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有消息人士透露,嘀嗒出行寻求于本月内通过香港联交所上市聆讯,目标集资额约39亿港元。对此,嘀嗒出行向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回应称,“请以港交所披露的信息为准,目前我们不方便置评。”
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比滴滴出行晚两年。成立之初,嘀嗒就定位在合乘、拼车业务,具备了顺风车的雏形。2018年,滴滴顺风车遭遇下线整改期间,嘀嗒出行获得业绩增长机会,其投入近10亿元补贴,并迅速确立了顺风车+出租车的双轮驱动业务。
2020年10月,嘀嗒出行正式向香港交易所公开递交招股书,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或成为“顺风车*股”。
在一众平台深陷亏损泥沼时,嘀嗒的盈利模式已经跑通,拥有了造血能力,这也成为嘀嗒此次IPO*的亮点。
招股书显示,2017至2019年,嘀嗒出行总营收为4894万、1.2亿、5.8亿元人民币,毛利润为2421万、6891万和4.6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为-9702万、-10.7亿、1.7亿元。2020上半年,其营收、毛利润、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3.1亿、2.5亿、1.5亿元。
此外,嘀嗒也获得了诸多明星投资机构的青睐。招股书显示,在股权结构方面,嘀嗒出行CEO宋中杰等管理团队持股比例为34.43%,占总投票权的50%,上市后可控制投票权约73.57%。机构股东包括蔚来资本、IDG、崇德投资、易车、高瓴资本、京东、携程等,前述机构在嘀嗒出行上市前持股比例分别为21.60%、10.23%、7.15%、4.95%、4.14%、4.14%、2.86%。
相比之下,成立更早的滴滴始终未实现盈利。2019年2月,滴滴创始人及董事长程维在内部信中表示,2012-2018年,滴滴累计亏损390亿元。
嘀嗒为什么能率先实现盈利?
顺风车行业一位COO告诉未来汽车日报,“顺风车因为很少需要补贴,收取的乘车费其实是自身出行成本的分摊,运营成本较低,更容易实现盈利。”他介绍,嘀嗒出行的利润来源包括每单收取的1-3元不等的信息服务费、广告增值业务、后市场的加油、维修保养、保险、车辆金融服务、以及新车、二手车买卖业务等。
嘀嗒出行联合创始人李金龙此前向未来汽车日报透露,“嘀嗒很少花钱搞补贴。如今获取一个车主的成本已高达上百元,嘀嗒入局得早就是*优势。”而嘀嗒6周年时披露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31日,嘀嗒出行的整体注册用户数已突破1.8亿,注册车主数突破1900万。
对比之下,滴滴则选择在出行市场多线布局。官方资料显示,滴滴成立于2012年,是一站式移动出行和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在亚太、拉美和俄罗斯为超过5.5亿用户提供出租车召车、网约车、顺风车、公交、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代驾、汽车服务、配送及货运、金融等多元化服务。
“由快车和专车组成的网约车业务,虽然可以获得更大比例的抽成,但目前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市场竞争激烈,大部分平台保持了补贴机制”,上述COO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滴滴近来也有上市传闻。1月4日,据《晚点 LatePost》消息,滴滴计划于2021年上市,或将选择在香港上市,目标估值约为600-800亿美元,目前正与包括高盛、摩根大通在内的投行接洽。针对上市消息,未来汽车日报向滴滴方求证,未得到具体回应。
若嘀嗒率先上市,会否对滴滴的顺风车业务产生影响?
上述COO称,“短期会有影响,但长期需要看平台的能力”。由于上市后资金充足,短期内或许会有一段时间给用户补贴;但长远来看,平台的用户量、对车主和车辆的调度能力、供给能力是关键。另外,“滴滴业务更多,嘀嗒和滴滴不是一个量级,至少目前不建议放在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