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北京、上海、济南、天津、南昌等城市相继出台了新一轮促消费政策,“夜经济”一词频频出现,被作为新消费增长点,例如“点亮”夜间经济被提上2019北京市政府工作日程、天津围绕海河打造夜间经济带、上海提出围绕“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夜生活集聚区的目标推动“晚7点至次日6点”夜间经济繁荣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3个省区市陆续出台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举措,政府从旅游、餐饮、文化、交通等多维度培育发展夜经济。
夜经济不负众望,提交了一份令人欣慰的“答卷”。8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受夜经济等促进消费举措的带动,7月份全国餐饮收入3678亿元,同比增长9.4%。另外,和餐饮相关的行业也受到带动,当月饮料类零售额增长 9.7%,烟酒类零售额增长10.9%,都比上个月有所加快。
夜经济已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也冒出了环保、治安、交通、扰民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给夜经济的发展提供包容开放的市场环境,如何保障交通和安全等配套条件的提供?这些问题考验着一个城市的管理智慧。
夜经济奔跑
商务部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有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晚上18时到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一半。如北京王府井夜市出现100万人的高峰客流量,重庆三分之二以上的餐饮营业额在夜间实现,广州的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经济。
热气腾腾的夜间消费激发商业活力。《阿里巴巴“夜经济”报告》显示,23点到24点,一二线城市超过83%的口碑商户还在营业,24点之后,仍在营业的口碑商户比例超过60%。
大众点评必吃榜数据也显示,20点至23点成为新的餐饮消费增长点,其中,20点、21点、22点、23点的商户浏览量分别增加42%、53%、51%和50%,烧烤、面馆、小吃快餐、串串香等品类的必吃榜上榜商户上述趋势较为明显。
这几天,在青岛市市北区台柳路1907音乐街上,每晚吸引着大量的市民与外地游客来参加青岛国际啤酒节。而这个长约240米的街区,在6月27号之前还是个正在进行的商业街区的改造提升项目。“之前整个商业街区的空间利用不足,商业业态也很难维持。现在这个商业街举办了不同的(夜间)活动,吸引市民饭后遛弯和外地游客打卡,从车库的泊车数量也可以看出它现在运营状况比较好。”台柳路1907音乐街的设计团队奥雅设计北方区域公司副总经理、青岛公司负责任人赵振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不过,赵振介绍,音乐街举办的活动也受到过居民的噪音投诉。一个整体的感受是,在夜经济为诉求的城市项目中,不论商业街区还是旅游景区,都对企业运营管理和城市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掌灯人
夜间这个特殊的场景,的确对城市治理的要求更高。
如何满足人们夜间消费的交通、安全、饮食安全需求?每一个问题单列来看都很细小,但放在一起,可能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城市治理工程,过严监管容易压制经济活力,过松监管容易放大问题,这考验着一个城市的协调和管理智慧,也推动着城市管理的进一步创新。
之前,城市的环境治理曾一度让整个“宵夜江湖”退场。对此,广州市发改委服务业处处长尹志新表示,有市场需求,才有政策的相应调整,政策跟着需求走。
他认为,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应紧跟民众的需求,紧跟夜经济主体商户的需求。同时,政策实施要做好统筹和顶层设计,算好经济账。他举例说明“通盘考虑”的必要性:公交公司可以亏,但公交公司加上商场的综合效益算起来如果是盈利的,那这个班车就可以开通。但如果综合算来依然亏损,那么拿公共财政去补贴就不合适,得实事求是。
罗兰贝格执行总监刘波建议,提高夜经济的公共服务能力,可以发挥街区商会自治的作用,如成立街委会作为管理主体,以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专业化管理。
同样,4月底,上海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了“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
北京市7月份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提出设立市、区、街(乡镇)三级夜间经济“掌灯人”,负责统筹协调本级夜间经济发展。鼓励“夜京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相关企业成立商会等社会组织,全面推进本区域夜间经济工作,引导行业自律发展。建立“夜京城”地标和商圈动态评估机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许通过政府的政策杠杆来刺激市场,充分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其间。比如,通过制度创新,设立“掌灯人”制度,邀请专业人士共商共议,和商户市民共治共享,共同为夜经济“掌灯”。