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阿里腾讯京东华为纷纷发力,互联网医疗究竟有何吸引力?

互联网巨头在医疗领域的动作相当频繁。用户需求攀升、市场空间尚待挖掘,巨头没有理由错过这块增量。

在即将过去的8月里,互联网巨头在医疗领域的动作相当频繁:

8月12日,字节跳动完成对百科名医的全资收购,据悉收购金额为5亿元;

8月17日,京东健康获得高瓴资本8.3亿美元的B轮融资,次日,京东健康宣布推出家庭服务产品“京东家医”;

8月20日,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京东计划分拆京东健康于香港上市,集资10亿美元,预期京东健康最快明年上市。

把时间拉长一些则会发现,今年以来,医疗赛道的热度居高不下,在截至2020年6月16日的上半年里,国内医疗健康领域的融资金额达508.8亿人民币,环比增长46.2%。

热潮的背后,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的身影频频出现。互联网行业看似和医疗联系不大,但从投融资消息和业务布局来看,医疗早已成为互联网巨头密集布局的赛道,而今年的疫情又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量。

疫情期间,由于对医疗健康知识的需求攀升,用户通过互联网获取医疗信息的习惯也随之养成,而在就诊方面,迫于线下就医条件,患者也需要更多的线上咨询机会。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医疗的便利性得到了凸显,但这是一块尚待挖掘的巨大市场。

根据易观分析的数据,2020年5月,医疗领域活跃用户为4134.8万人,相较于去年同期上涨38.4%,但相对应的是,广义互联网医疗在我国健康产业的渗透率仅为8%。

用户需求攀升、市场空间尚待挖掘,巨头没有理由错过这块增量。如今,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华为等巨头带着技术、资本、商业模式四面出击,押注这个可能带来爆发增长的行业。

由于各自的业务和优势不同,巨头的医疗领域入局路径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但无论路径看上去多么不同,互联网巨头布局医疗仍有共同关键词:发挥长项、业务协同。

阿里巴巴:B2C模式驱动

在诸多巨头中,阿里巴巴是较早探索医疗领域的玩家,依托淘宝、天猫、支付宝等拳头产品,结合投资布局,阿里巴巴在医疗领域已经落子颇多。

阿里巴巴在医疗领域的起点是其熟悉的B2C模式,2014年1月,阿里巴巴联手云锋基金,对港股中信21世纪进行总额1.7亿美元的战略投资,拿到了后者54.3%的股份,并将其更名为“阿里健康”。

依托阿里健康,阿里巴巴将旗下电商平台的优势平移到医药零售领域。根据阿里健康财报,截至2020年3月31日,其运营的天猫医药平台GMV已经超过835亿元,自营业务整体收入超81亿元,年度活跃消费者超过1.9亿。同时,阿里巴巴发挥自身在电商、云计算、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协同淘宝、天猫、阿里云、支付宝等资源,对B端进行重点运营,实现用户和医疗行业的协同发展。

具体到技术层面,阿里云在医疗AI、互联网医院、医疗信息化等领域提供支持,比如将深度学习引入到智能医学诊断和医学数据分析领域,应用于医疗临床预防、诊断、治疗等医疗环节。阿里健康财报显示,脑健康筛查AI引擎已经成功落地爱康国际和美年大健康

在支付端,支付宝除了在为医疗服务提供流量入口,还拓展了医保线上支付、芝麻信用就医、未来医院的建设等方面。钉钉、菜鸟等其他“阿里系”业务则分别在医疗信息化、药品配送等方面提供支持。

目前,阿里健康形成了医院电商、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产品追溯、消费医疗五大业务板块。比如今年4月,阿里健康联合支付宝,在山东济南试点了全国*基于电子医保凭证的管理模式,完成“互联网复诊+处方在线流转+医保在线支付+药品配送到家”的全程服务链。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阿里巴巴基于阿里健康,协同体系内的其他资源加深互联网技术和产品在医疗领域的渗透意图明显。

业务协同之外,阿里巴巴以投资扩大布局的思路仍在延续。2018年,阿里健康投资医疗大数据服务商“浙江扁鹊”,阿里巴巴旗下的云锋基金也在医疗健康行业出手多笔投资,投资金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通过自建平台、业务协同、投资扩张、加码技术,阿里巴巴的医疗生态闭环正在形成。

腾讯:基于流量,重在连接

腾讯在医疗领域的布局也是以投资作为开局。

2014年开始,腾讯陆续投资挂号网(现微医集团)、丁香园、卓健医疗、好大夫在线汇医在线、糖大夫(连接智能血糖仪)、缤刻普瑞(智能医疗设备开发商)、乐跑手环、有品PICOOC等企业,单笔投资金额从数百万元到几十亿元不等。这些被投项目可以归为以下几类:医院侧、智能设备侧、健康管理侧。

从投资布局上已经能够看出腾讯在医疗布局上与阿里巴巴的不同之处:腾讯希望将自身的流量优势发挥到*,通过挂号、健康管理等布局强化自身的连接优势。

除了投资,腾讯自身也在医疗领域有探索和尝试,根据官方介绍,目前,腾讯在医疗领域已形成腾讯觅影、腾讯云、腾讯安全、腾讯医典四大产品布局。

腾讯觅影的重点发力方向是医疗影像,其通过为合作团队提供觅影算法支持,以优化影像学检测流程及准确度,来辅助提升诊断率。目前,AI觅影已经应用到宫颈癌的癌前病变判读、结肠癌诊和眼科全病种AI辅助诊断中,有三家三甲医院和腾讯觅影达成合作。

疫情期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腾讯觅影医疗团队展开合作,共同研发新一代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提升了诊断效率。

腾讯云则是在智慧医疗、区域医疗、医学影像中心和生物基因的场景下发力,目前,腾讯云已经协助四川和安徽搭建省级互联网医疗监管平台,实现医联体内信息协同,从而推动分级诊疗发展。

腾讯医典面向C端,为用户提供专业医疗健康信息。值得一提的是,腾讯医典探索将AI应用于医学科普中,目前,腾讯医典已经上线肺癌、乳腺癌智能问答助手,3D可视化技术也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培训、临床诊疗、医学干预、远程医疗等领域。

而腾讯安全则是帮助医疗机构保护信息安全。

整体来看,腾讯的医疗布局始于连接,但不止于连接。随着互联网对医疗领域的渗透不断加深,腾讯旗下业务及能力与医疗的结合也变得更加紧密。基于连接的基础,腾讯围绕医疗全产业链仍会持续深化合作、渗透。

京东:从医药零售切入全产业链

京东健康是京东集团在医疗领域的关键布局,其在2019年5月独立后,先后获得9.31亿美元A轮融资和8.3亿美元的B轮融资,是京东旗下的第三只“独角兽”。

虽然京东和阿里巴巴都属于电商行业,但由于商业模式上的不同,其在医疗领域的发展逻辑也有较大差异。总的来说,京东健康的核心思路是:以京东大药房为基础,从医药零售端重点切入,随后逐渐向药事服务和互联网医疗服务纵深领域拓展。

具体来看,京东健康最为成熟的业务是医药零售,京东在2019年10月的合作伙伴大会上曾披露,京东大药房仅用三年时间收入就超过了四大药品零售连锁上市企业,京东健康的零售业务板块已经成为全国规模*的医药零售渠道。

之所以能有如此发展速度,京东本身的电商和物流基础是关键。

借助京东线上平台,医药零售业务可以得到快速推广,京东零售对上游的采购优势和京东物流遍布全国的物流网络都能应用于医疗领域。去年8月,京东健康上线的自营批发业务“药京采”从医药流通产业链切入,并依托于京东物流和京东数科,连接线下药店和个人诊所。目前,“药京采”已经覆盖21个省,400多个城市。

除了将京东原有的电商和物流能力应用于医药领域,京东健康还通过技术落地了一系列产品和应用,如AI分诊、AI辅助诊疗体系、AI客服随访、AI合理用药和审方系统等,比如今年4月,“南开京东互联网医院上线”,就医买药的服务打通医保,用户可在线上使用医保支付等。

从医药零售入手,拓展药品全产业链、医疗健康全场景,京东健康的发展路径其实是与京东零售、京东物流、京东数科协同的结果,京东的重资产投入成为了京东在医疗领域发展的基础。

华为:发挥通信技术和硬件优势

和阿里巴巴、腾讯、京东都不同,华为在医疗领域的布局更注重发挥自身通信技术和硬件能力优势。在B端,华为侧重推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和落地,强调与合作医疗机构的个性化定制,面向C端则主要是智能穿戴装备。

业务方向上,华为医疗主要涉及数字医院、区域卫生信息化、分级诊疗三个领域:

数字医院业务包括移动医疗、数字医院网络和中小医院网络;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包括虚拟化云平台、健康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云网络等创新ICT方案;

分级诊疗包括基于医疗协同、云端共享、开放兼容的一网一云一平台的新ICT架构,以及携手合作伙伴构建分级诊疗解决方案。

过去,部分医院网络容易中断,运营维护的难度也较大,但由于医院在资源上的匮乏,数字医院和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存在诸多困难。针对数字医院领域,华为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助力医疗机构实现数字化转型。目前,华为已与华西医院共同建设了大数据集成与应用平台,与同仁医院构建了安防保障体系。

在区域信息化层面,华为提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一体化思路,重点解决区域信息化过程中硬件设施的选择、平台建成后如何开展长期经营的问题。早在2015年,华为就和云南省卫计委展开合作,推动区域信息化建设。

分级诊疗方面,华为已在人口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分别投入。在贵州省,华为以远程医疗为依托,建设覆盖省、市、县、乡的四级医疗平台;在克拉玛依市,华为则建立了疆外合作医院、克拉玛依远程医学平台、市内医院三者统一诊疗的平台。

面向C端,以硬件能力见长的华为更侧重医疗器械,可穿戴装备的研发和应用。2019年3月,华为正式进军医疗器械行业,布局华为医疗智能可穿戴装备和智能手表。

今年3月,华为发布了2款智能手表,支持水下监测、科学睡眠等功能;4月,华为成立了荣耀终端新公司,经营范围涵盖了I类、II类和III类医疗器械的销售。

除了国内市场,华为在医疗上的布局也延展到了海外。今年4月,华为云宣布向全球免费开放医疗AI服务,提供的AI医疗服务包括基因测序、药物筛选、AI 辅助诊断等。

目前,蓝网科技已与华为云合作推出了AI+CT辅助诊断与量化分析服务,并在厄瓜多尔首都四家医院上线;中威电子则与华为云联合推出了智能AI热成像体温检测系统,该系统已在阿根廷埃塞萨国际机场上线。

巨头入局的意义

对于巨头来说,市场空间的吸引力是其入局医疗领域的重要推动力。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判断,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前景广阔的同时,医疗行业存在资源分配不平衡、数据割裂等痛点,这些都为巨头提供了入局机遇。

整个医疗体系环节复杂,前端是与普通人交集最多的环节,即挂号、诊疗服务,前几年火热的网络挂号,随后出现的互联网医院等新兴模式,即是互联网对前端的渗透和改革。中端涉及体检、诊断、处方、用药等场景。再往后一步,则会进一步深入到医疗体系的后端系统,如医院MIS系统,数据后台建设等。

这些环节都存在被互联网等技术提升体验和效率的空间,技术是贯穿在巨头医疗布局中的关键角色,而技术的基础是海量的医疗数据。目前,互联网巨头正在争取和更多的医院达成合作,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合法来源的医疗数据,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研发提供基础。

过去,医疗体系线上线下乃至不同主体间的用户数据、诊疗数据往往处于割裂状况,兼备资源和实力的巨头加入后,医疗行业痛点有望加速解决。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医院与监管者、医院与供应商之间的数据打通,不同医院之间的数据流动将开启更大的想象空间。凭借各自在金融服务、云技术、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互联网巨头能够助力医疗行业的降本增效,与医院、政府的深入合作也有助于构建更完整的医疗全产业链服务生态。但数据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兼容性也将成为政府、医疗机构、医疗器械厂商考察的重点。

热潮之下,医疗数据应该如何被获取和应用、商业变现和行业合规性的边界在哪里,都将是未来的长期话题。此外,医疗是个“慢赛道”,投资回报周期长、政策监管严格,习惯了高速增长的互联网玩家有多少耐心去投入,也将在时间里接受检阅。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资本侦探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上市企业

医疗服务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