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谁在把观众赶出电影院

对于电影人来说,巨大的挑战是修炼和打磨创作能力,提高技术,作出“必须去电影院看”的作品。

前有《八佰》打鸡血,后有《夺冠》补营养,电影院迎来了久违的欢腾。

国庆档电影票预售开启的7天后,10月1日当天的预售票房成功破亿。

今年国庆档关注度比较高的有《我和我的祖国》的弟弟《我和我的家乡》,还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师父《姜子牙》。两部去年大热影片的“亲戚”累计贡献了10月1日当天票房的8成。

今年的国庆档,和国庆假期一样,格外的长。

原定于9月30日上映的《夺冠》,提前到了9月25日上映,早早拉开了国庆档的序幕。这样做无疑是明智的,因为一来可以抢夺目前的空档期,二来提早释放口碑,也能为国庆票房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夺冠》预测到,即便是中国女排的主题加上国庆长假,也很难复制《八佰》的成功了。

《八佰》凭一己之力,已经把观众累积半年的观影需求消耗的差不多了。

遗憾的是,这并不说明《八佰》有多牛,只是现在观众走进电影院的需求,真就没有太多。

越年轻,越坐不住

电影院最辉煌的时候,还是2015年。

14-15年的中国电影行业快速成长,一方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植,一方面得益于市场投资的热潮。

那一年诞生的华语电影有《功夫》、《烈日灼心》、《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夏洛特烦恼》、《老炮儿》和《唐人街探案》等等等等;好莱坞大片有《速度与激情7》、《复仇者联盟2》、《侏罗纪世界》、《碟中谍5》、《蚁人》、《007:幽灵党》、《火星救援》等等等等。

大制作和好口碑的电影扎推,平均每个月走进两次电影院都不嫌多。

不过转眼来到了2016年,电影制作和票房增速回归理性,表面看起来是稳定发展,但是拿掉通胀之类的因素,票房收入其实已经开始了原地踏步。

2016年,电影制作的狂热褪去以后,2018年,观众走进电影院的热情也开始褪去。

想来确实有点不可思议,物价和消费水平都在涨,只有电影票越来越便宜。5年前的电影票还在80块左右,现在大概只要40块左右了。

随着看电影的性价比越来越高,看电影早已从年轻人的时尚消费行为,变成了全民娱乐消费行为。

受众变成了“全民”,可人数的增长却停滞了。

这背后的原因,大概正好可以与看电影的两个出发点一一对应:体验和消遣。

很多人去电影院看电影,追求的是仪式感和视听的沉浸感。

但是别说走进电影院了,“仪式感”本身在现代社会都自身难保。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电影,不是非要去电影院才可以看。

年轻的观众越来越接受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看电影,在飞机上看、高铁上看,甚至在地铁上看。他们总是需要拿着手机看点什么,而电影,只是众多的打发碎片时间的内容之一。

有的人坐不住,所以不愿意走进电影院,另一方面,有的坐不住的人,也在剥夺其他观众的沉浸体验。

今年第22届上海电影节期间,不少展映影院里都出现了一句话,“你打开手机的那一刻,把沉浸在电影里的我杀死了。”

可见,坐不住,在现代电影观众中是多么普遍的现象。

除了去电影院的体验大不如前,电影的吸引力也在减弱,而这一点,多少有点无可奈何:电影制作面对的再也不是没见过大白鲨、大恐龙、超级英雄大战外星生物的观众了,想给他们惊喜,难于上青天。

现代的众口,比20年前难调了大概100倍。

与其同时,可供消遣的“新鲜玩意”却是与日俱增、五花八门,从唱歌、蹦迪,到密室逃脱,甚至是话剧、音乐剧和演唱会,聚会和消遣的选择太多了。

因此,从让观众走进电影院,到让他们老实的坐上90分钟,每一步都很难。

流媒体,把电影院拍在沙滩上

让看电影这件事和电影院剥离的“罪魁祸首”,就是流媒体平台。

随便打开一个视频网站,大量的各类型电影,虽然不是新片,但充个15块钱的会员就可以任看了。

虽然电影票已经非常便宜了,但依然没有视频平台便宜。除了会员免费的看很多电影以外,单独付费的电影价格也基本都在10块以内。

这是由于“过气”,其实也就是过了窗口期而已,的电影,版权费能打一个巨大的折。直接卖出版权的《囧妈》版权费是6.3亿元,但是度过窗口期的头部电影版权费平均是5000万左右。

又便宜、又可以在家舒舒服服的看,简直是巨大的诱惑。毕竟对于很多不追求时效性的观众来说,不是刚拍出来的就是新片,只要没看过的,都是新片。

而作为一个线下影院的替代品,流媒体平台除了影响力的扩大,在整个影视行业的话语权都在不断加重。依托平台而生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多。

电影院关门的2020上半年,某平台的自制电影有15部票房突破了千万。虽然没有说网络电影不好的意思,但这充分的说明了,对于很多观众而言,“在家看”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看什么”。

窗口期,治标不治本

目前国际通用的保护电影院的措施无非就是窗口期,也就是院线电影必须在院线待够一定的时间,才允许去线上平台。

不过,这个窗口期主要靠约定俗成。好莱坞是3个月,国内大概是1个月,碰上卖的非常好的可以根据情况延期。

更有甚者,在有着最“保守”保护机制的法国,窗口期长达3年。

这也直接导致了2017年奈飞的自制电影《玉子》在法国戛纳遭到了抵制。以传统电影业看来,一个没有进过电影院的电影,是不能称之为电影的。

但是今年开始,国内外的电影业,不约而同的对窗口期“下手”了。

7月,环球影业和美国*院线AMC达成协议,将3个月窗口期缩减到了17天,AMC可以从线上点播费用中分10%左右的利润。

其实,好莱坞很早就开始在美国以外的市场压缩窗口期了。包括环球、华纳等公司发行的电影,在韩国本土院线上映一个月后就可以去线上的付费平台进行点播。

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好莱坞大片在国内最早流出的盗版都是韩文字幕的(打击盗版!)。

而内地影院也一直在悄无声息的压缩窗口期,就连去年比较有热度的《上海堡垒》、《江湖儿女》和《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在院线都没能撑过30天。

今年影院复工后,发现预期的报复性观影现象并未出现的电影业,只能再次出手,挤压窗口期。7月31日上映的动画电影《妙先生》,上映3天后就登陆了线上,窗口期只有7天。

直接线上发行的《囧妈》和《花木兰》,虽然都说着“下不为例、下不为例”,可是仅靠“职业道德”把影片困在影院里显然不是什么长久之计。

窗口期的缩短对院线来说是*破坏性的,可这也是市场自主选择的结果。

随着观影需求的下降,有很多影片注定无法在院线挣到足够的钱了。在电影院里撑着,不如早早上线。

比如中、小成本影片,尤其是文艺片和恐怖片,市场打开度低,影院排片少,很多观众是因为排片少找不到合适的时间所以干脆不看了。

另一方面,与重视视听效果的大片不同,文艺片、剧情片对硬件也没有太高的要求,更加没有去电影院看的必要性。

对于这类影片来说,90天的窗口期确实太长了。

华谊兄弟王中磊也说过,目前国内电影市场线下有10万块荧幕,处于非常饱和的状态。电影需要通过线上平台更多地发挥空间,社交属性没那么强的电影,更适合转向线上。

放在以前,上映期直接上线,必然会让票房“夭折”,但是随着会员权益和内容付费的普及,大部分影片在线上的变现能力并不比强撑在院线里差。

因此尽早上线,对于制作方来说无疑是*解。

可电影院不能哑巴吃黄连,电影制作方保全自己的同时,还是得抄环球影业的作业- 给电影院分红。

这也是为什么《囧妈》上线短视频平台被骂的狗血喷头,因为它忘了管电影院的死活。

《囧妈》引发的关于电影业变革的讨论,远比电影本身的影响大。

虽然开放窗口期是必然的趋势,但是相关的政策和规范都需要进一步讨论,比如是完全开放还是只是调整出更短的底线?比如电影上线以后的点播费用是否需要有统一规范?比如是否应该根据上线的早晚给电影院不同程度的分红?

问题太多了,而大部分目前还没办法一眼看出解决方案。

长远来看,院线电影和网络电影终将分化。

对于电影人来说,巨大的挑战是修炼和打磨创作能力,提高技术,作出“必须去电影院看”的作品。

而对于电影院来说,*的挑战是接受现实。

或许人类的进化方向,就是各回各家。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格隆汇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影视视频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