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2020年,VC/PE投资策略发生哪些变化?

“危”、“机”四伏的疫情,或许是个好事,倒逼中国自主创新,去寻找更好的供应商解决供应链危机。也许经过这次疫情,中国真能在自主创新方向走出一条血路。

2020年8月12-13日,由清科集团、投资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在上海隆重举行。现场汇集国内顶级FOFs、政府引导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家族基金、保险机构、银行资本、VC/PE机构、上市公司等150+顶级LP和万亿级可投资本,共探新经济下的股权投资之路。

在下午第二专场中,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易岐筠、软银中国资本管理合伙人陈华、渶策资本创始合伙人胡斌、东方弘泰资本管理合伙人兼CEO马云涛、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宋向前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王俊峰围绕“2020基金投资策略”展开多层次、多维度讨论。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整理:

易岐筠:大家下午好!今天的题目是基金的投资策略,疫情虽然过去了,但不知道会不会重来,所以希望我们嘉宾讲一些干货,在座的各位来到会场也是不容易,我们也珍惜这个时间。

第一个让大家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机构和投资的行业,大概专注哪些方面。第二个结合我们2020年以来的一些情况,有几个重点,我能想到从今年春节前,我当时我在苏州拜访一个当地的机构,没想到疫情有那么严重,结果过了春节就出不来了。

疫情方面我们也有很多体会,再讨论科创板,最后结合自己基金的特点展望一下未来。因为疫情,今年的投资策略也会变了,大家展望下未来,大形势下会有哪些重要的变化吧。

陈华:我是软银中国的陈华,我们软银中国在投资界算是一个老兵了,我们2000年从创投起家,到今天为止,投资基本上覆盖全阶段。

医疗是我们投资侧重点之一,从2006年开始做到现在,成绩不错。重点之二是TMT行业。我们和其他GP的区别在于布局新能源、再生能源和新材料领域投资。

胡斌:大家下午好,我是渶策资本的胡斌,渶策资本虽然是去年新成立的VC基金,但是我们几个创始合伙人,还有我本人在VC这个行业都从事了十几年以上,去年做了第一期美元基金3.52亿美元。

我们主要投资三个板块:互联网、智能科技和消费。投资方向基本是A轮、B轮,有时候会往后点或往前点。

马云涛:大家好,我是东方弘泰资本的马云涛,我们到现在还不到六年,算是行业新兵,管理人民币资金90亿。

我们投资特点归纳为几个点,一是全球化投资视野,我们很多投资在美国、欧洲。

第二个特点是跨阶段投资。我们既投资后期企业,也投资行业龙头,包括成长后期的并购投资。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打法建立行业资源,形成深刻的行业认知,同时,我们也做同行业维度的早期投资,我们管它叫“投资未来”。既能看到行业,也能看到行业方向。

第三,努力构造行业投资组合的产业生态。我们不但希望能投,还希望能做好投后管理,为投资组合赋能。我们目前专注三个行业,第一个行业是以数据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智能化进程,从人的生活到生产及社会各个环节的数据发现、挖掘、分析、使用。

第二个行业是解决人精神需求行业:做媒体,包括社交、游戏、媒体内容和新型媒体技术等,核心目标是让人快乐。

第三个行业围绕人的生存质量,也是为健康而来的医疗赛道。我们在医疗领域投资是从疾病科室入手,比如我们在神经科以及创新药、高端器械,还有智能化医疗服务布局,围绕特殊疾病赛道布局医疗。这是我们在投资方面的一些布局和想法。谢谢

宋向前:大家好,我是加华资本的宋向前,加华资本今年是14个年头,专注投资大消费和现代服务行业,主要围绕“衣食住行医教娱养”场景投资。加华资本是典型PE打法,我们比较喜欢买一些竞争力强,未来成长空间大的企业,“买行业和企业的双增长”是我们在消费服务领域的投资逻辑。

最近,市场热议的“经济内循环”,意味着中国今后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经济体,会涌现属于国人自己的品牌和服务,这样的行业一定有很大机会。

我们坚持了14年,事实也证明大消费与现代服务业具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和潜力。我们希望在这个路上坚持下去,陪跑更多消费行业中的民营企业,支持民营经济,助力中国消费。

王俊峰:大家好,我是君联资本的王俊峰,负责君联医疗投资。我们是2001年成立的,在过去20年涉足了多个行业,包括互联网、消费、专业服务和制造,还有医疗健康,累计投资超过500家公司。

疫情之下,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影响。大家能在今天挺过来,着实不易,我们希望能帮助这些企业渡过危机,迎来美好明天。

易岐筠:谢谢各位,我是易岐筠,我在中金资本做母基金,另外我们还是以直投为主,目前为止投了100个GP,上面对接部委,下面和各种兄弟伙伴们对接。

回到正题,我们是以VC为主的基金,像东方弘泰的老兄、往中后期走的也挺好。因为我们很多VC也要做一些Pre IPO。当然话说回来,我们这些基金投的企业确实比较小,A轮为主加一点B轮,你这边投新能源会不会好一些。

第一个话题,疫情对我们基金的影响,对于你的被投企业或者正在看的企业到底有哪些影响?

陈华:其实此次疫情后,我们看到了一些之前没有看到的机会,譬如像大数据中心或者云服务。软银中国还是偏向投资一些深度技术项目,所以我们也投了蛮多大数据中心类的项目。这次疫情中,很多企业增加了大数据中心和云服务需求,这意味着相关产业链会有更多的机会。

另外一方面,聊聊挑战。我觉得多数企业最严峻的挑战,是现金流。中国企业家们都有“拼命三郎”精神,全情投入。大家起初可能没有意识到疫情会那么久,一开始两三个月大家觉得还能撑住,过了两三个月后,我问了一百多家企业,疫情中最大的恐惧是什么,大家最担心资金流断裂。所以我们软银中国现阶段为很多企业对接一些银行资源、政府资源,尽可能帮助企业渡过资金难关。

我们还会帮助线下企业对接线上业务及模式。我们有数据中心和云服务被投企业,可以把一些比较传统的线下企业直接搬到线上,对我们的被投资企业提供帮助。

胡斌:我也先说一下机会吧,其实我们在疫情期间反倒投了三家公司,而且这三家公司都蛮有代表性的。

疫情中会受益的行业,我最先想到医疗,但我们不投医疗,所以跟我们没关系。第二,就是和互联网相关的领域。

三月初我们在北京时,去了一家SaaS教育在线平台。这家公司在疫情期间爆发式增长,我们在第一时间冲出去投了。我们当时先判断他们疫情后会不会跌到谷底,用户习惯已经彻底变了,还是要在线下做一部分。

易岐筠:所以你那时候预判SaaS要起来,你戴着口罩冲出去了?

胡斌:你要大概判断疫情会不会很快消失,因为行为的改变从一开始的恐慌到一个月适应,很可能变成三到六个月调整,这是我们当时能看到的。我们还在武汉解封第二周杀到芯片领域,危机也是机会

易岐筠:我觉得胡总有做对冲基金的潜力。

胡斌:然后说挑战,我觉得现金流肯定是比较大的挑战。我也想听宋总讲讲,他们做线下比较多,挑战更大,我们相对来说少一点。

无非两点,第一是降低融资预期,现在一定要省钱。互联网公司团队管理平均水平还是不错的,基本上他们有很多团队会主动减薪,包括借钱等。我相信我们所在的领域还不是受损最严重的,好的企业恢复还是蛮快的。

马云涛:疫情来了之后,我们在两种情况下分析,一个是应对危险,一个是分析疫情会带来的机会。

除了医疗本身的问题,医疗对餐饮业、体育、影院等这类聚集性活动影响非常大。

我们在18年收购了一家叫“MediaPro”的媒体技术集团,是西班牙最大的足球赛事制作和版权运营公司。当疫情传到欧洲,我们开会预判全年的影响,决定先准备应对流动性危机。

我们先增资五千万欧元,又跟银行谈了六千万欧元贷款,并在四五月准备充足的子弹。疫情期间大家只能通过屏幕看现场比赛,当我们进行场景分析后,三月份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度过危机,结果增资完成后发现结果比预料中好得多。毕竟我们作为大股东是不允许出现任何问题。

我和团队在四月份左右复盘了这个案子,讨论像这种具有长期需求的行业在短期剧烈下调会不会产生机会。后来,我们找全球的投行给我们看做这类赛事的公司,看看他们有没有流动性危机,我们可以尝试并购。

这是挺好一个案例,在一个行业中同时看到危险和机会,简单分享给大家。

宋向前:挑战其实是挺大的,我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机构。疫情开始到现在,大家都是低估了疫情和它对整个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这是一场全人类的危机,所有国家和它们的经济增长方式都面临着重大转型挑战,中国尤其如此。

总结中国过去40年发展,吴晓波说的一句话我个人很认同——水大鱼大胆子大,机会好,几个聪明人就能成点事,但未来这样的机会会很少。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投资机会在各行各业都会进入到困难模式,90后、00后年轻人压力其实比我们大。

我们要支持年轻人,他们在当前时代遇到的挑战和困难更大。现在网络上各种刷屏文章都在说,80年代在希望的田野上,每个人看了很激动,因为那是一个人人平等,人人有梦的时代。现在也有机会,但挑战更大。

为什么讲挑战大呢?我讲几点理由。第一个是宏观环境不好,内循环和外循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导致经济不容易循环一个这么大的经济体想完全依靠自身循环,是有压力的。不管什么样的循环,首先全社会的人均收入要上来,所有的事情都是供需关系决定的。如果有效需求不能创造出来,人均收入不能增长,任何有意义、有成效的经济循环都很难。

第二个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压力太大。现在地方财政普遍困难,疫情期间,我们希望财政和货币政策这些宏观调控措施加快出台,尽管政策空间十分有限,但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拉动作用空间已经很小了。我觉得全社会都要对社会环境的巨变,对于中国客观经济环境发展战略的变化,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三个就是企业,因为市场要素投入不够了,生产要素就越来越贵,这对企业内部运营管理要求显著提升。正如刚才陈总所说,一方面企业要加强资金流动性。那么,流动性怎么来呢?直接影响因素之一就是管理水平,因此未来企业想要发展,企业家阶层自身的要求也会提高。

企业家需要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和卓越的营商能力,这些要求是非常高的。我胆子小,所以只投资头部企业和真正有能力的企业家。随着商业环境变得更加恶劣,中国中小公司创业成功率会降低,能从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的几率也十分渺茫,这对企业家能力、水平、视野、团队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第四点,我们觉得投资机构也要有责任意识。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成长起来的,相投小企业,除了要有眼光、定力,重要的是社会机制,允许失败,包括产业政策等相关政策都需要调整,然后才能大胆的给资金和资源来扶持这些企业。

我认为未来中国就两个大赛道,一个是科技,另一个是消费,这两个赛道值得中国所有的创业者、企业家、投资家深耕。而我个人选择了消费赛道,坚定地跟未来想活的更好、吃的更好的14亿中国人站在一起。

最后我还想说,大家也不要灰心,危机也意味着机遇。中国人其实没经历过好日子,中国是一个吃苦耐劳的国家,所以我们努力拼搏的精神比别人都强。

其次我们有14亿人口,全世界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加上半个东南亚人口,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府乃至一个宗教有过这样巨大的流量红利,这个机遇被中国的创业者抓住了,我相信这个奇迹大概率会延续。

最后还是一句话,天道酬勤,所有的创业、机遇还是要建立在辛勤劳动的基础上,踏踏实实做生意,永远把消费者放在心上,我相信中国市场会还你一个奇迹。

王俊峰:谢谢宋总,有理论有实践,有理想有温度,还有追求,我这里也接着说。我对医疗投资了解更多,今年疫情期间大家直观的认为医疗是受益的板块,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看到的受益板块是什么呢?卖口罩,做手套的,做检验试剂的,业绩涨十倍,二十倍很正常。但是在二月份,医疗服务基本上被各地一刀切,民营医院关门,没有门诊了。二三月份基本上零收入,直到四月份才开始慢慢恢复。

当时对我们企业摸底时,我们发现有10%的企业现金流储备不足以支撑三个月。但今天可以负责的告诉大家,到目前为止这七八家公司一家没死,都挺过来了,有的甚至实现了逆袭,业绩爆增,开始盈利。这些让我们非常的欣慰。

受影响的板块包括医疗服务、口腔连锁、临床,有统计显示,感冒药在疫情后销量跌了90%,因为大家都戴口罩,不会感冒。以往在七八月份,楼道里住满呼吸道感染的小孩,这段时间没有了,为什么?幼儿园不开学、学校不上学,孩子们戴口罩不会交叉感染,所以儿科的医疗服务业务量缩水严重。

我们也看到部分行业在发生变化。比如在技术端,我们看到基于MIA技术快速研发的疫苗和药品尽早上市,包括做感染控制的监测涨得很快。同时第三方检验实验室以前是ToB服务,现在它可以To C了。还有之前线下买药都改成线上,像这种在线数字化营销涨得非常快。

当然,还有类似于医美行业,之前大家都会去日本、韩国、香港、瑞士做医美,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就要本地化消费,但还要追求品质,有前期储备的企业在这时,则应运而生。

谈到这次所谓的科技战,大家看到的都是芯片和各种软件协议等等,其实对医疗影响也挺大的。像一些基础部件、原料都是进口,甚至连一个管子和阀门都依赖进口,不然根本达不到标准。可全球供应紧张,某个国家疫情非常严重,工厂关门了,中国只能想办法将本地供应达到同质量标准和要求。

其实这也是个好事,倒逼中国自主创新,去寻找更好的供应商解决供应链危机也许经过这次疫情,中国真能在自主创新方向走出一条血路。

易岐筠:谢谢,各位分享的特别精彩,大家都要向宋总学习,多发挥一下。最后每个人自由发挥,看你们想讲什么?

陈华:谢谢大家,希望世界和平,大家共赢。

胡斌:我们计划寻找人民币的融资,欢迎大家合作。

马云涛:还是合作共赢,和平社会是每个人的期待,包括这种阻隔也好,我们希望不要让它发生。

宋向前:就是与百姓生活,人间烟火站在一起,支持民营经济,助力中国消费。

王俊峰:在健康面前,一切都不是事。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