被年轻人反复提及的元気森林也即将完成一轮大额融资。长青的医疗健康领域也是大额融资频发,企鹅杏仁A轮融资2.5亿美元后估值已超过10亿美元,华大智造三个月完成了20亿美元的高额融资。

科技与资本的新趋势下,也将形成新的商业格局。

6、2017年开始的上市潮正改写当下的商业竞争格局

从2017年开始的上市潮,如今正在改写行业格局。

2017年下半年开始。从以趣店、乐信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以虎牙、B站、爱奇艺为代表的视频行业,及以尚德、朴新等为代表的教育行业,都曾在一段时间里集中登陆资本市场。2018年,全年共有321家公司成功实现IPO,219家选择了美股、港股等境外市场。2019年,超过373家中国公司IPO。2020年共有565家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IPO,同比增长51.47%,同时,IPO规模也创下十年来最高,募资总额8607亿元,这是继2017年IPO热潮后再一次爆发。

上市潮出现,一是因为,2017年资管新规推出、结构性去杠杆等原因导致创业公司在国内一级市场遭遇融资困难,激发了向二级市场公开募股融资的强烈意愿。二是,2020年二级市场的宽松环境、科创板的造富能力,吸引了不少原本还没有计划IPO的公司。三是,2013-2014年VC2.0浪潮中成立的大量人民币、美元基金已走完投资期,进入退出期,募资压力下,投资人们亟需一张好看的“退出成绩单”以吸引LP们的信赖。

这场上市潮,如今正在改写行业格局。

已经上市公司有更多融资手段,加速行业竞争。举例来看,一级市场一轮募资往往需要数月到一年完成;极端情况下,二级市场增发仅需要一天。去年持续高涨的资本市场,成功上市的公司获得了品牌溢价、低成本资金、外界资源,竞争策略更灵活。以扫地机器人领域为例,科沃斯、石头相继上市,品牌价值提升的同时,也加强了市场教育投入。曾经年收入在亿元以上的扫地机器人公司,不得不纷纷启动融资,储备资金,防止出局。

2020年,资本市场热情,已经上市的公司中,公司与CEO 账面资产增值,开始进行并购。去年,率先成为千亿市值SAAS公司的有赞,并购了电商直播购物平台爱逛。在美国上市的声网收购了环信,讲了中国版Twilio的故事。高市值,公司在换股交易时,实际支付的成本更低。热门公司并购后,很可能会提振股价。事实上,这也是上市公司常用的业务拓展方式和市值维护手段。2014、2015年高杠杆那个时期,中国3000家上市企业里面大概有超过2700家都投资或者并购过公司。

随着流量和获客成本高企,不少企业陷入瓶颈,就算再坚持下去也未必会有更惊艳的业绩。创业者开始发行,不如借助巨头力量获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当然,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能享受资本红利。缺少交易的流动性,公司上市就变得意义不大。一些投资人、CEO都开始接受上市以外的退出途径,并购成为新的选择。

根据鲸准数据,2015-2019年间一级市场发生了超过4.6万起投资。而2019年能成功IPO(包括美股、港股、A股等)的企业不过400家。这意味着,未来更多公司不得不通过并购退出。

7、企业与用户关系重塑 :赚用户钱 → 补贴用户 → 送用户股权

商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们在满足别人需求的同时,自己也赚到了钱。

但在互联网时代,游戏规则发生了改变。以360为代表的公司,通过免费模式,高速增长。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的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常态。普遍的商业策略是,先做大用户量,增强网络效应,然后再考虑通过广告、游戏、电商等模式变现。

从O2O开始,竞争加速。开弓没有回头箭,谁先收手谁就会失去市场,补贴从那时开始盛行。到了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买不起流量,每一天都是事创业公司关生死存亡,疯狂补贴烧钱几乎出现在每一个领域,共享充电宝成了幸存者游戏,火拼混战,烧钱百亿;火热的在线教育,获客成本可高达上万元,疯狂内卷;新品牌大跃进,背后是千亿资本支持。

一种畅想是,在未来,企业想要获得大量客户,可能还需要补贴用户“股权”。

Token奖励的出现,增强了用户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动态一致性。传统公司很难将自己的股权直接用于支付商业活动,但借助于Token,则有可能实现更灵活的动态激励。Token不一定是*或者*的工具,但随着供给过剩,这种激励或会成为一种新的思路。

8、科技投入持续走高,政府入局,大厂抱团

当线上流量红利基本耗尽,互联网用户的增速放缓;当线下人口红利快速消失,劳动力成本迅速提升;当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当模式创新带来的降维攻击已成过去,创新缺少系统性红利主题, 新科技成了创投领域的新风口。

中国技术创业投资从2016年加速。但时间发展至今,一个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很多在当时被寄予厚望的科技,仍然受限于居高不下的成本,无法实现正向投入产出比。以这一波技术创业中最受瞩目的人工智能为例,赛道知名公司普遍面临大量亏损。当下,多家AI公司上市受阻。这些公司是代表未来、有科技实力的公司。但受制于高研发投入、不明朗的下游需求,普遍没有办法达到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平衡。

而那些被认为会改变未来的科技,诸如量子计算、自动驾驶、5G、商业航天、小型核聚变等,成本只会更加高昂

以5G为例,仅计算基站建设成本,2020年三大运营商5G开支超千亿。根据财报数据,截至2020年底,三大运营商5G建设累计投资1757亿元,共建成5G基站77万个,折合每个基站成本在23万元左右,其中一个5G基站的覆盖范围约250米左右,是4G基站的1/4左右。2021年仍是三大运营商5G投资建设高峰期,三大运营商5G投资1847亿元左右。如果要将5G建设成普惠型通信基础设施,投入巨大。

再以自动驾驶为例,Google Waymo 在2015年时就已经烧掉了11亿美元,现在每年的投入至少超过10亿美元。2019年时,Uber的自动驾驶部门Uber ATG每月花费两千万美元,从2015年到2019年,Uber的自动驾驶业务花费已超过9亿美元。2018年,被通用汽车收购的Cruise,花费了7.28亿美元。根据业内人士推断,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测试车队,每天的运营成本就在百万美元以上;在中国一个新兴城市,车路协调道路建设的成本在1公里百万元投入以上。但即使如此高昂的投入,完全无人的自动驾驶也很难在短期内实现。

面对自动驾驶碎钞机,知名厂商不得不抱团取暖。以自动驾驶为例,本田向通用旗下Cruise注资高达27.5亿美元;丰田汽车投资Uber ATG;大众汽车计划投资waymo。在国内,Momenta获由上汽集团参与的5亿美元C轮融资,资方同时包括中、日、德三国汽车业巨头。

在5G领域,国内四大运营商中,移动与广电结盟,联通与电信共建共享,大幅降低投资。有数据显示,通过共建共享,联通电信约节省600亿元人民币投资。

对于商业公司来说,即使可以放弃短期利益,最终还是要考虑长期收益。面对昂贵的投资、不确定的回报,政府也成为了重要的参与者,尤其是在中国不能踏空的科技领域。二战后,美国建立了国家支持的实验室。现在,政府还将更深入的参与其中。以自动驾驶为例,在国内,多家自动驾驶的公司不仅得到了政府资助、政府基金投资,也得到了政府订单。以量子计算为例,多家公司的订单主要来自于军方、政府、科研院所、国企、央企及相关投资方。

三、人口影响需求,需求决定供给,降维打击常态化

人口的规模、结构及变化是影响商业机会最重要的原因。

简单来看,人口决定了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这意味着,人口影响了商业的需求、供给两端。需求影响供给。这意味着,人口最终会影响消费结构,并间接影响产业结构。

人口属性(如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出生率、死亡率等)变化催生商业机会。大的商业机会往往是建立在区域内大规模同质化人口的基础上。同质化的人口主要来自区域内的新生人口、大规模迁移的新增人口。这两类人群是最明显的同质化人口,有共同的时代烙印,有相近的思想、价值观、文化、行为方式等,是产生商品和服务品牌的重要基础。

历史上,能够成功做大的企业,往往是抓住了流量便宜的红利。90年代兴起的消费公司,抓住了线下商超流量的红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公司,多少抓住了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带来的线上流量红利。

但,当前,主流人群,线上流量红利基本耗尽,线下流量红利也被开发殆尽,寻找流量洼地,是当务之急。

9、商业在下沉 :消费之外,企服也在下沉

创新总是从极客人群、高消费人群起步。但商业上能做大的公司,往往都是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

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在下沉市场,这里成长起来了拼多多、趣头条等公司。而现在这样的趋势,同样发生在企业服务赛道,一场并不明目张胆的下沉市场抢夺战正在进行中。

去年,*世界发布*邮箱,通过邮箱的形式可以完成非公司形态的协同办公流程;金山文档在疫情后发现其用户中60%是来自传统制造业、电商;创业公司飞任务、吉工家明确要服务从建筑/制造业工人群体为主的B端市场;云计算厂商Ucloud开始服务乡县政府;华为中国政企已经开启多年“地市下沉”战略;无代码领域热闹不断,BI厂商帆软发布无代码产品简道云,容联七陌有MoPower,低代码厂商奥哲也发布无代码新品;2021年4月,用友旗下专做下沉市场小微企业的畅捷通计划赴A股上市;2021年1月14日和15日,阿里钉钉和腾讯云开发分别发布了新版本的低代码开发工具,通过拖拽等形式实现创建流程,使用范围将进一步下沉。

属于不同的赛道,运用了不同的技术,触达了不同的人群,但其共性在于,他们瞄准了同一块土地——企服下沉市场。

乐观的前景吸引了资本的青睐。自2020年,treelab、黑帕云等通过无代码进行流程/系统搭建的工具相继获得融资;蓝领人才服务商优蓝国际、蓝领用工平台马上报到、劳动力管理服务商盖雅工场、灵活用工服务平台中服云等围绕蓝领用工的企业也相继在同年获得融资。

这与消费抢夺下沉市场类似,都是希望抢夺大量未开发人群。

其实,下沉市场根本不应该称之为“下沉市场”,应该称之为“主流市场”。其所代表的趋势也不是“消费下降”,而是“消费升级”,即收入更低的群体开始学会“花钱”,对应到To B 就是学会“采购”。

拼多多的下沉市场,是指三四线城市中收入偏低的消费群体。全国月收入低于5000元人口的占总人口70%,是实打实的“主流市场”(2020年数据)。与之对应的,这些70%月收入低于5000元的人口,其工作的企业一般也涵盖在我们所定义的下沉市场里。类比一下,70%是“企服下沉市场”。这意味着服务下沉市场的企服公司有机会服务70%的用户群,是目前30%人群的两倍还多。巨大的市场就代表着巨大的诱惑。

其次,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数字化渗透提供了可能。

2015年前后,4G普及,移动互联网井喷: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 6.88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0.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3.9 个百分点;农村网民规模达 1.95 亿,城镇网民共 4.93 亿。这时的网络、电商已经渗透到了下沉市场,但是专门服务下沉市场的电商平台拼多多刚刚成立。在企服的下沉市场,可以说人人会用手机。

最后,但看在企业服务赛道,下沉市场的门槛更低,这对于新玩家来说是重大利好。

以无代码技术为例,其技术门槛并不高,这就使得厂商的试错成本极低;并且,由于服务的对象多是小微企业、传统企业、长尾企业,其特点是售卖标品,无需像服务中高端市场的厂商一样针对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制定解决方案,边际成本低。这是在科技创业里的小成本制作、轻资产模式。

这样看来,下沉市场自然会吸引一票玩家入场。

10、全领域出海跨境

2020年,SHEIN和安克的发光发热,让不少跨境电商从业者看到了一个比代工贴牌和低价卖货具备更高溢价空间的新机会——品牌出海。

品牌方,国货美妆品牌*日记今年在东南亚电视平台Shopee的双11大促活动中,获得马来西亚全站彩妆类目*和跨境美妆品牌榜*;元气森林于8月通过新加坡健康促进局(HPB)认证,获得新加坡HCS健康优选标识,进入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内衣品牌neiwai内外今年针对美国市场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站。过去是华为、小米等大品牌都在海外寻求增量,而如今更多创业公司加入这个浪潮。

投资人们也马不停蹄开始寻找下一个SHEIN和安克。去年7月,原车好多集团联合创始人兼CTO张小沛选择了类似SHEIN的快时尚出海品牌作为创业方向,并已获得约3000万美元天使轮投资;9月,衣二三原COO王琛也进入这个赛道,公司还未注册就获得了来自硅谷A16Z、IDG资本、德迅投资等机构的近千万美元融资;10月,消费电子出海品牌万拓科创获红杉3亿元A轮投资,其投影仪产品销量连续24个月排名Amazon(北美)*,连续三年销售额复合增长率超400%;11月,潮牌服装出海品牌TAKA Original获得千万元天使轮投资,已通过自建站进入欧洲、美洲、亚洲的多个国家。

这也在情理之中。中国有全球*的供应链能力,可以同时保证价格和品质;国内企业具备正向研发能力,在大量领域掌握研发原理;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中国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在非高科技领域基本已不会再被"卡脖子";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接轨,培养了具备全球销售能力的人才梯队;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懂得如何积累品牌。

此外,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快速赶超,中国和美国成为最重要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贴身肉搏战下,优胜的企业积累了电商运营致胜的宝贵经验。当中国公司把这样肉搏竞争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在海外市场,其价值逐渐显现。

在未来,更多的中国企业还将成为国际化公司。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