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公司楼下那家便利店,悄悄关门了

让便利店再飞一会儿

突如其来的关店潮,令人猝不及防。

10月11日,7-11母公司Seven & i Holdings Co宣布计划进行大规模调整,至2022年裁员4000人,旗下7-11便利店、伊藤洋华堂、SOGO西武的店铺数量也将调整。更重磅的消息是,公司将关闭1000家7-11便利店,令人哗然。

这家昔日的“便利店之王”,正走下神坛。在广东,“7仔”一间间渐渐消失,令人唏嘘;在上海,7-11一年多未能开出一家新店,仅有115家门店,而全家的门店数量超过2000家。曾经无往不胜的7-11,已成往事。

与此同时,本土系便利店这几年疯狂崛起。见福便利店、便利蜂、好邻居、Today、邻几.....一众新式便利店品牌在VC的簇拥下狂奔。但伴随着融资潮,这些本土便利店新品牌面临着和7-11一样的遭遇——关门潮,尸骨累累。

失落的7-11:

为何在中国节节败退?

7-11,作为全球开店最多的便利店,曾缔造了零售界的神话。

曾经的7-11究竟有多辉煌?零售界的一种说法足见影响力——“世界上只有两家便利店,7-11便利店和其他便利店。”2016年时,7-11更是创造了近100亿人民币的净利润,比肩阿里。

7-11、罗森、全家,并称为便利店领域三大外资巨头,在几家外资便利店中,7-11是最早进驻中国市场的那一个,1992年开始进驻珠三角。截至2019年5月底,7-11全球店铺总数共有6.86万,其中日本店铺数量超过2万排在首位,而中国以8415家店铺数排在第5位。

在中国,7-11的失落大概是从2009年开始。当时,诸如全家、美宜佳、喜士多等连锁便利店品牌遍地开花,各种便利店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自媒体“财经三分钟”曾梳理一组数据:

在上海,7-11一年多未能开出一家新店,上海仅有115家门店,而全家的门店数量超过2000家。

在北京,7-11关店数逐年走高,目前有门店数量约250家,被便利蜂以350家的数量后来居上。

在川渝,7-11市场份额持续萎缩,目前约有120家门店,而罗森的门店数量多达200余家。

原因并不难理解。在7-11,最常见的食物就是寿司、饭团、意面等冷食,这在日本非常畅销,但我们中国人却是喜欢热食的,出于一时好奇你可能会去尝鲜这些食物,但时间久了必然会很不习惯。

价格也是一个方面。在众多便利店之中,7-11的成本尤其高。数据显示,7-11一家店的投资成本大概在70多万元左右,而物美一家店为20万元,相差三倍多,7-11的东西自然要卖的贵一些。

此外,在线上方面,7-11的“触网”动作更滞后。与之相比,全家和罗森的态度一直很开放,先后接入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等平台。而直到2018年8月,一线城市北京的7-11便利店门店才宣布完成全面接入美团外卖平台。

本土系便利店崛起:

腾讯、红杉、高瓴、今日资本都来了

属于日系便利店的黄金时代正在远去,但便利店仍然一门大生意。

毕马威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便利店整体行业保持稳定高速增长,行业增速达到19%。市场规模超过2200亿元,单店日均销售额近5300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约7%。

这几年,相比急剧衰退的百货店、大卖场,本土便利店却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资本的热情也被点燃。据不完全统计,阿里、腾讯、高瓴、红杉、今日资本、源码资本等产业资本和VC/PE机构纷纷出手,本土系便利店崛起。

具体地看,2018年4月,见福便利店获红杉中国天使轮投资,估值12亿人民币;同年10月,网传便利蜂获高瓴资本、腾讯战略投资.....不难发现,2018年是便利店融资爆发的一年,但到了2019年融资事件明显减少,较为轰动的案例是今年4月,邻几便利店完成今日资本、源码资本联合投资的3000万美元B轮融资。

这是一场“最后一公里”的争夺战。Today便利店创立于广西,早在2014年就获得了红杉中国的投资,红杉中国合伙人刘星曾分享:“围绕新时代消费者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红杉资本非常注重产业布局与线上、线下场景的融合,既投资了阿里、京东、唯品会、美团等一批互联网领军企业,也布局了七天连锁酒店、中通快递万达院线这样的线下网点。便利店是红杉非常重视的线下网络,最后一公里贴身消费者的价值巨大。”

备受关注的,还有今年合肥本土便利店邻几获得了今日资本和源码资本联合投资的3000万美元。对于这笔投资,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给出的理由之一是:“他们的定位抓得很准,专注在二线城市,猛搞鲜食即食,直营加上收购,密集开店,在局部城市迅速占领消费者心智。”除了邻几,今日资本还在去年11月投资了无人连锁便利店24鲜便利店。

除了VC/PE机构,视便利店为香饽饽的还有互联网巨头与地产企业,京东与苏宁都在用自建的方式做自己的京东便利店和苏宁小店;保利旗下有若比邻,绿城则收购了好邻居便利店.....便利店这条路上,玩家众多。

悄悄到来的关门潮

便利店的下一步,何去何从?

然而,本土便利店也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伴随着融资潮,还有关门潮。

2018年,邻家便利店股东爆雷致资金链断裂,一夜间168家门店全部关停。该品牌由前“7-11”员工王紫于2015年创立,以开设24小时营业的自营便利店为主,曾被称为“最像7-11的便利店”。

同年9月,131便利店因资金周转问题,公司员工遣散,创始人失去联系;自去年11月关闭90多家门店之后,今年2月,全时便利店也迎来倒闭拆分……这些纷纷关闭门店的便利店品牌均开业仅仅几年,曾在资本簇拥下兴起,又在资金断裂后黯然落幕,尸骨累累。

首先压垮便利店的,无疑是资金问题。便利店的生产成本是零售业中最高的,通常来说店铺面积越大,租金,电费,装潢等经费就越高,开店越多所需资金就越多。

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显示,近一年来便利店行业的运营成本正在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电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

Today便利店创始人宋迎春曾感慨,“便利店就是弯腰捡钢镚的幸福”,尽管便利店的平均价格比传统超市高15%、毛利率多在20%~30%,但净利率却难超5%,投资回报周期长,实际是门苦生意,赚的辛苦钱。

那么,便利店的下一步何去何从?对此,曾有知名FA机构预测,未来便利店大概率会发展成微型商业综合体,形成“便利店 + X”的模式,并呈现“千店千面”的特征。X 可以代表任何业态,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有生鲜、餐饮、咖啡及各种便民自助服务如洗鞋、干洗、彩票等。

另外,现阶段国内便利店呈现诸侯割据态势——区域龙头较多,如福建见福、广东美宜佳、湖南新高桥、浙江十足等,但跨区域的龙头企业尚未出现。也许,便利店行业内的整合并购潮或将开始。

无妨,让便利店再飞一会儿。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批发零售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 | 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