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拆解了1944条专利,我们发现了百度造车的铠甲和软肋

不管是电池还是芯片,在这两项核心技术上储备不足,过于被动,未来很可能步入像华为那样被“卡脖子”的境地。

新造车风再起,科技公司争相入局。腾讯科技特推出“新造车企业专利拆解”系列,本文为第三篇,解码百度。

本周百度回港二次上市,试图依靠造车讲个好故事,但资本市场似乎并不买账,上市首日即破发。

面对诱人的电动智能车市场,在自动驾驶领域默默耕耘8年的百度,终于找到了技术商用落地的契机。今年1月份高调宣布与吉利合作造车,正式入局。

然而新造车的牌桌上早已坐满玩家,不管是以特斯拉引领,蔚来、理想、小鹏呈三足鼎立之态的新造车势力,还是以东风“岚图”、北汽“ARCFOX”为代表的传统车企的新品牌,以及鱼贯入局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如阿里、小米、滴滴等,每一股势力各自都备足了筹码。毕竟,大家都知道,新能源电动车是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个具备万亿潜力的移动终端市场。

姗姗来迟的百度,手里有哪些筹码?腾讯科技在数据平台查询“百度”相关主体下的19979条专利中,通过发动机、导航、车、驾驶、雷达、行驶等关键词,筛选出1944条与造车有关的专利。

我们试图从这些时间跨度长达10年(最早一条专利可追溯到2011年9月,为“基于鱼眼镜头的车载移动摄影测量系统”)的专利布局中一窥究竟。

2019年起,百度造车专利迎来爆发式增长

拉出这十年的时间轴可以明显发现,百度从2019年开始,造车专利量暴涨。2019年暴涨4.8倍,从2018年的163条急速攀升到795条,比过去8年专利数量的总和还高出80%。2020年,专利量也一直保持在高位,637条。截至今年3月12日,2021年的专利量也达到了71条。

追溯“造车新势力元年”,起于2018年,这一年超过200家新造车品牌一拥而上,投入金额过万亿。此后,新造车市场也一直处在风口上。不难推测,百度势必也瞅准了时机,在2018年加速布局,专利数量才得以在2019年起急剧增长。

自动驾驶技术成“铠甲”,降维打击新造车

美国汽车工程学会将自动驾驶级别分为L0-L5,级别越高,就越接近于完全自动驾驶(见上图)。在百度的造车专利中,从L2到L4及其以上都有布局,其中,业内公认,智能驾驶对应着L2级别(目前的新造车品牌大多都在L2级别),自动驾驶对应L3级别,无人驾驶(无人车)对应L4级别及以上。

上图可以看出,百度在L4级别及以上的无人驾驶(无人车)领域,发力最多,有多达328条相关专利;其次是L3级别的自动驾驶领域,有280条相关专利;*的为L2级别的智能驾驶,仅13条相关专利。

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研究一直比较超前,且技术积淀深厚。

去年3月,美国*的市场研究机构Guidehouse Insights 旗下Navigant Research,发布了一年一度的自动驾驶领域主流玩家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从十个维度综合评定:公司愿景、市场发展策略、合作伙伴、生产策略、技术、营销&销售&产品、产能、产品质量&可靠性、产品组合、长期投入),其中,百度已经与Waymo、福特的自动驾驶品牌、Cruise等同属*梯队。另外,百度的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目前已经在三个城市开放(长沙、沧州、北京)。

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几项关键技术中,汽车工业协会信息服务委员会秘书长朱伟华表示,“百度的高精地图、AI算法、大数据都*优势,其中(中国)高精地图优势明显,是连特斯拉都很难具备的能力”。

百度携带着L4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入局L2级别为主的智能电动车领域,若仅从整体的自动驾驶技术上来说,算得上降维打击。

自动驾驶领域,专利布局全面

腾讯科技早前拆解过小米、华为在造车上的专利。其中小米、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都有所布局,但都处于基础阶段,比如速度控制、避障等,不管是*数量还是技术硬核度,都赶不上百度。

其中,在自动驾驶领域最核心的“导航”能力上,百度拥有300项专利,是细分领域里最多的专利。涵盖AR导航、ARHUD导航、地图导航、实景导航等多项技术能力。

其中,*科幻片既视感的一项ARHUD导航专利,是将AR引导性画面与路面画面结合,投屏到汽车前档玻璃上,实现沉浸式ARHUD导航的体验效果。这项技术也在2018年由百度首发。

在“安全”领域,百度约有37项专利,其中有10项为“避障”,主要基于行驶数据,利用避障策略模型确定避障操控指令。

另外27项主要涉及驾驶行为监测、刹车监测,以及信息安全保护(如,防止黑客攻击)等。其中监测驾驶员异常行为的专利中,不仅有可以综合车内驾驶视频、车外交通环境视频、行车数据和导航数据,对司乘人员的违规行为进行评分的专利;也有通过追踪驾驶员的眼球来判断是否在安全驾驶的专利。另外,还有一项智能手环的发明,可以实时提醒驾驶员行驶状态。

在“泊车”这一日常痛点的场景上,百度大概有29项专利:既可以通过算法和大数据帮你找到附近*车位,也可以通过鱼眼镜头或超宽带UWB定位基站帮助你自动泊车,甚至能通过距离识别前车的泊车意图,以保证双方泊车安全。

另外,在“交互”方式上,百度得益于在智能语音上布局较早,这项技术也更多被应用于人车的交互上。语音交互的专利数量有12项,手势识别、触屏识别各有1项。

综上,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专利布局涉及自动驾驶场景中的各个环节,还算全面。

软肋明显,电动、芯片专利储备不足

在“硬件电动化,软件智能化”的造车趋势下,仅仅有软件层面的能力,无异于一条腿跑步。

以电动、充电等为关键词搜索,百度仅有14条相关专利,其中大部分为优化无人车自动充电线路的专利、智能自行车充电的专利等基础技术。甚至有一条“脑洞大开”的汽车充电专利为“在车身的指定区域喷涂一层摩擦生电材料,在风力的作用下,摩擦生电材料产生电能,利用产生的电能对车辆进行充电”。不过搜索了一下,也没发现这项技术有过落地。

相比华为涉及发动机、驱动系统、散热系统、电池等多个环节和零部件的电动专利布局,百度显得“力不从心”。

也难怪百度这次入局造车,选择拥有纯电动架构——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的吉利作为联合造车方,来弥补短板。

虽然在智能电动车领域,有成熟的电动解决方案供应商,但对于造整车的厂商来说,续航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各家也早在积极自研电池及电池管理方案。去年9月,马斯克在“特斯拉电池日”发布了具备颠覆性的4680电池,业内甚至将其称为特斯拉破局的基础。

另外,芯片也是百度的弱势所在。百度在芯片领域仅有一项专利:“通过主芯片和车联网芯片的协同处理和交互,解决了目前车载终端联网过程中存在的稳定性和兼容性问题,车载终端无需连接手机,能够直接实现更丰富的应用功能。”仅仅只是提升车联网终端的数据处理效率,显然离真正的主控芯片差得很远。

不管是电池还是芯片,在这两项核心技术上储备不足,过于被动,未来很可能步入像华为那样被“卡脖子”的境地。

结语

回过头来看,百度虽然在自动驾驶领域深耕多年,专利布局全面,但也有明显的软肋:电动和芯片。何况,专利和转化之间还有很深的区隔,这些专利到底有多少是能转化落地的,也未可知。

另外,跳出专利层面来看,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百度的自动驾驶平台Apollo,虽然在依赖传感器的感知层面以及依赖算法的决策层面,有较强的优势。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但由于长期作为乙方供应商,在控制执行层面,也就是和硬件的交互上(比如执行转弯、刹车等命令),无法真正深入,因此一直缺乏现实场景下的驾驶数据来反哺算法和系统。”

所以,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虽然积淀很深,但仍然主要停留在科研层面,缺少实战经验。百度这次造车,一方面需要靠造车讲资本故事,另一方面也是躬身入局,抓住这次技术落地的契机。

但最后,“集度”造出来的车在电动化、智能化上做得有多出色,是否能和现在的特斯拉、“蔚小理”们坐上一个牌桌,还得看三年后车辆量产,打出一张什么样的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腾讯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上市企业

新能源汽车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